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7909
2024-10-10
87頁
12.25MB
1、修建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 修建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site plan或者或者constructive-detailed plan)是以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或控)是以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或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依據,制訂用以指導各項建筑和工制性詳細規劃為依據,制訂用以指導各項建筑和工程設施的設計和施工的規劃設計,是城市詳細規劃程設施的設計和施工的規劃設計,是城市詳細規劃的一種。的一種。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主要任務是:滿足上一層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主要任務是:滿足上一層次規劃的要求,直接對建設項目做出具體的安排和次規劃的要求,直接對建設項目做出具體的安排和規劃設計,并為下一層次建筑、園林和市2、政工程設規劃設計,并為下一層次建筑、園林和市政工程設計提供依據。計提供依據。對于當前要進行建設的地區,應當編制修建性對于當前要進行建設的地區,應當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用以指導各項建筑和工程設施的設計和詳細規劃,用以指導各項建筑和工程設施的設計和施工。施工。內容:根據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修內容:根據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修建性詳細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建性詳細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1、建設條件分析及綜合技術經濟論證;、建設條件分析及綜合技術經濟論證;2、作出建筑、道路和綠地等的空間布局和景觀、作出建筑、道路和綠地等的空間布局和景觀規劃設計,布置總平面圖;規劃設計,布置總平面圖;3、道路交通3、規劃設計;、道路交通規劃設計;4、綠地系統規劃設計;、綠地系統規劃設計;5、工程管線規劃設計;、工程管線規劃設計;6、豎向規劃設計;、豎向規劃設計;7、估算工程量、拆遷量和總造價,分析投資效、估算工程量、拆遷量和總造價,分析投資效益益 基礎資料:修建性詳細規劃可以由有關單位依基礎資料:修建性詳細規劃可以由有關單位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建設主管部門據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建設主管部門(城鄉規劃主管城鄉規劃主管部門部門)提出的規劃條件,委托城市規劃編制單位編提出的規劃條件,委托城市規劃編制單位編制。制。修建性詳細規劃需收集的基礎資料,除控制性修建性詳細規劃需收集的基礎資料,除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基礎資料外,還4、應增加:詳細規劃的基礎資料外,還應增加:(一)控制性詳細規劃對本規劃地段的要求;(一)控制性詳細規劃對本規劃地段的要求;(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資料;(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資料;(三)各類建筑工程造價等資料。(三)各類建筑工程造價等資料。規劃流程規劃流程 1、成立項目組;、成立項目組;2、收集必要規劃資料、收集必要規劃資料 上位規劃資料: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或控制性詳細規劃資料及園區上位規劃資料: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或控制性詳細規劃資料及園區的發展規劃;的發展規劃;現行規劃相應規范、要求現行規劃相應規范、要求 現有場地測量和水文地質資料調查;現有場地測量和水文地質資料調查;供水、供電5、排污等情況調查;供水、供電、排污等情況調查;3、根據規范計算出本園區各項規劃指標、根據規范計算出本園區各項規劃指標4、確定路網和排水排污體系、確定路網和排水排污體系5、確定需拆除及改造項目,并議定賠償搬遷方案;、確定需拆除及改造項目,并議定賠償搬遷方案;6、確定活動中心與綠化位置、確定活動中心與綠化位置7、繪制總平面和豎向設計;、繪制總平面和豎向設計;8、各基本原則經濟指標分析;、各基本原則經濟指標分析;9、編制文本說明、編制文本說明10、組織相關專業人員評審;、組織相關專業人員評審;11、報規劃主管部審批;、報規劃主管部審批;規劃成果規劃成果(一)規劃說明書(一)規劃說明書 1、現狀條件分6、析;、現狀條件分析;2、規劃原則和總體構思;、規劃原則和總體構思;3、用地布局;、用地布局;4、空間組織和景觀特色要求;、空間組織和景觀特色要求;5、道路和綠地系統規劃;、道路和綠地系統規劃;6、各項專業工程規劃及管網綜合;、各項專業工程規劃及管網綜合;7、豎向規劃;、豎向規劃;8、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一般應包括以下各項:、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一般應包括以下各項:1)總用地面積;)總用地面積;2)總建筑面積;)總建筑面積;3)住宅建筑總面積,平均層數;)住宅建筑總面積,平均層數;4)容積率、建筑密度;)容積率、建筑密度;5)住宅建筑容積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積率,建筑密度;6)綠地率。)綠地率7、。7)工程量及投資估算。)工程量及投資估算。規劃成果規劃成果(二)規劃圖紙(二)規劃圖紙 1、規劃地段位置圖。標明規劃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周圍地區、規劃地段位置圖。標明規劃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周圍地區的關系;的關系;2、規劃地段現狀圖。圖紙比例為、規劃地段現狀圖。圖紙比例為1/5001/2000,標明自然地形地,標明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綠化、工程管線及各類用地和建筑的范圍、性質、層數、質貌、道路、綠化、工程管線及各類用地和建筑的范圍、性質、層數、質量等;量等;3、規劃總平面圖。比例尺同上,圖上應標明規劃建筑、綠地、道、規劃總平面圖。比例尺同上,圖上應標明規劃建筑、綠地、道路、廣場、停車場、8、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圍;路、廣場、停車場、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圍;4、道路交通規劃圖。比例尺同上,圖上應標明道路的紅線位置、道路交通規劃圖。比例尺同上,圖上應標明道路的紅線位置、橫斷面,道路交叉點坐標、標高、停車場用地界線;橫斷面,道路交叉點坐標、標高、停車場用地界線;5、豎向規劃圖。比例尺同上,圖上標明道路交叉點、變坡點控制、豎向規劃圖。比例尺同上,圖上標明道路交叉點、變坡點控制高程,室外地坪規劃標高;高程,室外地坪規劃標高;6、單項或綜合工程管網規劃圖。比例尺同上,圖上應標明各類市、單項或綜合工程管網規劃圖。比例尺同上,圖上應標明各類市政公用設施管線的平面位置、管徑、主要控制點標高,以及有關設9、施和政公用設施管線的平面位置、管徑、主要控制點標高,以及有關設施和構筑物位置;構筑物位置;7、表達規劃設計意圖的模型或鳥瞰圖。、表達規劃設計意圖的模型或鳥瞰圖。規劃深度規劃深度 1、總平面規劃圖中應明確下列有關內容:、總平面規劃圖中應明確下列有關內容:(1)城市道路坐標、高程、紅線寬度及分幅、轉彎半徑等;)城市道路坐標、高程、紅線寬度及分幅、轉彎半徑等;(2)建設用地邊界各拐點坐標,用地范圍及相鄰周邊地貌地物;)建設用地邊界各拐點坐標,用地范圍及相鄰周邊地貌地物;(3)用地范圍內主要道路控制點坐標、道路寬度及出入口的位置;)用地范圍內主要道路控制點坐標、道路寬度及出入口的位置;(4)建筑物功能10、編號、坐標及室內高程,各建筑物基底面積、層數)建筑物功能、編號、坐標及室內高程,各建筑物基底面積、層數及高度(列表);及高度(列表);(5)建筑間距,建筑物退讓(離界或離線)距離;)建筑間距,建筑物退讓(離界或離線)距離;(6)公共設施配套項目功能,設置的具體位置,用地界線等;)公共設施配套項目功能,設置的具體位置,用地界線等;(7)綠地界線,綠地布局;)綠地界線,綠地布局;(8)室外場地各控制點坐標、設計高程;)室外場地各控制點坐標、設計高程;(9)道路控制紅線等各類控制線的具體位置;)道路控制紅線等各類控制線的具體位置;(10)各類用地平衡表和技術經濟指標統計表(含總用地面積、總建筑)各11、類用地平衡表和技術經濟指標統計表(含總用地面積、總建筑面積、地下建筑面積、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公共面積、地下建筑面積、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公共綠地、地上泊車數量、地下泊車數量、人口規模、總戶數、居住建筑面積、居綠地、地上泊車數量、地下泊車數量、人口規模、總戶數、居住建筑面積、居住人口毛密度、居住人口凈密度等)。住人口毛密度、居住人口凈密度等)。規劃深度規劃深度 2、道路系統規劃圖:應確定道路等級,道路寬度、控制點坐標、高程、道路系統規劃圖:應確定道路等級,道路寬度、控制點坐標、高程、轉彎半徑,主要道路斷面形式,出入口定位坐標、寬度,地上、地下泊車12、范圍轉彎半徑,主要道路斷面形式,出入口定位坐標、寬度,地上、地下泊車范圍和泊車布局、泊車量等。和泊車布局、泊車量等。3、綠地系統規劃圖:應確定綠地功能、范圍、用地面積,選擇樹種,進、綠地系統規劃圖:應確定綠地功能、范圍、用地面積,選擇樹種,進行綠地景觀和設施設計等。行綠地景觀和設施設計等。4、用地豎向規劃圖:應確定地形地貌的利用,進行土方平衡,確定各控、用地豎向規劃圖:應確定地形地貌的利用,進行土方平衡,確定各控制點的坐標、高程和地面排水方向、坡度、高程等。制點的坐標、高程和地面排水方向、坡度、高程等。5、工程管線規劃及管網綜合規劃圖:包括給水、排水、電力、電信、有、工程管線規劃及管網綜合規劃13、圖:包括給水、排水、電力、電信、有線電視、燃氣各專業管線和管網綜合規劃等。規劃內容包括負荷預測、外部管線電視、燃氣各專業管線和管網綜合規劃等。規劃內容包括負荷預測、外部管線現狀、地坪標高、排水管道標高、各類管線走向、管線位置、主要管線管徑,線現狀、地坪標高、排水管道標高、各類管線走向、管線位置、主要管線管徑,并需取得相關主管部門的初步意見并需取得相關主管部門的初步意見 6、主要建筑平、立、剖面圖。、主要建筑平、立、剖面圖。7、修建性詳細規劃圖紙比例為、修建性詳細規劃圖紙比例為 1:500 或或 1:1000。居住區規劃居住區規劃居住區的任務與編制居住區的任務與編制居住區的組成、類型與規劃結構居14、住區的組成、類型與規劃結構居住區規劃設計居住區規劃設計居住區的經濟技術分析居住區的經濟技術分析居住小區詳細規劃居住小區詳細規劃 北方某城市為創造更加良好的居住條件,擬改造現有居住小區,主要用于安置本單位居民。本小區規劃除了要求為居民創造一個功能合理、舒適、美觀、安全、便捷的生活環境外,還要求體現居住空間和景觀環境特色,并盡可能考慮居民對傳統生活空間的需求。一、規劃用地條件 居住小區用地平坦,規劃用地范圍內有大量居民建筑,可以拆除,規劃用地與周圍道路用地性質等關系詳見規劃用地現狀圖。二、規劃技術規定 住宅建筑面積戶型比:120平方米/戶:100平方米/戶:90平方米/戶=30:50:20 住宅層15、高:2.9米,不允許建高層建筑 日照間距系數:1.1 容積率:1.0 綠地率:30%按居住小區要求配置公共服務設施三、規劃設計成果要求1、規劃總平面圖(1:1000)2、規劃構思和分析圖(功能結構、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設施、綠地景觀、日照和通風、比例自定)3、各類住宅層面平面及住宅透視圖4、小區活動中心規劃平面圖(1:500)及鳥瞰5、小區規劃用地平衡表6、公共服務設施一覽表7、技術經濟指標(總用地面積、總建筑面積、總戶數、住宅建筑面積、公共建筑面積、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住宅層高、日照建筑系數)8、簡要說明,A1圖紙,圖紙張數不限,圖面表象方式不限。第一節 居住區規劃的任務與編制 居住區規16、劃主要包括的內容有:居住區規劃主要包括的內容有:(1)(1)根據居住區規劃設計任務書的要求,確定規劃用地位置及范圍;(2)(2)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3)(3)按照確定的居住水平標準,選擇住宅類型、層數、組合體戶比及長度;(4)(4)確定公共建筑項目、規模、數量、用地面積和位置;(5)(5)確定各級道路系統、走向和寬度;(6)(6)對綠地、室外場地等進行統一布置;(7)(7)擬定各項經濟指標;(8)(8)擬定詳細的工程規劃方案。第二節 居住區的組成、類型與規劃結構一、居住區的組成一、居住區的組成二、居住區的規模二、居住區的規模三、居住區的類型三、居住區的類型四、居住區的規劃結構四、居住區的規劃17、結構一、居住區的組成一、居住區的組成用地構成居住區小區組團住宅用地506055657080公建用地15251222612道路用地1028917715公共用地7.51851536居住用地100100100居住區用地平衡控制指標(%)二、居住區的規模二、居住區的規模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三、居住區的類型三、居住區的類型n按建設條件不同分為:新建的居住區和城市舊居住區n按所處位置不同分區:城市內的居住區和獨立的工礦企業居住區n按住宅層數不同分為:低層居住區、多層居住區和高層居住區和各種混合修建的居住區第三節第三節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居住區的規劃設計1、住宅及其用地的規18、劃布置住宅類型低層多層和高層獨院式并聯式聯排式梯間式內廊式外廊式躍廊式內天井式點式住宅層數住宅層數n低層住宅:1-3層n多層住宅:3-6層 將一層住宅造價定為將一層住宅造價定為100100,則二層為,則二層為84847272,三層為,三層為78785151,四層為,四層為74749898,五層為,五層為73736565,六層為,六層為72723737。因此,。因此,可得出結論,六層以內住宅的層數越多,造價越低,且相可得出結論,六層以內住宅的層數越多,造價越低,且相鄰層次間造價差值也越小,多層住宅以采用鄰層次間造價差值也越小,多層住宅以采用5 56 6層為好。層為好。n中(小)高層:7-9層n高19、層住宅:10層以上(高于24米)住宅進深n住宅的進深,在建筑學上是指一間獨立的房室或一幢居住建筑從前墻皮到后墻皮之間的實際長度。n為了保證建成的住宅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條件,住宅的進深在設計上有一定的要求。n根據住宅建筑模數協調標準(GBI100-87)規定,住宅的進深采用下列常用參數:3.0 米、3.3米、3.6米、3.9米、4.2米、4.5米、4.8米、5.1米、5.4米、5.7米、6.0米。套型:按不同使用面積、居住空間組成的成套住宅類型。套型一般指每套住房的面積大小和居室、廳和衛生間的數量。如一室一廳、二室二廳一衛、三室二廳二衛等。套型是指為滿足不同戶型住戶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設計的成20、套居住空間。套型比n套型比是某一種套型的數量占居住區總套數的百分比。套型比指標的作用是控制居住區內各種套型所占的比例,適宜的套型比,可以滿足相對應的用戶的需求,減少空置房,增加居住適應性。套型圖住宅群體的平面組合的基本形式行列布置周邊式布置混合式布置自由式布置 住宅日照間距住宅日照間距 在住宅建筑群體中,為保證房屋每戶都能獲得規定的日照時間和日照質量而要求住宅長軸外墻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住宅建筑日照標準建筑氣候區劃、氣候區氣候區、氣候區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標準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時數231有效日照時 間 帶8-169-15日照時間計算起點底層窗臺面(室內地坪0.9米高的外墻位置)n日21、照間距的計算方法:以房屋長邊向陽,朝陽向正南,正午太陽照到后排房屋底層窗臺為依據來進行計算。由圖可知:tan=(H-H1)/D,n由此得日照間距應為:D=(H-H1)/tan;式中:太陽高度角 H前幢房屋檐口至地面高度;H1后幢房屋窗臺至地面高度。日照間距的特殊要求n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應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時的標準;n在原設計建筑外增加任何設施不應使相鄰住宅原有日照標準降低標準;n舊區改建的項目內新建住宅標準可酌情降低,當不應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時的標準。住宅側面間距多層6 m多層13m高層13m高層塔式高層塔式 13 m多層高層高層四、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置四、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置n22、按使用性質分類n按使用的頻繁程度分類n按盈利和非盈利性質分類公共服務設施類型主要設施性質商業超市、菜市場、百貨商場、旅店、銀行、郵電局盈利性教育托兒所、幼兒園、小學、普通中學公益性文化運動文化館、會所、運動場、活動站盈利性公益性醫護門診所、衛生站、醫院公益性社區社區活動中心、物業管理公司、街道辦事處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置公共服務設施的合理半徑:l居住區級:8001000米(專業性的商業服務設施,比如醫院、派出所等)l居住小區級:400500米(幼兒園、中小學、物業管理、會所等)l居住組團級:150200米(小商店、服務站、居委會等)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置的基本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2.23、應設在交通比較方便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慮職工上下班的走向。3.如為獨立的工礦居住區或地處市郊的居住區,則應在考慮附近地區和農村使用方便的同時,保持居住區的安寧。4.各級公共服務中心宜于相應的公共綠地相鄰布置。居住區文化商業服務中心的布置方式n沿街帶狀布置n獨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n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結合的布置方式居住區文化商業服務設施的布置方式n住宅底層商業服務設施n獨立設置的服務設施6-4 6-4 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局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局6-4-3 實例分析實例分析居住區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布置方式l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必要公共服務設施)l合理服務半徑不超過400-500米l一般小學的服務半24、徑為500米,中學的服務半徑為1000米 1 交通方式、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交通方式、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一、交通方式的選擇一、交通方式的選擇 機動車交通機動車交通按交通工具分:按交通工具分:非機動車交通非機動車交通 步行交通步行交通居住區道路和交通規劃布置居住區道路和交通規劃布置人車分行 1928年在美國新開發的住宅計劃中提出了“雷德朋”式 的完全人車分流系統,1933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雷德朋(Radburn.NJ)小鎮規劃中首次采用并實施:在同一平面上行人和機動車有各自的流線,在人、車發生沖突的地方設置簡易立交。這種人車分行的道路系統較好的解決了私人小汽車和人行的矛盾,在私人小汽車較多的國家和25、地區廣為采用。6-2 6-2 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6-2 6-2 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 人車混行的交通組織方式是指機動車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同一套路網。機動車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斷面中通行。這也是最常見的居住區交通組織方式,這種方式在私人小汽車數量不多的國家和地區比較適合,特別對一些居民以自行車和公共交通出行為主的城市更為適用,我國目前大多數城市基本都采用這種方式。人車混行人車混行6-2 6-2 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2 道路類型、分級與寬度道路類型、分級與寬度 居住區級道路 車行道寬度10-14米,紅線寬度20-30米 居住小區級道路 車行道寬度626、-9米,紅線寬度10-14米 居住組團級道路 車行道寬度3-5米,紅線寬度8米-10米 宅間小路 路面寬度不小于2.5米住住宅宅區區道道路路道路規劃設計的技術規定 (1 1)關于出入口)關于出入口 1 1、居住區、居住區,居住小區的主要車行道至少要有兩個方向的對外居住小區的主要車行道至少要有兩個方向的對外出入口出入口;2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職工上下班,盡量減少反向交通,住、道路走向要便于職工上下班,盡量減少反向交通,住宅與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間的距離不宜大于宅與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間的距離不宜大于500500米;米;3 3、機動車車道對外出入口間距不小于、機動車車道對外出入口間距不小于15015027、米米;4 4、人行出入口不大于、人行出入口不大于8080米米;5 5、沿街建筑物長度大于、沿街建筑物長度大于150150米時米時,應設不小于應設不小于4m4m4m4m的消的消防車道防車道;6 6、當建筑物長度大于、當建筑物長度大于80m80m時時,應在底層加設人行通道應在底層加設人行通道;7 7、居住區、居住小區車行道與城市級或居住區級道路的交、居住區、居住小區車行道與城市級或居住區級道路的交角不小于角不小于7575;8 8、盡端式道路、盡端式道路長度不大于長度不大于120m,120m,并應設面積不小于并應設面積不小于12m12m12m12m的回車場的回車場;9 9、應考慮為殘疾人設計無障礙通28、道;、應考慮為殘疾人設計無障礙通道;1010、道路縱坡、最大縱坡坡長、道路縱坡、最大縱坡坡長 居住區道路規劃設計原則居住區道路規劃設計原則1)結合地形、氣候、用地規模、規劃結構、周邊條件、居民出行特征,規劃設計經濟、便捷的道路系統和斷面形式;2)居住區道路設計注意“通而不暢”,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時減少外部人員與車輛的穿越;3)道路分級設置,滿足不同要求;4)道路走向布局注意日照、通風條件;5 5)滿足地下管線埋設的要求;)滿足地下管線埋設的要求;6)保證消防、救護和工程搶險等特殊需要;7)舊區改造中注意結合原有設施,并為建筑、綠地布置創造良好條件;8)路網設計結合各種設施的布局要求;9)道路設計29、有利于編號、尋訪、識別 道路系統規劃設計有關規定1 1)居住(小)區在城)居住(小)區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設置間距在口,設置間距在150150米米以上,與道路交角不以上,與道路交角不小于小于7575度;度;2)無障礙設計3)區內盡端式車道長度不超過120米,盡端設12 x12米的回車場;4)當道路坡度大于8%,應輔以臺階解決豎向交通;5)適當的停車場地 停車場車位數的確定以小停車場車位數的確定以小汽車為標準當量表示汽車為標準當量表示車型換算系數微型車、貨運機動三輪車0.7臥車、兩噸以下貨運汽車1.0中型客車、面包車、2-4T以下貨運汽車2.0鉸接車3.56)縱坡設計要求30、;道路類道路類別別最小坡最小坡度度最大坡最大坡度度多雪嚴多雪嚴寒地區寒地區最大坡最大坡度度機動車機動車道道0.2%0.2%8.0%8.0%L L 200m200m 5.0%5.0%L L 600m600m非機動非機動車道車道 0.2%0.2%3.0%3.0%L L 50m50m 2.0%2.0%L L 100m100m步行道步行道 0.2%0.2%8.0%8.0%4.0%4.0%7)沿街建筑物長度超過150米時,應設不小于4x4米的消防車通道。當建筑物長度超過80米時,應在底層加設步行通道。居住區規劃經濟技術指標:1、住宅建筑面積毛密度 2、建筑面積毛密度(容積率)3、住宅建筑凈密度 4、平均31、層數人口凈密度?人口毛密度?5、綠地率 居住區用地范圍內各類綠地面積的總和占居住區用地面積的比率()。綠地應包括:公共地、宅旁綠地、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即道路紅線內的綠地),其中包括滿足當地植樹綠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頂綠地,不應包括其它屋頂、曬臺的人工綠地。6、停車率:指居住區內居民車的停車數量與居住戶數的比率。7、地面停車率:居民汽車的地面停車位數量與居住戶數的比率。8、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總面積與新建的建筑總面積的比值。用地構成居住區小區組團住宅用地506055657080共建用地15251222612道路用地1028917715公共用地7.518532、1536居住用地100100100居住區用地平衡控制指標(%)1 1、對于發展商來說,、對于發展商來說,容積率容積率決定地價成本在房屋中決定地價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占的比例2 2、對于住戶來說,容積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適度。、對于住戶來說,容積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適度。3 3、綠地率綠地率也是如此,綠地率較高,容積率較低,建也是如此,綠地率較高,容積率較低,建筑密度一般也就較低,發展商可用于回收資金的筑密度一般也就較低,發展商可用于回收資金的面積就越少,而住戶就越舒服面積就越少,而住戶就越舒服4 4、一個良好的居住小區,高層住宅容積率應不超過、一個良好的居住小區,高層住宅容積率應不超過5 5,33、多層住宅應不超過,多層住宅應不超過2 2,綠地率應不低于,綠地率應不低于30%30%。容積率容積率表現了同一塊土地建筑容量的大小;表現了同一塊土地建筑容量的大小;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反映了同一土地上空白面積即能反映了同一土地上空白面積即能夠留給園林規劃面積的大小。夠留給園林規劃面積的大小。“低容積率低容積率”意味著居住在一塊地上的人意味著居住在一塊地上的人少,每人享受的土地資源、公共資源、空少,每人享受的土地資源、公共資源、空間更多。間更多。1 1小區規劃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小區規劃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綠地等四項用地的總稱是(共綠地等四項用地的總稱是():A、生活居住用地 B、小區用地 C、居住用地 D、新村用地2 2下列哪項是中高層住宅的層數下列哪項是中高層住宅的層數 ()()A、7-9層 B、10-11層 C、11-12層 D、12-16層 答案:答案:1:C 21:C 2: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