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紅色旅游策劃方案.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32140
2024-10-11
14頁
264.52KB
1、一、項目概況1、區域背景臨沭縣抗戰時期屬于山東的五大戰區之一的濱海區(抗戰初期稱魯東南地區),處華北、華中兩地區的結合部,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著力開辟的具有突出價值和核心地位的紅色根據地,在當時被譽為“紅色小延安”。這里是抗戰期間山東區黨政軍重要領導機關所在地,也是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山東軍民抗擊日寇的軍事、政治指揮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值得突出和紀念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劉少奇于1942年來臨沭,代表黨中央指導和調查山東根據地建設和對敵斗爭,經過多方調查、認真研究,少奇同志著手解決了山東戰區存在的多方面問題,鞏固了黨的領導,保證了山東地區抗日戰爭的勝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2、感人故事,少奇同志是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集體中唯一一位到過山東的領導,而臨沭則是少奇同志停留時間最長,最值得紀念的地方。恰逢新中國建國60周年大慶,紀念園的建設不僅順應了旅游產業發展的大趨勢,更是為建國6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2、項目區概況蒼馬山風景區位于臨沭縣城北3千米,為縣城最高點。山上建有魯東南最大的仿古紀念建筑群濱海革命烈士陵園,為省級重點革命紀念地保護單位。但現有景區開發程度較低,旅游功能不夠完善,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差,同時陵園中對“劉少奇在山東”這一具有特殊影響的事件涉及內容較少,難以承擔起重大歷史紀念地的擔子。因此,要通過濱海文化園的建設提升景區檔次,豐富旅游功能,打造具有濱海特色的3、綜合型紅色旅游地。規劃建設的濱海紅色文化紀念園暨“劉少奇同志在山東”紀念館坐落于蒼馬山腳下,規劃占地面積約108畝,主題為濱海區紅色歷史文化展示,重點突出抗戰時期劉少奇同志在山東的豐功偉績。二、發展定位1、開發定位以大蒼馬山脈為背景,以大濱海紅色文化為主線,以“少奇同志在山東”為亮點,結合臨沭民俗文化和蒼馬生態文化,將本旅游區建設成為集觀光、紀念、休閑、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主題型紅色文化旅游區,使其成為山東濱海紅色文化的旗幟、沂蒙經濟文化建設的典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從而促進大蒼馬旅游帶的建設,推動沂蒙老區的經濟發展。2、主題定位濱海根據地 少奇沂蒙情3、功能定位革命歷史紀念紅色文化休閑愛4、國主義教育沂蒙風情體驗4、市場定位以魯南蘇北市場為主體市場;以京滬高速、日東高速、同三高速的沿線城市為線路市場:引導日照、蒙山、沂水的順訪游客作為輔助市場;積極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等專項市場。三、開發思路、依托“濱海根據地”和“少奇在山東”兩大品牌,追憶紅色歷史文化、再現濱海紅色傳奇場景,打造臨沂經濟文化建設的示范點“立足臨沭,放眼濱海”,樹立大濱海紅色旅游的概念。整合濱海紅色文化的精華,做精“少奇在山東”這一突出亮點,打造本區獨一無二的優勢競爭品牌,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突出形象。緊密結合當前黨的建設與時代發展要求,突出政權建設、軍隊建設、根據地建設三大要素,再現革命戰爭年代黨帶領沂蒙人民進行抗戰5、斗爭的“激情”歲月,將項目打造成為臨沂經濟文化建設的典型,成為全國重要的紅色旅游示范點。、立足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態文化,以旅游、休閑為主體功能,建設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功能完善的紅色景區依托紅色、民俗、生態三大文化特色進行主題式、系列化的開發,以紅色文化帶綠色生態,以紅色歷史帶特色民俗,以紅色精神帶環境營造。培育旅游產業要素,把旅游活動過程中的吃、住、游、購、娛等有機地融合到紅色文化、民俗活動中去,建設一個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功能完善的紅色景區,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革命紀念地。3、紅色作主線、土色蘊風情、藍(水)綠(生態)造環境,構建文化、生態、功能相結合的空間系統,融入蒼馬旅游大格局在總6、體空間安排上,把握一條主線紅色文化,構建一個背景抗戰時期的濱海根據地。用好用足地形地勢,用活用巧水的特色,融建筑與文化為一體,納水系與生態為一統,并充分考慮與蒼馬山旅游的空間整合,尤其與濱海革命烈士陵園遙相呼應,立足陵園的紀念性、展示性,突出本區的參與性、活動性,形成完整有序、科學有機的空間布局模式。4、情景化展示、主題化體驗、參與化活動、鄉土化建設,充分展現景區的魅力和活力紅色文化產品的開發,重在活化,貴在參與。以尊重歷史為前提,采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方式,系統的還原抗戰氛圍,場景化的再現紅色歷史,互動式的展現紅色文化,強化深度體驗和高度參與,創辦高級別主題節慶,更好地發揮項目的休閑功能、教育7、功能和社會效益。5、弘揚沂蒙精神、突出紅色教育,把本區建設成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弘揚民族文化的基地臨沭作為濱海根據地的核心,紅色文化底蘊深厚,以濱海紅色文化為主線,以場景化的展示、紀念和體驗式的休閑、活動為主要內容,打造具有深刻教育功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企業職工、學生來此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經濟文化建設服務。6、強化市場開拓,強調親情營銷,構建以魯南蘇北為核心,以觀光、休閑市場為主體,教育、公務等專項市場為補充的市場體系立足魯南蘇北,拓展外部客源。加大營銷力度,采用分形營銷和親情營銷方式,以“濱海根據地8、”和“少奇在山東”占據紅色旅游市場,以紅色休閑、民俗游樂突破文化體驗與休閑市場,并積極拓展教育、公務、軍界等專項市場。7、加強區域旅游合作,融入沂蒙紅色旅游主線,融進臨沂旅游產品體系,實現區域旅游的協調發展將本區作為臨沭紅色旅游產品的核心及輻射帶動重心,嵌入沂蒙紅色旅游主線,打造沂蒙紅色旅游格局中的新亮點。同時,積極與周邊的景點、景區進行串聯,產品有機互補,市場捆綁營銷,有效融入沂蒙旅游產品體系,促進區域旅游的協調發展。四、空間布局1、總體思路 以沂蒙人民光榮的革命歷史為背景,以濱海紅色文化為主體,結合臨沭特色民俗,分空間、分內容進行全面科學的展示。空間劃分充分考慮紅色紀念,紅色休閑,設施配套9、的功能,并要凸顯劉少奇紀念館的核心地位。開發紅色民俗主題的展示街區,以豐富游覽內容,增強景區的參與性。西北部建設紅色主題的接待區,以完善相關配套,提高景區的收益性。2、功能分區依據現有空間,充分考慮功能需求及游線安排,整個景區的空間格局可概括為:“一軸縱貫、兩翼展開,雙水環繞,五區輝映”。1)一軸縱貫以入口大門、濱海廣場、紀念雕塑、劉少奇紀念館、蒼山主峰形成一條縱貫南北的主軸,作為本區的景觀軸線、結構軸線和聯系軸線。2)兩翼展開主軸兩側,依據功能和活動要求,突出展示與紀念結合,觀光與休閑結合,生態與文化結合,實現景區的綜合吸引力。東翼為紀念與展示主題區,重點展現紅色根據地的歷史場景,活化故事,10、強化旅游功能。西翼為休閑與生態文化區,突出休閑游憩功能。3)雙水環繞利用現有地形,引水進入該區,形成內環,外環雙重水系,起到營造景觀和活化空間的作用。4)五區輝映戰地重逢入口服務區濱海傳奇紅色歷史紀念區激情歲月紅色文化休閑區紅石古寨紅色民俗游樂區親情1942紅色主題接待區五、項目建設1、戰地重逢入口服務區1)景區大門 大門位于景區南部,其中心應正對與蒼山主峰,門前為小型迎客廣場,石板鋪地。大門的建筑形式突出地域特色,并應體現紅色文化元素。2)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和管理中心的建筑可考慮與大門結合為一體。大門兩側設門房,南側門房作為管理中心和接待室,北側門房作為游客中心、售票處,并設廁所。游客中心負11、責景區的票務、導游、咨詢,應提供景區的導引材料,并用文字、圖片、影視等形式介紹宣傳景區。3)生態停車場 停車場選址于景區的東南角,至少滿足停靠100輛車的要求,地面采用植草磚的生態形鋪裝。2、濱海傳奇紅色歷史紀念區1)紀念影壁 選取劉少奇到山東后的代表性照片,以浮雕形式進行再現,水由影壁墻頂端出水口流出,形成小型瀑布,作為廣場入口的標志景觀。2)濱海廣場 廣場為方形,周邊以水系環繞。廣場地面繪制濱海地區八年的敵我態勢圖,由南至北以時間順序排列,便于游客了解濱海戰區八年的艱苦戰斗歷程。廣場既可舉辦大型節慶活動,也可定期安排紅色主題表演。廣場以方平作詞作曲的自由的海濱為背景音樂。3)“少奇同志在山12、東”主題雕塑 劉少奇紀念館的前部,設置“少奇同志在山東”主題雕塑,其形式為劉少奇與濱海專區主要領導人的群雕像。4)劉少奇紀念館 采用仿古式四合院的建筑樣式,青瓦灰墻,體現莊嚴的氛圍。大門內兩側開辟紀念林,可邀請劉少奇之子劉源將軍以及曾在濱海區工作過的老領導、老同志或其后代來此親手種植懷思樹。院落內四周是以蒼松翠柏為主的綠化帶。紀念館院落正中為一尊漢白玉劉少奇塑像,采用借景手法,使雕像與蒼山疊翠融為一體。收集少奇同志在山東的實物與資料,采用歷史場景還原史實的立體展示手法再現少奇同志的豐功偉績。可適當應用虛擬多媒體場景、幻影成像等展示技術,提高陳列的科技含量。5)劉少奇故居 少奇同志在山東期間居住13、于臨沭縣朱樊村一家地主大院中,尋找相似的老房子,采用整體搬遷的方式,恢復劉少奇故居,展示少奇同志當年的工作和生活環境。6)濱海根據地紀念館 集中展示濱海戰區在敵后抗戰八年里的發展和斗爭歷程,重點以1942年的少奇同志到山東前后的史實為主,反映劉少奇同志到山東以前濱海戰區所面臨的困難,以及1943年以后濱海區良好的發展情況,突出少奇同志對濱海區的巨大貢獻。7)山東分局紀念館 選擇一處院落作為山東分局紀念館,全面展示山東分局在領導濱海人民英勇抗戰,推進濱海抗日根據地建設和民主政權建設過程中經歷的艱苦歷程和所取得光輝成就。8)一一五師紀念館 作為濱海根據地重要的武裝力量,115師在抗戰期間立下了汗馬14、功勞。選取一處院落,重點介紹115師的抗戰經歷。9)羅榮桓紀念館 紀念館內系統整理、完整展示羅榮桓軍事思想,重點展示羅帥作為山東黨政軍領導人在山東抗戰史上的豐功偉績。10)陳光紀念館 以陳光故居的形式進行展出,介紹陳光同志在抗戰期間的主要事跡以及對濱海戰區發展所作出的貢獻。11)大眾日報社紀念館 作為抗戰期間山東分局的黨報,大眾日報在抗戰期間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引導和思想教育功能,搜集整理大眾日報從創刊一直到今天的實物與資料,將報社的發展經歷展現給游客。12)“九二二鋤奸”紀念館 全面介紹“九二二鋤奸”事件的始末,反映抗戰期間軍隊內部投敵與反投敵斗爭的嚴峻。3、激情歲月紅色文化休閑區該區以濱海紅色15、民俗的參與游樂為主要功能,對歡慶的解放區場面、真實的戰爭場面進行活化展示,讓游客置身于一個“紅色”的世界里,真切的體驗戰爭時期軍民的戰斗和生活場景。街道可命名為“濱海紅色街”。1)齊魯紅色第一街 勝利門 在濱海街入口設勝利門,營造歡慶勝利的氣氛,其樣式為松枝扎制成的大門,上書歡慶勝利的標語,張燈結彩,懸掛彩旗。新華社山東分社舊址 作為新華通訊社第一個國內省級分社,山東分社見證了齊魯兒女艱苦奮斗的革命風采。舊址為一兩進院落,前院為編輯室和發報室,室內可布置當年工作人員的蠟像,再現當時的忙碌場景。后院為文印室和資料展示室,可考慮拍攝宣傳片在展室中放映。大眾日報印刷廠舊址 陳列需按歷史記載布置,并可16、模仿印制大眾日報創刊號作為旅游紀念品及收藏品。其印刷機械可用收集的文物,最好用“老機器”印“老報紙”,把排版、印刷、裝訂等過程以場景進行展示,讓游客看到一份報紙誕生的全過程。戰時郵局 根據有關記載復原戰時郵局內部設施,再現郵局抗戰期間的信件處理流程。設計戰時明信片,加蓋戰時郵局的郵戳,郵寄地址按游客的要求填寫(如游客的家庭住址),作為紅色紀念品。同時采取復原店鋪與現代功能相融合的開發方針,郵局也提供公用電話與儲蓄服務 北海銀行 放置老式印鈔機,讓游客了解當時鈔票的印制過程。展示抗戰時期各種面值的“北海幣”,并可仿制北海幣,在景區內游客可用人民幣兌換北海幣流通使用。小磨面廠 廠房為一間獨立小院,17、里面依據史料安置八盤石磨和戰士自己制作的腳踏籮,重現抗戰時期戰士們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柳編鋪 以臨沭特產柳編的工藝流程為展示主體,采用前店后廠的形式,店鋪中出售各種類型的柳編制品,游客還可以到后院觀看制作流程,并親自動手。紅色店鋪 根據歷史記載,設置如糧店、藥房、酒館、鞋鋪、布行、茶寮等商鋪,以及以紅色主題的餐飲設施。牌匾書寫均用繁體,對于參與性強的店鋪,可采用前店后場的形式,游人在購買的同時可以參觀、參與制作。2)八路軍生活體驗區 一一五師師部 門口安排警衛員站崗,院內拴有戰馬。屋內懸掛濱海戰區戰勢圖,中間擺放木制會議桌,桌上放置作戰地圖、放大鏡以及喝水的茶缸、煙盒等。抗大一分校 院落建筑布18、局采取聯排房形式,外墻刷寫“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等標語,大門處懸掛大紅條幅,上寫“抗大一分校”幾個大字。院內張貼抗戰宣傳標語,室內恢復當年抗大的場景,懸掛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畫像,墻壁上進行學員上課的老照片展示。并可情景化復原一堂軍事戰術課或政治思想課,游人可以有選擇的聽一堂革命傳統教育課,親身體驗解放區大學課堂的氣氛和風采。卷煙組 抗戰期間各部隊積極開展自力更生的生產活動,卷煙組就是其中一種形式。復原戰士們手工制作卷煙的過程,有興趣的游客也可參與,并將手工卷煙作為商品出售。宣傳隊 按照八路軍宣傳隊的工作環境原樣布置,通過圖片、實物等形式,介紹當年宣傳隊的工作和戰斗情況。放置快板、腰鼓、鑼、鈸19、嗩吶、笙、笛、胡琴等樂器。可組織專業演員身穿八路軍戰士服裝在此表演,游客也可參與其中,學唱革命歌曲、學跳革命舞蹈。戰地醫院 為八路軍小型醫院診所,情景再現病床以及部分簡陋的醫療設施,并可開展野戰醫院游戲。被服廠 以被服廠試染草黃色布料的過程為腳本,再現當年工人不畏艱難、細心研究的感人場面。兵工廠 通過鑄模、木刻等工藝,游客可參與舊式手槍、步槍、手榴彈、土雷等的制作,并可作為紀念品留念。八路軍哨卡 道路上設置路障,安排哨卡,形成軍事管制區氛圍。八路軍訓練場 開辟區域建一較大型的軍事訓練場,設點兵臺及部分軍訓(拓展)設施,游客可以參與打靶、刺刀、擲手榴彈等軍事項目。4、紅石古寨紅色民俗游樂區位于20、景區的西南角,以抗戰背景下的臨沭民俗展示、居民生活以及百姓積極支援前線等內容為重點展示對象。該區建筑采用農家院的形式,但也應體現當年的歷史風貌,農家院落以土坯墻、紅石房、茅草頂的風格為主。墻上用白灰粉刷有關的抗日標語(用繁體字),如“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全民抗戰”、“民兵是勝利之本”等,街頭布置擔架、小推車等支前工具,供游客參與。村口大鐘 村口移植一株大槐樹,上掛一口報警鐘,作為村口標志。擁軍井 村口建設一處“擁軍井”,為當年軍民共用的飲水井,寓意濱海區軍民的魚水深情。活動廣場 位于村子的中央位置,作為整個紅村的中心點,成為游客集中活動場所。廣場中定時舉行燈舞、撲蝴蝶、走竹馬、打花棍、踩高蹺21、大秧歌等當地民俗活動表演,吸引人氣。可與戲臺結合布置。戲臺 臨沭居民喜看柳琴、呂劇和豫劇,特別是小柳琴尤為受歡迎。采用琴書、漁鼓、豫劇等藝術形式編排表演反映八路軍抗戰事跡的曲藝節目,并可邀請游客參與其中。紅磨坊 選擇一處較大的農家院,院內設置石磨、碾子等農家用具,旁邊栓一只小毛驢,游客可以親自推米、磨面,或者在工作人員指導下嘗試趕驢上磨的樂趣。磨出的米面裝入貼有“支前”字樣的布袋中,并可準備小型面袋,作為紀念品出售。“紅大娘”院 開辟一家農戶院,以“紅大娘”的事跡為藍本,由農家婦女展示縫軍衣、納鞋底、做軍鞋等勞動場面。屋內放置紡織機,讓供游客觀看和學習織布表演,并可親身學習和參與。手工制作的22、布鞋、鞋墊等可作為紀念品出售。紅石博物館 通過實物、圖片、音像等媒體,展現丹霞地貌與紅石文化。由于紅石中含鐵、錳等礦物質,做好紅石文化的文章,如用紅石做餐具、房內用紅石造景,以紅石做石桌、石凳。“兩減”運動紀念館 臨沭的減租減息運動是在劉少奇的親自指導下進行的,在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兩減運動中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規劃一處院落,以實物、圖片、文字的形式具體介紹兩減運動發生的背景、濱海區的主要政策以及在改善農民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可搜集當年運動中如量地的稈子、地標、土地證等實物資料。農救會 以農救會召開雙減經驗交流會,推動農民減租減息工作為場景,可采用蠟像的方式再現當時的熱烈討論的場面。院內張貼中共山23、東分局所作減租減息的決議以及大眾日報對農救會活動的相關報道。兒童團活動院 以抗戰時期,兒童團員劉欽義、王士學裝成討飯的小孩,深入醋莊日偽據點察看敵情為線索,展示兒童團組織兒童學文化,排演文藝節目的活動場面。同時院內還可將農家兒童的日常游戲如打跩、打臘枚、來墻蹦、打瓦等進行現場表演,體現紅色老區少年兒童的樂觀活潑,同時也能夠吸引游客參與。民兵院 墻上粘貼抗戰期間的宣傳動員口號,院內擺放土槍、紅纓槍、大刀等老式兵器,設置稻草人等日常訓練的器械用品。提供八路軍、民兵、農村婦女的服裝等道具,可以讓游客穿戴或操作用于照相。地雷展示館 地雷是臨沭民兵進行麻雀戰、伏擊戰、困擾戰的重要武器。展示當年民兵使用過24、的石雷、鐵雷、連環雷、子母雷、真假雷等地雷種類,展現人們群眾的斗爭智慧。支前模范戶 院內設支前隊伍用的獨輪車、馬車、挑子、擔架、門板,屋內放置矮桌板凳,墻壁貼有立功的喜報、支前模范獎狀及以干糧袋子、蓋墊等生活用品。識字班 “識字班”是當地對青年女子的直接稱謂。一進院落,一正兩配布局,正屋作教室,室內掛汽燈,放置條凳、桌椅、書本等。偏屋可進行文字、圖片等展示。支前婚俗院 院子和房間完全按照戰時新房的場景布置,由工作人員表演結婚儀式的全過程,游客可以參與拜堂、抬(坐)花轎、鬧新房等活動,也可以為新人舉辦婚禮,在院外動態的表現“送郎參軍”的場景,如新郎騎驢、身披紅花,群眾敲鑼打鼓夾道歡送的場面。紅色25、農家樂 建設幾處農家院,以抗戰時期農戶家庭場景布置,由工作人員扮演農家,提供臨沭特色小吃,游客可在這里喝咸糊涂、吃雜糧煎餅,體驗抗戰時期臨沭農家生活。情景劇制作 游客可根據紅村場景,租借服裝,自編自演紅色電影,由景區的工作人員進行錄制,并進行專業剪裁配樂,制作成VCD,作為旅游紀念品。5、親情1942紅色主題接待區位于景區的西北側,規劃以住宿、休閑功能為主的度假區。該區北部為別墅區,南部為八路軍主題的餐飲、會議和住宿接待區。建筑整體風格可采用“紅石”建設的特色“紅石屋”,房屋形式靈活,房子的外觀各異,但一定要突出生態性和特色性、地方性,屋頂用山草或石板蓋頂。在布局上采用組合或單體等多種形式,植26、物以當地農家的石榴樹、棗樹、梨樹為主,房內可以精裝修。1)紅色家園別墅區 采用獨門獨戶的四合院形式,各個院子分別以1946年我軍主要戰區進行命名,如中樓、大店、十字路、歡墩埠等。院落內可設置水井、轆轤、大車車輪等作為裝飾,搭建葡萄架或葫蘆架,架下安石桌、石凳,墻上懸掛成串的辣椒或者玉米等,打造充滿民俗特色的度假院。整個別墅區內種植相當規模的灌木、竹林、石榴樹以及槐樹,栽種月季、蘭草、菊花、杜鵑、山茶等花卉,保證一年中大部分季節都能看到開花植物。將水源引入區內,內部各院落以小型水渠連通,別墅院落內開挖水池,放養觀賞魚或者養殖睡蓮,營造家家流水的景致。2)紅色食堂 經別墅區往南,到達度假區內的主要27、餐飲場所紅色食堂或戰時食堂,作為游客集體就餐的場所。再現當年八路軍戰士就餐的環境,內部擺設大飯桌、長木凳,以仿制的瓷缸等作為餐具,為游客提供“八路餐”,體驗當年軍隊生活,憶苦思甜。針對游客的不同需求,食堂內設有雅間,布置仍以當年八路軍生活場景為主,提供較為高檔餐飲產品。3)戰士營房 針對一般游客以及青少年學生的中低檔住宿區戰士營房。營地的墻體全部張貼紅色標語,內設長凳、長椅、通鋪等,墻上懸掛著八路軍軍裝和蓑衣等雨具。讓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體驗當年紅軍革命生活。早晨吹起床號,晚上吹熄燈號,開展吃戰士餐、做戰備、打背包、軍事訓練等活動項目。4)魚水情深 營房以南與濱海紅村之間,區開挖一座人工湖,池28、中放養大量適生的觀賞型魚類,寓意軍民魚水情。六、活動策劃1、劉少奇誕辰紀念日1)策劃思路 于每年11月24日,少奇同志誕辰日,開展多樣化的紀念活動,同時可邀請劉源將軍等劉家后人來此參加活動,擴大影響力。2)定位劉少奇生平追憶、主題紅色紀念3)市場專項市場及國內市場2、抗戰勝利慶祝活動1)策劃思路 9月3日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對濱海地區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在這一天舉行大型的全民慶祝活動,再現抗戰勝利時的歡慶場景。2)定位大型紅色慶典、全民狂歡節3)市場省內及國內市場3、紅色產業創意文化節1)策劃思路 利用紀念園的紅色產業優勢,定期舉辦紅色文化產業創意節,進行紅色文化的創意、交流和展示。2)29、定位紅色產業研討、紅色文化體驗3)市場省內及當地市場4、夜游蒼馬之旅1)策劃思路 利用紀念區山水結合的良好資源基礎,采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手段,打造夜色下的夢幻蒼馬山,拓展夜間市場。每隔一段時間舉行一次較大型的夜間活動,增加市場吸引力。2)定位夜景觀光、夜間游樂3)市場面向大眾及當地市場七、市場營銷1、目標市場細分 大中小學生 黨政機關干部 企事業單位職工 部隊軍人 離退休老干部2、市場營銷策略1)多渠道營銷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和大眾媒體進行反復宣傳。利用本市和其它城市的沿街廚窗、燈箱、板報等形式進行宣傳。2)特色營銷突出紅色旅游內涵,凸顯“少奇在山東”主題,融入更多的參與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30、產品,打造一個生動鮮活的旅游目的地。3)節慶營銷在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節日,如三八婦女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期間舉辦形式多樣的節慶活動和表演,以聚集人氣、開拓市場。4)品牌營銷重點打造紀念區“濱海根據地,少奇沂蒙情”為特色的品牌形象,緊緊地抓住游客的心理需求,實現客源市場的有效突破。5)創新服務營銷提供現代化的全方位服務,用軍民魚水情為內涵,形成特色服務品牌,包括規范服務、感情服務和讓客人感到喜出望外的優質服務,用真情打動游客,以吸引回頭客,培養一批固定的顧客群。6)聯合營銷加強區域間在旅游方面的協作,注重與周邊地區紅色旅游資源的聯合與呼應,互相進行宣傳,客源共享、效益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