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30年河北省黃驊市城鄉總體規劃文本說明書20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4290
2024-10-10
20頁
2.52MB
1、黃驊市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為全面落實中央“兩個一百年”和“四個全面”的總體目標和戰略部署,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做好“五個統籌”。應對區域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積極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支撐河北省建設沿海率先發展區。根據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印發2013年全省城鄉規劃工作要點的通知(冀建規20134號),編制本次黃驊市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年)。規劃從區域協同發展、“港-產-城”協調發展、“生態-生產-生活”統籌發展三大基本理念出發,以黃驊市全域為對象,重點研究了城市發展的動力與路徑、產城融合模式、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綜合2、交通網絡構筑以及城鄉統籌發展等核心問題,并開展了目標定位與產業發展研究、人口與建設用地規模研究、綜合交通發展戰略研究、生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港產城互動發展研究、城市特色與風貌框架研究等6大專題研究。在系統規劃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黃驊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和發展階段,本次規劃提出了市域、中心城市(含中心城區)兩個層面至2030年的總體規劃部署,并針對2020年的發展目標提出了近期建設任務。一、市域城鎮體系規劃本次規劃提出了區域協同、港產城互動、城鎮化、產業發展、生態與環境、文化發展等6大發展戰略,并在京津冀、滄州都市區、渤海新區三個空間層面,就城市空間與功能布局、綜合交通網絡、市政基礎設施等三大3、領域的重點問題提出了規劃措施。以“多規合一”為基本理念和出發點,開展了全域規劃,綜合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個規劃,在全市范圍內統一劃定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一)市域空間結構以“區域融合、雙心(滄州、黃驊)協同、特色引領、三生統籌”為空間發展的總體策略,提出“一軸兩帶、一城雙核”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一軸”指“滄州-黃驊-港口”區域發展主軸;“兩帶”指西部G205國道城鎮發展帶和濱海特色發展帶;“一城”指黃驊中心城市;“雙核”指中心城區(黃驊生態新城)和臨港產業新城。全市域規劃城鄉建設總用地661平方公里,其中,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450平方公里(包括城4、市、鎮、鄉及村莊建設用地)。(二)市域發展分區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依托現狀發展基礎和未來城市發展的重大空間部署,在市域范圍內確定六大發展片區:新型制造及現代服務業發展區、臨港產業發展區、濱海特色發展區、休閑旅游精品農業發展區、觀光農業發展區和都市農業發展區。(三)市域城鎮體系結構至2030年,全市城鎮等級形成4級結構。其中:兩個市域主中心(黃驊生態新城、臨港產業新城)。1個市域副中心(南大港城區)。4個重點鎮和特色功能節點(呂橋鎮、南排河鎮、常郭鎮、岐口社區及恒大生態旅游區)。6個一般鄉鎮(齊家務鄉、官莊鄉、羊三木回族鄉、滕莊子鄉、羊二莊回族鎮、舊城鎮)。全市城鎮規模5、形成7級結構。其中:黃驊生態新城人口控制在100-120萬、臨港產業新城人口控制在20-50萬。南大港城區人口控制在10-15萬、重點鎮及特色功能節點人口規模控制在1-5萬。一般鄉鎮人口規模控制在1萬人以下。至2030年,全市總人口210萬,城鎮化水平達到81%左右。(四)產業發展規劃以“夯實優勢,對接區域、服務聯動、面向市場”為核心策略,將黃驊市建設成為京津冀新興的綜合產業基地、河北沿海地區的國際性貿易物流中心、冀中南的特色化生產服務節點、滄州市科技研發轉化中心。結合當前黃驊的經濟和產業現狀,構建以先進制造業和區域高端服務為主導的多元、開放的“3541”現代產體系。主動改造提升化工、鋼鐵、能6、源等3大傳統優勢產業;實施高端突破戰略,大力培育生物醫藥、汽車以及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都市工業等等5大先進制造業;提升商貿物流、國際服務、科技服務、休閑旅游等4大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現代農業。到2030年,市域產業結構呈現高端化發展方向,三次產業結構分別調整3:55:42;戰略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成為工業主導產業,現代服務區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按照“港產城一體化、產業集群化、產城融合化、城鄉一體化”的布局原則,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生物醫藥產業園、港城產業園區、石化產業園區、汽車產業園區、港綜合保稅區、高新產業園、海洋經濟產業園、南大港生態產業園、都7、市工業產業園等十大重點產業發展平臺。(五)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加快市域交通體系建設,形成以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的多方式立體綜合交通系統。新建邯港高速、保港高速,形成“三橫兩縱”的高速公路網布局;新建滄港城際、環渤海城際,形成客貨兼備的鐵路系統;新建滄港快速,聯四公路等干線公路,加強滄州與黃驊、港城的聯系;提升改造完善市域干線公路網,形成互聯互通的城鄉公路運輸網絡;在滄州市區和黃驊之間規劃建設滄州支線機場,新建中捷通用機場。加快完善市域市政基礎設施。新建、擴建8座地表水廠、3座海水淡化廠。新建、擴建11座污水處理廠。新建2座500千伏和8座220千伏公用變電站;新建渤海新區LNG接收站1座,天8、然氣門站6座。二、中心城市城市總體規劃(一)城市性質綜合判斷城市發展的區域關系和綜合發展條件,確定黃驊城市性質為:河北省沿海地區港口物流樞紐,濱海生態特色的工業城市。(二)城市職能以中心城市為對象,整體城市職能為:京津冀東南海陸交通樞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產業及創新基地;冀中南沿海開放門戶;滄州市新型制造業及現代服務業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黃驊中心城區的城市職能為:河北省現代制造基地及港口服務中心;滄州市新型制造業基地與職業教育中心;黃驊市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三)城市規模規劃確定2030年黃驊中心城市人口規模約為13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約為337平方公里。其中,黃驊中心城區9、(黃驊生態新城)規劃期末人口規模不超過115萬人,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27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人左右;臨港產業新城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210平方公里左右。(四)空間結構以南北生態空間為依托,以東西向干線交通為骨架,以縱向楔形綠地為穿插,結合主要城區和產業區功能布局,打造以港口和中心城市為主體的帶狀城市,形成“三軸三心”復合空間結構。依托東西向城市復合交通與運輸走廊、重要生態與景觀資源,在現狀城市功能區布局的基礎上,建設中部現代城市發展軸、南部滄黃港復合產業發展軸、北部濱河生態旅游與特色空間發展軸。立足現狀黃驊市、港城區的服務核心,規劃中心城區(黃驊生態新城)城市主中心,10、依托規劃黃驊高鐵站建設,將現狀黃驊中心區、中捷中心區串聯整合,打造協調一體的城市主中心。依托現狀港城服務區,規劃建設港城核心區,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完善相應生產、生活服務功能,打造面向港口、臨港工業和相關產業的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并重點打造臨港產業新城內重要的交流、展示、互動和創新功能。預留范家堡綜合服務區中心,未來成為面向商貿服務和外向型加工制造為主的新興城市中心。(三)用地布局規劃以中心城市整體為規劃對象,優化完善現狀用地布局和各類建設計劃。落實城市發展目標,規劃科學、高效、可持續的整體用地布局體系。中心城市規劃居住用地34平方公里,空間上分為三個居住片區和三個獨立居住組團,分別為黃驊城11、區居住片區、中捷城區居住片區、港城區居住片區和臨港產業新城工業片區內部的三個獨立居住組團,共計居住區(組團)36個。其中,中心城區(黃驊生態新城)是承載居住人口的主體,在產城融合目標引領下,加強中心城區居住品質,引導人口有序向中心城區集中。至規劃期末,中心城區規劃居住用地28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達到24平方米。整合現狀基礎,依據城市發展目標、綜合確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著力提升中心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培育其在黃驊市域和渤海新區服務中心的地位,形成多中心、多層次、網絡化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科學布局教育科研、醫療衛生設施空間布局,加強文化休閑、體育福利設施的用地供給,培育具有影響力的商貿服務12、中心。規劃期末中心城市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1686公頃,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1637公頃。其中,中心城區作為人口集聚主要區域,公共設施和商業設施用地的投放比重相應提高,到2030年,規劃中心城區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1304公頃,人均用地11.4平方米。規劃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1076公頃,人均用地9.4平方米。促進工業企業向中心城區南部和臨港產業新城集聚,形成統一配套、用地集約、產城融合的工業組團。至2030年,中心城市規劃工業用地148平方公里。其中,一類工業用地17平方公里,二類工業用地41平方公里,三類工業用地90平方公里。物流倉儲用地23平方公里,其中一類物流倉儲用地5平方公里13、,二類物流倉儲用地12平方公里,三類物流倉儲用地7平方公里。(四)綠地系統規劃尊重特色生態本底,保護入海水系,結合城市總體功能布局,規劃形成“一廊兩楔三帶”的開放式綠地系統結構。“一廊”即溝通南大港濕地和楊程水庫的南北向生態綠色走廊,該走廊為西太平洋候鳥遷徙路線黃驊段,禁止在該廊道內布局污染嚴重的建設活動,嚴格保護廊道內的濕地、水系。“兩楔”為中心城區和臨港產業新區內部的兩條南北向綠楔。利用鐵路、高速公路等區域交通設施穿越城市段進行綠化隔離,形成城市內部的天然分隔。“三帶”指南排河-黃浪渠水系、新黃南排干水系、大口河-漳衛河水系三條東西向入海水系。嚴禁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排,保證入海水質,避免14、污染海洋。加強水系沿岸綠化,鼓勵建設生態型駁岸。充分利用水系、鹽場、濕地等生態要素,建設南排河生態公園、中捷生態公園和港城生態公園三個大型郊野公園。構建以“市級公園組團公園街頭綠地”三級城市公園及公共綠地體系。規劃期末中心城區綠地與廣場用地1423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11%,人均綠地面積12平方米。其中公園綠地894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平方米。(五)景觀風貌規劃充分保護、利用并深入挖掘黃驊市區海、原、水、洼、文、城的自然人文遺產,立足于濱海城市的特點,以海陸相依的開敞格局為依襯,以水系網絡為脈絡,突出生態理念與文化內涵,以城市為節點,逐步整治和塑造多層次的水系綠地風貌網絡,提升黃驊的空間品15、質,創造特色鮮明、體驗豐富、整體和諧的城市風貌環境。打造以海洋和濕地的藍綠文化為代表、紅色革命文化為基礎,產業文化為標志,具有悠久傳統歷史人文氣息的現代化濱海新區。建設黃驊高鐵站地區、臨港產業新城中心和老海防公路中段3個核心景觀風貌節點以及學院路、新海路、渤海路、北京路-中樞港路、海防公路沿線等景觀主軸,作為展示黃驊市城市特色和現代風貌的重要載體。(五)道路系統規劃完善城市道路網,建立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的,以公交為主導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在中心城市合理安排區域性交通設施的布局,新建黃驊城際站、港城城際站;構建“六橫十縱”的骨干路網格局,對外銜接高速及國省干道,對內串聯起黃驊生態新城、臨港產業新城16、及各功能組團;完善和加密中心城區公交線路,優先落實公交樞紐及用地。優先加大公共交通路權,建設公交專用道系統。(六)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完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新建化工園區水廠等3座地表水廠,擴建現狀黃驊城西水廠、中捷水廠、臨港興華水廠、港城聚源水廠、滄東海水淡化廠,新建2座海水淡化廠。新建7座污水處理廠,擴建4座污水處理廠。新建500千伏渤海變電站,新建8座220千伏和35座110千伏公用變電站;新建核心通信局1座、郵政支局19座。新建渤海新區LNG接收站1座,天然氣門站5座。擴大滄東熱電廠和華潤熱電廠供熱規模,新建熱源站1座,新建區域供熱鍋爐房4座。三、近期建設規劃到2020年,黃驊中心城市人口規17、模控制在42.25萬人。其中,黃驊生態新城36萬人,臨港產業新城人口6.2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219平方公里以內。其中,黃驊生態新城57平方公里,臨港產業新城162平方公里。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圍繞生態新城發展、港口與產業區建設、生態與環境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完成以下建設重點:引導黃驊城區、中捷城區加速相向發展,結合高鐵樞紐建設,全面啟動城市中心建設,集中力量完成黃驊城區中心地帶的舊城更新與治理。依托北汽片區的擴大與中捷通用機場的建設,整合中心城區南部空間,積極拓展南部工業企業的加速集聚。全面啟動南排河城區段水生態、水環境治理與濱水設施開發。臨港18、產業新城內,以集群化發展為目標和原則、園區化發展維空間模式,積極引導區域產業有序集聚。結合區域產業轉移整體部署,生物醫藥產業園、化工東區、冶金石化產業區、食品工業園、裝備制造區、新能源新材料基地、都市工業與建材產業區建設同步推進,多點開花。結合港口功能區建設與復合集疏運系統的整合提升,調整局部產業用地布局,增強產業整體布局與港口的功能的協調發展。港城區大幅提升綜合產業服務能力,積極引入高端產業服務職能和龍頭企業。以滄海公園建設為契機,全面開展環調,推進黃驊港綜合港區建設。積極推進滄港城際及沿線城際站的建設實施。加快與滄州及冀中南地區的干線公路建設,積極推進邯港高速、滄港快速、滄港公路干線、聯四19、公路等設施的建設;城市交通重點推進組團之間干道路網建設,包括河北路東延、北疏港路西延、利民路南延東延等,并在此基礎上,完善重點片區的內部道路系統。加強公交樞紐場站建設,擴大公共交通的覆蓋范圍,初步形成以常規公交為主,以通勤班車為輔,能夠覆蓋各主要城鎮組團及產業園區的公交服務體系。環境整治與城市品質提升工程。從以人為本理念出發,以產業發展綜合配套能力提升為目標,全面開展綜合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即刻啟動南大港濕地、南排河及兩岸生態空間、東部濱海岸線環境整治工程,以海綿城市建設為指導,全面提升生態效應,支撐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生態旅游度假等功能蓬勃發展。城市對外交通方面,重點加強黃驊港與周邊港口協調。點擊下面圖片可查看放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