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高新區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1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4777
2024-10-10
18頁
37.50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城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方案合集
1、煙臺高新區“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為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山東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煙臺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煙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高新區教育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推進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基本原則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推進教育系統黨的政2、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牢牢掌握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2.堅持以人為本。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增加教育投入,加快補齊發展短板,不斷擴大公平、優質、共享的教育供給。3.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發展規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推動教育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4.堅持依法治教。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依法治教、依章治教,倡導科學管理、民主治理,充分發揮學校辦學活力,教育治3、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三)發展目標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圍繞“1223”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統配資源、深化改革、強力保障,以全方位打造高新區教育品牌拉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高新區教育“煙臺領先,山東有名”由局部領先到整體領先的跨越,為2035年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立“五育并舉”育人體系,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教育合力。增強學生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推進智育創新,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4、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構建覆蓋全區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倡導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提高全民文化素養。完善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科學規劃布局,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2025年全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10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75%,專任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比例達到88%以上。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繼續保持在100%。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到2025年,新建小學6所、初中1所、幼兒園8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不斷縮小校際之間差距。全區義務教育學校達到國家優質均衡標準,爭創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加強項目化管5、理,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項目學校,規劃末打造名校(園)3所。強化師資隊伍素質提升。有序推進教師隊伍優質化建設,不斷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善保教的幼兒教師隊伍。教師教育和培訓體系進一步完善, 2025年末計劃引進培育省、市級名師5名,名校(園)長3名。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2025年,全區中小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完備,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全覆蓋,100%的學校達到智慧校園標準,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全面提升。“十四五”時期全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指標指標2020年2025年指標屬性學前教育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毛入園率(%)32.4210075100預期性預期性九6、年義務教育在校生(萬人)鞏固率(%)0.451001.42100預期性約束性教師隊伍幼兒園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專任教師比例(%)義務教育階段本科及以上學歷專任教師比例(%)8596.368898預期性預期性人力資源開發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811.3約束性二、目標任務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積極探索“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現代育人方式,聚焦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思想品德、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完善德育工作體系,突出德育實效。堅持把習7、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完善學校思政工作機制,改進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切實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打造一支職責明確的德育隊伍,建設一支專業全面的班主任隊伍,培育一支業務精湛的思政課教師和少先隊輔導員隊伍。突出德育實效,積極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貫徹落實機制,推動全區“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工作。拓寬德育實施途徑,夯實課程育人,加強文化育人,強化活動育人,重視實踐育人,深化管理育人,完善協同育人。以黨史教育為主線,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品德修養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全面提升科學素養和生態文明意識。2.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學習素養,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嚴格落實國家課程計劃,推進學校課程結構研究,建構多元、開放、富有活力的學校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和課堂教學研究,轉變“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夯實“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建設成果。3.改進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落實體育課程剛性化管理,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保證中小學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鍛煉。落實“教會、勤練、場賽”,讓每位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達成“健康山東”各項目標任務。推進體育學業9、水平考試改革,以“運動參與+體質健康測試+運動技能測試”為內容,實行“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綜合性評價方式。堅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科學安排學習、生活、鍛煉,保證學生睡眠時間,保護學生視力,每年至少下降1個百分點,到2030年,6歲兒童近視率控制在3%左右,小學生近視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視率下降到60%以下。加強中小學校醫和心理健康教師的配備,完善學生健康體檢制度,建立心理健康篩查、干預、跟蹤制度。4.改進學校美育工作。豐富美育課程設置,完善藝術課程教學模式,讓每一名學生至少掌握一項藝術特長。持續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學生藝術展演、校園合唱比賽、教師合唱比賽、藝術特色學校建設等活動10、。依托全區豐富的書法、剪紙、烙畫等藝術文化資源,設立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美育實踐課程和藝術社團,逐步形成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美育體系,形成“一校一品”示范校、特色校創建發展局面。深化初中藝術科目學業水平考試改革,逐步將藝術科目納入中考計分項目。5.加強勞動教育。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把握勞動教育基本內涵,豐富勞動教育實施途徑,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實行“1+1+X”勞動教育課時制度,確保中小學每周不少于1課時,每學年1次11、集體勞動周;認真實施煙臺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示范區、示范學校評價標準,落實勞動清單制度,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6.推進法治教育、生態教育和國防教育。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憲法為核心,以民法典為重點,深入推進教育普法工作,持續開展學生“學憲法 講憲法”活動,實施青少年學生法育工程,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校園,積極開展綠色校園建設,提高學校綠化美化水平。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組織實施好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開展好學生國防教育。(二)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7.大力發展公辦園,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12、科學規劃布局,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規劃末完成區第二實驗幼兒園、益文幼兒園中海園區、益文幼兒園海天園區、陽光幼兒園、陽光輝盛嵐灣園、綠地瓏璟臺、吾悅廣場、理想城八所幼兒園建設。扶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規范營利性民辦幼兒園的發展,2025年全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10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其中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75%,基本建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探索建立幼兒園聯盟化協同發展新機制,持續深化“公辦園+”“強園+新園”“公辦園+民辦園”共同發展模式,規劃末新增2所省級示范園。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樹立科學保教理念,杜絕學前教13、育“小學化”傾向,探索建立幼小銜接有效途徑。開展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工作,完善辦園質量評估標準,健全分級分類評估體系,定期公布評估結果。發揮優質示范園輻射引領作用,開展強園與弱園、公辦園與民辦園送教、送課活動,加強保教工作的指導,促進保教質量的提高。8.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根據新型城鎮化、產業布局、人口變化與流動等因素,科學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加快杏壇中學、崇文小學、陽光小學、天越灣小學和金山灣片區小學共5所中小學建設,增加學位6950。適時推進青樺逸景、容大東海岸片區配套學校建設,增加學位2475。根據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要求,加快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全區義務教14、育階段學校在硬件設施、師資配置、學校管理水平、教育質量、普及程度、學業質量、綜合素質發展水平等方面再提升,爭創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探索建立中小學集團化協同發展新機制。全面落實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政策,持續完善招生信息化建設,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留守兒童、殘疾兒童、貧困家庭子女入學政策,精準做好控輟保學工作,確保每一個適齡孩子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就學困難、學習困難等原因而失學。9.支持駐區高校發展。密切駐區高校聯系,做高校與高新區經濟發展連心橋,支持山東城市服務技師學院更名升格和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發展,積極協助駐區高校解決實際問題。10.全納融合的特殊教育。實施第三期特殊15、教育行動計劃,堅持政府主導、普特融合、醫教康教結合和多元發展的原則,構建醫教康教相結合的管理運行機制和專業服務體系。加強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建設、教學康復設施設備配置。強化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的特殊教育育人模式,不斷提高特殊教育質量,促進特殊教育內涵發展。11.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深入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堅持疏堵結合、綜合施策,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和工作統籌,形成綜合治理合力。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做好校外培訓機構經營行為、預收費、風險保障金日常監管,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全面規范校外培訓秩序,防范16、化解各類風險。 (三)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師資保障1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師德養成教育,建立師德師風學習宣講培訓機制,繼續推進中華文化涵養師德提升工程。健全教師隊伍信用體系,落實教師教育懲戒制度,落實教師宣誓和榮退制度。加強師德考核評價管理,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考核實施辦法,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首要標準。發揮師德標兵、最美教師等多項評定的引領作用,激勵教師充分彰顯師德精神。13.開展“名師”培養工程。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為目標,對教師實行每5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分級實施中小學校長全員培訓,落實好幼兒園園長任職資格實施辦法,實施幼兒園園長任職崗前培訓。采取名師異17、校送教和同上一節課的方式送教進校引領教師發展。大力推行校本教研,促進教師自主發展。持續推進教育領軍人才培養工程,以“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市級高級研修班等高端培訓項目為引領,加大教育尖端人才的培養力度。扎實推進煙臺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設,以工作室活動為抓手,充分發揮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教壇新秀、學科帶頭人、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一體化培養,帶動全區教師、校長專業成長。面向全體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培養人選開展“教學大比武”活動,以賽代訓、以賽提質,推動其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到2025年,引進培育名師5名、名校(園)長3名。14.深化教師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縣18、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優化編制、人社部門核定總量,教育部門統籌分配的編制、崗位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教師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建立以課時量為導向的教師激勵約束管理體系,把教師完成規定的課時量和勝任教育教學工作作為教師資格注冊、職稱評審、專業技術崗位聘任、評先樹優和考核評價的必要條件。完善中小學教師招聘制度,完善符合教育行業特點的中小學教師招聘辦法,推行“面試前置”招聘方式,強化對新招聘人員的品德考察,加大中小學短缺學科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補充力度。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完善符合中小學特點的崗位管理制度,實現職稱與教師聘用銜接。(四)深化課程與19、教學改革,以內涵發展為教育品質提升提供高質量保障15.全面推進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整體把握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大方向、大背景,統籌規劃、分期推進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循按育人為本、課程立意、學習中心三大基本理念,探索課堂育人方略,優化課堂結構,豐富學科育人方法論,為教師從標準化教學走向個性化學習提供基本路徑參照。以單元課例、課時課例為載體,優化課堂細節,帶動基層學校自主蛻變,指導一線教師主動發展;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將激發、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動自律的學習放置于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確立學習目標、研究課堂結構、探索教學策略、審視教學效果;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做好學情的及時20、即時與全程全面調研與回饋,著力構建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新樣態,打造新時代課堂教學改革的區域樣板。16.提升教育科研核心品質。強化教育科研機構自身建設,提升教科研人員在專業閱讀、調查研究、課題指導、學術寫作等方面的能力與水平,建設學習型、研究型、服務型教育科研機構。牢固樹立科研先導思想,深入探索教育規律,以“回到學科、回到學校”為根本遵循,降低研究重心,實施教研員重點聯系學校制度,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指導教學實踐、促進教師發展。持續深化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中小學差異教育、學校課程整體性建設等區域重大、重點研究項目,充分發揮已有研究成果在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生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打造區域教育科研范式21、,引領提升區域教育品質。(五)持續推動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創新,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發展17.提升教育信息化基建水平。落實國家和山東教育網絡建設部署,實施教育城域網升級改造,推進IPV6、5G等新一代互聯網應用。推動智慧校園建設,強化校園電視臺、智能教室、數字化實驗室、數字圖書館、STEAM空間等建設,打造智慧后勤、智慧安防、智慧場館等,到2022年全區智慧校園覆蓋率達到90%以上,規劃末達到100%。繼續實施網絡安全保障工作,做好教育網絡安全監測和安全等級保護全覆蓋。18.實現信息化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深化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深入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推進30個微能力點22、在課堂廣泛運用。充分發揮“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示范引領作用,建設具有學科的生成性、高品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按照國家要求,在中小學階段逐步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管理、師資培訓、輔助教學、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應用。開展創客教育示范校創建活動,打造出一批有特色和影響力的校園創客空間。按照市局總體部署,構建統一的基礎信息數據平臺,實現學生、教師、教育機構數據及時全面入庫、動態監管、開放共享。圍繞教學方式變革、學習模型構建、學業診斷評價、學科質量監測等,分析挖掘教育大數據潛在價值,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數據支撐。19.深化實驗教學創新應用。加強實驗室標準化建設,配齊配足實驗教學23、裝備,強化實驗室規范化管理,拓展實驗室功能。規范實驗教學課程實施,創新實驗教學方式,開齊開足開好實驗課。加強實驗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實驗技能培訓,明確實驗教師職責。深化實驗教學專項課題研究,發揮實驗操作考試正確導向作用。加強實驗教學經費投入,強化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六)緊扣2035教育現代化奮斗目標,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創新優化教育政務服務。做好行政審批劃轉事項的事中事后監管服務工作。推動政務服務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提高網上辦理深度,全面推行“一網通辦”,推進政務資源信息整合、數據共享,提高“互聯網+”服務能力。落實容缺受理、告知承諾服務制度。持續開展減權放權、減證便民,推進“24、證照分離”工作。深入推進信用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21.推動依法行政,全面落實“五公開”工作機制,推進教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暢通與群眾互動渠道,保障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落實“誰主管、誰負責、誰引導”的工作責任制,做好教育輿情處置工作。加強教育行政執法工作,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完善學校內部治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落實法治副校長制度,提高學校治理水平。22.扎實開展“雙減”工作。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即“雙減”)工作的決策部署,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讓校外教育培訓回歸育人正常25、軌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建立作業統籌監管和激勵約束機制,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面保障,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構建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發展長效機制,嚴格校外培訓機構審批和監管。扎實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將“雙減”工作列入對學校規范辦學評價體系。23.加強教育督導。堅持檢查和指導相結合,對各類學校開展經常性督導,指導學校規范辦學行為、實施素質教育。強化教育督導結果運用,落實整改、促進、問責等制度,切實提高評估檢測與評價的使用效能。完善督導責任區制度和督學責任制度,加強兼職督導隊伍建設。落實教育督導工作經費。26、24.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加強中小學校家委會和家長學校建設,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家校社協同育人課程體系。實施家校共育行動計劃,完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落實教師家訪制度,通過家訪交流學生情況、宣傳教育政策、聯合制定育人策略。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在反映家長訴求、補充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管理、監督學校運行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提高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專業化規范化水平。優化家庭教育聯絡員、專兼職教研員隊伍,發展壯大家庭教育講師團、家庭教育指導師工作室和骨干班主任隊伍,打造家庭教育專業指導團隊。三、保障機制25.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27、論述,切實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重要作用。落實優先發展教育的政治責任,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加強學校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基層黨建格局。加強黨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黨員教師樹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爭做“四有”好老師的示范標桿。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牢牢把握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導權、話語權。26.完善教育投入長效機制。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確保“兩個只增不減”。加強教育財務內控,按照財務相關法規實施預算執行28、和財務收支,配合上級部門開展專項資金審計。加強對學校資產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制度和招投標制度。27.維護安全穩定。完善學校安全管理責任體系,全面落實“一崗雙責”制度,健全教育領域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整治雙重機制。貫徹學校安全工作大綱,不斷健全“風險、責任、整改”為一體的全鏈條、全閉環學校防控體系。落實中小學幼兒園校園安防基礎建設達標要求。推進安全智慧管理平臺建設和使用。強化校園及周邊綜合治理,確保消防安全、校舍安全、校車安全、食品安全,狠抓防溺水教育,完善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安全教育方式,加強生命安全教育,加強對師生員工的安全教育培訓和管理。做好教育系統穩定工作。28.營造良好環境。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廣泛凝聚共識,引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社區、家庭和社會公眾,多形式多途徑參與和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加強教育政務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匯聚教育發展正能量。加強對社情輿情的分析研判處置,將社情民意及時反映到教育決策管理中,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