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壩縣邊壩鎮擁村“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方案(2023-2035年)(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37467
2024-10-15
17頁
2.01MB
1、邊壩縣邊壩鎮擁村邊壩縣邊壩鎮擁村“多規合一多規合一”實用性實用性村莊規劃(村莊規劃(2022023 3-2035-2035年)年)邊壩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邊壩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2022024 4年年1010月月(公眾征求意見稿公眾征求意見稿)2、規劃期限與范圍n 規劃范圍本次規劃范圍為邊壩縣邊壩鎮擁村行政轄區范圍。規劃區范圍總面積為29.55平方千米。1、區域位置擁村位于邊壩鎮西北部,東鄰多許村,西鄰熱塔村,北接拉托村,距離邊壩鎮約10千米。至邊壩縣城車程約28分鐘,至邊壩鎮區車程約11分鐘。n 規劃期限規劃基期年為2022年;規劃期限2023-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2、5年。擁村規劃范圍圖擁村區位圖到2035年,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54.93公頃,耕地保有量面積不低于162.57公頃。到2035年,嚴格保護1338.44公頃生態保護紅線,污水處理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到2035年,村莊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5.30公頃以內,農村宅基地規模控制在12.34公頃以內。到2035年,擁村戶籍人口規模達513人,戶數達到119戶,人均村莊建設用地控制在222/人,戶均宅基地控制在776/戶。村莊類型:保留改善類村莊3、村莊發展定位及目標n 村莊定位以擁村優美的自然環境為基底,結合村莊交通區位等優勢,以觀3、光休閑旅游服務、青稞規模化種植、高原生態畜牧養殖為村莊發展主導方向,發展成為邊壩縣“現代鄉村印象”展示村。n 規劃目標近期目標:農旅融合發展的村莊;遠期目標:村美民樂、設施齊全、服務優良、記住鄉愁的邊壩縣現代農村印象展示村。糧食安全保護目標生態環境 保護目標建設用地 調控目標節約集約 用地目標4、國土空間管控與布局n底線約束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1338.44公頃生態保護紅線,主要位于村域南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規劃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154.93公頃,主要位于村域北部 麥青曲沿岸及國道G349沿線。村莊建設邊界:按照“不突破上位規劃確定的村莊建設邊界規模”的原則,劃定村莊建設邊界15.34、0公頃。圖例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5、產業發展規劃n產業發展定位以青稞種植為主導產業,提升產業規模價值;以旅游補給站、藏家樂等牧旅產業為次要產業,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n產業發展指引產業融合:創新產業發展方式,促進產村融合、產業融合、產景結合,做好邊壩縣南側旅游補給站。產業賦能:創新產業經營模式,促進村莊產業規模化發展,實施科技興農,促進擁村現代化農牧業體系建設。銷售宣傳:拓寬銷售渠道,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和宣傳,促使產業價值轉換。5、產業發展規劃n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形成規劃形成“一軸兩區一軸兩區”的產業總體布局的產業總體布局一軸產業帶動軸:以國道349的帶動作用為依托,沿國道5、布局邊壩縣南部旅游補給站、藏家樂等旅游服務配套項目,以旅游項目帶動村莊農業產業發展。兩區:生態農牧業發展區、水土保持生態保護區產業發展圖圖例村莊國土空間規劃布局圖6、村莊規模n人口規模至2035年,戶籍人口513人、119戶;常住人口452人。村莊建設用地規模15.3公頃。n 土地利用規劃至2035年,農用地2685.11公頃,占全域的90.87%。其中耕地總規模不變,面積為164.32公頃;林地減少0.32公頃,面積為1266.28公頃;草地減少2.06公頃,面積為1227.33公頃。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增加0.79公頃,面積為2.69公頃。坑塘水面規模不變,面積為0.13公頃。田坎減少0.026、公頃,面積為24.36公頃。至2035年,建設用地增加1.61公頃,面積為21.39公頃,占全域的0.73%。村莊用地增加1.60公頃,面積為15.30公頃。公路用地規模不變,面積為4.43公頃。水工設施用地保持不變,面積為1.65公頃。至2035年,未利用地規模保持不變,面積為248.00公頃,占全域的8.40%。圖例7、居民點建設規劃n 擁自然村居民點規劃人口58戶共248人,新增分戶20戶。至2035年,擁村居民點規劃面積為6.7公頃,其中一類農村宅基地5.57公頃,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用地0.14公頃,零售商業用地0.09公頃,種植設施建設用地0.09公頃,廣場用地0.03公頃,防護綠地07、.13公頃,城鎮村道路用地0.55公頃,社會停車場用地0.08公頃。再利用原村集體閑置建設用地,建設旅游商店(旅游補給站),占地0.09公頃。擁自然村組居民點作為村委會駐地所在居民點,承擔村級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職能。配套村委會、文化活動室、婦聯之家、兒童之家、便民銀行網點、村郵站、電商服務點等公共服務設施。圖例居民點總平面圖7、居民點建設規劃n 扎村居民點規劃人口28戶共138人,新增分戶5戶。至2035年,擁村居民點規劃面積為2.38公頃,其中一類農村宅基地2.13公頃,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用地0.34公頃,廣場用地0.04公頃,城鎮村道路用地0.16公頃,社會停車場用地0.05公頃。扎村組居民點8、作為自然村居民點,承擔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職能。配套健身廣場、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圖例居民點總平面圖7、居民點建設規劃n 扎扎庫居民點規劃人口33戶共127人,新增分戶10戶。至2035年,擁村居民點規劃面積為2.08公頃,其中一類農村宅基地1.53公頃,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用地0.08公頃,廣場用地0.09公頃,防護綠地0.05公頃,城鎮村道路用地0.31公頃,社會停車場用地0.03公頃。扎村組居民點作為自然村居民點,承擔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職能。配套健身廣場、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圖例居民點總平面圖8、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行政管理設施:保留現狀村委會、村便民中心,占地0.12公9、頃,設置服務大廳、群眾工作室、衛生室、農村書屋、婦聯之家、兒童之家和小廣場等設施。文化設施:新建擁村、扎村居民點文化活動室,占地分別為0.02和0.01公頃。再利用扎扎庫居民點現狀停車場,改建為文化活動室,占地0.08公頃。體育設施:在擁村居民點東側新建健身廣場,占地0.02公頃。新建扎村居民點南側健身廣場,面積為0.04公頃。再利用扎扎庫現狀宅基地,新建健身廣場,占地0.09公頃。醫療衛生設施:規劃對現有衛生室進行改造提升,建筑面積為30平方米,為村民提供醫療、預防、殘疾人 康復等服務。社會福利設施:在村委會新建老年活動室,建筑面積為20平方米。圖例9、交通設施規劃1、對外交通規劃國道34910、東西向橫穿擁村,為村莊主要對外交通道路,路面寬度6米,路肩寬度0.5米,邊溝寬度1米。2、內部道路規劃作為中型人口規模村莊,擁村內部道路系統由干路、支路、巷路構成。干路:由對外交通道路聯系居民點,按照5.5米紅線寬度進行控制。支路:聯系居民點入口的道路,按照3.54米紅線寬度進行控制。巷路:居民點內部道路,以慢行交通通行為主,寬度為23米。3、停車系統規劃規劃在擁居民點新建2處生態停車場,占地0.07公頃;在扎村居民點新建1處生態停車場,占地0.05公頃。在扎扎庫居民點新建1處生態停車場,占地0.03公頃。圖例10、基礎設施規劃n 供水工程規劃規劃擁村供水水源為擁自然村居民點東側的麥曲河水和扎11、村居民點北側的山泉水。保留擁居民點東南側飲用水池,水池總容量為30立方米。保留扎村居民點北側現狀飲用水池,水池總容量為30立方米。扎扎庫居民點連接熱塔村的給水管網供水,居民點供水管網采用主管管徑DN100、支管管徑DN40-50,沿居民點道路進行埋地敷設,管頂最小覆土深度置于凍土層下。n 排水工程規劃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規劃在擁村居民點西北側新建一處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為30立方米/天,負責處理擁村居民點和扎扎庫居民點的生活污水。在扎村居民點西南側新建一處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為10立方米/天,污水管徑為干管管徑為DN300,支管管徑為DN200,采用重力流順坡沿道路埋地敷設,在污水管上12、方設置檢查井,便于維修管理。n 電力工程規劃至2035年,村莊用電負荷總計為179.55KW,規劃保留擁村居民點變壓器,容量為160kva;保留扎村居民點變壓器,容量為80kva;保留扎扎庫村居民點變壓器,容量為80kva。村內10KV電力線主要沿道路架空敷設,至各居民點后通過變壓器轉換為低壓(220V)后,供給入戶。n通信工程規劃規劃與熱塔村共用通信基站,在擁村居民點新建1座5G通信基站。電信線路應避開洪水淹沒、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區,且與電力線走向分側設置。居民點通信線路主要沿道路和弱電同管道進行埋地敷設。n環衛設施規劃規劃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規劃3個居13、民點各規劃1處垃圾收集點。規劃按照直線間距不大于70米的標準,在居民點設置21個分類收集垃圾桶。規劃在擁村居民點和扎扎庫居民點的健身廣場各新建一座公共廁所,建筑面積均為30平方米,兼具旅游公共廁所功能。在扎村居民點健身廣場新建一座公共廁所,建筑面積為30平方米。11、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n 水域生態保護以麥青曲水域管控為重點,規劃水域生態保護重要區域26.40公頃。區域內嚴格實施“河湖長制度”,落實河湖藍線管控,加強對水域周邊人為活動監管以及河湖斷面水質監測,同時根據洪水警戒線,完善村莊附近的防洪護堤工程建設。n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規劃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要區域9.87公頃,該區域水土流失敏感性14、較高,易受水侵蝕,集中分布在麥青曲流域。規劃近期通過實施昌都市邊壩縣森林撫育項目,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要區域開展森林撫育8.85公頃。n 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規劃重要生態系統保護重要區域964.63公頃。該區域位于生態保護紅線內,可依托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立行政監管體系,加強日常巡護和執法監督。n 草地修復改良規劃草地修復改良重要區域229.93公頃。區域內加強牧草地生態監測,以自然保育為主、結合人工干預的方式對退化草場及時修復。n 冰川保護加強村域南部冰川資源保護,減少人為活動干擾,穩定生態環境。對重要冰川、雪山等設置監測點和警示牌等。n 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重要區域176.15、85公頃,至2035年,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54.93公頃,進一步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推動鄉村種植業發展。n 農村宅基地整治依據居民點布局規劃,結合村莊實地調研和村民意愿,整理零散農村宅基地0.99公頃,規劃可復墾補充耕地0.85公頃,搬遷至擁村居民點安置,提高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12、防災減災規劃n 防震抗災擁村抗震設防烈度為度。將鎮人民政府作為主要的應急指揮中心,將村委會作為次要的應急指揮中心,對村莊抗震防災進行統一指揮。將國道G349作為主要的應急疏散通道,將村莊內部主要道路作為次要的應急疏散通道,結合村委會廣場和居民點廣場建立應急避難場所,在文化活動室設置16、應急物資儲備點。n 洪澇災害防御擁村防洪標準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控制。加強村莊溝渠、河堤、道路邊溝的建設,提高村莊泄洪能力。n 消防防范擁村防洪標準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控制。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巡查,建立森林草原防火通道。n 地質災害防治在規劃實施建設之前,應對建設區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和相關災害評估,不良的地質區域(地基承載力低,地層不穩定)嚴禁修建各類建筑。對扎村泥石流采取排導工程措施,對擁村泥石流采取單邊防護堤工程措施,對扎村滑坡開展坡面防護、反壓坡腳工程措施,對熱塔村泥石流采取排導工程措施。加強地質災害宣傳培訓,落實群測群防工作,全面做好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防治工作,減少災害發生17、造成的危害。n 氣象災害防御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和預防工作,對村民進行氣象災害相關知識培訓。針對暴雨、暴雪等災害性天氣,應在公共場所設立社會公眾預警標識,確保及時預報。n 疫情防控村衛生室作為人防防疫的監測預警設施,村委會作為本村人防防疫的數據采集、宣傳中心、防疫物資存放點,利用村廣播室宣傳人防防疫信息,增強村民防控意識。13、建筑設計與風貌引導n 新建民宅建筑方案設計引導新建農房宜采用西藏自治區農牧民住房設計通用圖集(修訂)的建筑選型,推薦使用石混結構房屋,設計使用年限50年,耐火等級二級,屋面防水等級一級。考慮適老化功能需求,鼓勵建設無障礙設施。尊重“塔垮”“洛熱”等傳統保溫采暖方式,促18、進節能減排。考慮到村民發展庭院經濟的需求以及當地生活習慣,住宅院落由住房、附屬用房、院壩構成。院落入口門廊應當突出濃郁的民族特色,重點表現手法主要包括木制斗拱門、巴蘇帶門楣、彩色帶褶皺門簾和深灰色門套等。整體院落布局簡潔明快,可因地制宜布置各式各樣的院落綠化。n 現有住宅改造提升指引現有住宅改造提升主要針對房屋結構、建材更換、風貌統一等方面。n 新建公共建筑設計引導公共建筑群的平面組合與布局體現藏式建筑圍合的布局特色,在公共建筑單體設計中,應從門、窗、檐口等細部設計中體現民族特色,并與周邊民居建筑和自然環境風貌相協調。在建筑立面的適當位置可采用墻體收分及檐口巴蘇帶等裝飾設計,增添美觀,體現地域19、特色。n 典型戶型設計圖14、人居環境整治n 生活垃圾治理通過宣傳欄、宣傳冊等方式向村民宣傳環保知識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引導村民按照標準分類投放垃圾,各戶參與成立村民清潔隊,常態化開展清垃圾、清雜物、清院落、清雜石,實現村莊周邊垃圾不亂堆亂放,街頭巷尾干凈暢通、房前屋后、院內屋內整齊清潔。建設垃圾兌換超市,服務周邊村莊,提升資源再利用水平。n 廁所糞污治理居民點公共廁所采用三格式化糞池,居民房屋使用干燥脫水式衛生旱廁及聯戶公共衛生旱廁,實現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設人畜分離設施,處理畜禽養殖糞污,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n 生活污水治理增強公眾意識,解決農村生活污水亂排問題,引導農戶規范污水排放,加大污水管網維護,實現農村污水集中處理全覆蓋。n 村容村貌提升推進村莊綠化,大量應用鄉土樹種,創建結構合理、層次豐富、功能完備、生態良好的村莊綠地系統。開展環境整治活動,清理垃圾、規范亂堆亂放、整治殘垣斷壁、清除違搭違建,營造整潔有序的村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