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鐵像水街項目特色街區一期建筑景觀方案.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34720
2024-10-11
19頁
2.88MB
1、成都高新區鐵像水街項目特色街區(一期)建筑景觀方案望禪鐵像寺 樂水新天府傳承傳承 水文化水文化演繹演繹 傳統街巷空間傳統街巷空間寫意寫意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表達表達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項目概況 鐵像水街所位于成都天府新城大源組團,項目西臨鐵像寺,北臨外籍人居住區,東面與南面為高檔居住區。項目用地中肖家河由北向南流過,將用地劃分為由公共綠地和商業用地共同構成的帶狀濱水空間。項目總用地面積4.8公頃,總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3.2萬平方米。鐵像水街總平面圖項目定位開放式的城市公共空間很成都、很現代的特色街區傳承文化脈絡的水岸天堂傳承 水文化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二江2、抱城、環街大渠、夾街小渠”,水是成都城市的靈魂,是成都城市文化最主要的載體之一。自古以來成都民俗中就有十二月市、大游江等活動,體現了親水、樂水的特點。傳承 水文化硬質駁岸段軟質駁岸段高升橋洗面橋送仙橋萬福橋通錦橋萬里橋 設計充分利用肖家河河流景觀,抓住上游水質改善和下游興建閘壩的有力條件,打造臨水漫步的“水街”為項目核心特征。設計對肖家河河道和駁岸進行了適當改造,增加2682平方米水域面積,形成整體開合有致的水域形態。運用自然草坡、疊石、石階、臨水木平臺、垂直駁岸、棧橋等景觀元素,設計結合臨水建筑,構建了多層次、軟硬質交錯分布的駁岸景觀,設計內街淺水皮系統和入口節點水景觀,在現了成都水文化的經3、典景致。傳承 水文化高升橋洗面橋送仙橋萬福橋通錦橋萬里橋 古代的成都市內河流縱橫,橋梁眾多,“錦江東流繞錦城,高橋北掛象天星”更是描繪了古成都水美橋美的城市風光。設計于肖家河上布置六座古橋,分別以古成都保留的橋名命名,展現歷史變遷、滄海桑田,表達對城市水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高升橋高升橋取名城西南古石橋:光緒年間翰林院侍講學士顏楷曾為此橋題名,寓意步步高升。通錦橋得名于城西名橋:唐宋時代,成都織造業繁榮,通錦橋沿街商鋪林立,蜀錦銷售盛極一時,取名通錦則有錦繡通途之遠大寓意。萬福廊橋得名于城北名橋:萬福古橋建于城北河道府河之上,因橋頭有“萬福來朝”的匾額而得名,寓意吉祥多福。萬里橋得名于李冰在成都二4、江上所建的七橋之一萬里橋:“錦江近百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描繪了古代成都的水岸繁華。洗面橋得名于城西南名橋:三國時期劉備前往衣冠廟祭拜關羽時于橋下河邊洗去滿臉風塵表達哀思。送仙橋得名于城西名橋:城中元宵燈會的燈盞喧囂恍若天上八洞金仙下凡。送仙橋,更與其相鄰的古戲樓巧喻暗合。高升橋透視圖萬福廊橋透視圖 明代中葉以后,塔與佛教脫離,選址以風水為據,或聳立鬧市,或雄踞寒山,或鎮守江畔。回瀾塔取韓子“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到”而得名,以保護風水為目的而修建,坐落于四川省邛崍市城東南3km的回瀾塔,是成都境內最高的古塔,中國現存最高的風水古塔。設計借鑒邛崍回瀾塔之形5、和“回水安瀾”之意,于項目北入口設置回瀾塔,塔為七級六邊形塔,通高20米,與北面外籍人居住區教堂廣場上現代鐘塔形成中西輝映之勢。傳承 水文化邛崍回瀾塔邛崍回瀾塔回瀾塔及北入口廣場透視圖演繹 傳統街巷空間 成都由古至今商業活動都極為繁茂,城市傳統空間中街市眾多,街巷連接,院院相套,有的熙來攘往,有的曲徑通幽。老成都街坊結構中更有“九街十廟、庭院藝坊”之說,城市中隨處可見走大街、穿小巷、跨門道、進院落、上堂屋、入居室的生活情趣。成都寬窄巷子地區街巷肌理演繹 傳統街巷空間 設計以模式化的語言對開放空間斷面和河道的關系進行研究,構建內街、沿河半邊街、兩岸雙街等街道形態,由河街巷院室的空間層次,完善了內6、部空間分級,形成既變化豐富又線性連續的空間模式語匯。內街街道兩側均為商業界面,H/D值約為1.5,兩側連續商業經營空間圍合出商氣濃郁的街道空間。沿河半邊街街道一面臨河,一面為連續商業界面,街道寬度約為,H/D值約為1.0,形成了由柔性與剛性界面界定的步行空間,是街區主要街道空間。兩岸雙街河道兩側均為沿河街道,兩條濱水街道共同構成了H/D值約為0.8的疏朗、通透的濱河廊道空間。演繹 傳統街巷空間 設計以模式化的語言對開放空間斷面和河道的關系進行研究,構建內街、沿河半邊街、兩岸雙街等街道形態,由河街巷院室的空間層次,完善了內部空間分級,形成既變化豐富又線性連續的空間模式語匯。入口廣場設置4個入口廣7、場于街區南北入口處,形成街區面向城市打開的展示性空間界面。巷次要步行道路或為建筑側向相對處,H/D值約為2.5,形成較幽閉的夾巷空間氛圍,內院根據建筑單體規模不同而各異,H/D值約為0.8,與傳統川西民居院落中天井尺度相仿,適于打造精致的內院經營空間。寫意 佛教文化 據華陽縣志記載:明代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掘地得鐵鑄釋迦牟尼佛像,因建寺供奉,即以鐵像名寺。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及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屢次重修。1940年間,由愛國高僧能海上師進藏學法后開創為漢族地區(簡稱漢地)七個金剛道場之中唯一的尼眾道場。鐵像寺是成都天府新城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之一,代表了天府新城的歷史文化底8、蘊,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與場所精神。寫意 佛教文化呼應寺廟軸線擴大水域紫藤園鐵像寺后門空間 設計依托鐵像寺的歷史影響力,通過建筑和景觀設計手法寫意地表達了對佛教文化的尊重與呼應。設計于鐵像寺原寺院軸線的延長線上擴大肖家河水域,形成寬闊水面,以西蜀園林之風韻續寫鐵像佛意。結合萬福廊橋和濱水景觀廊設置鐵像寺后門,串聯鐵像寺內游線與鐵像水街主游線。于項目中選擇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殊含義的樹種,通過植物造景和寓意強化和彰顯了項目對佛教文化的表達。菩提-悟道之樹娑羅-涅槃之樹無患子-念珠之樹柳樹-觀音之樹忍冬-輪回之樹 暴馬丁香-寺院之樹 瑞香-祥瑞之樹茉莉-供奉之花蓮花-凈土之花曼陀羅-彼岸之花銀杏-佛指甲9、圣果樹寫意 佛教文化 于鐵像寺后門區域設計紫藤園,將桂湖紫藤王分株種植于此,打造與鐵像寺一墻之隔、充滿禪意的景觀空間。著名西蜀名人紀念園桂湖入口處的紫藤是我國城市里的最大的紫藤,被譽為紫藤王,已有500多年的樹齡,相傳為楊升庵親手所植。明代狀元楊升庵與佛教頗有淵源,曾撰禪藻集,為佛教有益人心、有助教化作宣傳。桂湖公園紫藤王桂湖公園紫藤王表達 地域文化進士牌坊 作為中國傳統紀念性構筑物,牌坊可分為標志坊、功德坊和節烈坊等三種。項目中選擇四川堯壩進士牌坊為藍本,于南北地塊中部市政路西側設計高10米、寬10米的三間四柱3樓式牌坊一座,作為項目中部面向城市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并將南北地塊有機聯系起來。10、四川堯壩進士牌坊功名坊功德坊標志坊表達 地域文化戲樓 于項目中部緊鄰鐵像寺圍墻設計布置古戲臺和連廊。利用戲樓前觀演場地對現狀七株香樟樹進行保留,形成了朱墻翠竹為簾,古樟掩映的詩意場所。戲樓為木結構傳統建筑形制,更是鐵像水街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和舞臺。表達 地域文化流水景墻 于項目北入口廣場設計流水景墻文化構筑物。景墻立面以古蜀水文化畫像組群配合活字浮雕重現古代成都依水而居的生活場景,作為引導游人進入鐵像水街街區的景觀標志物。荷塘漁獵駟車躍橋泛舟錦江采荷射雁水田種稻活字浮雕畫像磚流水景墻透視圖表達 地域文化石羊雕塑 石羊雕塑設置于項目北入口碼頭處,石羊臥于肖家河東岸,是項目北入口區重要的文化景觀構筑物。石羊雕塑原被挖掘于項目東北側的石羊場,現存放于四川省博物館,為唐代遺跡。設計依照唐石羊雕塑原樣雕刻,表達了項目對地域文化的再現和傳承。鐵像水街天府之國的街巷水岸和園林空間天府之國的街巷水岸和園林空間獨具人文氣質和生活化的景觀空間獨具人文氣質和生活化的景觀空間為忙碌的天府新城建設者增添詩情畫意為忙碌的天府新城建設者增添詩情畫意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14
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