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區雁棲鎮黑坨山旅游度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7969
2024-10-10
34頁
9.10M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旅游度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合集
1、懷柔區雁棲鎮人民政府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08年07月懷柔區雁棲鎮黑坨山旅游度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受懷柔區雁棲鎮人民政府委托,在懷柔新城規劃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落實懷柔區雁棲鎮鎮域規劃對該區域旅游配套設施用地的要求,進行了懷柔區雁棲鎮黑坨山旅游度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初稿完成后,先后于2007年12月28日和2008年2月27日兩次給區領導及相關各政府部門領導進行方案匯報。就相關各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進行了落實和溝通,進一步完善了規劃方案。匯報結構規劃背景規劃背景規劃研究規劃研究規劃方案規劃方案規劃依據規劃原則規劃年限研究及規劃范圍區位交通分析資源現狀分析機遇與挑戰土地適宜性分析規劃功能2、布局限制性要素及發展機會分析土地使用規劃道路系統規劃開發強度控制建筑高度控制景觀系統規劃市政工程規劃村民安置規劃環境衛生及環境保護規劃綜合防災規劃規劃背景項目概況區位概況黑坨山旅游度假區位于懷柔中部山區,雁棲鎮西柵子村境內,離懷柔新城約40公里處,距北京約86公里。周邊情況該項目屬于溝谷型旅游資源該項目西、南有長城,北有黑坨山。社會經濟概況規劃范圍涵蓋西柵子行政村范圍內7個自然村落,農村居民共有165戶、390人,適齡勞動力約200人。西柵子村社會經濟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業、種植業),近年來民俗旅游成為增收的一個主要來源。慕田峪雁棲湖上位規劃要求懷柔新城規劃鼓勵村莊人口由山區向平原搬遷。發揮3、優勢重點發展旅游業,建設高品質的旅游度假區。雁棲鎮鎮域規劃景區定位為殘長城景區,規劃保留殘長城古樸和滄桑的現貌,在保護方式和旅游方式上需進行進一步研究。舊水坑村和西柵子村安排兩處旅游配套設施用地(15公頃)在對山區旅游配套設施用地進行具體安排時,應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評估工作,采取避讓和治理相結合的預防措施,確保建設用地的安全。雁棲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風景旅游用地區內,規劃范圍內以耕地為主,無基本農田。懷柔村莊體系規劃西柵子村屬于部分遷建型村莊地質環境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研究范圍與規劃范圍研究范圍研究范圍:西柵子村村域1525.51公頃。研究自然地質環境、土地利用條件,探討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4、的相互關系,科學合理地編制規劃。規劃范圍規劃范圍126.22公頃。研究范圍規劃范圍規劃依據、期限及原則規劃依據城鄉規劃法懷柔新城規劃(2005年-2020年)懷柔區雁棲鎮鎮域規劃(2003年-2010年)懷柔區村莊體系規劃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管理規定(1987年)關于劃定長城臨時保護區的通知(2003年)國家、北京市、懷柔區相關法規、政策、文件等。規劃期限2008年-2010年規劃原則整體性原則開發與保護相協調原則精品性原則 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協調原則 新農村建設與旅游開發協調發展的原則規劃分析研究區域道路交通現狀對外交通主要通過鎮級公路(西柵子至八道河5、)與范崎路相連,鎮級公路路面為柏油路面,車行道寬度6米。范崎路是區級主要道路,南部與懷豐公路相接,北部在琉璃廟鎮域內與七環路相接。從北京市中心可經京承高速或京密路接入京豐公路,遠期可經規劃的、慕蓮路進入范崎路,到達度假區。46公里40公里土地利用現狀西柵子村域絕大部分為山坡地,森林覆蓋率80%以上。規劃劃范圍126.22公頃,現狀建設用地由對外聯系公路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和農村道路用地組成,共19.96公頃,其中農村居民點用地16.45公頃。西柵子村屬于溝谷型村莊,溝谷窄且狹長,谷底寬度一般為200300米,可耕地資源主要分布在溝谷的底部,無基本農田。規劃范圍現狀土地利用土地使用性質土地使用性6、質面積(公頃)面積(公頃)比例比例城市建設用地城市建設用地公路用地公路用地T22.321.84%村鎮建設用地村鎮建設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 E6116.4513.03%農村道路用地農村道路用地E631.190.94%非建設用地非建設用地水域水域E12.732.16%耕地耕地E273.8258.49%園地園地E30.080.06%林地林地E427.5821.85%未利用地未利用地E72.051.62%合計合計126.22100.00%人文景觀現狀殘長城景觀該段長城地處偏遠,保存狀態基本良好,屬于未開放的長城段由于自然風化、雨水沖刷和野生動物筑穴居等原因,部分長城段落已出現多處塌陷,土質7、松動。近年來自發性游客擅自攀爬增多,加快了長城的毀損和破壞,亟待加強管理和保護措施村落景觀村莊則沿溝谷帶狀分布,居民點較小,布局分散。西柵子村現由南溝村、南吉利、前柵子、降福窯、后柵子、舊水坑和對石村7個自然村組成。村落依山就勢,具有傳統民居特色,個別村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基礎設施現狀道路交通現狀道路分為鎮級公路和農村道路鎮級公路為瀝青路面,道路斷面寬約為7米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和沙石路面,道路寬度約為4.5米。市政基礎設施電力、電信設施能滿足現有村莊生產、生活的要求。有35KV高壓過境生活飲水以山泉水為主,機井為輔無污水處理設施人工雨水排放溝渠無垃圾收集處理設施村民取暖、炊事以為薪柴為主規劃范8、圍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優良。限建要素研究范圍長城保護區非建設區長城兩側500米范圍內限制建設區長城兩側500米3000米范圍內環境保護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功能區自然和地質災害陡坡、崩塌、泥石流規劃范圍長城保護區限制建設區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功能區限建要素綜合圖限建要素綜合圖區域發展機遇分析區域旅游產品提升發展的趨勢旅游資源亟待深度開發和利用旅游服務設施需要提高檔次旅游產品向精品化發展自然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歷史人文景觀資源保護、傳承與利用城鄉和諧發展探索山區旅游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的新模式規劃定位保護性開發,控制開發規模、強度和開發形式,實現文化和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的和諧共生。建設國9、際頂級的、具有中國北方傳統建筑風格,集目的地度假、會議和酒店等功能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區。整合利用土地資源,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收入。用地布局建設用地布局原則安全性原則避開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域整合集約利用土地原則盡量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合理控制用地規模,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分散布局和相對集中相結合保護原則保護自然生態資源、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莊聚落的生產、生活形態。美學原則繼承“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的建筑風水布局 體現北方地域民居聚落與傳統建筑形式的景觀特色建設用地適宜性避開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域,保證建設用地的安全性。坡度坡度25%,坡向非北向,坡向非北向建設用地布局10、土地整合與集約利用現狀村莊居民點用地16.54公頃整合后村莊居民點用地5.12公頃,剩余村莊居民點用地11.42公頃,整合為旅游配套設施用地,規劃旅游配套設施用地15公頃。保護及可持續利用保護自然生態資源、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莊聚落的生產、生活形態。滿足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的用地要求繼承“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的建筑風水布局 體現北方地域民居聚落與傳統建筑形式的景觀特色現狀村莊現狀村莊保留村莊保留村莊規劃村莊規劃村莊整合村莊用地規劃旅游設施用地建設用地功能布局村民居民點旅游配套設施旅游配套農村居住旅游配套旅游配套旅游配套規劃方案規劃土地使用及規模建設規模控制規劃總建設用地共24.44公頃,其中城11、市建設用地19.17公頃,村鎮建設用地5.27公頃。旅游設施用地14.38公頃市政實施用地0.57公頃公路用地2.32公頃道路用地1.80公頃非建設用地102.05公頃人口總容量旅游配套設施:接待旅游度假人數500人,員工600人村莊居民點:本地地居民容量人口390人土地使用性土地使用性質質面面積積(公(公頃頃)比例比例城市建城市建設設用地用地旅游旅游設設施用地施用地C814.3811.39%供水用地供水用地U110.170.13%供供電電用地用地U120.110.09%污污水水處處理用地理用地U420.390.31%公路用地公路用地T22.321.84%道路用地道路用地S11.801.43%12、村村鎮鎮建建設設用地用地農農村居民點用地村居民點用地 E615.124.06%農農村道路用地村道路用地E630.150.12%非建非建設設用地用地水域水域E13.372.67%其他用地其他用地98.4178.14%合合計計126.22100.00%建筑高度及風格控制建筑高度居民點9米控制旅游配套設施3.39米控制區建筑形式與色彩建筑物形式、體量、色調都必須與山區生態環境和殘長城景觀相協調對現有村落進行有效利用,保留傳統村落風貌道路交通規劃道路交通系統利用現狀農村道路作為規劃區內主要道路主要道路與居民點道路連接停車規劃旅游配套停車140個車位農村居民點停車每戶一個停車位,配套20個公共停車位綠地13、及景觀規劃綠地旅游配套設施結合生態林地、耕地形成完整的人文、自然生態系統,提高綠地生態,游憩與觀賞功能新村規劃范圍內,通過沖溝整治,規劃一處游憩綠地。新村內規劃一處公共綠地,安排健身活動設施。長城保護針對規劃研究范圍內長城的現狀,綜合考慮到規劃區域內的生態容量和交通容量,建議對該長城段進行遺址現狀保護。公共服務及市政設施布局規劃村莊公共設施按一般村標準設置。設置村委會、文化站、醫療站和老年活動站等垃圾收集新村垃圾收集采取“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旅游配套設施垃圾統一收集,送至垃圾處理廠處理村民安置規劃村莊建設用地整合保留村莊(原址):南溝村、降福窯(1.5公頃)新建村莊:3.62公頃新村建設依14、山就勢,因地制宜,傳統民居形式布局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基礎設施完善村民就業安置部分村民安置在度假區就業綜合防災規劃規劃防洪標準為20 年一遇利用地塊內停車場、綠地及外圍安全空地作為避難點環境保護規劃廢氣、污水的排放和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應符合北京市相關的環境保護的要求。規劃建設區范圍內,盡可能利用透水鋪裝,以增加入滲,減少地面徑流在非建設區,結合流域的綜合生態治理,加強生態林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景區范圍內水土流失,涵養水源規劃范圍內全面使用清潔能源開發控制指標旅游設施用地14.38公頃村民居民點用地控制在5.12公頃。建筑總面積12萬平方米,其中旅游配套設施建筑9萬農村居民點建筑面積約3萬地塊編地15、塊編號號用地性用地性質代碼質代碼用地性質用地性質地塊面積地塊面積()()容積容積率率建筑面積建筑面積()()建筑高度建筑高度(米)(米)建筑建筑密度密度綠化綠化率率A-01U42污水處理用地污水處理用地2178 0.6 1307 430%40%A-02U12供電用地供電用地1109 0.6 665 430%30%B-01E61農村居民點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11399 0.6 6839 935%30%B-02E61農村居民點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7636 0.6 4582 935%30%B-03E61農村居民點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32183 0.6 19310 935%30%CC8旅游設施用地旅游設施用16、地16465 0.6 9879 3.3-9.040%30%D-01C8旅游設施用地旅游設施用地23328 0.6 13997 3.3-9.040%30%D-02C8旅游設施用地旅游設施用地10127 0.6 6076 3.3-9.040%30%D-03C8旅游設施用地旅游設施用地5491 0.6 3295 3.3-9.040%30%D-04U11供水用地供水用地1118 0.6 671 430%35%D-05C8旅游設施用地旅游設施用地10050 0.6 6030 3.3-9.040%30%EC8旅游設施用地旅游設施用地12676 0.6 7605 3.3-9.040%30%FU42污水處理用17、地污水處理用地1761 0.6 1056 430%40%G-01C8旅游設施用地旅游設施用地33536 0.6 20122 3.3-9.040%30%G-02C8旅游設施用地旅游設施用地8536 0.6 5122 3.3-9.040%30%G-03C8旅游設施用地旅游設施用地23616 0.6 14170 3.3-9.040%30%G-04U11供水用地供水用地550 0.6 330 430%35%基礎設施規劃電力工程規劃規劃區內酒店及會議設施,按一、二級負荷等級設計;村莊住戶按三級負荷等級設計。規劃區總負荷5900 KW,其中新村負荷660KW,旅游配套設施負荷5240KW。規劃35/10K18、V變電站一座,容量7300KW。規劃區內10KV采用電力電纜溝敷設方式。電信工程規劃規劃區內設電話交接間一座,設通信光纜至規劃區內。有線電視由城市有線電視網絡引入,區內設置設光端機站,預留衛星接收機房。規劃有線電視光纜線路、數字通信線路、電話通信線路同管道敷設。酒店建筑按智能建筑設計標準中甲級要求設置基礎設施規劃給水規劃以井群變頻供水的方式供水,東、西區各建一處給水處理廠:東區日處理水量2000噸、西區日處理水量1000噸(其中含預留旅館業深化水處理用地);兩處日總供水量3000噸。考慮到未來發展,水廠建設預留發展用地,水廠設計時可采用并聯式處理流程,分期建設。排水規劃區污水采取統一收集,進行二級處理后排放或做景觀用水。中水回用供熱燃氣工程規劃規劃范圍內供暖和空調系統建議采取地源熱泵,采用室外垂直埋管地源熱泵換熱系統。能源和烹飪供應以電為主,以氣為輔,燃氣為壓縮天然氣。謝謝!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