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開化縣龍門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方案(2021-2035年)(1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37481
2024-10-15
16頁
6.79MB
1、1浙江省開化縣龍門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公示稿一、規劃總則1.1 規劃目的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指導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的保護與發展。作為龍門村日常保護與管理的依據。1.2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本次規劃范圍原則上與龍門村村域范圍一致,即龍門村村域范圍,面積 16.86 平方公里。重點研究范圍:重點研究范圍總面積約為 23.2 公頃,其中汪家和余家村居住點及周邊山水田園用地,面積約為 12.4公頃;外山村居住點及山水田園用地,面積約為 10.8 公頃。1.3 規劃期限2、本次規劃期限為 2021 年至 2035 年,劃分為 3 期:近期 2021 年至 2025 年;中期 2026 年至 2030 年;遠期 2031 年至 2035年。二、歷史文化價值特色2.1 歷史文化價值(1)文化景觀價值龍門村坐落在群山環抱的山谷凹地之中,山溪從村莊中間流過,村莊周邊為延綿的竹林、樹林。村莊建筑就迭層臺地拾級而建造,形成依山就勢的村莊格局,村莊周圍山林梯田環繞。(2)價值完整性龍門村的完整性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1)龍門村(外山村)位于山坳,建筑依山散布,村落建筑順應山地的自然環境,體現出先民巧妙地處理人與地的關系、人與自然山水的關系,形成了完整的自然村落空間布局形態。2)3、村莊以宗祠建筑和傳統民居為代表的徽派建筑藝術,傳承了傳統建造匠作技術與工藝;村莊的整體格局保存完好,周邊的自然環境和田園景觀未遭破壞。3)村莊村民均為原住民,多數為三代以上在此居住的家族居民,保持著傳統的社區結構,傳承了山地農耕聚落的生活方式、民風民俗和獨特傳統文化。(3)價值獨特性龍門村(外山村)建筑單體建筑風貌并不突出,但其材料基本為就地取材,外立面皆為夯土墻,夯土顏色橘黃相間,層次豐富多變。其與木構架、石基座、瓦屋面協同,形成了典型又獨特的浙西夯土建筑群風貌。(4)價值地域特色龍門村(外山村)以一字型民房為典型,其生長方式表現為建筑山墻側新增輔房的屋頂依次降低,低于主屋,形成鱗次櫛比的群4、落效果,具有典型的衢州地區特色建筑屋頂生長方式。2(5)價值真實性龍門歷史文化名村的真實性表現在物質、非物質兩個方面:1)物質文化方面:村莊位置未曾改變;村莊的延展始終依托于宏觀自然環境而保持著清晰的歷史脈絡和傳統的方式;村莊宗祠仍保存著較為完整一致的清代建筑風貌,有著較為整體和可整治的視覺環境;村莊民居建筑的形式、材料與工藝均真實地體現了村莊自身以及徽派民居建筑的建造規則和建造方式。2)非物質文化方面:村莊在宗祠祭祖、工藝、節慶、飲食、習俗等方面系統地傳承了傳統特征;村莊的社會生活和組織模式一定程度上依然沿襲了數百年來傳統的宗族結構模式。2.2 空間與人文特色(1)空間格局特色龍門村具有以水5、系、山巒為前后景“一川遠匯龍門溪,千嶂深圍四面山”的自然山水格局,及“山水林田村”完整的自然村落空間布局形態。(2)人文精神特色1)特色一:區域傳統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2)特色二:山地價值有效利用的重要例證3)特色三:山地價值有效利用的重要例證三、村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3.1 村域保護結構構建龍門村村域“一村三點四山九溪”的保護結構。“一村”為龍門村,“三點”為三個集中的居住點,“四山”為龍村門四面環山,“九溪”為匯聚龍門溪中的九條溪流。3.2 自然山水格局保護保護龍門古村“一川遠匯龍門溪,千嶂深圍四面山”的自然山水格局。保護軍陽塢、桃花塢、舍坑、大汰、址坑、碳坑、老龍源、金竹坑等等水系、周邊山體6、,保護主干溪流龍門溪以及九條支干溪流,保護現有的飛瀑、溪澗等自然資源。以隱龍谷景區為生態核心,以九條溪為基礎形成生態次廊道,通過九條生態次廊道匯聚形成龍門溪生態主廊道。四 古村保護4.1 保護界線與管控要求4.1.1 汪家、余家村保護區劃(1)核心保護范圍汪家、余家村的核心保護范圍為兩個文物保護單位及周邊依托的環境,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7735 平方米。(2)建設控制地帶汪家、余家村的建設控制地帶以核心保護范圍為中心向外延伸影響風貌區域,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 19253 平方米。4.1.2 外山村保護區劃(1)核心保護范圍3外山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歷史文化遺存比較豐富且集中,可以較完整地反映外山村傳統7、村落的特色風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歷史建筑占有 20 幢,其余 2 幢為傳統風貌建筑。外山村核心保護范圍面積為 1.96 公頃。(2)建設控制地帶外山村建設控制地帶是為了保證村落內歷史環境和傳統風貌的完整性,避免周邊無序建設破壞村落肌理而劃定的范圍。外山村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 8.07 公頃。4.2 建筑高度控制(1)建筑原高控制文物保護單位(點)、已登記但尚未核定為文保大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及歷史建筑需維持傳統建筑原有高度控制。(2)古村核心保護區高度控制核心保護范圍內的傳統建筑高度控制以原有建筑高度為準,核心保護范圍內,改建或修復建筑不超過 2 層,檐口高度6.0 米,屋脊高度8.0 米8、。后續規劃其他建筑整治后建筑高度不得超過毗鄰的歷史建筑高度。文物保護單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范圍內原則不新建、改建建筑。(3)古村建設控制地帶高度控制依據 2023 年 3 月公布的衢州市衢江區農村宅基地和建房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對歷史文化名村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筑控制在三層及三層以下,高度控制在檐口高度10 米,屋脊高度12.2 米,對該區域內屬于保護、修繕、保留的建筑保持原高,對超過此限的現狀建筑可視其景觀影響程度逐步更新或拆除,新建建筑則嚴格控制在此范圍內。文物保護單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改建不超過文9、物本體高度。4.3 建筑分類保護與更新(1)保護針對已經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和已登記但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根據文物保護法進行保護,龍門村內主要為鳴鳳堂和溥源堂。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別、規模、內容及周邊環境的歷史和現狀,劃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確保文物安全性和歷史風貌完整性。(2)修繕針對已公布的歷史建筑,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關于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求進行修繕。主要為外山村集體 4 號、外山村集體 7 號、外山村集體 12 號。根據歷史建筑的類別、規模、內容及周邊環境的歷史和現狀,采取適當措施進行修繕。可以對建筑內部進行適當改善及對通過論10、證和文物部門批準的建筑進行外部的修繕裝飾、添加設施或者改變建筑結構和性質。(3)改善對于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與傳統風貌無沖突的其他建構筑物,應進行保護和修繕,特別是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歷史原狀和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其內部允許在不損壞歷史信息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設施改善,以改善居住、使用條件,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主要為村集體 10 號、余宏進宅、第二批 35 號村集體、第二批 37 號集體、村集體 5 號、村集體 9 號、4村集體 6 號、余榮根宅、余昌堯宅、村集體 3 號、村集體 2 號、村集體 11 號、村集體 8 號、余廣軍宅、村集體 1 號、余廣富宅、余廣水宅。(4)保留對于與保護區傳11、統風貌協調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質量符合安全標準的,可作為保留類建筑。主要為汪家村和余家村新建的現代風貌建筑。(5)整治改造對與傳統風貌不協調且質量評定為“差”的其他建筑,根據對歷史風貌的影響程度,可以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符合歷史風貌要求。對與歷史風貌有沖突的建筑采取改造措施,主要為汪家村、余家村、外山村不符合風貌的輔房整治改造。(6)拆除對違建、臨時建筑(棚屋)、與歷史風貌存在嚴重沖突的建(構)筑物,可采取拆除重建、拆除不建等措施,且拆除量應符合相關政策要求。當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時,應符合歷史風貌保護要求;當采取拆除不建的方式時,應改為公共開放空間,或公共設施用地,提高宜居性。4.4 發展12、目標與定位規劃擬定龍門為以傳統風水格局、浙西鄉村民俗體驗、龍門特色民宿、九溪龍門景區為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4.5 用地布局調整與人口容量控制4.5.1 用地布局調整龍門村總用地面積 1686.25 公頃,其中農用地 115.46 公頃,生態用地 1562.15 公頃,建設用地 8.47 公頃。4.5.2 人口容量控制龍門村近 5 年村莊人口的趨勢基本保持不變,未來村莊發展鄉村旅游業,就業崗位村莊內部消化,不產生人口的增加,規劃保留核心保護范圍內的現有社會關系。四 文物古跡保護4.1 文物保護點保護龍門村有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汪氏宗祠溥源堂,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余氏宗祠鳴鳳堂。文物保護點應嚴格依13、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已批準的文物保護規劃的要求落實保護措施。文物保護單位統計表序號名稱使用功能坐落位置用地面積建筑面積建造年代建筑層數建筑結構保護等級78溥源堂宗祠汪家村中村450 624 1903 年2木結構縣級文保單位59鳴鳳堂宗祠余家村中部424 606 1861 年2木結構省級文保單位4.2 歷史建筑保護龍門村現有 20 處歷史建筑。歷史建筑統計表5序號名稱時代所屬區縣地點建筑面積()1余廣富宅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南片區3402余廣水宅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中部片區4223村集體 4 號清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中部片區1764村集體 10 號民國開化縣開化縣14、齊溪鎮龍門村外山西片區1155余宏進宅19491979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西片區1156第二批 35 號村集體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西片區907第二批 37 號集體19491979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中部片區708村集體 12 號清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西片區949村集體 5 號清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中部片區10910村集體 9 號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中部片區7011村集體 6 號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東片區11512村集體 7 號清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北片區16613余榮根宅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東片區13214余昌堯宅19491979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東片區115、7115村集體 3 號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東片區23716村集體 2 號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東片區15217村集體 11 號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西片區8318村集體 8 號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中部片區13919余廣軍宅民國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南片區15720村集體 1 號19491979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外山南片區117五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護和延續龍門村傳統歷史文化,保護當地的民風民俗,繼承和傳揚紅色文化、太極文化。六 歷史文化遺產展示與利用6.1 龍門村文物保護單位的展示利用對于汪氏宗祠、余氏宗祠兩處文物保護單位,建議通過實物展陳、圖片與文字說明等方式展示文物保16、護單位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利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成為村落歷史展示館、紅色旅游教育基地,發揮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的功能。整治本體周邊的環境,并設立清晰的標識予以展示。66.2 遺產利用龍門村利用目標位發展鄉村旅游。龍門村主體形象為:古樸山居,健康原鄉;尋龍之旅,凈心安然。旅游定位是“尋古、尋景、尋幽、尋凈”。旅游客源來自衢州、黃山、麗水等周邊市民周末休閑旅游,通過衢州及周邊景點的團隊游客,上海、杭州等遠距離大城市的自駕游者和攝影愛好者,以及各地合作機構的外出療休養、銀發群體。七 附件01 區域位置圖02 村域歷史文化遺產分布圖03 汪家余家歷史文化遺產分布圖04 外山歷史文化遺產分布圖05 汪家余家規劃范圍圖.06 外山規劃范圍圖07 汪家余家古村建筑分類保護規劃圖08 外山古村建筑分類保護規劃圖09 汪家余家古村總平面圖10 外山古村總平面圖78910111213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