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42020.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4943
2024-10-10
20頁
153KB
1、#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42020)#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序言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果蔬、肉類、水產品等生鮮農產品采收(或屠宰、捕撈)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全社會對生鮮農產品的安全和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省。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對于促進農民增收、保障消費安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江蘇省“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按照省政府關于促進全省物流業健康發展2、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為促進我省冷鏈物流業發展,特制訂本規劃。規劃期為 20142020 年。1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第一節 發展基礎近年來,隨著生鮮農產品的產量和流通量快速增長,冷鏈物流需求持續增加,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全省冷鏈物流得到較快發展。一、冷鏈物流規模快速增長。2013 年,我省果蔬、肉類、水產品產量分別占全國的 7.8%、4.4%、8.2%,分別居全國第4 位、第 9 位、第 6 位。全省每年約有 3300 萬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2013 年,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 8%、35%、40%,冷鏈物流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專欄 12009-2013 年#主要農產品產3、量(單位:萬噸)二、冷鏈物流設施逐步完善。全省建成了一批現代化冷庫,冷鏈物流新型裝備得到廣泛應用,基本形成以冷鏈倉儲2年份品類2009 年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3 年蔬菜38374234458749855238水果235237268281275肉類344367376397383水產品443460476494509為主,冷鏈加工、運輸、配送及其配套設施協調發展的格局。到 2013 年底,全省規模以上各類冷鏈物流主體擁有冷庫總容量達到 316 萬噸,人均冷庫容量達到 39 公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冷藏運輸車保有量超過 4000輛,總承載量超過 3 萬噸。三、冷4、鏈物流主體不斷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與流通企業積極拓展冷鏈物流業務,提升冷鏈物流服務水平。雨潤、潤恒加快構建全國性冷鏈物流設施網絡;蘇食加快建設面向長三角的冷鏈供應鏈;南京眾彩、#凌家塘、無錫天鵬等傳統專業批發市場積極拓展城市生鮮直銷配送業務;蘇果等大型連鎖商業企業加快完善生鮮產品銷售終端的冷鏈共同配送體系。全省涌現出一批服務理念現代化、服務網絡區域化和服務模式多樣化的冷鏈物流企業。四、冷鏈物流技術和標準逐步推廣。多溫層控制、RFID及傳感技術、GPS、GIS、WMS 等技術開始得到應用;低能耗、低成本的真空預冷技術逐步推廣。一批生鮮農產品出口企業率先引進 HACCP 認證、GMP 等管理技術,5、普遍實現了全程低溫控制。一些冷鏈物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開始實施,發布了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規范等地方標準。五、冷鏈物流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國家與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冷鏈物流的發展。國家明確提出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建立主要品種和重點地區的冷鏈物流3體系。我省將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重點領域,積極做好重點工程和項目的規劃與布局,在財稅、土地、投融資、交通運輸等方面不斷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冷鏈物流知識加快普及,消費者對農產品冷鏈物流重要性的認知度不斷提升。第二節 存在問題一、冷鏈設施結構性矛盾突出。地區間發展不均衡,冷庫建設與實際需求不匹配。一方面產地冷庫建設相對滯后,另一6、方面部分地區出現同質化低價競爭現象;現代化、專業化冷庫數量總體偏少,冷藏庫、低溫加工配送中心等建設投入相對不足,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較為突出;受經營成本、傳統消費習慣等因素影響,相當一部分冷庫利用率不高;公路冷藏及保溫車數量不足,占貨運汽車保有量的比例僅為 0.55%,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二、企業運營能力有待提高。我省大型冷鏈物流企業數量偏少,資源整合能力不強。冷鏈物流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弱,服務功能單一,經營管理粗放,整體效率與效益不高。絕大部分企業冷凍冷藏設施陳舊,物流技術裝備落后。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發展滯后,服務創新能力不足,專業化、一體化服務水平較低。4三、冷鏈“斷鏈”現象普遍。大部分生7、鮮農產品仍在常溫下流通,冷鏈流通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標準化、系統化、一體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產后預冷環節與包裝不受重視,運輸環節溫控手段粗放,配送環節操作不規范,冷鏈物流各環節之間缺乏系統整合和協調運作,全程溫控系統和質量溯源系統尚未得到廣泛應用,“斷鏈”現象較為突出。四、服務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城市配送的保障體系與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生鮮冷鏈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冷鏈物流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冷鏈物流專業人才缺乏。規范冷鏈物流各環節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建立,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相對滯后,對冷鏈環節技術要求和標準的執行情況缺乏有效監督。第三節 面臨形8、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兩個率先”的關鍵階段,“一帶一路”和上海自貿區建設進程不斷加快,我省經濟仍將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同時,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的出臺,物流業加快轉型升級,冷鏈物流作為農產品與現代流通體系接軌的重要環節,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5隨著我省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呈現規模化、專業化、精細化的發展態勢,大規模、長距離、反季節的農產品貿易迅速擴大,對生鮮農產品溫控處理、跨區域保鮮運輸、加工配送等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隨著我省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9、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對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不斷擴張,冷鏈物流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受益于我省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深入實施,居民消費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對農產品的多樣化、新鮮度和營養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同時,農產品消費正處在從數量擴張向更加關注質量和安全轉型,迫切要求加快構建全程監控、質量可靠、綠色安全的農產品溫控供應鏈。隨著移動互聯和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B2B、B2C、O2O等交易方式沖擊傳統觀念,生鮮農產品電商將呈現爆發式增長,迫切需要改變傳統冷鏈物流的運作模式。冷鏈物流的發展要順應這一趨勢,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圍繞我省生鮮農產品電商直銷平臺的建設,推進冷鏈物流的標準化、一體化。610、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第一節 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消費升級、食品安全和農民增收,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為支撐,以健全冷鏈物流體系、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加快平臺與設施建設,培育主體,創新模式,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標準化、一體化、智能化,構建暢通高效、服務規范、安全有序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第二節 發展目標到 2020 年,全省基本建成布局科學、結構合理、設施先進、標準健全、綠色低碳、上下游有效銜接的冷鏈物流體系,冷鏈物流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冷鏈物流比例11、大幅提高。全省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 20、40、55以上。流通腐損率明顯下降。全省果蔬、肉類、水產品的流通腐損率分別降至 12、4、5以下。7企業競爭力顯著提升。培育 20 家左右經營收入超10 億元的冷鏈物流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冷鏈物流主體。冷鏈物流設施裝備水平顯著提高。新增現代化冷庫庫容 200 萬噸,新增冷藏運輸車 5000 輛。冷鏈物流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程度顯著提高。專欄 2#主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指標8品類冷鏈流通率流通腐損率2013 年2020 年2013 年2020 年果蔬8%20%20%12%肉類35%40%6%4%水產品412、0%55%10%5%第三章 主要任務第一節 優化冷鏈物流業空間布局根據農產品生產流通現狀,綜合考慮居民消費水平、消費習慣,兼顧現有冷鏈物流基礎以及未來發展潛力,進一步優化布局,切實緩解供需矛盾,提升重點區域的輻射帶動力。依托城市對生鮮農產品的巨大消費需求,發揮物流樞紐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在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連云港等市,布局一批冷鏈物流集中區,推進生鮮農產品交易中心、物流分撥中心和低溫配送中心建設。依托全省生鮮農產品產銷銜接區,發揮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集散優勢,重點在鎮江、揚州、南通、淮安、泰州、鹽城、宿遷等市,布局一批冷鏈物流加工區,推進冷鏈加工基地與物流集散中心建設。依托沿江13、沿海港口,發揮保稅物流優勢,重點在南京港、連云港、南通港、鎮江港、太倉港、張家港、大豐港等港口,布局一批港口冷鏈物流平臺,推進進出口肉類及海鮮等高端冷鏈物流中轉、分撥中心建設。依托我省豐富的農產品資源,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基地。在豐縣、邳州、啟東、如東、寶應等地建設一批蘋果、大蒜、出口蔬菜等果蔬冷鏈物流中心;在太湖、陽澄湖、洪澤湖、固城湖、里下河、駱馬湖等地建設一批淡水產9品冷鏈物流中心;在邳州、沛縣、阜寧等地建設一批肉類冷鏈物流中心。第二節 構建重點產業冷鏈物流體系(一)果蔬冷鏈物流體系大力推廣規模化種植與設施農業,加快推進產地農批市場建設,加強蔬菜、水果的產后預冷、保鮮包裝、初加工、14、儲存保鮮和低溫運輸。依托重點果蔬生產基地,建設一批低溫儲藏保鮮設施。圍繞大中城市及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集中采購、低溫加工、跨區域配送能力的果蔬配送中心,在分銷環節加快中轉保鮮庫建設。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商貿連鎖企業積極與果蔬產地對接,在果蔬運輸環節推廣全程溫控,建立面向銷售終端的一體化冷鏈物流快速調配體系。(二)肉類冷鏈物流體系推廣規模化養殖、工廠化生產,在徐州、鹽城等肉類主產區建設一批加工中心,加強肉類屠宰后排酸、預冷等低溫初加工設施建設。依托中心城市和大型凍品交易市場,加強對冷凍設施的規劃引導,集中建設一批加工配送中心,在銷售終端加強冷庫建設和冷柜配置。發揮雨潤、蘇食、15、潤恒、天環、天鵬等大型冷鏈物流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發展“冷鏈配送連鎖零售”、 “網絡化冷庫+生鮮加工配送”的物流模10式,構建智能溫控倉儲、冷鏈運輸、加工配送、終端銷售、全程可追溯的“無斷鏈”肉類冷鏈物流體系。(三)水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圍繞沿江、沿海、里下河、洪澤湖等優勢特色水產品產區,引導水產品捕撈企業健全冰鮮、冷藏、冷凍等冷鏈設施,加強水產品產地冷鏈物流設施整合與資源共享,促進優勢特色水產品產地分級包裝以及配套發展保鮮儲運設施,建設一批區域交易集散中心。在大型水產品交易市場,推進速凍庫、冷藏庫、加工車間等設施建設,在大中城市建設水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加快優勢特色水產品出口加工基地的建設。推廣水16、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適用技術,建立水產品安全溯源體系,為#水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提供冷鏈物流服務支撐。第三節 完善冷鏈基礎設施結合各地實際需求,加快建設一批結構合理、設施先進、節能環保、高效適用的冷藏冷凍庫,特別是建設變溫庫、氣調庫、立體自動化冷庫、智能冷庫等高端專業冷庫。提升改造一批符合條件的大型冷庫,建設封閉式站臺、電動滑升式冷藏門和防撞柔性密封口等設施,實現全封閉式作業。大力推進一批傳統冷庫功能拓展,建設低溫加工區,發展增值服務,從單一功能的低溫倉儲型冷庫向冷鏈加工配送處理中心轉變。依托沿江沿海港口、航空機場以及鐵路貨運樞紐,建11設一批集冷凍、冷藏、恒溫、常溫為一體的多溫層現代化中轉冷庫17、。加快研發與應用現代化冷鏈物流技術,進一步提高冷鏈物流裝備水平,重點加強高性能冷卻冷凍設備、倉儲智能貨架、自動化分揀、全程監控追溯系統、冷鏈運輸工具等冷鏈物流裝備的推廣,大力發展多溫層冷藏運輸車、蓄冷保溫箱、聯運冷藏集裝箱,促進綠色安全、節能環保技術在低溫倉儲及運輸中的應用。第四節 壯大冷鏈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聯合、合資合作等方式,進行資產重組、業務融合和流程再造,壯大企業規模和實力,培育一批組織化程度高、專業服務能力強、經營效益好的冷鏈物流龍頭企業。鼓勵各類冷鏈物流主體整合低溫加工、冷藏冷凍、運輸配送、檢驗檢疫等物流功能,拓展連鎖配送網絡,開展一體化物流服務。積極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18、,建設網上銷售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支持大型冷鏈物流企業構建跨區域冷鏈物流網絡,在跨區域分撥環節推行車、柜分離的集裝箱運輸。引導企業開拓國際冷鏈物流市場,逐步提升冷鏈物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12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積極推進冷鏈物流服務外包,擴大第三方冷鏈物流市場規模。支持有條件的大型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分離物流資產和業務,組建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冷鏈物流企業,逐步發展成為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鼓勵大型零售企業加快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建設與開放,為社會提供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第五節 發展冷鏈共同配送加大冷鏈配送網絡建設,加快構建城際、城鄉一體的冷鏈配送體系。完善冷鏈物流配送節點的功能和布局,19、在大型農批市場、大中城市周邊規劃建設一批具有低溫條件下加工、中轉和分撥功能的配送中心,集中完成肉類和水產品分割、果蔬分揀以及包裝、配載等處理流程。鼓勵生鮮農產品經營主體加強與配送、快遞等企業合作,開展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的冷鏈配送服務。在有條件的大型社區安裝智能保鮮柜,推進社區生鮮直銷店建設,加快構建惠民便民的生鮮直銷配送體系。依托共同配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整合生鮮農產品供求、冷藏車輛等線上線下信息,應用配送路徑優化、配送車輛動態導航等技術手段,充分發揮信息平臺在運力調度、供給調節和服務監管等方面的作用。支持配送企業擴大冷鏈物13流配送車輛規模, 發展多溫層冷藏車配送,完善配送停車和裝卸作業20、等設施,構建干支銜接、通行順暢的配送通道網絡。第六節 提升冷鏈物流標準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積極推行符合國際規范的質量安全認證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落實生鮮農產品全程監控與質量追溯制度,推廣應用國家保鮮與制冷保溫等技術標準及操作規范。鼓勵冷鏈物流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參與冷鏈物流標準的研究與制訂,在冷鏈物流技術、物流管理及服務等方面制訂一批適合我省冷鏈物流發展需要的地方標準和管理規范,積極推動地方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提升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廣應用 RFID、GPS、傳感等技術,建立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系統平臺,促進冷鏈物流服務過程的智能化、可視化、一體化。推進冷鏈物流21、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建立具有收集處理、發布查詢、在線交易等功能的冷鏈物流信息系統。提高冷鏈信息采集和處理能力,建立冷鏈物流信息交換共享機制,提升行業監管水平。第七節 推進冷鏈物流模式創新積極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創新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生鮮溫控供應鏈,推廣“冷鏈物流+交14易”、 “連鎖直銷+冷鏈配送”、 “網絡化冷庫+生鮮加工配送”等新型冷鏈物流運作模式。探索農產品冷鏈物流金融發展模式,鼓勵企業與銀行合作,加快開展倉單質押、存貨質押、融資租賃、集中授信等供應鏈金融業務。順應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積極構建生鮮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冷鏈物流資源交易平臺,逐步建立對接產銷、平衡供需的大22、數據分析中心,科學配置全社會的冷庫和冷藏運輸資源,實現精準營銷、高效配送。加快生鮮供應商與電子商務平臺的合作,推進冷鏈配送企業與生鮮電商企業合作共建農產品冷鏈配送網絡。推進昆山兩岸冷鏈物流產業合作試點,打造跨境電商冷鏈物流平臺。第四章重點工程第一節產地冷庫建設工程重點在徐州、鹽城、南通等果蔬主產區,建設一批具有產后預冷、分揀加工設施的果蔬冷藏保鮮的高溫庫;重點在鹽城、南通、連云港、揚州、泰州、蘇州、淮安等水產品主產區,整合現有冷庫資源,建設一批配置封閉式站臺、耐低溫設施設備的低溫庫;在蘇北生豬生產基地、家禽基地,建設一批節能環保、經濟適用的冷藏冷凍加工儲存設施,打造15一批面向周邊大中城市的生23、鮮農產品直供基地。到 2020 年,全省新增產地冷庫庫容 120 萬噸以上。第二節冷鏈物流示范工程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全程覆蓋”的原則,選擇一批冷鏈物流園區、冷鏈物流企業、農產品加工園區及農業龍頭企業,在先進冷鏈物流裝備、物聯網、低碳冷鏈物流、冷鏈配送、冷鏈物流標準化等領域,開展示范工程建設試點,發揮全過程冷鏈物流示范帶動效應,在全省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服務水平高、行業影響力大的冷鏈物流示范企業。第三節農產品配送直銷平臺工程在全省打造一批生鮮直銷配送示范企業。發展“電商+冷鏈快遞+智能菜柜”的生鮮農產品直銷零售模式。擴大南京 e 鮮美、常州萬家鮮、蘇食肉品電商、連云港菜籃子、1號24、農場等生鮮電商的影響力。推進雨潤、蘇食等食品加工企業和#凌家塘、南京眾彩等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與快遞企業加強合作,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農產品配送直銷平臺。借助淘寶、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積極拓展我省生鮮農產品的銷售渠道。16第四節冷鏈物流信息平臺工程加快冷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依托大型冷鏈物流企業,著力整合冷鏈倉儲、冷藏車輛等物流資源,建設集信息發布、在線交易、全程溫控、車輛跟蹤、貨物查詢等功能于一體的冷鏈物流公共信息交易平臺。加快高郵誠信“中國冷鏈物流網”等平臺建設,著力打造 23 個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冷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依托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整合供應鏈上25、下游信息資源,建設一批覆蓋產品溯源、品質監控、全程溫控、展示交易、終端配送全過程的冷鏈物流信息平臺。第五節冷鏈物流安全工程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相關環節的檢測和監管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檢測監管平臺,完善質量安全檢測監管體系。選擇一批重點果蔬、肉類、水產品等大型農產品生產及冷鏈物流企業,建立從生產源頭到消費全過程的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質量追溯鏈條。整治和淘汰一批設施老化、安全隱患突出、不符合行業標準的冷庫,加強冷庫安全生產監管,督促企業對設施設備定期檢查評估,嚴格執行操作規范與工作流程,提高冷庫安全生產管理水平。17第五章 實施與保障第一節 加強協調監管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分工,共同26、推進規劃實施,加快建立促進冷鏈物流發展的協調會商機制,認真研究和解決冷鏈物流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對規劃的實施情況加強監督檢查和跟蹤評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全面推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技術應用與推廣等各項工作,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監管,強化行業自律,建立冷鏈物流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第二節 強化政策扶持認真落實國家冷鏈物流相關扶持政策。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優惠、蔬菜流通環節免征增值稅等政策;落實總分支機構匯總納稅政策。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點農產品冷鏈物流項目,合理安排用地。嚴格執行并完善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合理審批發放冷鏈運輸車輛市區通行證。對27、冷鏈物流企業的用水、用電、用氣價格與工業企業基本同價。18第三節 加大資金投入各地要加大冷鏈物流的投入力度,在冷鏈保鮮設施、冷藏運輸工具、冷鏈物流技術研發、產品質量認證和追溯、冷鏈物流標準制定及標準化示范、冷鏈物流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投資入股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鼓勵企業通過銀行貸款、股票上市、發行債券、增資擴股等有效途徑籌集建設資金,加大對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冷鏈物流企業金融支持,加快開發農產品冷鏈物流金融產品,創新配套金融服務。第四節 加快人才培養充分發揮我省科教人才優勢,推動冷鏈物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多渠道建立冷鏈物流培訓和實驗基地。加強與境內外專業機構合作,積極開展冷鏈物流人才交流,大力引進市場急需的冷鏈物流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積極推進冷鏈物流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強化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能力培養,加快培養一批高端冷鏈物流人才。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