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十四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4961
2024-10-10
15頁
35KB
1、威海市“十四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時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開局起步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持續深化期、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加速拓展期,也是我市爭當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排頭兵、奮力開創“精致城市幸福威?!毙戮置娴闹匾獣r期。為充分發揮體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奮力開創新時代體育強市建設新局面,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山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威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等,結合實際制定本規劃。一、“十三五”時期體育事業發展成就“十三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扎實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積極踐行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奧運爭光、國家冰雪戰略等國家戰略,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體育事業改革發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逐步健全,競技體育改革發展,體育產業穩步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我市爭當全省走在前列排頭兵、奮力開創“精致城市幸福威?!比?、新局面貢獻了體育力量,為“十四五”時期體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一)講政治、顧大局,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展現體育擔當。持續加強黨對體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決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打造了政治過硬、務實擔當、本領高強的體育干部隊伍,在體育事業改革發展、服務全市中心工作中展現了體育擔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主動擔當作為,積極打造居家健身、線上賽事新模式,有序推動體育場館恢復開放、體彩恢復銷售,制定行業疫情防控指南,精準指導健身俱樂部恢復開放,多措并舉促進消費、恢復經濟,打造居家健身、線上賽事新模式,2020年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634項、其中大中型91項、線4、上賽事25項,獲省居民消費財政獎勵考核、“文體消費獎勵”部分、“大中型群眾體育健身活動舉辦場次”項目第三名。特別是臨危受命成功舉辦國際乒聯男女世界杯、全國乒乓球錦標賽,是疫情以來全國唯一一個國際體育賽事,并榮獲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集體,彰顯了大國自信和擔當。(二)強基礎、惠民生,在踐行健康中國行動威海方案中貢獻體育智慧。積極踐行健康中國行動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組織健全、活動豐富、服務優質、群眾滿意的現代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先后出臺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和政府規章威海市公共體育服務辦法,走在全國、全省前列。每年均榮獲省全民健身運動會優秀組織獎,5、先后實現全國、全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域一片紅?!傲吂こ獭备永喂?,群眾“想健身”“哪健身”“會健身”“能健身”難題得到有效破解,打通了群眾健身“最后一公里”。初步建成“橫到邊、縱到底”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實現市級市體育社會組織黨組織和基層體育總會組織全覆蓋。市體育場、體育館、網球場升級改造,市游泳館、榮成新體校、南海奧林匹克中心等建成投入使用,公廁改造、精致服務等經驗打造了全省標桿。人均場地面積達到3.07平方米,建成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全市學校體育設施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走在全省前列。年舉辦各級各類全民健身活動突破600項次。市全民健身運動會項目增至48個,冬季全民健身運動會項目達156、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達42%。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達到1.6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7。建成智慧監測站3個,市民體質測定達標率達92%。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榮獲全市優秀服務組織。體育文創作品豐富多彩,每年創作體育微視頻近百部、體育報道千余篇,走在全省前列。挖掘、傳承傳統體育項目,威海尹派宮式八卦拳傳承人劉保和入選省級非遺傳承人,榮成沙氏武術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三)勇擔當、敢拼搏,在競技體育改革創新發展中不斷開創佳績。始終把奧運爭光戰略作為競技體育最高戰略不懈追求,改革機制、優化布局、深挖人才、強化訓練、精心備戰,推動競技體育改革創新發展。2017年參加第十三屆全運會獲7、12金8銀6銅,2018年參加24屆省運會獲135.5枚金牌,綜合排名全省第六名。成功舉辦市第五屆運動會,首次增設業余組,實現競技、機關、高校、企業四會合一,在歷屆運動會中項目最多、范圍最廣、時間最長、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持續深化競技體育改革,聚焦短板弱項和風險隱患,推動管訓分離、市隊下放,破解青少年體育后勁不足難題。承接省縣級體校辦學模式改革試點,2020年省縣級體校辦學模式改革試點現場會在文登勝利召開,在全省、全國推介文登“六個一體化”改革經驗,打造體教融合威海樣板。參加省錦標賽成績頻創佳績,手球男甲,籃球三人制,足球女乙A、女丙、男丙,橄欖球男甲等組別均創近年來最好成績。(四)聚優勢、育8、特色,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提升體育作為。積極融入全市經濟發展大循環,初步形成以漁具產業為龍頭,以體育競賽表演業為引領,以體育用品生產經營為支撐,各業態協同發展,體育與文化、旅游、康養等產業加快融合的良好態勢。先后爭創了1個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項目、3個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4個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單位、2個省級體育產業示范項目,簽約成立膠東經濟圈體育協同發展聯盟、城市足球聯盟、城市網球聯盟和山東半島帆船城市聯盟,搭建平臺打造體育產業發展新優勢。先后利用市級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1600萬元扶持了56個體育產業項目,規上企業87家,釣具產能占全球的60%以上。帆船、游艇、釣魚船9、漿板、滑水板等船艇制造企業在全球市場占有重要份額。先后爭創了中國釣魚名城、全國海釣教練員訓練基地、山東省釣魚運動基地等平臺,發展釣魚俱樂部20多個、釣魚愛好者30多萬人,休閑釣魚游客達350萬人次,休閑釣魚產業及相關產業產值達150億元。威海鐵人三項賽、徒步中國千里海岸線全國徒步大會、Hobie帆船賽、國際帆船賽、橫渡劉公島游泳賽、中國女子職業高爾夫球巡回賽暨韓亞航空女子高爾夫公開賽等品牌影響與日俱增,榮成濱海國際馬拉松、航空,乳山女子半馬、環翠區山地自行車、文登門球、臨港棒壘球、南海沙灘排(手)球及龍舟等賽事漸成品牌。特別是2017年威海鐵人三項賽市場價值達2.35億元,2020年推動市政10、府與中鐵協簽訂全面合作備忘錄,華為運動健康實驗室、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威海辦公室、中國鐵人三項運動特色學校、中國鐵人三項運動人才培養與訓練基地等多個共建或產業項目落地威海,獲評杰出貢獻城市?!笆濉逼陂g,體育彩票銷售共計34.65億元,為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持續經費保障。2018年,體育產業總產值198.34億元,位列全省第4位,增加值73.11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52,位列全省第1位。二、“十四五”期間我市體育事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十四五”期間,我市體育事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體育事業發展之間的矛盾。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1、程度還不高、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體育強市建設和“精致城市幸福威?!苯ㄔO的需求,公共體育服務的精致化有待提高,競技體育水平亟待提升,體育產業距離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還有較大差距。在群眾體育領域,精品健身工程和聯片場地建設距離先進地市還有較大差距,公共健身設施老舊損壞問題亟待解決,屆次特色活動品牌尚不彰顯,基層體育組織作用發揮不夠顯著,人民群眾對體育的參與度、滿意度和獲得感有待增強。在競技體育方面,適應新時代訓練競賽的體制機制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競技體育項目布局不夠合理,優勢、潛優項目不夠突出,基礎項目還有短板,夏季項目與冬季項目、男子項目與女子項目、基礎項目與重點項目等發展不夠平衡。全市體育產12、業發展缺乏有力抓手,打造國際休閑運動之都的實施路徑還不夠清晰,體育產業集聚效應、品牌效應不夠突出,體育與康養、會展、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的力度不夠,對新舊動能轉換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拉動作用還不明顯。要聚焦“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矛盾、問題,著眼長遠,立足當下,以問題為導向推動體育事業攻堅突破、快速發展。三、“十四五”期間體育事業發展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改革創新、依法治體、精致辦體、協同聯動,大13、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持續推動競技體育改革發展,加快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著力打造政府主導有力、社會規范有序、市場充滿活力、人民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公共服務完善、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格局,不斷推動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精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將體育打造成精致城市的靚麗風景和幸福威海的重要指標,奮力開創新時代體育強市建設新局面。四、“十四五”期間體育事業發展總體目標及主要任務到2025年,初步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規范有序、市場充滿活力、人民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公共服務完善、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體育發展14、新格局,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現代公共體育服務體系與“精致城市幸福威?!苯ㄔO要求相適應,競技體育發展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體育產業對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拉動作用更明顯,為2035年建成現代化體育強市奠定堅實基礎。(一)更顯著發揮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組織健全、活動豐富、服務優質、群眾滿意的現代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效能。公共體育服務精致化、特色化、高效化水平明顯提高,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8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數量達到1.2塊,市級單項體育協會(俱樂部)達到60個以上,向基層進一步延伸,健身站點達到4700個,全市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2萬人,占全市人口比例達到715、以上,年均舉辦大中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不低于124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9%,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92.5%,智慧體育水平大幅提升,建成范圍更廣、水平更高、服務更優的智慧體育平臺。1.精當規劃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實施市縣兩級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制定實施“十四五”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整體解決方案,不斷完善群眾舉步可就的健身場地設施,豐富社區10分鐘健身圈。支持全市老舊小區改造,為符合條件的老舊小區、行政村安裝配套相應的健身器材。協調和配合住建、規劃部門,落實新建居住區和社區建設全民健身設施的標準,建設健身綠道、山體公園、口袋公園等全民健身場地,鼓勵建設冰雪運動場地設施。16、2.精細管理體育社會組織。完善覆蓋城鄉、規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進一步健全“1+2+N”體育組織發展模式,逐步引導向基層延伸。聯合行政審批、民政、市場監管部門,依托體育單項協會,促進和規范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強化行業安全監管和風險防控。3.精心組織健身賽事活動。持續舉辦市縣兩級全民健身運動會和社區、農民運動會,各級各類全民健身活動年均不少于400項次,不斷健全體育社會組織聯系社區制度,解決體育惠民最后一公里問題,大力推廣社區(村)趣味運動會,為群眾就近就便參賽搭建好平臺。推動機關、學校、企事業等單位建立廣播體操和工間操制度。面向中老年人群,大力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活動。發展特色17、項目,大力發展武術、籃球、鐵三、自行車、帆船和公開水域游泳項目。拓展線上線下聯動辦賽新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線上體育賽事活動。4.精準普及全民健身指導。建立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絡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實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戶工程,組織開展健身知識宣講、技能培訓和宣傳推介,培育體育骨干和社會體育指導員,掛靠村居和基層健身站點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積極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活動,逐步建設智慧體測站點,建立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5.精致推動智慧體育發展。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信息技術,鼓勵開發互聯網+體育公共服務平18、臺,提升健身地圖、場館預定、健身指導、交流互動、賽事參與、器材裝備定制等綜合服務水平,推進體育場館服務智能化進程。(二)持續構建項目更加合理、訓練管理更加規范、后備人才不斷涌現、科技支撐更加有力、創新發展更具活力、整體實力更加突出的競技體育發展新格局。競技體育體制機制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基層單位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體教深度融合發展的效應更加明顯,體育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加牢固,重競技、游泳、自行車等優勢項目更加突出,網球、排球等潛優勢項目逐漸凸顯,基礎項目和落后項目取得突破,夏季項目與冬季項目、男子項目與女子項目、基礎項目與重點項目等更加均衡發展,實現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和全省位次顯著提19、升。1.推動競技體育改革精準發力。持續深化競技體育改革,落實改革相關政策,狠抓項目下放隊伍考核管理。充分發揮競技體育特聘專家的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評選打造我市高水平體育人才基地,最大限度破解選材難、選材窄的被動局面。對標先進深化體教融合發展,繼續支持文登區鞏固擴大“六個一體化”縣級體校辦學模式改革試點經驗,推動各區市結合實際探索推廣。2.推動市級比賽賽制改革升級。結合我市運動項目布局和運動員身體發展特點,調整市錦標賽及市運會年齡結構及金牌點設置,精心籌辦市第六、七屆運動會,市運會、錦標賽增設選材組,廣泛挖掘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探索中小學生體育聯賽與市錦標賽合并辦賽,強化市錦標賽選材導向,減少辦賽20、次數、壓縮辦賽規模、提高辦賽質量。3.全力備戰力求競技爭光。在我市競技體育短板和弱項上抓突破,持續鞏固競技體育優勢和潛力項目,精準打造高水平優秀金牌教練員、裁判員團隊,狠抓運動員梯隊建設,力爭在第25屆、26屆省運會上實現新突破。全力抓好奧運會、冬奧會和全運會選拔備戰和服務保障。4.持續深化體教融合。加快構建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優化青少年體育資源配置,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持續開展威海市中小學超體重學生健康夏令營、游泳普及和帆船帆板進校園公益培訓活動,加快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健全體育競賽和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打造威海市中小學生體育聯賽品牌,深入推進中小學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拓寬體育師資供給渠21、道,暢通我市中小學校文化課教師到體校任教和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入學校兼任、擔任體育教師制度,持續推動我市學校體育設施全部免費向社會開放,助力我市學校、家庭與社會體育融合發展。(三)初步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體育產業體系。立足膠東半島、著眼東北亞地區、輻射全球市場,不斷深化供給側改革、體制創新、產業融合,推動體育產業園區、體育小鎮建設,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威海特色、全國知名的體育產品品牌,引導形成規范有序、繁榮發展的體育市場,努力將威海打造成國際休閑運動之都,體育產業產值總規模超過500億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進一步增加,加快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1.做精做活賽事活動品牌。謀22、劃出臺大型賽事獎補政策,建立多層次、多樣化賽事體系,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努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賽事IP。重視體育賽事評估,探索完善賽事市場開發和運作模式,增強賽事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各區市豐富“一市(區)一品牌”賽事。2.科學布局特色體育小鎮。科學謀劃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將運動、生活、娛樂、休閑有機結合,推動建設公共帆船游艇碼頭,促進優勢體育產業項目集約發展。加快創建國家和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單位、項目,積極爭創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體育產業創新實驗區,豐富體育產業發展承載平臺。3.集中打造體育產業增長極。深化膠東經濟圈體育協同發展聯盟交流合作,整合運用產業、資源、技術、人23、才等要素,共同構建區域體育發展共同體。堅持“招商引資”“企業膨脹”兩輪驅動,推動設立體育制造高端產業園區,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用品知名品牌。引導開展國家職業技能培訓和社會體育指導員資質認證。倡導健身場所星級評定,引導現有健身場所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努力構建多業態、多領域、多元化體彩銷售網點體系,確保銷量、市場份額繼續穩步增長。4.推動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優化運動休閑、賽事表演、濱海戶外等體育旅游產品體系,打造體育旅游精品線路,鼓勵打造城市周邊1小時鄉村特色體育旅游路線,積極推動“體育+旅游”融合發展。引導里口山、昆崳山、圣經山、大乳山等打造集生態養生、休閑體育、戶外運動、旅游度24、假于一體的山地運動養生產業帶。加快培育新業態新產業,積極發展鄉村體育健身服務業,大力發展運動休閑等健康消費產業,鼓勵發展冰雪制造、旅游、運動體驗產業,培育高端化精品化個性化服務品牌。加快構建國家乒乓球訓練基地、中日韓棒壘球訓練基地、國家橄欖球訓練基地、全國海釣運動基地、國家鐵人三項運動訓練基地。推動建設中國鐵人三項人才培養與訓練基地、中國釣魚運動學校(海釣培訓基地),以及其他賽事青少年培訓中心區域運營機構。積極引進國際體育組織辦事機構或俱樂部落戶威海,發揮總部機構的頭雁效應。(四)著力構建旗幟鮮明、內涵豐富、文化繁榮、傳播廣泛的體育文化建設傳播新格局。黨對體育事業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加強,體育文化25、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不斷提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我健身、我健康,我健身、我快樂”的全民健身文化得到傳承發揚,體育道德培樹的效果更加顯著,體育宣傳平臺豐富拓展,體育文創作品更加繁榮,體育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體育文化傳播影響力進一步增強。1.堅持黨建引領把方向。持續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升法治意識和體育治理能力,堅決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和黨風廉政建設“一崗雙責”,防范化解體育領域疫情防控、安全生產、意識形態、信訪維穩、反興奮劑等各類風險,把體育文化建設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和提高“四個落實26、”能力的重要內容一體推進,牢牢把握體育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2.大力傳承體育文化。把傳承體育文化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文化建設思想的必要要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和助力全民防疫抗疫的精神力量,推動體育文化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深度融合,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廣泛傳播全民健身文化,增進文化繁榮、堅定文化自信。引導威海尹派宮式八卦拳、榮成沙氏武術等非遺項目和傳統特色項目傳承發展,營造冰雪等新興項目運動文化氛圍。3.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結合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樹體育名人、講好體育故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結合干部作風大改進行動,以“忠誠、干凈、擔當、求實27、創新、拼搏”為內核錘煉體育精神、歷練體育干部,凝聚團結和諧、永爭一流的精氣神,打造一支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體育隊伍。4.培樹高尚體育道德。加強體校思政教育,引導正確風尚,嚴肅賽風賽紀,堅決抵制興奮劑、體校校園欺凌等行為,大力整治假球、賭球、黑哨、假彩票等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培養高尚的體育道德,更好發揮體育育人功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5.推動體育交流合作。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持續深化體育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積極融入沿海體育帶建設,用好膠東經濟圈體育協同發展聯盟及足球、網球、國際象棋、帆船聯盟平臺,整合運用產業、資源、技術、人才等要素,共同構建區域體育發展共同體。用好中韓自貿區地方經28、濟合作示范區平臺,加大與日韓棒壘球、高爾夫、帆船帆板、戶外運動等項目交流合作力度,繼續支持、審慎開展好國際帆船賽、中日韓帆船交流等對外交流活動,以活動為紐帶展現城市形象、深化項目合作、促進“雙招雙引”、推動文化傳播。五、政策保障(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與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市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等議事協調作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充分調動社會力量,著力構建管辦分離、內外聯動、各司其職、靈活高效的體育發展新模式,提升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二)強化政策支持。逐步擴大威海市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規模,扶持優勢體育產業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體育項目,推動設立體育消費券資金。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鼓勵金融機構拓寬對體育企業貸款的抵質押品種類和范圍。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和休閑體育場地設施,支持打造中心村(社區)健身樣板工程。落實市運動隊下放資金、教練、設施等支持政策,充分調動訓練積極性。(三)推動依法治體。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對體育賽事、體育市場經營等活動的事中事后監管,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優化營商環境。堅決執行體育法律法規規章,強化體育執法力度,加強執法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