2021貴州省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村莊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導則.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4156
2024-10-10
20頁
73.50KB
1、貴州省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示范試點村莊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導則 貴州省自然資源廳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貴州省鄉村振興局二二一年五月前言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提出的“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共貴州省委 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分類分級推進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和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 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貴州省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方案通知的要求,按照“產業興、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總目標,全面指導和推進貴州省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村莊規劃設計方案編制,更好的體現特色田園鄉村核心理念和內涵,落實“多規合一”實用性編制2、要求,全面引領和支撐示范試點建設各項工作,特制定本導則。本導則共分為六章,主要包括:總則、編制要求、規劃方案內容及要求、設計方案內容及要求、成果表達、附則。目錄1總則- 1 -1.1編制目的- 1 -1.2適用對象- 1 -1.3規劃期限- 1 -1.4編制范圍- 2 -1.5編制層次- 2 -1.5編制原則- 3 -2編制要求- 4 -2.1工作流程- 4 -2.2工作底圖- 5 -2.3基數轉換- 5 -3規劃方案內容及要求- 6 -3.1目標定位- 6 -3.2國土空間用地布局- 6 -3.3生態保護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 7 -3.4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 7 -3.5歷史文化保護與風3、貌引導- 7 -3.6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 8 -3.7產業發展布局- 9 -3.8農村住房建設- 9 -3.9村莊安全和防災減災- 9 -3.10近期建設和實施保障- 10 -4設計方案內容及要求- 11 -4.1建筑設計引導- 11 -4.2鄉土田園設計引導- 13 -4.3設計管控要求- 14 -5成果表達- 15 -5.1評述版要求- 15 -5.2村民版要求- 15 -6附則- 16 -1總則1.1編制目的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提出的“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共貴州省委 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分類分級推進鄉村振興的指導意4、見(黔黨發202114號)和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 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的通知(黔委廳字20218號)的要求,按照“產業興、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總目標,全面指導和推進示范試點村莊規劃設計方案編制,規范規劃方案編制工作程序,更好的體現特色田園鄉村核心理念和內涵,落實“多規合一”實用性編制要求,全面引領和支撐示范試點建設各項工作,為村莊規劃編制、項目工程設計和農房建設標準圖集等提供參考和指導,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及標準規范的要求,結合貴州省實際,制定本導則。1.2適用對象適用于全省省級、市(州)級、縣(市、區)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村莊申報階段的村莊規劃設計方5、案編制。1.3規劃期限與試點示范階段相銜接,規劃期限至2025年。1.4編制范圍示范試點村為行政村的,以行政村為單元全域編制;示范試點村為自然村寨的,應在村域整體統籌基礎上,以自然村寨為單元開展規劃設計。村域部分:根據村域自然地理格局,重點明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格局,統籌安排重大設施和項目。自然村寨部分:重點明確示范試點范圍,劃定村莊建設邊界,通過村莊問題研判、特征分析和特色提煉,統籌村莊布局和農房院落、培育發展產業、保護生態環境、彰顯文化特色、改善公共服務、增強鄉村活力,按照詳細規劃深度開展村莊規劃設計。1.5編制層次示范試點村規劃設計方案要體現綜合性和實施性,構建“整體策劃+全域6、規劃+重點設計”的多層級編制路徑。整體策劃:充分挖掘梳理村莊發展資源條件,謀劃差異特色發展,明確村莊目標定位和發展方式,結合村域發展指引,理清村莊產業發展、文化展示和生態保護思路,支撐村莊發展路徑選擇和價值彰顯。全域規劃:精準研判村莊發展問題,優化村莊布局,統籌合理安排資源,補齊設施短板,明確發展時序,對全域空間要素進行統籌安排,明確村莊產業配套、設施服務、生態環境、文化保護、農村住房等用地布局和用途管制要求,重點指導特色產業培育,特色生態構建和特色文化塑造。重點設計:依托村莊整體風貌定位,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編制山水田園環境、重要空間節點和建筑景觀小品等設計方案,全面支撐實施建設。1.5編7、制原則多規合一,統籌規劃。充分對接上位規劃,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農房建設、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整治和歷史文化傳承,因地制宜、上下聯動、多規合一,統籌安排村莊各類空間和設施布局,對村莊要素進行統籌安排,做到“先規劃再設計后建設”。突出風貌,重點設計。以“宜居農房”建設為重點,聚焦功能完善、風貌統一、環境美化等內容,做好建筑設計和鄉土田園設計,指導山水田園景觀塑造、農房翻建和就地改造。生態優先,彰顯特色。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引領,落實“三區三線”管控要求,強化山水形態和自然植被等生態空間保護,尊重村莊傳統機理和空間格局,順應新時代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習慣和鄉風文明建設的變化8、趨勢,彰顯村莊文化特色、地域特點、鄉土風情和時代特征。村民主體,共同締造。堅持以人為本,村民主體的編制方式,注重實地調查,深入調研村民需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群策群力共同做好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工作。倡導有村莊規劃編制經驗的機構或個人下鄉駐村開展規劃編制,逐步推動實施鄉村規劃師負責制度。2編制要求2.1工作流程組織領導。示范試點村村莊規劃設計方案由縣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建立政府主導、自然資源和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牽頭、多部門協同、規劃編制單位和駐村規劃師指導、村民參與的工作機制,并切實保障編制經費。調查研究。規劃編制單位要建立駐村規劃師陪伴式服務工作機制,全程領銜和指導規劃設計編制和執行。通過資料收集9、田野踏勘、座談走訪、入戶調查、鄉賢訪談、溝通宣傳、方案咨詢、公眾參與等駐村調研工作方式,充分聽取村民訴求和意愿,全面調查和掌握當地社會經濟、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土地權屬、居民情況、設施建設、農房建設、產業基礎、發展需求等基礎資料,摸清家底、找準問題、把握訴求、研究對策。方案編制。在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充分采納政府、村民等多方意見,共同確定村莊需要解決的發展問題和特色需求,共同研究制定方案,結合村莊類型、地域特征、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等情況,與示范試點村莊總體工作方案和產業規劃充分融入和銜接,重點圍繞“特色、田園、鄉村”三個核心內涵,編制形成村莊規劃設計方案。成果完善。村莊規劃設計方案10、需通過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專家審查后,方能作為示范試點村莊開展工程設計和制定農房建設通用圖集的參考依據。2.2工作底圖在第三次國土調查的基礎上,按照國士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要求細化現狀調查,統一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作為空間定位基礎,有條件的村莊應采用1:500-1:2000地形圖,實現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2.3基數轉換 村莊規劃編制開始階段,應在制作工作底圖基礎上,按照國士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和關于規范和統一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現狀基數的通知(自然資辦函2021907號)相關要求,以第三次全國國11、土調查成果數據為基礎,開展基數轉換工作,通過直接對應、核實歸并、補充調查等方式,將“三調”工作分類轉化為村莊規劃用地分類(細化到三級類),形成村莊規劃的土地利用基數。3規劃方案內容及要求村莊規劃方案要統籌協調鄉村建筑、田園景觀、自然風光,保持鄉村景觀格局,保護農業開敞空間和傳統鄉村肌理,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農村住宅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修復、歷史文化傳承、安全和防災減災等因素,全面落實“多規合一”要求,秉承管用、能用、好用的原則,統一工作底圖和基數,重點落實以下十方面的內容要求。3.1目標定位 通過問題、目標、民意等多維度分析,充分考慮人口資源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等要求,圍繞鄉12、村振興戰略,按照“五大振興”要求,結合縣域村莊布局規劃確定的村莊類型,以前瞻性發展為引領明確村莊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研究確定村莊發展目標戰略和愿景定位,合理預測村莊人口和用地規模,落實和明確上位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3.2國土空間用地布局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村域空間發展格局,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等底線管控要求,劃定村莊建設開發邊界,優化調整全域用地布局,明確生態、農業、農村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產業發展等村莊用地布局,針對不同用途分區的主導功能,制定相應用途管制規則。3.3生態保護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延續鄉村和自13、然有機結合的空間關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和修復治理要求,將鄉村環境整治與生態景觀塑造相結合,提出生態環境修復整治、生態群落保護和林相改造提升等措施,優化鄉村水系、農田林網等生態空間格局。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國土空間綜合整治目標、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提質改造等整治項目安排,以及還林還草還湖還濕、污染地塊治理等生態保護修復相關項目,明確項目具體任務和實施范圍。3.4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和耕地保護任務。統籌安排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發展空間,全面推動特色山地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發展。根據農業生產需求,完善農田水利等農業生產配套設施布局,保障設施農用地和農業產業14、園區合理發展空間。3.5歷史文化保護與風貌引導突出貴州省多民族文化特色,注重歷史文化、地域文化、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傳統和鄉土文化脈絡,落實并劃定需要進行保護的各類歷史文化保護線,提出歷史文化景觀整體保護措施,明確歷史建筑或傳統風貌建筑、歷史環境要素、地質遺跡、歷史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對象名錄和保護措施。加強各類建筑風貌規劃引導,切實保護好村莊的傳統選址、格局以及自然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提出村莊總體風貌管控要求。 3.6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與縣域、鄉鎮域設施布局充分銜接,以補缺提質增效為重點,通過規劃解決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實施完善、公共服務均等配置15、基礎設施短板補齊、交通體系優化銜接等問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和鄉村生活圈理念,結合村莊居民點布局以及村民實際需求,合理配置各類村莊公共服務設施,具體包括村委會、文化禮堂、文化活動場所、健身場地、村衛生所、快遞服務、電商平臺、農貿市場、養老服務設施、教育設施等。確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內容和建設要求,明確各類設施的規模、布局、標準等。 基礎設施規劃:根據需要加強與過境公路銜接,優化村莊路網布局,明確各類道路等級、走向和用地安排。綜合考慮農村實際需要,合理設置公交站點(招呼站)和停車場。以安全、經濟、方便使用為原則,明確村莊給水、排水、供電、通信、燃氣、環衛等基礎設施布16、局、規模和建設要求,重點確定村莊垃圾收運處置,穩定水源供水保障、生活污水處理方式和排放,農村戶廁改造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求和項目布局。3.7產業發展布局規劃要結合全省十二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所在縣(市)、鄉(鎮)整體產業發展布局,立足資源稟賦,梳理挖掘村莊現狀產業發展優勢和特色,與村莊產業規劃充分對接協調,明確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方向(特色種養、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藝、特色文化和鄉村休閑旅游),構建符合村莊自身發展又與縣鎮整體關聯的特色產業體系。規劃應合理安排鄉村特色產業用地布局,明確產業用地規模、強度等要求,確定經營性建設用地規模和位置,保障產業落地空間和配套設施用地。為有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村17、莊可預留5%的建設用地機動指標,用于保障鄉村文旅設施、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及相關配套的加工車間、交易市場、冷庫等規劃用地需求。對一時難以明確具體用途的建設用地,可暫不明確規劃用地性質,作為“留白用地”。3.8農村住房建設按照上位規劃確定的農村居民點布局和建設用地管控要求,嚴格落實“一戶一宅”政策,合理確定村莊宅基地規模,劃定宅基地建設范圍,新增宅基地原則上在規劃確定的村莊建設邊界內相對集中布局。充分考慮當地建筑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習慣,因地制宜提出農房住宅建筑風貌和規劃管控要求。3.9村莊安全和防災減災綜合分析村域內地質災害、洪澇、消防、森林防火等隱患,落實并劃定災害影響范圍和安全防護范圍,提出村莊18、綜合防災減災的目標以及預防和應對各類災害危害的措施。3.10近期建設和實施保障。充分考慮人口回流、設施共享、分聯結合等情況,綜合人力、財力、村民需求和實施操作等因素,明確年度計劃和重點項目,從產業發展、生態修復、文化保護、環境景觀、設施配套、旅游服務、住房建設等方面建立規劃項目庫,依據有關標準和項目規模進行資金預算,明確項目名稱、空間位置、建設規模、投資額度、建設主體、建設方式、實施時間等,落實土地、規模、時序和資金安排。提出村莊土地整理、宅基地管理、產業培育、文化傳承、集體經濟、人居環境、項目建設、設施運行等實施保障措施。4設計方案內容及要求設計方案以“宜居農房”建設為重點,聚焦功能完善、風19、貌統一、環境美化,圍繞“功能怎么改、風貌怎么定、環境怎么整”,重點從建筑設計和鄉土田園設計兩個方面來引導和開展工作。4.1建筑設計引導清理整治“四拆”:拆除屋頂藍皮瓦、彩鋼棚等影響建筑風貌、存在安全隱患的私搭亂建構筑物;拆除使用不便、衛生環境差的室外簡易廁所;拆除影響群眾生命安全、風貌較差的遺棄危房或荒廢危房。依法拆除違法占用基本農田的農房。一分三凈五改:一分是指室內功能合理劃分。針對農村房屋大通間、功能混雜、環境雜亂、私密性不足等現象,對農房室內空間進行功能劃分,滿足現代生產生活需求,實現生活流線組織合理。三凈是指室內地面、墻面、頂面干凈。針對農房起灰揚土,環境衛生較差;反光不足,居住光環境20、較差;質感粗糙,居住體驗較差等現象,提出“三凈”工程。實現室內平整干凈、清新明亮。五改是指改廚、改廁、改圈、改電、通風采光改造。針對廚房布局不合理、設施不全、煙氣排放條件差;室外簡易戶廁使用不便、影響風貌、空間狹小、無法滿足淋浴等需求,糞污收集處理不規范,衛生條件較差;圈舍畜禽與人生活空間、流線發生交叉;室內電線亂搭,裸露鋪設;電線型號小,接頭不規范;插座、電器使用不規范;火災、觸電隱患大;室內通風采光不足,存在黑房間,窗戶小,室內陰暗等現象,提出“五改”工程,提升室內設施短板。確定風貌定位:在村莊規劃確定的村莊整體風貌基礎上,強化工程設計對鄉村風貌的指導和約束,明確村莊各類建筑設計在形體、色21、彩、體量、高度和空間環境等方面的風貌管控要求,對于鄉村公共建筑、標志性建筑,其建筑形式與色彩應與村莊整體風貌協調。農村村民住宅和附屬設施建設風貌應符合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文化特點,總結提煉代表本地傳統風貌的建筑元素,確定建筑外觀的風格和基調,對房屋的風格、色彩、高度、層數等進行引導,確保與村容村貌、自然環境相協調。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的建筑風貌應符合相關保護規劃風貌管控要求。開展建筑設計:要因地制宜,重視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和利用,盡可能傳承傳統工藝,運用鄉土材料,使用鄉村工匠,保持鄉土味道,體現鄉土特色。充分考慮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習慣的要求,注重有機更新和漸進改造,建筑材料和建筑22、形式要反映本土特性,實現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建造方式的融合,做到“經濟實用、就地取材、錯落有致、美觀大方”,村民住宅改造要因地制宜,新老結合,注重傳統風貌和現代功能復合,屋面宜平改坡,與山水形態呼應,也可采用增加深色挑檐、批檐等方式,強化農房輪廓和空間層次。鼓勵倡導選用經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審核通過的農房建設通用圖集進行建設。4.2鄉土田園設計引導開展“兩清”:清理雜物垃圾。清理房前屋后和侵占公共空間的雜物垃圾,規范堆放,營造干凈整潔的環境。利用清理出的房前屋后閑置場地建設小廣場、小游園等公共空間,優先配置老年人休憩設施,滿足村民文化活動、鄰里交往需求。清理污水、臭水。村內河道嚴禁污水排入,塑造優美23、宜居的親水空間;對污水進行集中或聯戶收集處理,管網不漏;對黑水臭水進行生態整治,有條件形成活水,或種植水生植物等,凈化水質,建成親水休閑空間。建設“三園”:建設菜園、果園、花園,因地制宜設置休閑、晾場、儲藏、堆放、畜禽柵圈及蔬菜、果樹、花卉種植等區域,避免城市化園林景觀;豐富村莊色彩,掩映施工粗糙、線條單一等缺點。要留住鄉土味道,四季蔬菜滿園,瓜果飄香,實現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房在園中,人在綠中,突出鄉村風貌特色,打造幸福美好的自然生活空間。田園景觀設計:充分考慮村莊與自然的有機融合,按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望得見田”的原則,提出村莊環境綠化、美化、彩化、果化措施,運用鄉土手法設計村中設施與24、環境,運用老物件體現鄉土記憶,運用鄉土植物呈現鄉土意境,可對村莊溝渠水塘、院門山墻、庭院廣場、駁岸橋涵、石階鋪地等提出代表性整治設計方案,可對村莊山水田園環境、公共活動空間、主要街巷等重要節點進行景觀設計。 環境小品設計:注重鄉土材料運用和“新老搭配”,可對村莊場地鋪裝、圍欄、花壇、園燈、座椅、雕塑、宣傳欄、廢物箱等進行環境小品設計,打造鄉土地域標識性景觀。4.3設計管控要求數字化設計。示范試點村莊要采用VIM(village Information Modeling)方式建立村莊信息模型,開展數字化設計。充分利用可視化、仿真性、一體化等特點,與村民進行高效溝通,提高設計效率和建設管理精準度。25、 全過程跟蹤。鄉村規劃師全程跟蹤建設過程,保障設計方案落實實施,對材料施工工藝進行現場指導,確保建設不走樣;跟村民做好溝通,有調整的要鄉村規劃師確定簽字。鄉村微改造。以“織補”“修復”等微改造手法進行宜居農房建設,對既有農房要結合質量安全改造進行風貌提升,傳統民居要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加以修繕。避免“磊大戶”“造盆景”“城市化”,脫離農村實際,避免“大拆大建”“管工程不管意境” 等建設性破壞,避免一說改造就“穿衣戴帽”,重“面子”輕“里子”。 5成果表達5.1評述版要求“評述版”方案以PPT形式,圖文并茂表達村莊規劃思路和設計方案。5.2村民版要求“村民版”用村民看得懂、能理解的文字、圖表來表達規劃核心內容,形成“一圖一則一表” 即村莊建設規劃圖、近期實施重點項目表和村莊管制規則的簡化形式,向村民講解和征求意見。6附則6.1本導則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6.2 本導則執行中具體問題由貴州省自然資源廳、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貴州省鄉村振興局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