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鴛鴦湖旅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6272
2024-10-10
31頁
7.47M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旅游度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合集
1、設計說明 江西婺源鴛鴦湖休閑旅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說明 第一篇 基礎理念篇一、項目概況1.1 地理位置該項目位于江西省婺源縣的鴛鴦湖風景區,基地分為兩個地塊,位于進入風景區道路的東西兩側,北臨水稻田地,南到起伏丘陵的山腳下,東到茶林山坡的保護榕樹,西接第二個山坡的山腳。規劃用地面積為 133200 平方米,約200 畝。1.2 交通現狀基地北側毗鄰婺源縣賦春鎮中心公路,中間又有風景區道路通過,對外交通聯系便捷。1.3 環境現狀1.3.1 宏觀環境鴛鴦湖旅游區位于江西省婺源縣西部的賦春鎮,景(德鎮)白(沙關)公路西側。距離縣城紫陽鎮 43 公里,西距瓷都景德鎮 41 公里,是國家 AAA 級景2、區,省級自然保護區,亞洲最大的野生鴛鴦棲息地。湖區水質清冽,湖草叢生,覆蓋著密密天然闊葉林的連綿青山拱衛四周,幽美恬靜的環境引來大批鴛鴦每年在此越冬棲息。1.3.1 微觀環境本地塊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其地形地貌以起伏平緩的坡地為主要特征,南側緊鄰地勢較高的丘陵,整體地勢由南向北逐步降低,一直延伸到水稻田地?;啬蟼惹鹆昃G化良好,并形成優美的天際線。1.4 基本配套現狀項目緊鄰景區的游客服務中心,商業及餐飲設施配套較完善,但市政配套僅有沿地塊北側的賦春鎮中心公路的架空電力線,為滿足景區旅游人數的增加,規劃需要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建水平。二、項目背景該規劃項目承接上一層次的鴛鴦湖休閑3、旅游區總體規劃,是近期建設規劃的重點,也是總體規劃中綜合服務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是旅游度假社區,同時兼具一定的商貿功能。其規劃目的是在完善鴛鴦湖旅游區配套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營造出旅游區新的吸引點。設計說明 三、目標客戶研究結合本項目特點與婺源房地產市場的實際情況,以休閑度假地產為基本定位,我們鎖定以下目標客戶群:3.1 一類城市和二類城市中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老年階層 購房原因:A.度假 B.養老 C.戶型實用,價格實惠。3.2 外來的金領投資階層 購房原因:A.周末舉家休閑娛樂的第二居所 B.客戶的商務會議 C.獨特的品位和良好的環境。D.便利的可達性和便于出租。3.3 附近城鎮的白4、領階層 購房原因:A.休閑娛樂的良好環境。B.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間。C.總價控制合理,便于承受。優勢 劣勢 區位地處“中國最美麗的村鎮婺源”范圍內,有非常難得的宏觀區位背景。鴛鴦湖旅游區的開發尚處于初始階段,現狀開發條件還不很完善。交通基地臨接賦春鎮中心公路和鴛鴦湖景區道路,對外交通聯系便捷。基地內現狀路網建設,還未啟動。景觀地處鴛鴦湖景區范圍內,有著極富吸引力的宏觀景觀環境,基地南側丘陵綠化良好,并形成優美的天際線?;靥幱谏狡碌谋酬幟妫焕诮ㄖ牟晒夂筒季?。配套現狀市政配套匱乏。四、優劣勢分析核心比較優勢:現有的環境景觀優勢和宏觀區位優勢。核心問題:如何借助景區的品牌號召力,打造特色休閑度5、假商住房產區。社區的功能、配套及開發模式如何與度假型產品需求形成高度一致。設計說明 五、規劃原則5.1 借助景區的品牌號召力,打造養生休閑天堂規劃設計要以為鴛鴦湖風景區的品牌號召力為出發點,打造養生休閑的高品質度假社區。5.2 合理規劃,與度假型產品需求相匹配規劃配置、開發模式需因地制宜地與度假型產品類型相匹配,不應盲目求大求全。5.3 保護環境,營造生態型健康社區典范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護當地現存地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重視住區環境與景觀。5.4 經濟實用,以市場為導向在規劃設計上,設計應重視原有地形,減少土石方量,節約造價,并強調滾動開發。在建筑設計上,設計應以市場為導向,重視產品的經濟實用性6、,創造出符合市場要求的產品類型。第二篇 規劃篇一、規劃理念1.1“一心、兩翼”的布局形態,充分體現鴛鴦湖的地域特色在規劃布局上,采用“一心,兩翼”的布局模式,從平面形式上,“兩翼”如同一對嬉戲的鴛鴦,象征著美好的愛情,而“一心”則象征著愛情的結晶幸福的子孫后代,整個規劃布局形式很鮮明地突出了鴛鴦湖的地域特征。1.2 利用環境優勢,打造一流生態型社區充分尊重當地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特征,規劃因地制宜,力圖創造出建筑與環境共生共融的一流的生態型社區。二、規劃依據2.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2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4鴛鴦湖休閑旅游區總體規劃2.5江7、西婺源鴛鴦湖休閑旅游度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任務條件六、規劃目標綜上所述,擬將本項目規劃為:面向旅游度假人群,住區與環境共生共融的,生態型的,高品質的休閑度假社區。設計說明 三、規劃設計3.1 土地利用規劃規劃用地性質為一類居住用地(R1),商業金融用地(C2),社會停車場庫用地(S3)三類用地。3.2.4 各種配套自成體系,相對集中。商業零售、餐飲服務和醫療衛生等旅游服務設施集中布置在度假社區的入口處,在服務于公寓區內部生活要求的同時兼顧對外服務的功能,同時這樣的布局使得旅游服務設施集中于整個度假社區的幾何中心,可以取得最大的服務范圍和最佳的服務效果。3.2.5 整個社區設計獨立住宅、雙拼住8、宅和聯拼住宅三種產品類型,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3.3 規劃結構社區的規劃結構采用“一心,兩翼,兩帶”的規劃布局模式。3.3.1 一心:即商業零售、餐飲服務和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所組成的旅游服務中心,同時也是度假社區的公共活動和集會的主要場所。3.3.2 兩翼:即旅游服務中心兩側的酒店式公寓區,以居住功能為主,滿足休閑度假人士的住宿需要。3.3.3 兩帶:即貫穿酒店式公寓區的兩條生態景觀帶,其間布置水景、噴泉、景觀小品和步行鋪道,是社區內居民游玩的重要場所,同時也優化了社區的戶外環境品質。3.2 總體布局本方案的規劃布局體現了以下特色:3.2.1 根據對基地本身地形地勢的細致分析,細分基9、地內部各地塊特點,根據各種不同的環境條件、開發條件、來尋求出最適宜的區塊,以配置各種不同類型的產品,一般的原則為“環境條件越好,開發條件越成熟,則區塊的產品檔次也越高?!?.2.2 從基地特有的地形特點出發,以“讓最大多數人享有最優秀的景觀資源和塑造最美麗動人的城市景觀界面”為核心原則,設計沿南部起伏丘陵開始,依據地形走勢,建筑實體由高到低,錯落布局,營造出豐富多面的空間形式和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3.2.3 根據現狀用地的分布特征,采用“一心,兩翼”的功能分區形式,一方面商業零售、餐飲服務和醫療衛生等旅游服務設施集中布置,容易形成規模效益;另一方面旅游服務中心與兩側公寓區在布局上相對獨立,從而10、保證了公寓區內部空間有較強的私密性。設計說明 3.4 道路交通3.4.1 對外交通與出入口規劃在進入景區道路的兩側各設置一個社區出入口,并圍繞出入口布置人流集散廣場,使游客和機動車輛進出社區都很便捷。3.4.2 道路系統規劃社區內部交通通過二級道路逐級到戶,小區主干道寬 7 米,呈環形布置于小區中部,次干路寬 4 米,分布在各個組團。防止不必要的交通穿行,從而保證了社區內的交通安全、環境安靜以及居住空間領域的完整性。3.5 綠地景觀社區的綠地景觀系統采用“兩大綠帶,多線滲透”的規劃模式。3.5.1 兩大綠帶:利用基地原有水渠,經改造,設計成貫穿酒店式公寓區的兩條綠化景觀帶,其間布置喬灌木、景觀11、小品和步行鋪道,營造成綠意盎然的自然式水岸,成為社區居民休閑游玩的重要場所。3.5.2 多線滲透:即社區內線狀分布的組團綠地,通過引入水系,其內布置以草地和喬木為主,兼以雕塑、涼亭和園藝加以點綴,不僅使每個組團具備較強的獨立性和私密性,也成為每個組團的景觀中心,它們鑲嵌在整個社區的總平面上,形成多線滲透的景觀布局模式。設計說明 3.6 技術經濟指標體系 3.6.1 用地平衡表項目數量(平方米)比例總用地面積133200 100.0%住宅用地68598.051.5%公建用地20113.215.1%公共綠地23310.0 17.5%道路廣場用地21178.8 15.9%合計133200 100.012、%3.6.2 經濟技術指標項目數量單位所占比例規劃總用地面積1332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4681.8平方米100.0%其中獨立住宅4572.7平方米10.2%雙拼住宅18706.5平方米41.9%聯拼住宅12735.6平方米28.5%公共建筑8667平方米19.4%住宅總套數149套-建筑密度15.4%-綠地率48.6%-容積率0.34-停車位240 個-3.7 豎向設計豎向設計尊重基地原有地形特征,一方面利用基地較為緩和的地勢高差,構建良好的建筑立面景觀,形成高低錯落的城市天際線,另一方面減少土石方的開挖,減少工程量,從而降低開發成本。3.8 給排水系統規劃3.8.1 設計依據A.室外給13、水設計規范GBJ3-86B.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14-873.8.2 設計內容A.給水系統B.排水系統C.雨水系統3.8.3 生活用水量生活用水量:設計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308M3,最高小時生活用水量 37M3。3.8.4 給水系統(1)水源引自市政給水管。(2)設 DN200 引入干管,分配管 DN100。(3)沿小區周邊成環布置。(4)給水管網按照最高日最高時流量設計。(5)管線布置在整個給水區內,保證用戶有足夠的水量和水壓。3.8.5 污水系統設計最高日排水量為 163M3。(1)采用分質排水,排水管徑 DN500。(2)糞便污水匯同生活廢水經小區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達到生活污水排放標14、準,排入污水管,然后集中排放到就近河渠。設計說明(3)小區污水處理設施可以考慮膜生物反應器(MBR),工藝簡單,造價低,占地面積小,適用于污水生物處理及深度處理,尤其適合中小水量的污水處理。(4)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是一種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及方法,屬于環保與水資源合理利用技術領域,解決現有的污水處理耗能高、占地大、無法有效的去除氮、磷、色度、重金屬以及難降解的有機物等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將污水經過格柵和沉砂池預處理后,投加混凝劑,使污水中的磷、重金屬和以膠體及懸浮物狀態存在的有機物以污泥的形式進入厭氧反應器,經過厭氧處理使污泥中的有機物轉化為沼氣。沉淀的上清液經過后續的好氧處理15、去除有機物并將氨態氮轉化為硝酸態氮。厭氧出水與好氧出水混合后再經缺氧處理進行反硝化脫氮,最后經過二次曝氣和沉淀,徹底除去污水中的有機物,使水質得到凈化。本方法具有節能、高效、水質好,設施占地面積小、投資和處理成本低(操作運行費用 0.5-0.6 元/噸/天,可實現自動化控制,便于管理)等特點。3.8.6 雨水系統(1)屋面雨水排水采用外排水系統。(2)設計重現期 5 年(3)社區雨水排放的最終出路為市政河道,部分雨水可排入社區河道。3.8.7 管材(1)消防系統大于 DN70 采用無縫鋼管。(2)法蘭連接,鍍鋅二次安裝;小于等于 DN70,采用鍍鋅鋼管,絲扣連接。(3)室外給水管采用球墨鑄鐵管16、,承插連接。(4)室外排水管采用加筋 UPVC 管。3.9 電力設計3.9.1 設計依據A.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 JGJ/T16-92B.10kV 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 GJB500C.3110kV 高壓配電裝置設計規范 GB 50060-92D.低壓配電設計規范 GB50054-95E.住宅設計規范 GB50096-1999f.城市住宅建筑設計標準 DBJ10-6-983.9.2 設計范圍本工程設計主要包括:變配電設計,社區住宅,生活設施用電設備的供配電設計。3.9.3 供電電源及電壓(1)本工程采用 10kV 雙電源供電,在規劃用地內設 10kV 電力開閉所一座,在小區內設 4 座戶外變電17、箱。由 10kV 電力開閉所采用 10kV 交聯聚乙烯電力電纜沿電纜溝引入小區內的各座變電箱內。10kV 電力開閉所采用放射式向大型公用建筑的變電室供電,采用環網供電方式向小區變電箱供電。(2)低壓側出線采用 YJV-1kV 型電力電纜。住宅表計箱安裝在底層或二層休息平臺上,排屋表計箱安裝在底層。3.9.4 負荷計算各類住宅用電按平均每戶 6KW 計住宅用電總裝接容量 2208KW公建用電總裝接容量 400KW集中綠化用電總裝接容量 50KW道路照明用電總裝接容量 100KW合計用電總裝接容量 2758KW3.10 電信管網規劃3.10.1 該地區郵政網點較少,設施落后。電信網點的選址,應與社18、區服務中心相結合,應交通便利、易于車輛進出并有良好的地形地質條件。設計說明 因此規劃在社區入口的會所內設置一小型的郵電所,包涵通信,電信移動等網絡運營。按照每戶 1.8 門來計算。3.10.2 電信線路均采用通信電纜穿管沿道路埋地敷設,電信線路和電力線路分設在道路兩側,配管根據小區電話總容量一次埋設下地,通信電纜可根據建設的需求,分期分批敷設,提高通信電纜的使用效率。配管的具體敷設方法由市政設計時確定,但應考慮防水排水問題。3.10.3 電信設計采用 HYV 型電訊電纜引入社區內的電信配電間內。3.10.4 有線電視系統采用 SYV-75-9 型電纜引入各單體建筑物內。3.10.5 智能化小區19、布線系統主干線采用電纜,支線采用五類六芯線。3.11 生態及環境保護規劃基地所處的鴛鴦湖風景區,是眾多候鳥的棲息地,因此在房產開發的同時保護原有的植被物種和生態環境對整個鴛鴦湖景區的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在環境衛生規劃方面,在社區內設置兩處垃圾收集站,并在每個社區組團內設置垃圾箱,方便固體廢棄物的收集和轉運,最大限度保護社區環境免受污染。四、建筑設計4.1 建筑設計理念新徽派模式充分借鑒中國傳統建筑的營造模式,以中國徽派建筑風格為模板,并運用現代設計手法與現代功能建筑相融合,著力打造充滿中國傳統意境的高雅空間。4.2 建筑造型整體建筑造型以徽派建筑風格為藍本,以灰瓦、白墻、翹角、飛檐為主格調,穿插大量中國傳統建筑符號,并靈活加以運用,從而鮮明地突出了中式建筑風格,而不是生硬的照搬傳統徽式風格。同時,在設計中糅合了大量的現代設計手法,一方面與現代建筑功能顯得更加貼切,使人們在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使建筑本身充滿了時尚的氣息,使現代與古典,傳統與時尚充分加以融合,用現代的眼光來演繹傳統的風格。茶山茶山溝渠水稻田水稻田風景區內部道路城鎮公路旱地旱地溝渠溝渠樹林地樹林地現狀地形分析圖土地利用規劃圖 總平面圖 規劃結構分析圖 道路交通規劃圖 綠化系統規劃圖 景觀系統圖 135配套基礎設施規劃圖 豎向設計圖 建筑意向圖 給排水規劃圖 電力電信規劃圖 燃氣規劃圖及道路斷面圖 地塊編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