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縣白沙巴蜀魚米之鄉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16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37477
2024-10-15
16頁
67.67MB
1、合江縣白沙巴蜀魚米之鄉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文本合江縣人民政府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2022年06月第一章 總 則一、 目的意義為切實做好全省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落實省委、瀘州市委、合江縣委決策部署,以片區來引領國土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促進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標準、政策文件,編制合江縣白沙魚米之鄉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本規劃)。二、 地位作用本規劃是四川省“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最后一個層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對白沙魚米之鄉片區(以下簡2、稱“白沙片區”)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等工作的具體安排,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是編制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據。三、 規劃層級本規劃包括區域規劃和鎮區規劃兩個層次。 區域規劃范圍包括白沙鎮、神臂城鎮、望龍鎮和白米鎮的桂花樹村、梨灣村、金寶山村、轉龍灣村、史壩村、斗笠村,總面積212.98平方公里,涉及5個社區、30個村。鎮區規劃范圍為白沙鎮區、神臂城鎮區、望龍鎮區等三個鎮區,建設用地規模約1.86平方公里。四、 規劃年限本規劃基期年為 2020 年,期限為 2021-2035 年,近期至 2025年。第二章 目標定位一、 相關規劃銜接(一)落實3、合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定位要求白沙片區位于合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確定的長江現代農業發展區,江北優質糧油水產現代農業片區內。片區 以白米鎮、望龍鎮、白沙鎮、神臂城鎮為主體,鞏固提升傳統農業,建設“萬畝生態漁灣”、“萬畝優質水稻基地” 、“萬畝果蔬基地” 等現代綠色生態農業基地、攜手江津、永川共建“巴蜀魚米之鄉”。 (二) 銜接專項規劃二、 與相關部門正在編制的專項規劃充分協調,將專項規劃的主要內容納入片區規劃,確保其空間需求在規劃中精準落實。三、 發展機遇(一)落實全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宜賓-瀘州組團建設川南經濟副中心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部署是成渝4、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并確定宜賓瀘州組團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與周邊城市共建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長江經濟帶物流樞紐。合江縣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毗鄰地區代表性區域,且經濟、人口、面積體量,特色和比較優勢突出。宜賓瀘州組團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將為合江發揮區位優勢,聚集資源高端要素,參與區域協作提到了更高層次舞臺。(二)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帶來鄉村振興發展新契機2021年11月四川省發改委和重慶市發改委聯合印發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作為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明確白沙片區是融合發展核心區之5、一,要與重慶毗鄰地區共同打造瀘永江現代農業合作示范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旅游融合發展,大力推進長江生態價值轉化,打造“東翼”精品米袋子、果盤子、菜籃子,建設巴蜀魚米之鄉核心組團。這將為片區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實施帶來更高層次的資源與支撐。(三)四川省“魚米之鄉”創建工作帶來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在2020年4月正式啟動“魚米之鄉”創建工作,為片區以稻米種植為主的農業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支持,有利于片區破解了種糧效益低、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民持續增收后勁不足的難題,形成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糧食生產機制。(四)圍繞瀘州“一體兩翼”戰略,立足資源發揮優勢“一體兩翼”戰略將瀘州劃分成6、以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為“一體”,以瀘縣、合江縣為“東翼”,以敘永縣、古藺縣為“南翼”的三個主體功能區。做優“東翼”主要以沿江城鎮帶為載體,發揮“東翼”軌道交通和長江黃金水道航運優勢,立足現代醫藥、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基礎,依托良好的丘區生態本底,以規劃建設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為引領,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試驗區、共同富裕先行區、川渝融合創新示范區“三區”,打造助力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的新興動力源。(五)合江縣綠色生態甜美鄉村的鄉村振興發展要求合江縣鄉村振興發展堅持以“千年荔城,甜美合江”為整體形象,形成以“品牌農業”和“鄉村旅游”為龍頭引領,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綠色生態甜美鄉村新格局。四、 7、規劃思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規劃工作系列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貫徹省委“統籌推進全省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合江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川南渝西戰略支點”戰略定位和綠色生態甜美鄉村發展路線,以“多規合一”的思想為引領,以六個優化為根本遵循,立足片區資源優勢,順應鄉村發展規律,統籌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著力打造農業特色突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片區,切實為縣域培育更多產業發展引擎,為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騰挪更大空間,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五、 規劃原則站高謀遠、優化布局。充分銜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各專項工作方案,優化國土空間布8、局、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發展布局,留足彈性發展空間,推動片區一體化發展。堅守底線、節約集約。嚴格資源環境底線約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盤活閑置低效用地,落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片區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等特色與發展特征,準確把握片區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相應制定規劃措施與管控要求,推動片區優勢互補、彰顯特色,實現差異化發展。中心引領、配置資源。推動城鎮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做大做強中心鎮村,盤活利用閑置資源,引導各類要素集聚,提升中心鎮村的承載能力和服9、務功能,合理配置各類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以人為本、提升品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群眾意愿,結合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特征統籌國土空間和資源配置,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六、 發展定位銜接瀘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合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上位規劃要求,以白沙鎮為核心,輻射帶動神臂城、望龍等鎮村。結合區域發展態勢,根植片區資源稟賦,進一步提升特色產業,確定片區發展定位為:依托“稻漁+”為基礎,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巴蜀魚米之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七、 規劃目標落實省市縣重要決策部署,制定“兩步走”發展目標:至2025年,國土空間開發10、保護格局不斷優化,三線管控初見成效;“稻漁果”優質高效生產基地初具規模,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初步形成;中心鎮村集聚效應明顯,公共服務能力增強。至 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鄉村產業發展更具活力,產業特色鮮明、加工水平高、產業鏈條完整、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品牌影響力大、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基本形成。空間利用更加集約高效,資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中心鎮村功能更加完善,綜合服務能力和發展帶動能力顯著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優秀傳統文化更加彰顯,農村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生態宜居美麗鄉11、村全面建成。第三章 底線約束按照“三區全覆蓋、三線不交叉”的原則,科學劃定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以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并將其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城鄉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推進不可逾越的紅線。第四章 空間格局一、 區域協調構建“南融西聯、北延東拓”區域協調發展格局。西聯,指進一步強化與瀘州江陽區的生產生活聯系,同時加強與瀘縣的區域合作,共同建好瀘東新城。南融,指通過多條新建的跨江通道,打破原有長江阻礙,加快融入合江主城,強化經濟往來。北延,指通過骨干路網,建立與永川、榮昌的聯系往來。東拓,指通過新建跨江通道,與合江東部地區建立聯系,區域農副產品可通過東向通道接入縣農副產品加12、工園進行精深加工。共保長江生態岸線。加強長江流域水資源和岸線保護,與上、下游地區協同筑牢長江流域生態廊道,強化長江沿岸生態建設,共同保護區域生態環境。暢通內外交通網絡。打通南向、西向和東向跨江通道,解決過江難題,加強與合江縣城、江陽區和合江東部片區的交通聯系。依托鐵路,建設貨運集散中心,強化農副產品對外通道。打通省際斷頭路,加強毗鄰鄉鎮農村公路銜接,打造互聯互通的區域路網體系。增強產業輻射范圍。依托魚米之鄉農業發展優勢和背靠合江縣城、融入重慶的獨特區位優勢,拓展川南渝西黔北高端生態農產品供應市場,打造周邊城市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二、 總體格局結合片區自然地理格局和資源稟賦,綜合考慮片區目標定位、產業發展和鎮村體系建設,規劃構建“一帶一軸、一心三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帶”指長江沿岸綠色發展示范帶,嚴格落實長江保護要求,依托百年荔枝林、桂圓林、蘆稿村等農耕文化遺存,構建以綠色農業為基礎,農耕文化為特色的綠色發展示范帶;“一軸”指沿省道S438,聯系白沙、神臂城、望龍三鎮區和合江縣中心城區的鎮村融合發展軸;“一心”指白沙鎮區,提升白沙鎮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同時依托沿江鐵路貨運場站建設,強化片區農產品的加工和集散功能,輻射帶動片區振興發展;“三區”指片區東部的魚米之鄉示范片區、片區北部的經濟農業特色發展區和片區西部的農文旅協同發展區。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