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4890
2024-10-10
25頁
224.45KB
1、新鄉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20162020) 文本新鄉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新鄉市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62020)文 本新鄉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6.06目 錄第一章 總則1第二章 新鄉市醫療衛生設施服務體系構建4第三章 醫療衛生設施配置標準與需求預測5第四章 新鄉市市域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8第五章 新鄉市中心城區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10第六章 規劃實施措施20附則23新鄉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20162020) 文本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規劃依據法律與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年1月1日)2)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年4月1日)3)醫療機構管理條例(2、國務院令第149號)4)血站管理辦法(衛生部令44號)5)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衛婦社發2006239號)6)河南省醫療機構管理辦法(豫政199744號)7)村衛生室管理辦法國衛基層發201433號規范與標準1)醫療機構基本標準2)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建標1102008)3)中醫醫院建設標準(建標1062008)4)精神專科醫院建設標準5)傳染病醫院建設標準6)鄉鎮衛生院建設標準(建標2008142號)7)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標準(建標201362號)8)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建標2009257號)9)急救中心建設標準(衛辦規財發2008122號)10)河南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基本標準(豫衛基婦20096號)11)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村衛生室建設指導意見(衛辦規財發2007138號)12)各級婦幼健康服務機構業務部門設置指南(2015年12月)13)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指導意見(衛監督發200576號)14)國家計委、財政部、衛生部聯合制定的關于開展區域衛生規劃工作的指導意見15)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國衛醫發(2016)38號16)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國發200610號)1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18)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相關規劃1)河南省衛生事業“十三五”4、發展規劃基本思路2)新鄉市“十三五”發展規劃3)新鄉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4)新鄉市醫療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2014-2020)5)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規劃第二條 規劃范圍本次規劃的范圍為新鄉市行政轄區(不含長垣縣),包括新鄉市中心城區、輝縣市、衛輝市、新鄉縣、獲嘉縣、延津縣、原陽縣、封丘縣、平原示范區。規劃重點區域為新鄉市中心城區,約140平方公里。第三條 規劃期限本次規劃的規劃期限為2016-2020年。第四條 規劃原則1)區域統籌原則醫療機構設置應當符合當地衛生發展總體規劃的要求,建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相互協調和有序競爭的醫療服務體系,局部要服從全局,科學合理配5、置醫療資源,充分發揮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功能和效益,避免誘導以趨利為目的、爭奪病人的無序甚至惡性競爭的發生。2)公平性原則醫療衛生服務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原則,要從當地的醫療供需實際出發,面向城鄉,以基層為重點,充分發揮現有醫療資源的作用,適當調控城市醫療機構的發展規模,保證全體居民尤其是廣大農民都能公平、公正地享有基本醫療服務。3)便民原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服務半徑的規劃、確定要適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易于群眾得到服務。4)分級醫療原則落實醫療機構的功能和職責,建立和完善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體系,做到常見病、多發病在基層醫療機構診療,危重急癥和疑難病在城市醫院診療。5) 醫養結合原則將三6、級甲等優勢醫療資源延伸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所,搭建共享優勢醫療資源平臺;同時將醫療衛生與養老保健結合,致力發展大健康產業。第五條 規劃目標到規劃期末基本實現衛生資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規模數量日趨適宜,基本達到醫療衛生服務供需平衡,質量效益不斷提高,使新鄉市的衛生服務和居民健康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把新鄉市建成在省內、國內較有影響力的集健康保健、養生康復與體育健身為一體的配套完善的城市,打造具有資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健康新鄉”。根據布局合理、結構完善、功能互補、公平可及的要求,以構建適應我市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新型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目標,調整不合理的醫療機構布局、規模和功能,健全各類醫院7、的功能和職責,建立和完善分級醫療服務體系,實行城市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二級服務網絡配置,鄉鎮三級網絡配置。22第二章 新鄉市醫療衛生設施服務體系構建第六條 構建原則1)醫療服務體系中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設置應當層次清楚、結構合理、功能到位,以利于發揮整體功能。在城市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大型綜合醫院(區域醫療中心)和專科醫院為基礎,門診部、診所等為補充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2)大力發展中間性醫療服務和設施(包括醫院內康復醫學科、社區康復、家庭病床、護理院、護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醫療機構等),充分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合理分流病人,以促進急性病院(或院內急性病部)的發展。3)建立健8、全急救醫療業務體系。急救醫療業務體系應由急救中心、急救站和醫院急診科(室)組成,合理布局,縮短業務半徑,形成急救業務網絡。4)其它醫療機構納入醫療服務體系與其他機構配合、協調。5)建立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療機構業務體系。大力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中醫院建設,扶持中醫藥發展,促進中醫藥繼承和創新。第七條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框架1)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新鄉市現狀醫療服務體系又分為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和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其中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包括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兩部分,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包括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兩部分。2)公共衛生服務體9、系主要包括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婦幼保健、醫療急救及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等系統,以及醫學院校、康復保健、血液中心、衛生科技教育中心、醫療衛生后勤服務中心等。第三章 醫療衛生設施配置標準與需求預測第八條 醫療衛生設施配置標準1)綜合醫院根據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建標110-2008)規定醫療設施的建設用地,包括急診室、門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保障系統、行政管理和院內生活用房等七項設施的建設用地、道路用地、綠化用地、堆曬用地(用于燃煤堆放與洗滌物品的晾曬)和醫療廢物與日產垃圾的存放、處置用地。根據建設規模的不同,可分為九個等級,具體如下表所示:表3-1 綜合醫院建筑面積與用地指標 (平方米/床)建10、設規模200300床400500床600700床800900床1000床面積指標8083868890用地指標1171151131111092)中醫院根據中醫醫院建設標準(建標106-2008)中醫院的建設規模,應結合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衛生資源、中醫醫療服務需求等因素,以擬建中醫醫院所在地區的區域人口數確定。每千人口中醫床位數宜按0.220.27張床測算。中醫醫院的建設規模,按病床數量,分為60床、100床、200床、300床、400床、500床六種,具體如下表所示:表3-2 中醫院建筑面積與用地指標 (平方米/床)建設規模60床100床200床300床400床500床建筑面積(/床)6911、-7272-7575-7878-8080-8484-87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則上不設住院治療功能的病床,可設一定數量以護理康復為主要功能的病床。床位設置根據服務范圍和轄區人口合理設置。考慮服務人口數量、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服務半徑、交通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每千服務人口(指戶籍人口)宜設置0.30.6張床位。至少設日間觀察床5張。根據當地醫療機構設置情況和居民需求,可設一定數量的日間病床和康復病床,但一般不超過50張。建筑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米,各級服務中心建筑面積如下表所示:表3-3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筑面積與床位數指標(平方米/床)服務人口1-3萬人(含3萬人)3-5萬人(12、含5萬人)5-7萬人(含7萬人)7-10萬人(含10萬人)建筑面積10001400170020004)鎮衛生院配置標準表3-4 鎮衛生院建筑面積指標規模名稱無床1-20床21-99床核定方式按院核定(平方米/院)按院核定(平方米/院)按床位核定(平方米/床)建筑面積200-300300-110055-505)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依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建標2009257號),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筑面積指標應按編制人數核定:市級65平方米/人核定;縣(區)級60平方米/人核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用地容積率宜為1.01.2。6)衛生監督所依據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指導意見(衛監督發200576 號),13、各級衛生監督機構開展日常工作所需各類用房,人均建筑面積應在40平方米以上。市級衛生監督機構的建筑規模應不少于2400平方米,縣級衛生監督機構的建筑規模應不少于1200平方米。7)急救中心表3-5 急救中心用地面積指標和建筑面積指標建設規模5輛及以下10輛20輛30輛40輛50輛60輛用地面積1000150022002800330037004100建筑面積40070095011501300150018008)婦幼保健院(所)依據各級婦幼健康服務機構業務部門設置指南(2015年12月),縣以上(含縣)婦幼保健機構的人員編制總額,一般按人口的1/10000配備;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區和大城市按人口14、的1/5000配備;人口稠密的省按人口的1/15000配備。表3-6 婦幼保健院、所保健業務用房人均用地指標及建筑面積指標表級別人員編制(人)人均用地指標(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積(平方米)省(自治區、直轄市)婦幼保健院(所)1208049593638地(市、州、盟)婦幼保健院(所)604053633940縣(市、區、旗)婦幼保健院(所)402055654041第九條 床位數預測1)必須床位數2020年,中心城區床位數總需求為14700張,每千人床位數達到9.5床;全市床位數總需求約為36600床,每千人床位數達到6.65床。2)床位數分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床位數的確定:首先組織專家論證不同級別醫院15、就診的各專科病種,然后由各專科病種床位數分別計算出各級醫院床位數,承擔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的一級醫療機構原則上可不設床位。第四章 新鄉市市域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第十條 布局結構根據新鄉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及空間發展結構,結合市域醫療衛生設施的發展目標,提出市域醫療衛生服務設施空間布局構想為:“一主、三副、五組團、多點”的空間布局結構。1)一主由新鄉市中心城區和新鄉新區部分功能區的醫療衛生設施資源構成區域性的醫療服務中心,以服務新鄉市市區和新鄉規劃區內的居民為主,同時兼有區域服務中心的職能。2)三副平原示范區、輝縣市、封丘縣城。以本區域為主,兼有為中心城區分流作用。3)五組團原陽、新鄉縣、衛輝、延津、獲16、嘉等五個縣城,以縣城中心城區為核心,形成服務縣域居民的醫療中心。4)多點根據新鄉市市域內的重點鎮的醫療衛生資源組成的醫療服務集中點。這些醫療服務集中點以服務所在鎮的居民為主,兼有為周邊鄉鎮居民服務的職能。第十一條 縣區建設規劃1)醫療服務設施衛輝市:擴建市人民醫院和中醫院;將婦幼保健院搬遷至新區,按照二級醫院的標準和規模建造一個現代化綜合醫院;在新區增設衛輝市急救中心一處。平原示范區:平原示范區核心區設置3座城市級醫療用地,療養院1處,區級醫療機構3處,居住區按居住區設計規范設置醫療機構。新鄉縣:改建小冀鎮縣人民醫院,改擴建縣第二醫院,規劃建立二所專業性醫院,設立疾病防治中心1處;婦幼保健院117、處。延津縣:主城片區規劃保留老城區現狀的醫療衛生單位,在城北新區增設縣級醫院4個,榆東片區規劃保留省道308北側的延津縣人民醫院機械電子分院。輝縣市:保留并完善現有第一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第四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共濟醫院,結合新區開發在城區西部新增一處綜合醫院。獲嘉縣:保留擴建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和紅十字醫院;新建城西醫院2所(婦幼保健醫院并入其中)、城南醫院1所和城東醫院1所。封丘縣:保留新建的中醫院,規劃1處綜合性醫院;保留并擴建現人民醫院、公立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城關鄉衛生院改建為社區醫院;新建1處綜合性醫院。原陽縣:原陽縣城區共布置醫療衛生用地6處,其中城市級醫院218、處,區級醫院4處,居住區級醫療機構結合居住區規范設置。病床總數達到3200張以上。2)公共衛生設施每個縣(市)區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等級配置相應規模的縣(市、區)級公共衛生服務設施,鄉鎮(街道辦)公共衛生服務設施一般不單獨配置,依托鄉鎮醫院、衛生院和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公共衛生服務中心的布局盡量布局在每個縣(市)區的人群服務核心區域和交通便利地段。3) 衛生人才隊伍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7人,注冊護士數達到3.4人,醫護比達到11.25,市辦及以上醫院床護比不低于10.6,公共衛生人員數達到0.92人,人才規模與我國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相適應,城鄉19、和區域醫藥衛生人才分布趨于合理,各類人才隊伍統籌協調發展。第五章 新鄉市中心城區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第十二條 布局總體原則醫療機構的設置堅持“布局合理、結構完善、功能互補、保障可及”的原則,規劃構建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組織分工合作的兩級新型城市醫療服務體系。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主要從事疾病診治,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立足于提高服務能力、輻射能力和承擔疑難病的診治任務,并應做好醫、教、研結合,積極建設重點學科從而推動全市醫學科技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從事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和常見病、多發病及診斷明確的慢性病的治療和康復。第十三條 選址要求醫療機構的規劃布點遠離污染源,遠離易燃20、易爆物品的生產和儲存區遠離高壓線路及設備。同時不應鄰近少兒活動密集場所和城市水源保護區。選擇在地質條件好、交通便捷、環境較安靜的地段。對服務全省、全國的大型現代化醫院應選擇在城市邊緣和對外交通干線。老年康復類醫院應選擇在環境品質較高的區域。第十四條 中心城區綜合醫院規劃布局至2020年規劃期限末,新鄉市中心城區內規劃新增綜合醫院7家,擴建1家,遷址2家,保留綜合醫院13家,共有綜合醫院23家。綜合醫院空間格局,分布均衡,等級合理,基本覆蓋新鄉市中心城區范圍。表5-1 2020年新鄉市中心城區規劃綜合醫院情況一覽表行政區劃醫院名稱床位數(床)用地面積(公頃)等級規劃情況牧野區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121、0001.33三級保留河南省榮軍醫院5009.0二級保留新鄉公立醫院1502.64二級保留新鄉燎原醫院300.06一級保留新鄉市康復醫院600.43一級保留新鄉市新隆祥醫院500.04一級保留新鄉市中心醫院東區醫院7007.91三級規劃新鄉公立醫院分院1001.07二級規劃綜合醫院(一)2002.44二級規劃衛濱區新鄉市中心醫院230011.00三級保留新鄉新華醫院1500.57二級保留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12003.72三級保留新鄉市第四人民醫院2001.50二級保留綜合醫院(二)7508.39三級規劃綜合醫院(三)1501.78二級規劃紅旗區解放軍第371中心醫院80014.00三級保留新鄉22、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120010.49三級擴建新鄉市紅旗醫院4505.32二級遷址鳳泉區新鄉市鳳泉區人民醫院2002.41二級遷址新鄉市第三人民醫院1503.50二級保留高新區新鄉市亞華醫院900.08一級保留綜合醫院(四)2002.70二級規劃經開區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博濟醫院200010.32三級規劃合計13130107.26第十五條 中心城區專科醫院規劃布局1)規劃原則利用大型綜合醫院的專科優勢,對部分技術優勢明顯,病人需求量大的特色專科,在大型綜合醫院專科的基礎上,另建專科醫院。對部分適宜的企事業單位職工醫院、一級醫院可以向專科醫院轉制。符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和設置規劃的一級專科醫院23、,未來逐步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型,其余的一級專科醫院未來發展走向可視自身運營狀況而定。新建專科醫院原則上需達到二級以上專科醫院規模。新建的綜合醫院與專科醫院間距應大于800米。保留和發展現有的專科醫院體系,繼續加大對以河南省精神病醫院、婦幼保健院、傳染病醫院、職業病防治院、中醫院等為主框架的專科醫院體系建設發展并繼續促進心血管病醫院、肛腸醫院等一批中小型特色專科醫院的發展。加強涉及公共衛生重點專科醫療機構的建設,加強精神類專科醫療機構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心理精神衛生服務機構,精神衛生康復可進社區。重點加強市傳染病醫院建設加強市傳染病醫院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傳染病收治能力提高等內涵建設。完24、善現狀的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在人口集聚、醫療衛生資源相對薄弱的區域舉辦民營專科特色醫院,本規劃期內各城市區專科醫院設置應達到二級以上(含)標準。2)規劃布局新鄉市中心城區內遷址專科醫院1家,保留專科醫院12家,依托河南省精神病醫院設置新鄉市精神衛生康復中心1處。至2020年規劃期限末,共計有專科醫院13家。表5-2 2020年新鄉市專科醫院規劃一覽表醫院名稱床位數(床)用地面積(公頃)等級規劃情況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80011.87三級保留新鄉市婦幼保健院8509.25三級遷址新鄉市傳染病醫院2202.50二級保留新鄉北大和平醫院20一級保留新鄉仁愛婦科醫院20025、.30一級保留新鄉生殖醫學專科醫院200.20一級保留新鄉經絡收放醫院460.10一級保留新鄉市殘聯康復醫院50一級保留新鄉同仁醫院200.08一級保留新鄉陽光中西醫結合醫院20一級保留新鄉脈管炎醫院200.08一級保留新鄉心血管醫院200.06一級保留新鄉市協和腎病醫院25一級保留合計213124.44第十六條 中心城區中醫院規劃布局建立以新鄉市中醫院為龍頭的中醫特色專科醫療機構為主體,中西醫結合醫院為側翼、綜合性醫院中醫科為基礎,中醫藥參與的中醫事業發展格局。加強中醫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和學科建設,政策支持全市各類中醫特色醫院中醫科的規劃、建設與發展。保留目前位于紅旗區勞動路與向陽路交叉口東26、北角的新鄉市中醫院;在大塊鎮建立鳳泉區中醫院,位于新秀路中段;規劃新東區中醫院,位于小店鎮東敬路與新純街交叉口東南;規劃金谷中醫院,位于南環路與新飛大道交叉口東南。表5-3 中醫院規劃一覽表醫院名稱床位數用地面積(公頃)等級新鄉市中醫院5001.66二級鳳泉區中醫院1001.19二級新東區中醫院5506.65三級金谷中醫院5006.56三級合計165016.06第十七條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布局1)布局原則按照街道辦事處所轄區域或新建居民小區2萬戶居民、5 萬人口左右規劃設置1 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每12 個社居委所轄區域規劃設置1 所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心所在地的社居委不再規劃設置社區衛生27、服務站。10 萬人口以上的街道辦事處或街道建制的社區增設1 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居委所轄區域人口少于3 千的原則上不再規劃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與其它醫療機構間距不小于1500米。2)規劃布局規劃保留現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6處,結合服務人口和街道辦事處,新增加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遷址2個。截止2020年,共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1個。表5-4 新鄉市中心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情況一覽表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情況寶山西路辦事處寶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寶山東路辦事處寶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電池產業園管委會保留鐵西辦事處鐵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遷址小店中心社區辦事處新鄉工業28、園區安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新鄉工業園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洪門鎮保留華蘭大道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友誼街道辦事處紅旗小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喬謝辦事處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渠東辦事處渠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牧野鄉辦事處保留東干道辦事處東干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河師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榮校路辦事處榮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北干道辦事處北干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和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花園辦事處花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釣魚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東街辦事處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西街辦事處西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文化街辦事處文化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向陽街道辦事處向陽社區衛生服務中29、心保留勝利路辦事處勝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南橋辦事處南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健康路辦事處健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自由路辦事處自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解放路辦事處解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衛北辦事處衛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新輝路辦事處新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遷址王村鎮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中同街辦事處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鐵西工業區管委會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高新街道辦事處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和平路辦事處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高鐵辦事處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友誼街道辦事處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新東辦事處規劃社區衛生30、服務中心規劃東孟街道辦事處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臺頭街道辦事處規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第十八條 社區衛生服務站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難以方便覆蓋的區域,以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補充。社區衛生服務站按照適度便捷方式設置,原則上按社區居委會范圍設置(建筑面積不于150平方米)。第十九條 公共衛生中心整合各區疾控中心、防疫站、衛監所等,規劃新增5處公共衛生中心。新鄉市結核病防治所規劃遷址至:新五街與前進東路西南角,占地面積為1.3公頃。表5-5 新鄉市公共衛生中心規劃一覽表機構名稱地址規劃建設情況紅旗區公共衛生中心新東大道與東敬路交叉口東北合建衛濱區公共衛生中心人民路與太行大道交叉口東南合建牧野區公共衛生31、中心新五街與前進東路西南合建鳳泉區公共衛生中心和平大道與區府路交叉口東北合建高新區公共衛生中心紡織路與牧野大道交叉口西南獨立占地(5.25畝)第二十條 急救機構1)規劃目標建立健全以“120”為中心的全市醫療急救體系,進一步完善“120”醫療急救中心的服務和指導調度功能,充分利用現有大型醫院醫療資源在城區的不同方位建立市醫療急救站,形成急救中心、急救站二級急救網絡。2)規劃布局規劃期末,新鄉市中心城區應滿足醫療急救服務半徑35 公里平均反應時間79 分鐘,每510 萬人配1輛救護車(含急救備車每處急救分站不少于2 輛救護車。依托新建綜合醫院規劃建立急救分站9座。表5-6 新鄉市中心城區規劃急救32、中心(站)一覽表機構名稱占地面積規劃情況新鄉市120急救指揮中心1.32公頃現狀市公立醫院120急救站現狀市第一人民醫院120急救站現狀市第二人民醫院120急救站現狀市第四人民醫院120急救站現狀市中心醫院120急救站現狀解放軍371中心醫院120急救站現狀市中醫院120急救站現狀三附院120急救站現狀鳳泉區120急救站規劃電池產業園120急救站規劃王村鎮120急救站規劃鐵西急救站(一)規劃鐵西急救站(二)規劃牧野區120急救站規劃新東區120急救站規劃小店鎮120急救站規劃高新區120急救站規劃關堤鄉120急救站-規劃第二十一條 醫學教育科研機構1)規劃目標構筑以醫學院校、醫學情報研究所、醫33、學組織為基礎的衛生科技、教育體系。充分發揮醫學院校及科研機構對于人才培養及衛生科技教育的支撐作用,發揮省、市醫學會等醫學組織對衛生事業發展的積極作用,促進醫學科技的進步。2)規劃布局規劃在新鄉小店工業園區(新鄉職教園區)劃撥土地建設新校區,建設規模10.84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7億元。第二十二條 血液中心(站)1)規劃目標進一步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的貫徹實施,充分發揮新鄉市市血液中心的工作職能,保證血液質量,確保用血安全,實現全市血液管理信息化,使市血液中心建設管理達到全省領先水平。2)規劃布局保留現狀新鄉市市血液中心,以進一步保障全市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的供給,對全市血液檢測工作技術指導。34、表5-7 新鄉市中心城區規劃中心血站一覽表機構名稱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從業人數地址新鄉市中心血站132005850106化工路95號(保留原址)第二十三條 醫養結合項目1)規劃目標規劃的新鄉市醫療康復管理與康復中心以生命科學的創新為動力,以國際水準的醫療保健服務為重點,以商務服務為突破,集研發、孵化、展示、商貿、培訓、中介服務、行業管理為一體,建成水平一流、特色突出、聚集輻射作用明顯,具有國際影響的國家級健康發展中心;與新區、新鄉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學城聯動發展,優勢互補,成為新鄉健康產業發展的驅動力和服務平臺,成為新鄉國際化的窗口,構建豫北第一、國內一流、國際水平的生命健康科技園區,建設35、具有國際水平的豫北地區醫療中心城市。2) 規劃布局新鄉市健康管理與康復中心:規劃于新二街與規劃科隆大道交叉口東北角建設新鄉市醫療康復管理與康復中心,占地面積10.74公頃,建筑面積為31萬平方米,容積率為2.88。鳳泉區健康管理與康復中心:規劃于鳳泉區北建立1處健康管理與康復中心,占地面積為29.11公頃。新鄉市惠民院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中心:規劃于經開區新長北線與經二路交叉口東北角建設新鄉市惠民院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中心,用地面積7.84公頃。表5-8 新鄉市中心城區醫養結合規劃一覽表機構名稱占地面積(公頃)新鄉市康復醫院0.43新鄉市第四人民醫院1.5新鄉市健康管理與康復中心10.74新鄉36、市經絡收放醫院0.1新鄉市殘聯康復醫院鳳泉區健康管理與康復中心29.11新鄉市惠民院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中心7.84第六章 規劃實施措施第二十四條 加強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1)加大政府衛生經費投入力度,落實各項衛生資源補償政策,確保各級衛生行政機構職能到位,政府應逐步解決各級衛生行政人員和經費不足問題,重點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和基層醫療衛生設施的經費投入。2)建立面向社會及個人多元化的醫療衛生投資渠道,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在衛生領域互為補充的作用,不僅要增加政府支出,還要增加私人支出,而且也要增加社會支出。3)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的財政支持力度,尤其應加大對鄉村兩級醫療機構的投入,使其37、承擔起計劃免疫、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的職責,在補貼的方式上,可考慮將按病床數補貼改為按就診住院人次補貼,促使醫療機構改善服務提高利用率。第二十五條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和管理1)重點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綜合防病能力建設,建立完備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疫情信息網絡監測系統,全面提高全市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才的整體素質。提高對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能力,提高對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職業病的預防和診療能力,保障傳染性疾病、職業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的開展。2)加強婦幼衛生保健工作,各級政府應當將婦幼、兒童保健衛生工作納入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認真貫徹“一法兩綱”和母嬰保健工作方針,為母嬰保健工作提供必要的38、經濟、技術和物質條件。3)完善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實行全行業綜合執法,提高衛生執法透明度,改善衛生監督機構的交通、通訊、裝備器材和執法取證條件,提高衛生執法的信息化水平,推行網絡化管理。4)加強急救醫療體系建設,提高急救醫療的裝備水平和急救醫療人員的業務水平,在滿足急救醫療城鄉全覆蓋的基礎上,市急救中心要具有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5)完善全市衛生信息體系,搭建醫療衛生信息平臺,為全市人民建立健康信息檔案。第二十六條 提高醫療資源配置效率1)培育不同等級的醫療服務中心,形成梯度層級分明、布局合理的醫療設施布局網絡。2)老城區部分用地規模比較緊張的醫療機構,在原址保留的基礎上,鼓勵其向外圍區域39、選址新建醫院,這樣既可保證醫療衛生設施的建設,也可推進外圍區域的醫療衛生設施規劃建設。3)探索對新鄉市內企事業單位醫院整合改造機制,整合全市企事業單位醫院,對其進行歸并調整,部分醫療服務能力較強的醫院轉化為省市醫院或私立醫院,部分醫療服務能力較差的將轉化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社區衛生服務站。4)加強專科醫院建設,從現有的綜合醫院中抽調部分醫療水平較高的專業科室,組建適合人民醫療需求的專科醫院,服務全市或全省的專科醫院盡量布局在城市外圍。5)優化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素質和待遇,穩定社區衛生服務技術人員隊伍建設,探索適合新鄉市實際情況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建立“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40、”的雙向診療制度,從根本層面解決“看病難”的問題。6)省市醫院專家下鄉鎮。針對當前鄉鎮醫療服務水平不高的現象,采取三級和二級醫院專家定期輪流到鄉鎮衛生院坐診制度,提高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服務水平,便于村民就醫。7)提高鄉鎮衛生資源使用效率,針對鄉鎮衛生院利用率低的現狀,可實行鄉鎮聯辦的形式,對村醫療點也可實行村村聯辦,對縣鄉醫療和計劃生育兩套機構并存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可考慮將計劃生育機構納入到醫療保健系統。第二十七條 加強規劃實施管理1)針對醫療設施布局規劃實施難的問題,從規劃層面上,由人大立法的形式予以落實。2)規劃建議新鄉市轄縣(市)區學習新鄉市中心城區的經驗,將醫療衛生設施用地范圍線作為繼城市紅線、藍線、綠線、紫線和黃線之后的又一條強制性用地控制線(橙線),納入城鎮法定圖則控制管理之中,以確保醫療衛生設施用地在今后城鎮建設中得到有效控制和落實。3)建立聯席審查制度,加強建設和管理的透明度。規劃控制的醫療衛生設施用地是為周圍居民服務的公共服務設施,不得隨意減少數量、降低規模或改變性質挪為它用。若需調整或修改的,應建立以新鄉市衛計委、規劃局和建委等單位為主的聯席審查制度,并向社會公示。附則第二十八條 本規劃自批準之日起生效。第二十九條 本規劃由新鄉市城鄉規劃局、新鄉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