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圈生態環境規劃.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7846
2024-10-10
19頁
275KB
1、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之生態環境規劃第七組:肖歡程輝張欣徐珍珍一v顧名思義,生態經濟區就要重點突出生態二字,鄱陽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重點候鳥保護區,以此為中心的經濟區更要重視環境的保護,把鄱陽湖地區建設成為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范區.v首先,我們要明確發展定位v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范區。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鼓勵率先探索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之路,為全國其他湖區綜合開發和治理發揮示范作用。v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發揮保障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強生2、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切實維護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著力提高調洪蓄水能力,努力創造一流水質、一流空氣、一流生態、一流人居環境,構筑區域生態安全體系。v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帶動區。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核心企業和知名品牌,建成全國糧食安全戰略核心區和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建成區域性的先進制造業、商貿和物流中心,培育若干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重大產業集聚基地,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旅游區和休閑度假區,爭當中部地區崛起的排頭兵。v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臺。切實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全方位、立體式展示中國堅持生態與經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成就;廣泛開展國際經濟和技術交流,積極借鑒國際生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模式,充分3、發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自身特色,探索建立國際生態經濟合作新機制。v圍繞上述定位,著力構建安全可靠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調配有效的水利保障體系、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旅游基地,光電、新能源、生物及航空產業基地,改造提升銅、鋼鐵、化工、汽車等傳統產業基地。v20092015年重點規劃期的主要奮斗目標是:v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鄱陽湖水質穩定在類以上;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級標準;濕地保護面積持續穩定,濕地生態功能不斷增強;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數量有所增加;河道行洪通暢,防洪抗旱治澇減災能力進一步提高;4、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質量不斷提高,水土流失面積持續減少;工業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公共綠地面積不斷擴大;流域綜合管理能力大幅增強,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v生態產業體系初步形成。高效生態農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逐漸居于主導地位,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節能減排取得新進展,資源綜合利用達到新水平,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建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廣泛推廣,清潔生產機制初步建立。率先在欠發達地區構建生態產業體系。v生態文明社會初步構建。生態文化氛圍濃厚,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5、好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社會管理、社會服務、應急處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統籌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所突破,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創建生態城鎮、綠色鄉村取得明顯成效,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全國領先水平。v第四節功能分區v根據自然生態系統的不同特征和經濟地域的內在聯系,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劃分為湖體核心保護區、濱湖控制開發帶和高效集約發展區。依據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現狀和開發潛力,界定區域功能,明確發展方向。v湖體核心保護區。范圍為鄱陽湖水體和濕地,以196、98年7月30日鄱陽湖最高水位線(吳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為界線,面積5181平方公里。區域功能是:強化生態功能,禁止開發建設?;疽笫牵悍€定湖體水質,維護濕地功能,改善候鳥棲息環境;規范采砂、捕魚、養殖等經濟行為,嚴格執行采砂管理的相關規定,全面取消湖泊禁養區的圍網養殖、肥水養殖,嚴禁圍湖造田、圍湖養殖;認真執行封洲禁牧各項措施,切實控制血吸蟲病傳播;加強旅游和船舶污染防治,各類旅游設施必須配備污水及污染物處理裝置,入湖機動船舶必須按標準配備使用防污設備,集中停泊區必須設置污染物收集處理設施。v濱湖控制開發帶。范圍為沿湖岸線鄰水區域,以最高水位線為界線,原則上向陸地延伸3公里,核定面7、積3746平方公里。區域功能是:構建生態屏障,嚴格控制開發。基本要求是:加強尾閭疏浚,提高行洪能力;推進植樹造林,建設環湖防護林,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減少泥沙入湖;限制施肥量大的農業生產活動,嚴禁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高工業企業污染排放標準,加強污染綜合防治,依法依規強制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鼓勵控制開發帶內現有企業搬遷異地改擴建。v高效集約發展區。范圍為區域其他地區,面積4.22萬平方公里。區域功能是:集聚經濟人口,高效集約開發。基本要求是:穩定提高生態空間,集約整合生活空間,優化拓展生產空間。遵循主體功能區的理念,科學劃分生態保護、農業發展、城鎮建設和產業集聚區域;嚴格保8、護自然保護區、自然文化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以及飲用水源地、水源涵養區,積極建設沿河、沿湖、v沿路生態廊道和城市公共綠地;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大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優勢農產品布局區域化、種養標準化、生產規?;⒔洜I產業化;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資源向優勢區域與優勢產業集中,從嚴控制“兩高一資”項目,積極發展生態產業、推廣低碳技術,加快形成并壯大產業集聚區和特色塊狀經濟;全面推進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技術、資金和人力資源轉移,大力提高參與國際國內分工與合作的能力和水平。v以湖體保護、濱湖控制、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建立流域9、綜合管理體制,強化宏觀管理和綜合協調,統籌湖區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提高環境容量和生態功能,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v第一節濕地保護v采取工程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加大濕地恢復治理力度,增強凈化水質、涵養水源、休養生息的能力。v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鞏固退田還湖、還澤、還灘成果,實施鄱陽湖濕地生態恢復工程,建立濕地自然恢復區,完善引水設施體系,實施水位和水文周期調節,恢復濕地植被;治理亂堵堰、亂栽樹、亂排污,嚴禁一切破壞濕地的行為。加強柘林湖、仙女湖等庫區濕地保護,實施小型湖泊、山塘、港汊、農田、溪流濕地保護工程,禁止非法侵占。加強人工濕地建設,加快濕地動10、態監測體系和基礎數據平臺建設,合理建設城市河段、湖泊濕地,提升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管理水平。v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強候鳥保護,嚴厲打擊非法捕獵、販運、銷售候鳥行為,加快完善候鳥疫病監測防治體系。實施魚類資源保護工程,落實休漁措施,妥善安排因實施漁業資源養護措施造成生活困難的部分漁民生活;加強鄱陽湖鱖魚、翹嘴紅鲌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為魚類洄游、繁殖、生息提供優良場所。嚴格保護和封育湖區沙洲天然植被,禁止墾荒放牧。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建設鄱陽湖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救護與繁育中心,重點加強白鶴、江豚、鰣魚等瀕危物種保護,維護種群數量。加強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磯山國家級濕地11、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完善國家、省、縣三級自然保護區體系,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v第二節污染防治v堅持防治并舉,統籌生產生活、兼顧城市鄉村,實行最嚴格的污染防治政策,全面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完善防控監測體系,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快防污治污工程建設,v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化學需氧量、氮(總氮或氨氮)、總磷、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及削減量原則上優于國家要求,并加以分解落實。v加強生活污染防治。加快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完善管網收集系統,到2015年所有市縣和重點鎮建成污水處理廠,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一級排放標準,對排放湖泊水庫的執行更嚴格12、的標準。采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開展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率先建成濱湖控制開發帶鄉鎮污水處理設施??茖W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完善標識與警告設施,嚴禁設置排污口,嚴禁可能危害水源功能的開發建設及活動。加快建設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收集系統,提高固體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水平,統籌城鄉收運處理體系,因地制宜采取適宜技術和運行機制,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推行“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垃圾一體v化處理模式,到2015年所有市縣建成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推進縣級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建設。v加強工業污染防治。提高產業準入門檻,所有工業企業必須按13、照國家要求做到持證排污和達標排放,防止產業承接中的污染轉移。淘汰工藝落后、污染嚴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生產能力,污染排放不達標或對當地環境影響嚴重的企業必須實行“關停并轉”,建立并實施水污染排放強度大的工業企業退出機制。鼓勵工業企業在穩定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治理,推行清潔生產。加強“五河”22個重點污染河段治理,有效削減氨氮、總磷、重金屬和高錳酸鹽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園區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和雨污分流系統建設。推進電力、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二氧化硫和粉塵防治。加快重點污染企業排污在線實時監測體系和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強高污染、高危險物品和放射源安全監管和應急體系建設,加快危14、險廢棄物處置設施建設。v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鼓勵使用有機肥和農家肥;推廣生物防治技術,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農藥施用量;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水、肥、藥的利用效率;合理布局畜禽水產禁養區和集中養殖區,推廣畜禽排泄物收集與再利用模式,加大畜禽養殖場改造和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加強污水和糞便無害化處理,禁止未處理排放;加強水產養殖污染治理,推廣生態健康養殖;大力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加強農膜、地膜回收利用,推廣使用可降解材料。v第三節綠色屏障建設v圍繞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3%的目標,加強林、草業生態體系建設,形成密布城鄉、點線面結合的綠色屏障,進一步增強15、生態系統功能。v構建生態廊道。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則,積極建設沿湖、沿河、沿路生態保護帶。在濱湖控制開發帶建設鄱陽湖防護林,在“五河”沿岸積極開展綠化帶建設,大力實施交通沿線綠色通道工程,推進實施農田林網工程,合理布局城鎮和產業密集區周邊的開敞式綠色生態空間。v加強植樹造林。重點加強“五河”及一、二級支流源頭保護區的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森林公園建設,積極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加大造林補植、低效林改造、闊葉樹補植力度。加快建設油茶林,因地制宜發展工業原料林、能源原料林、藥用林等經濟林。加強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在生態比較脆弱、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區域和森林公園等地區實行封山育林、禁伐天然闊葉16、林。鞏固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落實退耕還林后期扶持政策。擴大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提高補償標準。v強化水土保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加強坡耕地、崩崗、荒山、荒坡、殘次林、沿湖沙山、沿河沙地及交通沿線側坡等水土流失易發區的治理。大力推進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加大封育保護力度,促進水土流失輕微地區植被恢復。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做好城鎮化過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v第四節血吸蟲病防治v以控制傳染源為重點,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降低疫情、壓縮疫區,有效控制血吸蟲病。v加強綜合治理。全面推行以控制血吸蟲病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在有17、螺洲灘實施封洲禁牧;在重疫區全面推廣以機代牛工程;在三、四類疫區村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實施飲用水改造工程;大力推進抑螺血防林、水利血防工程、耕地血防溝渠和低洼地沉螺池建設;加大疫區血防健康教育,提高群眾自覺防治意識。加大查螺力度,重點壓縮垸內及垸外易感地帶釘螺面積。進一步強化人、畜的查病和治病措施,積極救治血吸蟲病患者。v提升防治能力。加強血防機構能力建設,改善業務用房和裝備條件,提高科技含量,強化專業隊伍素質,提高血吸蟲病預防控制和突發疫情應急處理能力。建立人畜血吸蟲病疫情監測體系,加強血吸蟲病預警預測、疫情風險評估。開展鄱陽湖區釘螺分布調查,對血吸蟲病預防控制關鍵技術和重大問題組織攻關,加18、強對血吸蟲病防治的科學指導。v專欄1: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建設工程v鄱陽湖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重點建設濕地示范保護區、濕地保護區,建設濕地公園,恢復濕地植被50萬畝以上,治理五河入湖口濕地30萬畝。v鄱陽湖珍稀候鳥保護工程:重點建設候鳥保護監測站(點)、鳥類保護監測設施、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鄱陽湖區水禽疫源疫病檢測站(點)。v鄱陽湖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工程:重點建設鄱陽湖江豚自然保護區以及翹咀紅鲌等水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若干縣級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基地。v水源涵養林建設與保護工程:在“五河”源頭及兩岸、主要支流源頭及兩岸、大型水庫庫區周邊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補植補造、水源涵養林建設與保護工程。19、v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圍繞江西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3%這一總體目標,實施市縣、鄉鎮、村莊所在地以及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等四個重點區域的綠化。v森林資源保護工程:對流域內的2100萬畝天然闊葉林全面實行禁伐,對5100萬畝生態公益林實行嚴格保護,恢復3018萬畝受災生態公益林植被和1000萬畝受災毛竹;新建一批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v農區草地開發利用工程:重點開展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種草、草田輪作等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草地生產力,促進草產品加工業和草地農業發展。v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工程:建設流域內水源保護地,重點建設物理隔離防護和水源保護區內的點源、面源及內源污染治理設施;治理源頭和支流的水土20、流失,加固整治“五河”干流,取締工礦污染源,治理養殖污染湖庫。v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重點建設流域內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小區)、規模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新增12萬戶以上戶用沼氣池,建設3500處沼氣集中供氣工程、7000處村級沼氣服務網點;建立水稻等作物病蟲害安全用藥示范區。v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工程:重點建設流域內85座縣(市)污水處理廠及城鎮、工業園區、企業污水處理設施,配套建設管網約4200公里,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約500萬噸;建設一批縣(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及部分鄉鎮垃圾處理設施,新增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1.5萬噸。v血吸蟲病防治工程:綜合治理河道3000公里;建設飲水安全工程48000處,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290萬人、牲畜71萬頭;硬化灌區渠道5400公里。建設血防生態林30萬畝。v第四章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v按照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努力構建以生態農業、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v發展高效生態農業.v創建新型工業體系.v培育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節能環保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