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人:地**
編號:1225026
2024-10-10
14頁
295.16KB
1、城步縣長安營鄉大寨村一、前言大寨村位于城步長安營鄉西南角,與國家風景名勝區南山相鄰,距廣西桂林133公里,素有桂林后花園美稱,對外交通主要依靠X091。村內居住著侗、苗、瑤、漢等7個民族,是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節的發源地。村莊屬于典型的高寒山區村,依山而建,青山綠水。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及村莊發展的需求,村內種植的西紅柿、紅茄等高山有機蔬菜以及長安蟲茶享譽全國。村莊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東晉古杉群落、侗族民族特色建筑群、紅軍烈士墓等,是村莊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條件。國家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村莊的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二、規劃背景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的重大歷史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國家推行鄉村振興政策的機遇下,應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一)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鄉村振興,是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總要求的使命擔當, 是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戰略選擇,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最后一公里,是檢3、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準。鄉村振興戰略將致力于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從三農問題出發,重塑城鄉關系。農業問題上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創新工業反哺農業戰略,強化制度性供給,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民問題上加強農民素質教育,推進科技文化、衛生健康、思想道德、民主法治的全面建設,改善農民生活水平;農村問題上延長土地承包期,加強農村組織建設,提升三農發展的協同性、關聯性、整體性,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二)發展成就城步縣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縣,農業經濟歷來是縣域經濟的4、主體。隨著南山牧場的發展,城步畜牧業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而城步縣的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苗族文化底蘊豐厚,歌舞文化、樂器文化、龍獅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獨具魅力、絢麗多姿、引人入勝,開發空間和發展潛力巨大,加上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吸引人氣的旅游名片。且看湖南的鳳凰縣和貴州的雷山縣,從2000年開始,鳳凰縣成功利用苗族文化資源優勢大力推進旅游業發展,短短十多年時間就從一個貧困的苗族縣躋身全國旅游大縣行列,實現了跨越式飛躍。雷山縣也是依靠苗族文化這座大富礦,走上了旅游興縣的康莊大道。(三)機遇挑戰三農問題并未是中國特有的難題,立足于國際,發達國家也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經濟增速緩慢、5、農村勞動力外流、耕地閑置和農村衰落等問題。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歷來為農業大國,工業化發展周期較短,問題較為顯著。立足于國內,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立足新的歷史起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由于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部分資源稟賦的省市鄉村,在鄉村建設和發展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借助于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鄉村發展上快速實現了彎道超車,為國家推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經驗借鑒。城步縣是湖南省的苗族自治縣,是1956年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全國5個單列苗族自治縣之一。截止2016年,全縣常駐人口約為26.7萬人,以目前城鎮化率58.52%的比例,有11.08萬人口生活在農村,即使以未6、來城鎮化率達到70%的較高水平來看,也將有8萬人生活在農村,因此鄉村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城鄉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居民追求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優質農產品、品質鄉村旅游、生態休閑產品等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農業農村成為投資興業新的熱土,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拓展了廣闊的空間。然而三農問題由來已久,加上農村人口外流嚴重,勞動力缺少使傳統村落活力消逝,經濟衰敗,誰來做、做什么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三、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結合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湖南省委關于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邵陽市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統7、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二)基本目標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鄉村振興戰略將瞄準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計劃到2020年,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取得重要進展,形成標準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四個持續——持續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提升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推進鄉村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建設,基本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構建四個實現——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美8、麗鄉村建設基本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三)主要任務針對產業振興,結合中共湖南省委決策部署,邵陽市將推進五大強農行動,以科技、特色、品牌、質量和產業融合為依托,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特色產業集群,推進農業品牌體系建設,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探索延伸產業鏈。針對人才振興,建立一套保障措施,構建人才支撐體系,將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動十二字方針推廣適用于鄉村人才隊伍。統籌抓好農9、業科技人才、農村專業人才、新型職業農民、農村鄉土人才、農村創新創業人才等五支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加強農民的素質教育,發展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建立激勵保障機制,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各類專業人才向農村流動,鼓勵社會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創新創業。針對文化振興,將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繁榮興盛鄉村文化為載體,大力培育農村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針對生態振興,將致力于農村環境專項整治,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展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鄉村風貌。針對組織振興,將健全領導機10、制,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建立健全現代鄉村法制社會。四、重點工作截止至2015年,大寨村全村735人,耕地623畝,林地6000余畝,全部分到農戶,村集體收入依靠村莊對外承包的游客接待中心每年8000元的承包費,村級財政收入困難。2015年縣發改局對游客中心進行升級改造后,承包費由8000元提升到47500元,該款項將成為村里一筆源源不斷的扶貧款,成為該村旅游和產業發展的助推器。近年來,依托村莊旅游業發展,逐步往生產美、生活美、環境美、人文美、田園美靠攏,大寨村的一村一品已初具規模。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湖南省委關于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結合大寨村的基本情況,依11、托南方第一牧場——南山牧場及獨特的高山地形,銜接南山省級旅游區的功能,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路線振興大寨村,發展特色旅游業和高山延季水果產業,拉動村莊經濟發展。村莊振興方向村莊振興目標重點工作實施工程產業振興產業興旺特色強農品牌強農質量強農產業融合強農高山延季水果種植業南山鮮奶副產品品牌建設農副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村莊精品旅游工程人才振興活力之鄉引流、塑才、去空人才培育引進機制人才激勵保障機制文化振興鄉風文明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思想道德建設公共文化建設大寨村農民講習所村莊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宣講教育活動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機制生態振興生態宜居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村莊人12、居環境整治行動(環衛全覆蓋工作、廁所革命、道路市政工程建設、綠化景觀工程及亮化工程建設、民居保護發展工程)綠色發展工程(農業節水工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及化肥農藥減量工程)綠色生態環保旅游產業鏈建設組織振興治理有效健全領導機制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三大村莊善治體系建設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村莊調解機制公共法律服務站點志愿者隊伍建設(一)產業興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需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農業。1、推進特色強農行動。依托大寨村現有主要農產品西瓜、秋葵、紅蘋果、歐洲蘿卜等產業基礎,結合近幾年大寨村發展的高山延季水果種植業,苗鄉梨、獼猴桃、冬桃,借勢于南山牧場的集聚效13、應,打造綠色果蔬特色產業集群,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要求,發展高端、小眾特色農業。2、推進品牌強農行動。城步縣將打造城步南山鮮奶品牌,大寨村位于南山腳下,本著產品集聚群的規律,結合村莊實際情況,可發展南山鮮奶副產品,打造城步南山大寨奶業品牌。3、推進質量強農行動。實施好國家食品安全戰略,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針對大寨村經濟作物,開展農產品生產安全把關。4、推進產業融合強農行動。積極探索村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結合村莊農業發展及自然資源優勢,推進農業與人文、教育、康養等深度融合,發展村莊精品旅游工程。(二)活力之鄉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創新人才14、培育引進使用機制,造就更多鄉土人才,破解農村人才瓶頸制約,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大寨村人口稀疏,多民族聚居,各民族生活習性、民俗風情多不相同,人才培育還需針對各民族事定而選,平等相待。根據現有產業——高山延季水果的種植,統籌種植業專業人員配備,引進科技人才、專業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鄉土人才及創新創業人才等五支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同時建立激勵保障機制,留住鄉村青年人口,吸引周邊城市人流下鄉,去空心化,實現大寨村引流、塑才、去空的人才發展政策,使農村重新煥發活力,打造活力之鄉。(三)鄉風文明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在大力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需保證精神文明的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15、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1、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建設大寨村農民講習所,以宣講報告、宣傳海報、板報、廣播、活動等民眾善于接受的形式,由小及大,由家及國,由個人及社會,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加強農村思想文化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集體意識。2、公共文化建設推進村莊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以圖書室、讀書點、廣播站、燈會、賽歌會、文藝演出、勞動技能比賽等易于實施的方式,為大寨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激勵文藝工作者及村民推出切實反映農民生活的優秀作品。結合少16、數名族善歌善舞的特點,充分鼓勵以歌舞的形式表現生活新氣象,充分展示新時代農村農民的精神風貌,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業態,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3、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寨村現有東晉古杉群落、侗族名族建筑群及紅軍烈士墓等人文景觀文化資源,可依托其現有傳統資源,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深入挖掘省市農耕文化蘊涵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加強大寨村村史、文化遺產教育活動,傳承發展村莊少數民族文化,推動村莊文化走出去,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交流合作。(四)生態宜居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為任務,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同時,17、推動鄉村自然資本的快速增值,建設美麗中國。1、持續改善村莊人居環境立足村莊現有條件,制定村莊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計劃,以美麗鄉村建設要求,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及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提升村容村貌整體水平。推進農村垃圾和生活污水綜合治理,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完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市場化運作、減量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持續進行,大寨村將建設鄉村精品旅游項目,公共廁所是旅游服務配套的必需品,公共廁所建設的同時考慮村莊的經濟發展及合理利用,可將村民使用與旅游服務配套相結合,建設簡潔、衛生的公共廁所。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對村莊的道路交通、市政設18、施、環衛設施、綠化景觀工程、亮化工程等進行建設,關注婦女兒童、邊緣化群體、殘疾人以及老人的需求,確保村民基本的生活服務,提供安全飲用水,實現醫療、教育、文化、通信技術的普及,確保村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諧及滿足感。依托現有侗族建筑群,加強少數民族特色建筑群的保護利用,注入旅游元素,發展鄉村旅游,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行動。2、加快推進綠色產業發展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以綠色產業發展為導向,生產上實施農業節水工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及化肥農藥減量工程,產業發展以觀光農業、游憩休閑、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服務來發展特色生態旅游,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19、業鏈。(五)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機制,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解決三農日趨嚴重的信任問題,建設安定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1、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依托黨中共中央五級書記策略,建立大寨村的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吸引人才,培養人才,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2、強化三大鄉村善治體系堅持村民自治為基,鄉村法治為本,鄉村德治為先的三大鄉村善治體系。健全和創新大寨村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群眾自治組織建設,增加公共參與的渠道,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20、務,結合大寨村生態旅游項目的建設,充分發揮村莊老弱勞動力的力量,發展旅游志愿天使服務,為廣大游客提供旅游咨詢、科普教育服務,增添大寨村生態旅游項目的特色與便利。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樹立依法治理理念,強化法律的權威地位,增強基層干部法治觀念及法治為民的意識,將政府涉農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同時健全村莊的調解、仲裁糾紛調解機制,普及法治教育,建立大寨村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公共法律服務站點及志愿者隊伍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結合時代發展進行創新,建立道德觀激勵約束機制,弘揚真善美,引導農民向上向善。五、結語農,助天地以生存衣食者,農業關乎國計、關乎民生,國家實施鄉村振興,狠抓三農工作,推行各種政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城步大寨村借勢鄉村振興政策,依托村莊現有的人文景觀資源和村莊發展需求,結合高山水果種植業發展特色民族旅游業,將村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村莊的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鄉村振興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