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永安鐵溪茶旅融合發展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4996
2024-10-10
13頁
113.94MB
1、通江縣永安鐵溪茶旅融合發展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一、基本情況永安鐵溪片區位于川陜交界處、通江縣東北部,北臨陜西省鎮巴縣,西北臨光霧山諾水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片區(通江片區),西臨涪陽銀耳(食用菌)產業發展片區,南臨壁州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片區,東臨沙溪紅色旅游片區,東北臨達州市萬源市;鎮巴高速、國道347東北-西南向穿境而過,是陜西省、達州市、通江縣交流的重要區域,是通江縣南北向的重要通道和出川的重要門戶。片區瞎7個鎮、 62個村、10個社區,常住人口6.10萬人,幅員面積932.24平方公里。片區是通江富硒茶葉主產區,分布著三李故居、梨園戲樓、擂鼓寨、得漢城等著2、名旅游景點。二、目標定位充分銜接通江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通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立足片區茶產葉資源優勢,充分利用片區自然條件,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把永安鐵溪片區打造成為以茶產業為基礎、康養旅游為特色的茶旅融合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至2025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三條空間管制控制線全面落地,“三區”全面劃定并嚴格實施;各級生態功能區保護和重點地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體系建立;耕地保護指標得到落實;茶旅融合“茶+”生態產品體系建設初具雛形,充滿活力的城鄉發展格局基本奠定;國土空間的保護、利用、治理和修復水平明顯提高。至3、2035年,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開放高效、魅力品質的國土空間格局,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空間格局: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現代農業格局、城鎮開發格局全面優化,形成主題功能明顯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產業發展:鄉村產業發展更具活力,茶文旅特色產業培育壯大,形成茶旅深度融合的“茶+”現代產業體系。資源配置:空間利用集約高效,建設空間保障有力,資源要素配置合理。服務能力:中心鎮村功能完善、綜合服務能力和發展帶動能力顯著提升。人居環境:鄉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鄉村地域特點、文化特色、時代特征全4、面彰顯,鄉村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全面建成。三、總體格局 尊重片區自然地理格局,考慮片區7個鎮沿大通江河分布、首尾相隔較遠的特點,充分發揮永安鎮基礎條件、地理位置優勢和聯絡帶動能力以及鐵溪鎮與縣域外的商貿交易頻繁、經濟較繁榮的優勢,形成“一軸兩核四區五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其中:一軸,大通江城鎮發展軸;兩核,永安鎮、鐵溪鎮;四區,以長坪和鐵溪為中心的茶旅商貿片區,以永安和泥溪為中心的茶旅綜合服務區,以興隆、瓦室和煙溪為中心的茶旅休閑康養度假區和片區西部及東南部的生態保護功能區;五點,五個一般鎮即興隆鎮、瓦室鎮、煙溪鎮、泥溪鎮、長坪鎮。四、產業發展(5、一)產業發展格局緊抓“一區三地、紅色通江”發展目標,放大現狀優勢,補齊短板,形成片區錯位、聯動發展導向。積極融入巴中特色旅游環線,與光霧山諾水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片區(通江片區)、沙溪紅色旅游片區錯位發展的同時借力兩個片區康養度假、紅色旅游的優勢聯動發展,構建“一軸三翼,三區多點”的產業發展格局,其中:一軸,依托大通江沿線豐富的茶產業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構建大通江茶旅融合產業發展軸;三翼,片區北部串聯以兩河口、空山為主的生態康養度假融合發展翼,片區中部串聯青峪、沙溪的紅色文旅融合發展翼,以及片區南部串聯涪陽、興隆、瓦室、毛浴的特色農產品融合發展翼;三區,以興隆為核心的茶旅休閑度假區,以永安為中心的6、茶旅綜合體驗區及以鐵溪為核心的茶旅商貿發展區;多點,羅村茶葉基地 、火天崗茶基地等多個園區和三李故居、得漢城、梨園壩等多個旅游景區。(二)一產品牌化:建設優質農業服務配套體系,強化生產配套支撐,推動農業精細化、智慧化、品牌化發展。根據優質糧油種植生產需求,落實“7+3”農業種植技術服務配套(即農機服務選種、配肥、植保、監測服務及烘干倉儲等)。緊抓富硒茶葉這一核心資源,補齊關鍵短板,明確產業引進策略和路徑,鎖定目標企業,形成4個茶葉種植示范區、1個特色農產品種植示范區、1個養殖業示范區。(三)二產規模化:推動加工園區再開發,促進園區企業騰籠換鳥,建設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園。支持優質農產品就地加工轉7、化增值,重點引入茶產品加工、木耳等食用菌類加工、糧油產品、糧食制品等精深加工產業;圍繞茶產品及糧油食品精深加工,鎖定目標企業,推進入駐企業需求的標準廠房建設,吸引企業進駐;形成優質茶產品生產、品質檢測(農產品研發工程中心、檢測中心和生活服務中心)等在內的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具體有翰林茶廠、巴蜀白茶廠、龍虎山茶廠、火天崗茶廠、華家坪茶廠、羅村茶廠、茶產品研究中心、茶產品加工標準化研究中心/檢測中心、特色茶產品展銷中心、冷鏈中心/配送中心、空山牛屠宰中心。(四)三產體驗化:一線串聯,以旅游環線串聯周邊旅游景點及產業片區。以茶文化、得漢城、梨園壩和龍虎山等優質旅游資源為主,以大通江河谷為基礎,形成8、帶狀的以茶文化、漢文化、秦巴文化體驗,農產品采摘體驗,健康服務,田園度假,茶葉+為特色的茶旅融合示范帶,實現農業生態價值轉化。形成南教城旅游景區、得漢城旅游景區,布局白茶采摘體驗基地、茶文化采摘體驗基地、特色農產品采摘體驗基地、青脆李采摘體驗基地、藍莓采摘體驗基地、梨園壩研學基地、秦巴文化體驗基地、漢文化研學體驗基地、火天崗茶旅康養中心、龍虎山茶旅康養中心、百村民宿等項目。五、公服設施充分銜接永安鐵溪片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參照鎮規劃標準、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四川省村規劃標準,結合民意調查、人口流動趨勢、人口結構變化、自然地理地貌等因素,按照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一般村配套公共服務9、設施。同時,按照共建共享、均等化、差異化、市場化的原則,強化中心鎮區域服務能力、突出中心鎮產業服務能力、補足一般鎮基本公共服務短板,采用“保留、擴建、新建、轉型、撤銷”等方式,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一)教育設施保留生源穩定學校,據實撤銷生源不足的學校,對學位緊缺的區域進行增補。幼兒園主要提升學前教育服務質量為主,保留鎮區及中心社區幼兒園共12所,新增5所村級幼兒園。按照“保留小學、中學向鎮區集中”的基本原則,優化資源配置;保留片區小學17所、中學4所,并考慮中心鎮輻射作用,對永安、鐵溪鎮中心小學、中學進行提升改造。(二)醫療衛生設施片區按照“衛生院向鎮區集聚,衛生站基礎覆蓋”的原則,鎮區配置10、衛生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村/社區配置衛生站。保留并提升現狀7座衛生院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羅村村、朱元村、梨坪溝村等村新增16個衛生室,完善基層醫療服務設施。(三)社會福利設施考慮區域老齡化趨勢,按照“提升鎮區服務能級、完善中心村服務品質、實現基層村服務覆蓋”的原則,完善鎮區敬老院和各中心村日間照料中心的配置。保留并提升興隆鎮敬老院,在鐵溪、瓦室、永安鎮區新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在煙溪及泥溪鎮區增設敬老院1座;在10個中心村各新增1個日間照料中心。(四)公共文化設施保留并提升永安鎮、鐵溪鎮、長坪鎮、泥溪鎮、煙溪鎮、瓦室鎮、興隆鎮鎮區7處文化活動中心及健身場地,在片區缺乏文體設施的村莊增設文化活11、動設施,包括14個文化活動站及38個健身場地。(五)商業服務設施結合片區鎮村居民生活習慣和鄉村產業規劃布局,重點突出中心鎮、村服務輻射能力,強化景區園區對產業的支撐能力,規劃在永安鎮得漢城旅游景區、瓦室鎮南教城旅游景區、梨園壩研學基地各設1處旅游集散中心;在永安、鐵溪、瓦室各設1處物流配送中心;在永安鎮新建1處農貿市場;各聚居點按需配置農家便利店。六、交通規劃(一)對外交通在暢達區域交通的基礎上,加強與周邊區域的交通聯系,提高在川陜渝區域交通可達性,規劃形成“3高1國多支”的綜合交通網。3高指鎮廣高速、萬源通江南江高速、萬源南江高速;1國指國道347;多支包括省道408(改擴建)、省道203 12、,縣道瓦涪路、煙新路、沙興路、永諾路、鐵簡路。(二)內部交通客運體系:規劃永安鎮、鐵溪鎮、泥溪鎮設置三級客運站,新改建其他五級、簡易式鄉鎮客運站,提高鎮區客運集散能力;規劃多處鄉村招呼站,加強片區鄉村之間的交通聯系,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貨運物流:構建“場站村聚居點”三級鄉村物流體系,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村級道路設施:結合產業發展,按照建制村通客車標準,將通村道路按照四級道路標準提升改造,對危橋翻新重建,提高鄉村道路通行及道路安全保障能力。七、市政設施(一)給水設施規劃提升現狀9處供水站,沿規劃道路建設供水管網系統,離集鎮較遠農村地區實施農村聚居點集中飲水工程。(二)排水設施規劃13、擴大片區7個鄉鎮的污水處理站規模,提高污水處理站污水排放標準,鎮區污水由污水處理廠收集處理;鄉村地區污水結合聚居點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散戶可建設沼氣池就近處理。(三)電力設施保留現狀九浴溪水電站、永安110kV變電站和煙溪、長坪和鐵溪35kV變電站,完善農村地區供電網絡,補齊鎮村10kV變壓器短板。(四)燃氣設施規劃設置2座調壓站,分別為永安調壓站、長勝調壓站。所有鄉鎮都實施管道燃氣,LNG作為過渡氣源和應急調峰用。農村居民聚居區,天然氣管網難以到達地,因地制宜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五)電信設施規劃對移動基站進行資源整合,建成較為完善的4G無線覆蓋網絡。優化匯聚機房和郵政局所設置,滿足基礎通信和郵政普遍服務的需求。通信管道力爭規劃期內共享率達到60%以上,共建率均達到55%以上。(六)環衛設施規劃永安、長坪及瓦室垃圾中轉站。構建完善的垃圾分類及收運體系,鎮區和各村設垃圾收集點。規劃圖紙片區總體格局規劃圖云頂茶旅融合發展片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云頂茶旅融合發展片區國土空間“三區三線”規劃圖云頂茶旅融合發展片區村級經濟區劃分圖云頂茶旅融合發展片區產業結構規劃圖片區用地布局規劃圖片區鎮村體系規劃圖片區村級片區劃分規劃圖片區產業格局規劃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