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2.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4494
2024-10-10
12頁
29.50KB
1、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部署,為進一步促進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一)國內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形勢。進入21世紀,全球生物醫藥市場持續快速增長,預計2009年市場規模將超過8200億美元。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加大了生物技術研發投入,諾華、葛蘭素史克等世界生物醫藥巨頭加快了全球布局,產業分工協作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2008年,國家出臺了關于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確提出要將生物產業培育成我國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未來5年,隨著國家新醫改方案的實施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2、村合作醫療補助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藥品需求量預計將以15%-20%的速度遞增,帶來1000多億元的新增醫保支付能力,這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生物領域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生物芯片、干細胞和組織工程等新技術的突破,為加快推進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創造了條件。 2008年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和原材料漲價等因素以及國內市場同質化競爭、藥品安全事件影響,國內生物醫藥企業效益增幅趨緩,行業投資下降,給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從國內其他地區來看,北京、上海、石家莊、廣州、深圳等生物醫藥產業發達地區優勢明顯,天津、長沙、泰州、本溪等生物醫藥產業新興城市發展步伐加快3、,各地區引進生物醫藥人才、承接產業轉移、開發新市場等競爭加劇,對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 (二)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1.基礎與優勢。 (1)產業基礎較強。近年來,我市生物醫藥產業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2008年,全市生物醫藥制造業實現工業產值202億元,增長21%,利稅31.72 億元;醫藥商貿業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增長20%,實現醫藥出口額1.6億美元,增長60.5%;醫藥外包服務收入2.4億元,增長71%;醫藥產業在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利稅貢獻率中繼續保持第一。2008年,全市生物醫藥企業350家,其中規模以上的生物醫藥企業146家,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僅次于上海、北4、京,我市已成為國內重要的生物醫藥生產和流通基地之一。 (2)擁有一批優勢企業和產品。科倫藥業、成都地奧集團2家企業進入全國醫藥工業企業百強,康弘、奧邦、維奧、蓉生等40余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 擁有心血康、人血白蛋白、樂力鈣、抗病毒顆粒等近20個單品種過億元的優勢產品,以及碘131單克隆抗體注射液、重組葡激酶、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創新產品;大輸液、血液制品等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3;科倫醫貿2008年以55.2億元銷售額首次進入全國醫藥商業企業10強;揚子江藥業、同仁堂、太極集團、聯邦制藥、美國賽金等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相繼落戶我市;成都GLP 中心、華西醫院GCP基地等機構部分技術達到5、國內領先,實現與國際接軌,成都醫藥外包服務潛力初現。 (3)具有較強的醫藥創新資源。逐步形成了以64所高校、科研機構,7個國家級、省級實驗室,12個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 50多家研發型企業等組成的成都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已形成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工業化生產全過程的研發體系。2008年,全市生物醫藥專利申請量突破350件,占全省2/3,科研成果大幅度增加,現代中藥、疫苗、生物治療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生物醫學材料、組織工程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5-2008年,我市獲國家各類新藥注冊批件達345個。 2.問題與不足。 (1)產業規模不夠大。與國內發達地區6、相比,我市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產業產值在全國12個生物產業基地中排名第8,與上海、石家莊等地差距明顯;缺乏龍頭企業,沒有1家企業進入全國醫藥工業企業前20強,而同處西部的西安、重慶均有企業進入前20強。 (2)產業發展增速減緩。2005年以來,我市生物醫藥產業整體增速趨緩,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逐年下降,規模以上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4年的9.6%下降到2007年的6.5%,2008年更降至6.1%,降幅達30%。 (3)整體優勢尚未發揮。與國內先進城市相比,我市生物醫藥營銷缺乏整體包裝,醫藥資源、產業與商貿優勢未實現有效聯動,特別是中藥材資源的品種與產業7、關聯度低,絕大多數中藥材簡單加工后即在專業貿易市場銷售;同時,醫藥研發、生產、貿易和醫療環節尚未有效整合,產學研結合不夠,生物醫藥科技成果在本地的轉化率低。 (4)政策措施尚需完善。與國內主要生物產業園區相比,我市針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有限,資金、人才、政務服務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夠,特別是針對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和醫藥高端人才引進方面的政策措施尚需進一步完善。 我市生物醫藥產業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挑戰,客觀上要求聚集全市各類醫藥資源,突出重點,發揮優勢,走創新發展之路,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和招商引資力度,全力加快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二、基本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基本思路。加快醫藥“聯動發展”8、,形成生物醫藥研發、制造、流通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加快企業“內生外引”,實施一批帶動性強的產業項目,培育、引進和扶持一批骨干企業、知名企業和有特色的中小型生物醫藥企業;加快產品研發與創新,形成產學研結合、技術和資源共享的新機制,培育一批重點產品;加快產業載體建設,打造生物醫藥研發創新中心和產業孵化中心。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12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經濟總量達900億元,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80家,銷售額過億元產品30個;現代中藥、疫苗、血液制品、大輸液產品等在國內的研發與市場優勢地位進一步確立,建成國內重要的生物醫藥研發創新中心、產業孵化中心和醫藥貿易中心,成為特色鮮明的9、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成為西部領先、全國一流、融入世界的新興產業。 2.具體目標(2012年)。 (1)經濟目標: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達到55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8%,力爭進入全國同類城市前4位;生物醫藥貿易銷售收入突破350億元,年均增長20%,占全國市場份額的8%,成為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醫藥貿易基地,其中,生物醫藥出口額達到4億美元以上,年均增長30 %;生物醫藥外包服務業收入超過10億元,年均增長50%,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2)企業發展目標:生物醫藥制造業方面,培育2-3家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企業,10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60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新增生物醫藥上市10、企業2-3家;生物醫藥商貿業方面,形成1家銷售收入過80億元的企業,2-3家銷售收入過30億元的企業,20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生物醫藥外包服務業方面,培育1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3-5家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企業(機構)。 (3)重點產品目標:力爭有30個生物醫藥產品年銷售收入過億元;新增國家一類創新藥物3-5個,累計取得國家各類藥物證書達到300個以上;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0個。 三、加快推進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一)重點區域。 1.成都高新區:主要承載新引進現代中成藥、生物技術藥物及制品、化學藥品制劑類醫藥企業和研發實體及其實施的重大產業11、化項目。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藥、現代中藥、化學藥品制劑、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以及生物醫藥外包和服務平臺建設。 2.都江堰市、邛崍市:主要承載新引進中藥飲片加工、中成藥及功能保健品制造類醫藥企業及其實施的重大產業化項目。重點發展中藥飲片加工和中成藥制造、健康食品制造等產業。 3.溫江區、彭州市、雙流縣、武侯區、錦江區等區(市)縣:主要在現有基礎上引導區域內企業集中集聚發展,依托現有企業,實施改擴建和產業鏈延伸項目,擴大產業規模。 4. 其他區域:金牛區、新都區等區域主要配套發展生物醫藥貿易;三圈層其他縣(市)建設中藥材種植及加工基地,帶動發展川芎、黃連、“三木”(杜仲、厚樸、黃柏)、郁金等12、川產道地藥材和青蒿、黃姜、重樓、石斛、曼地亞紅豆杉等藥材種植、加工及天然物提取。 (二)重點領域。鞏固提升現代中藥、化學藥的產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生物制藥、生物醫學材料及醫療器械,積極培育醫藥外包服務。在抗體藥物、疫苗、重組病毒載體等生物制藥領域,生物活性人工骨、牙種植體、醫用磁共振醫療系統等生物醫學材料及醫療器械領域,大輸液產品、手性藥物等化學藥領域,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創新成藥等現代中藥領域形成國內領先的研發和產品優勢。 1.生物制藥。 重點產品及技術:(1)生物技術藥物及疫苗。推進肺炎、腦炎、流感等預防傳染病疫苗以及治療用生物疫苗的產業化。拓展碘131單克隆抗體注射液、重組葡激酶、凍干滴13、眼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等藥物的應用,促進特異性溶瘤重組腺病毒注射液、新型抗體類抗新生血管生成藥物、新型抗體類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等系列創新藥物開發。(2)血液制品。推進靜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以及破傷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產品產業化,攻克血漿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延伸血液制品產業鏈。 重點企業: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華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地奧集團、康華生物制品公司、成都諾迪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成都蓉生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遠大蜀陽藥業有限公司、成都鑄信企 業(集團)有限公司等。 目標(2012年):產值70-100億元;成為國內重要的疫苗生產出口基地14、,打造國家血液制品、生物技術藥物生產研發基地。 2.生物醫學材料及醫療器械。 重點產品及技術:(1)生物醫學材料制品及植入器械。推進表面生物活化改性人工關節(骨)等醫用植入器械以及牙種植體、組織誘導性醫用植入器械、可吸收椎間融合器的產業化;開展表面生物活化及抗凝血改性技術、精密加工技術、滅菌包裝技術、制備技術及性能評價等關鍵技術研究。(2)生物醫用材料及高端醫用耗材。重點發展醫用聚氨酯、醫用聚乳酸、醫用塑料、醫用膠原等醫用基礎原材料及耗材、一次性醫用器具、輸血材料和器具等;研究醫用原材料的改性技術、合成技術、高端設計技術等關鍵技術。(3)診斷產品。推進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定量測定試劑盒、結核病快速15、檢測試劑等重大傳染病診斷血清試劑、快速診斷試劑產品的產業化。(4)高新技術診療設備及系統。重點發展血脂分離儀、管式化學發光檢測儀及試劑、多功能電神經刺激儀。 重點企業:成都普什醫藥塑料包裝有限公司、成都青山利康藥業有限公司、成都市新津事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成都市雙流雙陸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成都迪康中科生物醫學材料有限公司、四川錦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奧泰醫療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西南醫用設備有限公司、四川省邁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都永安制藥有限公司、四川協和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等。 目標(2012年):產值60-80億元;打造我國以生物醫學材料為特色的醫療器械產業聚集地。 3.現代中藥。 重點產品及技16、術:(1)中藥創制。推進泰克吉寧注射液、黃芪總苷注射液、開郁安神膠囊、芪苓益氣片、金感膠囊等產品的產業化;推進地奧心血康、糖脈康等中藥品種二次開發及國際化;攻克超微粉碎、納米制藥等中藥制藥關鍵技術。 (2)中藥材精深加工。推進川芎、川郁金、川黃連、川貝母、大黃、丹參等川產道地藥材的精深加工,形成川產道地藥材中藥飲片、配方顆粒、提取物、創新藥物及相關產品。開展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技術、規范化種植技術、加工炮制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企業:成都地奧集團、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恩威集團、成都中匯制藥有限公司、四川迪康科技藥業股份 有限公司、三勒漿藥業集團、成都國17、嘉生物科技集團、四川綠色藥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協力藥業有限公司、四川光大制藥有限公司、成都志遠廣和制藥有限公司等。 目標(2012年):產值200-250億元;提升和鞏固我市現代中藥的競爭優勢。 4.化學合成藥。 重點產品及技術:(1)特色原料藥及制劑。重點發展青霉素原料藥、頭孢抗生素等化學原料及中間體;紅霉素顆粒、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曲克蘆丁等抗菌和抗生素、解熱鎮痛、心腦血管用藥;實施葡萄糖氯化鈉輸液、左旋氧氟沙星輸液等大輸液產品換代技改。(2)化學合成創新藥。重點開發紫杉肽、綠原酸原料藥及其制劑、利優唑酮以及靶向給藥系統及產品等,培育手性藥物重點產品。 重點企業:四川抗菌素研究所、18、國家手性藥物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聯邦制藥(成都)有限公司、四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時代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四川維奧制藥有限公司、四川百利藥業集團、成都恒瑞制藥有限公司、康弘藥業集團、四川源生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四川九章生物化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 目標(2012年):產值180-210億元;成為國內重要的抗生素原料及制劑生產研發基地;成為全球最大的輸液專業制造基地。 5.生物醫藥外包服務。 發展重點:(1)藥物研發服務。重點發展藥物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等創新藥物研發服務,取得國際認證,開展與國內外醫藥公司的合同研究(CRO);建成天然藥物有效成分篩選中心、藥效學評價中心及靈長19、類實驗動物研發中心、GMP中試生產中心以及歐盟GMP認證出口服務中心等。(2)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服務。拓展藥品、醫療器械、生物材料及制品等醫藥質量檢驗檢測服務范圍;建成成都國家醫用植入器械工程和檢驗評價中心等。(3)生物治療服務。積極發展干細胞醫療及研究等生物治療服務;建立成都分子診斷醫學實驗室,開拓發展基于生物芯片技術的疾病分子診斷、疾病預測和預防、個體化醫療服務。 重點企(事)業單位:國家(成都)中藥安全性評價中心、成都華西海圻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國家中藥GCP中心、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藥物篩選中心、成都地奧集團、四川省食品藥品檢驗所、成都藥品檢驗所、四川20、醫療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檢驗中心、川大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省臍血干細胞中心有限公司、博奧生物有限公司等。 目標(2012年):生物醫藥外包服務收入10-15億元;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生物醫藥外包服務中心,逐步融入國際生物醫藥研發鏈,走在全國生物醫藥外包服務業前列。 (三)重大項目。 1.康弘賽金生產項目。在成都高新區投資1億美元,打造現代化的生物制劑出口生產基地,建設7條小水針生產線與2條凍干粉針生產線,主要生產腫瘤類、抗感染類藥物和臨床常用注射藥物3類產品。預計2010年前建成。 2.普什生物醫學材料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在成都高新區投資11億元,打造醫學材料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生物醫學材21、料重點發展醫用塑料包裝材料、真空采血管、二件式注射器、安全式靜脈留置針、無菌塑料安瓿、無菌單劑量滴眼液的研發及生產;開展骨誘導人工骨、生物活性涂層及植入體、醫用膠原蛋白等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的研發及生產。預計2012年前建成。 3.創新藥物綜合研發平臺。依托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國家(成都)中藥安全性評價中心等,在成都高新區投資5億元,建設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重大平臺建設項目,打造擁有從基因發現、藥物研發到臨床治療等一整套完整關鍵技術、符合歐美藥物監管權威機構認證要求、面向國內國際提供新藥外包服務的創新藥物綜合性研發平臺。預計2012年前建成。 4.成都康弘生物技術藥物產業化項目。在金牛區投資7億元,22、建設由3條生產線組成的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主要生產針對惡性腫瘤等疾病治療的國家一類新藥注射液,年生產規模70萬支(瓶)。預計2013年前建成。 5.天府生命科技園。以成都高新投資有限公司為主體,在成都高新區投資10億元,建設科研辦公樓、研發樓、孵化樓以及配套設施,以生物醫藥及相關產業的研發、孵化為主,輔以商務、技術、生活服務,包含生物醫藥研發創新、技術增值服務、生活配套三大功能體系。預計2010年前建成。 6.新型疫苗產業化項目。依托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在錦江區投資3.5億元,建設新型疫苗產業化基地。新建生產線、研發中心和輔助設施,形成年產500 萬人份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350萬人份水23、痘減毒活疫苗的生產能力。預計2012年前建成。 四、推進措施 (一)加大對重點醫藥企業的支持力度。對重點醫藥企業投資擴能、重大技改等項目,在現有流動資金、技改貸款貼息政策基礎上,適當提高貼息比例、延長 貼息年限;支持生物醫藥園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對重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在現有貸款貼息政策基礎上,適當提高貼息比例。 (二)強化招商引資。鎖定重點目標企業,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對生物醫藥招商引資的重大項目,在規劃、用地、環評、用電、用氣等方面給予優先保障,按照項目固定資產實際投資額給予投資方一定比例的一次性資金補助;采取由政府性投資公司出資、跟進投資和提供融資擔保等方式,促進項目落戶我24、市;利用我市實驗動物及植物資源、病種資源等優勢,鼓勵國內外知名生物醫藥企業來我市投資興辦實體和設立新藥研發服務機構,促進聯合開發、合同研究和合同生產。 (三)鼓勵技術創新。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等組團申報國家(省)級重大項目、組建聯合實驗室,鼓勵企業建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并給予一定資金匹配;對新通過國家GCP、GLP等認證的企業、研發(醫療)機構等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加快生物醫藥創新服務平臺實驗資源和信息數據共享系統建設,推動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向生物醫藥園區集聚并對企業全面開放。 (四)激勵成果轉化。加大對新藥研發的資助力度,市級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經25、費的70%用于扶持進入臨床階段的新藥研究項目;鼓勵和支持高層次技術經紀 公司和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進入產業園區,對經認定的機構給予一定的資金資助;對引進高水平研發和投資項目并在園區內成功轉化或實現產業化的,由所在園區給予一定獎勵。 (五)支持企業擴張和拓展市場。抓住國家新一輪的GMP認證機遇,鼓勵企業利用資源和產品優勢,實施兼并重組;支持符合條件的生物醫藥企業進行債券融資和上市融資,對成功融資和再融資的企業在現有政策基礎上,提高補助標準;在同質同價的基礎上,鼓勵本地醫療機構優先采購和使用“成都造”藥品;結合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我市生物醫藥名優產品、創新產品認定工作,建立我市地方名優生物醫藥26、產品目錄。 (六)推動醫藥外包服務加快發展。規劃建設生物醫藥外包園區,聚集研發平臺、人才、服務等資源,鼓勵醫藥外包企業入園發展,對園區企業給予一定房租補助;引導組建“成都生物醫藥技術外包聯盟”,通過資源整合、品牌共享、聯合營銷等方式,對外提供整合化服務;建立生物醫藥外包企業進出口“綠色通道”,在商檢、退稅等方面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務。 (七)促進人才引進。制定并實施生物醫藥領軍人才在蓉創業計劃,對帶項目、帶團隊、帶資金的創業項目,在3年期內給予啟動資金、研發資金等支持;鼓勵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對重點企業用于引進人才個人購房、薪酬和購車等方面的支出費用給予一定比例補貼。 (八)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對生物醫藥企業為提高核心競爭力單純引進技術的項目,或收購兼并境外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和研發機構且獲得相對控股權的項目,給予技改貸款貼息。鼓勵和支持生物醫藥企業開展產品的國際注冊與營銷、參與有關國際標準的制(修)訂、開展生物醫藥產業認證認可的國際交流,并在許可證、外匯管理、出口信用擔保等方面給予支持。 (九)強化組織保障。建立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科技局;建立健全生物醫藥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加強生物醫藥產業運行情況監測和預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