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人:地**
編號:1227959
2024-10-10
28頁
296.81KB
1、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公共停車場規劃城市公共停車場規劃公共停車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綜公共停車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綜合交通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動態交通規劃有合交通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動態交通規劃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其自身的特點,涉及政策法著密切的聯系,又有其自身的特點,涉及政策法規、綜合規劃、設施建設、管理與執法等方面,規、綜合規劃、設施建設、管理與執法等方面,其編制對于處理好停車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調控其編制對于處理好停車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調控動靜態交通資源的使用、加快停車設施建設與停動靜態交通資源的使用、加快停車設施建設與停車策略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車策略的實施具有重要2、作用。第一節第一節 總體技術指引總體技術指引一、規劃目標與任務:一、規劃目標與任務:1 1、規劃目標、規劃目標、規劃目標、規劃目標尋求停車需求的滿足于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交通土尋求停車需求的滿足于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交通土地利用和環境保護多目標的平衡,建設規模適宜、地利用和環境保護多目標的平衡,建設規模適宜、結構合理、布局均衡并與道路設施、公交設施、結構合理、布局均衡并與道路設施、公交設施、配建停車設施相協調的公共停車系統,引導市民配建停車設施相協調的公共停車系統,引導市民選擇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調控停車動態需求,選擇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調控停車動態需求,維持城市動、靜態交通的平衡維持城市動、靜態3、交通的平衡。2 2、規劃任務、規劃任務、規劃任務、規劃任務n提出城市停車發展戰略及不同片區的發展策略。n確定公共停車場布局與選址方案;n提出公共停車場規劃的保障措施,為選址方案的落實提供建議。3 3、規劃范圍與年限、規劃范圍與年限、規劃范圍與年限、規劃范圍與年限規劃期限和范圍與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一致。遠期規劃期限和范圍與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一致。遠期規劃為規劃為20年左右,近期規劃一般為年左右,近期規劃一般為35年。年。4、規劃原則、規劃原則規劃、建設與管理并重,三位一體;停車場規劃與用地布局相適應,與路網建設、車輛增長相匹配;考慮不同區域、不同期限的需求特征,規劃時結合不同區域的需求與供給情況,按4、比例協調發展各種停車設施;保證規劃高標準、高起點的同時,近期以適用為主要目標,兼顧遠期發展;可操作性強的原則;先進性原則。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外城市停車場、建設、管理的先進經驗。第一節第一節 總體總體技術指引技術指引二、規劃主要內容與流程二、規劃主要內容與流程第一節第一節 總體技術指引總體技術指引三、規劃成果三、規劃成果 構成及要求構成及要求1 1、成果構成成果構成成果構成成果構成公共停車發展規劃成果包括公共停車發展規劃成果包括公共停車發展規劃成果包括公共停車發展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與圖件、研究報規劃文本與圖件、研究報規劃文本與圖件、研究報規劃文本與圖件、研究報告告告告。2 2、規劃文本與圖件規5、劃文本與圖件規劃文本與圖件規劃文本與圖件規劃文本:規劃文本:規劃文本:規劃文本:(1)停車發展目標分析;)停車發展目標分析;(2)停車發展策略制訂;)停車發展策略制訂;(3)停車需求預測;)停車需求預測;(4)公共停車布局規劃;)公共停車布局規劃;(5)停車政策與措施。)停車政策與措施。圖件:圖件:圖件:圖件:(1)現狀停車供應分布圖;現狀停車供應分布圖;(2)公共停車規劃分區圖;)公共停車規劃分區圖;(3)近、中遠期公共停車)近、中遠期公共停車設施規劃布局方案圖。設施規劃布局方案圖。研究報告:研究報告:研究報告:研究報告:(1)停車調查及現狀問題分析;)停車調查及現狀問題分析;(2)停車政策6、目標與發展策略;)停車政策目標與發展策略;(3)停車需求預測;)停車需求預測;(4)公共停車布局規劃;)公共停車布局規劃;(5)規劃方案評價;)規劃方案評價;(6)停車政策與措施。)停車政策與措施。第一節第一節 總體技術指引總體技術指引三、規劃內容三、規劃內容1 1、規劃內容:規劃內容:規劃內容:規劃內容:n主要主要主要主要道路橫斷面推薦方案。道路橫斷面推薦方案。道路橫斷面推薦方案。道路橫斷面推薦方案。n確定確定確定確定互通立交的位置紅線控制范圍,提出初步規劃互通立交的位置紅線控制范圍,提出初步規劃互通立交的位置紅線控制范圍,提出初步規劃互通立交的位置紅線控制范圍,提出初步規劃方案,跨線橋的位7、置與用地控制范圍。方案,跨線橋的位置與用地控制范圍。方案,跨線橋的位置與用地控制范圍。方案,跨線橋的位置與用地控制范圍。n確定確定確定確定交通設施布設的位置、標準與控制要求交通設施布設的位置、標準與控制要求交通設施布設的位置、標準與控制要求交通設施布設的位置、標準與控制要求一致。一致。一致。一致。第二節第二節 關鍵技術方法關鍵技術方法一、停車需求預測一、停車需求預測1 1、停車需求預測模型停車需求預測模型停車需求預測模型停車需求預測模型預測方法主要有靜態交通發生率模型、相關分析模型、機動車OD預測、交通量停車需求模型等四種。n靜態交通發生率模型靜態交通發生率模型“停車生成率”定義為某種性質用地8、功能的指標(如單位土地面積或單位建筑面積)所產生的全日停放車輛數。n相關分析法模型相關分析法模型美國道路研究委員會(美國道路研究委員會(HRB)的研究報告,提出數學)的研究報告,提出數學模型如下:模型如下:n機動車機動車OD預測法預測法基本思路是停車需求與地區出行吸引量(D量)有直接關系。該模型的關鍵是通過調查確定交通方式的分擔比例和車輛的乘載量。n交通量交通量-停車需求模型停車需求模型和車輛的乘載量。一、停車需求預測一、停車需求預測2 2、公共停車泊位需求總量研究區域停車泊位需求量為:二、二、路外公共停車場布局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布局規劃1 1、布局原則布局原則布局原則布局原則n首先應考慮到其9、設置后近期的需求大小和服務對象,另外還應考慮其周圍土地利用和道路交通狀況。n應配合公共交通站點的布置,包括公交線路等,使公共交通與其它交通方式之間順利銜接;n 停車場的建設應充分利用城市閑置邊角地帶,服務半徑不宜超過300m(250300m);n出入口應盡量設在次干道或支路上,并盡可能地遠離交叉路口。n停車場征用土地范圍一般包括停車樓占地面積、后退道路紅線、綠化用地、代征城市道路用地等幾部分,其中后退道路紅線距離和綠化率按城市規劃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執行;二、二、路外公共停車場布局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布局規劃1 1、布局原則布局原則布局原則布局原則二、二、路外公共停車場布局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布局規10、劃2 2、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n剛性布局此模式規劃停車設施的用地、規模與型式等已經確定;每個剛性點均充分考慮了停車需求、建設規模、征地范圍、建設用地范圍、控制容積率、出入口方位、資金投入產出以及實施效果綜合評價;剛性布局的停車設施一經確定,原則上不得更改;剛性布局設施的供應量宜占公共停車總供應量的30%左右,主要應分布在老城區和中心城區。二、二、路外公共停車場布局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布局規劃2 2、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n半剛性布局指某一片區域總的泊位供應量已經確定,具體停車場用地、形式或規模、控制容積率、出入口方位等基本確定,但有待根據區域11、開發建設情況最后落實;該類停車設施主要布置在城市建設用地尚有一定不確定性和彈性的城區,供應量宜占總供應量的20%30%。二、二、路外公共停車場布局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布局規劃2 2、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n彈性布局停車泊位的實現更多地依賴土地開發的類別、規模和進程,擬定的點位和規模一方面作為規劃管理時參考,另一方面便于控制一定的停車設施用地;停車設施實現的型式可以是單獨的停車場(庫)、也可以是配建停車場(庫),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立體車庫;彈性布局設施的供應量宜占總供應量的40%50%,主要分布在城市新建地區、外圍城區或城市邊緣區。三、三、路內停車布局規劃路內停車布局規12、劃1 1、設置準則設置準則設置準則設置準則n次干道與支路路寬在次干道與支路路寬在10m以上,道路交通高峰飽和度低于以上,道路交通高峰飽和度低于0.8時,時,容許設置路內停車,在設置有路外公共停車場設施的周圍容許設置路內停車,在設置有路外公共停車場設施的周圍200300m內,原則上禁止設立路內停車場。內,原則上禁止設立路內停車場。n在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上禁止設置路內停車場;路內停車的設置在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上禁止設置路內停車場;路內停車的設置應盡可能地遠離交叉路口。應盡可能地遠離交叉路口。n路內停車場的設置應因地制宜。路內公共停車場應盡量小而分散,路內停車場的設置應因地制宜。路內公共停車場應盡量13、小而分散,推薦每個停車場泊位量不大于推薦每個停車場泊位量不大于30個為宜。個為宜。n路內停車場的設置應以現狀為基礎,中心區內原則上不再增加新路內停車場的設置應以現狀為基礎,中心區內原則上不再增加新的路內停車場和停車泊位;停車場應以路上停車場為主要供應形的路內停車場和停車泊位;停車場應以路上停車場為主要供應形式,不宜采用占用人行道空間的路內停車場形式。式,不宜采用占用人行道空間的路內停車場形式。n城市主、次干道及交通量較大的支路以及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的城市主、次干道及交通量較大的支路以及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的道路上,不宜設置路內停車泊位。道路上,不宜設置路內停車泊位。三、三、路內停車布局規劃路內停14、車布局規劃1 1、設置準則設置準則設置準則設置準則n路內停車泊位主要設置在支路、交通負荷較小的次干道以及有隔路內停車泊位主要設置在支路、交通負荷較小的次干道以及有隔離帶的非機動車道上。當道路車行道寬度小于下表中禁止停放的離帶的非機動車道上。當道路車行道寬度小于下表中禁止停放的最小寬度時,不得在路內設置停車泊位。最小寬度時,不得在路內設置停車泊位。三、三、路內停車布局規劃路內停車布局規劃1 1、設置準則設置準則設置準則設置準則n路內停車對道路交通的影響路內停車對道路交通的影響V/C值應控制在容許范圍之內,即次值應控制在容許范圍之內,即次干道干道V/C 0.85,支路,支路V/C 0.90。當。當15、V/C值超過上述規定時,如仍值超過上述規定時,如仍要設置路內停車場,則應對其影響做進一步的分析后確定是否設要設置路內停車場,則應對其影響做進一步的分析后確定是否設置。置。n路內停車泊位與交叉口的距離以不妨礙行車視距為設置原則,建路內停車泊位與交叉口的距離以不妨礙行車視距為設置原則,建議與相交的城市主、次干道緣石延長線的距離不小于議與相交的城市主、次干道緣石延長線的距離不小于20m,與相,與相交的支路緣石延長線的距離不小于交的支路緣石延長線的距離不小于10m;n路內停車泊位與有行車需求的巷弄出口之間,應留有不小于路內停車泊位與有行車需求的巷弄出口之間,應留有不小于2m的安全距離。的安全距離。n依16、據上述原則確定路內停車泊位設置范圍;路內停車泊位設計與依據上述原則確定路內停車泊位設置范圍;路內停車泊位設計與規劃時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停車泊位的大小和數量,切必須控制規劃時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停車泊位的大小和數量,切必須控制在停車泊位設置范圍之內。在停車泊位設置范圍之內。三、三、路內停車布局規劃路內停車布局規劃2 2、合理設置規模合理設置規模合理設置規模合理設置規模三、三、路內停車布局規劃路內停車布局規劃3 3、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1 1)布局規劃流程分析布局規劃流程分析布局規劃流程分析布局規劃流程分析n選擇需要設置路內停車的路段;n確定路內停車的設計目標n對設置條17、件進行分析,包括道路條件與交通量條件兩方面,其中道路條件包括路段寬度和道路橫斷面形式(包括機動車道數、機非車道隔離方式等);交通量條件包括路段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的流量;n研究路內停車帶合理位置的選擇n 對路內停車帶泊位的設計方法及其適應性進行研究。三、三、路內停車布局規劃路內停車布局規劃3 3、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布局規劃方法(2 2)路內停車場設置的道路和交通量條件分析路內停車場設置的道路和交通量條件分析路內停車場設置的道路和交通量條件分析路內停車場設置的道路和交通量條件分析四、公共停車場布局評價四、公共停車場布局評價1 1、服務效果評價服務效果評價服務效果評價服務效果評價 停車者步行到目的地的距離95%以上的泊車者能接受的至目的地的步行距離為200m以內;當步行距離超過350m時,表明該區域停車場的服務水平很低2、經濟評價:包括停車場投資費用、內部收益率、回收期3、環境評價環境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