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4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40060
2024-10-18
42頁
19.65MB
1、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人民政府二二四年九月【草案草案】(公眾征求意見稿)(公眾征求意見稿)前 言PREFACE規劃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奮力推進產業“四地”建設,認真落實“四州戰略”任務,加快建設全省副中心城市,以“三條控制線”為基礎,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提升資源要素保障能力,構建安全韌性、綠色高效、節約集約的國土空間新格局,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譜寫格爾木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是20212035年期間烏圖美仁鄉鄉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是規2、范全鎮國土空間保護和開發活動,編制村莊規劃的基本依據。烏圖美仁鄉是南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位于格爾木市西部。全鄉大部分區域海拔27903098米,全鄉行政區域面積3.5萬平方米,占格爾木鄉域總面積的29%。烏圖美仁鄉南與玉樹州相鄰,北與大柴旦、茫崖接壤,東至郭勒木德鎮,西至甘森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青海省西進新疆重要節點。注:本公示讀本為公示草案,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u 公公示示意見提交途徑意見提交途徑電子郵箱:郵寄地址: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人民政府聯系電話:13109765212u 公示時間公示時間u 公示渠道公示渠道2024年9月26日2024年10月26日(為期30天)烏圖美3、仁鄉人民政府官網您的建議至關重要 烏圖美仁鄉2035,邀您共同描繪1.1 編制目的編制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對烏圖美仁鄉鄉域范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做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制定空間發展政策、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修復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藍圖,是編制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1.2 規劃原則1.3 規劃范圍和期限烏圖美仁鄉行政村域全部國土空間,下轄四個農業村和九個牧民村,鄉域總面積3447715.25公頃(34477.15平方千米)。柴開牧委會鄉政府所在地,總規劃范圍139.74公頃。規劃基期年為4、2020年 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 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 遠景展望至2050年2.1 規劃定位與戰略以產業鏈延伸集聚、科技教育創新、生態旅游發展為主,以產業鏈延伸集聚、科技教育創新、生態旅游發展為主,將烏圖美仁鄉打造為:將烏圖美仁鄉打造為:“產業特而強、生態優而美、產業特而強、生態優而美、空間聚而合、工業特色游空間聚而合、工業特色游”的新能源特的新能源特色小鎮和魅力集鎮色小鎮和魅力集鎮聚力生態優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聚力生態優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 筑牢昆侖山兩大生態安全屏障。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著力增強水源涵養、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5、,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強化水資源保護與集約利用,增加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區域協同、開放門戶區域協同、開放門戶 加強與柴達木盆地其他城市及海西州內重點地區協同發展,推動烏圖美仁鄉郭勒木德鎮唐古拉山鎮一體化發展,推動格爾木市經濟發展。資源整合、集約高效資源整合、集約高效 烏圖美仁鄉境內水資源總量豐富、生物資源多樣、礦產資源、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擁有較好的清潔能源資源稟賦。品質提升、彰顯特色品質提升、彰顯特色 積極推動公共服務設施補短創優,打造高原美麗鄉鎮樣板;保護傳承昆侖文化,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依托自然和人文資源富集區,引導全域旅游布局更加合理。26、.2 發展目標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3.1嚴守空間開發利用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烏圖美仁鄉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是40632.34公頃,紅線名稱為柴達木盆地土地沙化防控與生物多樣維護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應劃盡劃、應保盡保要求,烏圖美仁鄉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71.40公頃(1071畝)。永久基本農田3.2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構建“三區”:即牧場發展區、農作物種植區、生態旅游區:以優質天然牧草為主,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以四個農業7、村為主發展高效農業種植區;依托區域生態景觀資源及民族文化特色,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一帶”:依循自然山水格局自南向北橫臥昆侖山生態保育屏,形成區域生態“綠色屏障”。“一心”:以烏圖美仁鄉集鎮為發展核心;“一軸”:依托區域大通道(S318)形成集聚經濟發展帶。“多點”:多個農業基地與農牧區、美麗鄉村、產業基地、旅游目的地等多元功能集聚點。落實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資源承載能力,以自然地理格局為基礎,按照生態優先、多維開放、集聚發展、網絡協同的原則,構建“三區一帶、一心一軸多點”的鄉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3.3規劃分區與用途管制 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和空間治理要求,以國土空間8、的保護與保留、開發與利用兩大功能屬性為基本取向,以自然地理邊界和國土調查地類界線為主要依據,推動主體功能區向規劃分區的傳導。生態保護區到2035年,生態保護區面積占鎮域國土總面積的1.18%。生態控制區到2035年,生態控制區面積占鎮域國土總面積10.69%。農田保護區到2035年,農田保護區面積占鎮域國土總面積的0.002%。鄉村發展區到2035年,鄉村發展區面積占鎮域國土總面積的88.10%。鄉村發展區細分為4個二級分區。礦產能源發展區到2035年,礦產能源發展區面積占鎮域國土總面積的0.03%。引導與生態保護有沖突的生產、開發建設活動逐步退出。禁止與生態功能有沖突的開發建設,在不妨害現有9、生態功能、符合準入條件前提下,可適度開展項目。生態控制區管控措施 從嚴管控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提高永久基本農田質量。經批準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集中保護區的,原則上分區不做調整。農田保護區管控措施 區內的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生態保護區管控措施 區對能源礦產資源開發進行合理布局,開采規劃區應科學選址。現有礦區在開采期內按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實行開采,開采期結束后應采取生態修復等手段恢復礦區生態環境。礦產能源發展區區管控措施 區內的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10、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鄉村發展區管控措施3.3規劃分區與用途管制保證耕地保護目標不降低,積極通過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新增高質量耕地。保證林地保護目標不降低,積極通過實施造林綠化空間調查評估成果,適度增加林地規模。保證草地保護目標不降低,積極通過生態修復提升鎮域草地質量。嚴格按照上位規劃下達城鄉建設用地指標,合理布局規劃建設項目。保障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求,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嚴格保護濕地和水域,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城鄉用地布局。耕地林地草地城鄉建設用地區域基礎設施11、其他土地用途管制4.1水資源與濕地水資源水資源基本概況:烏圖美仁鄉境內大型河流有那陵格勒河和東臺吉乃爾河,小型河流有烏圖美仁河、蘇海圖河、小灶火河、拉陵灶火河、開木棋河、郭德夏拉郭勒河、渾德倫河、怒可圖郭勒河、紅水河、伊可貼皮希格、德拉托郭勒等河,湖泊有甘森泉湖和東臺吉乃湖。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強化園區、重大產業布局等建設項目水資源約束,嚴格限制高耗水產業布局。濕地資源濕地資源基本概況:烏圖美仁鄉現狀濕地總面積為227729.85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6.61%。其中沼澤草地139829.86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61.40%;其他沼澤地7529.44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3.31%;內陸灘12、涂80370.55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35.29%。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實施水生態修復,促進再生水循環利用;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以滿足生態調蓄為前提,選取格爾木河等河流進行開發,增加本地蓄水工程供水量;優化水資源利用結構,持生態優先,統籌協調農業、城鎮用水,合理確定灌溉發展規模,逐步降低農業用水占比,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的支撐能力。保護與利用措施:強化濕地資源保護。重點加強湖泊、河流、沼澤濕地保護和恢復。實施水系聯通、岸線修復、污染防控、水禽棲息地恢復等措施,不斷增強濕地生態功能。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在不影響濕地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對濕地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統籌利用城鎮空間內的濕地13、。提高濕地碳匯能力。加強那棱格勒河流域主干河流自然濕地保護,減少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干擾、破壞。對受污染和退化的濕地,有計劃地開展恢復和重建工作,逐步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提高濕地碳儲存能力。4.2耕地資源耕地保護與利用耕地保護目標: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至2035年,烏圖美仁鄉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1.40公頃(0.1071萬畝),主要分布在安康村、柴開牧委會、團結村、祥和村、幸福村。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規范落實耕地進出平衡規范落實耕地進出平衡有序穩妥推進耕地恢復有序穩妥推進耕地恢復集約利用水平、補充耕地能力集約利用水平、補充耕地能力掛鉤掛鉤耕地保護14、耕地保護加強永久保護和建設基本農田加強永久保護和建設基本農田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推進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落實耕地戰略儲備任務落實耕地戰略儲備任務4.3林草資源林地資源林地資源基本概況: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用地用海基數轉換成果數據統計,烏圖美仁鄉現狀森林覆蓋率為2.02%。林地總面積為69591.42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02%。其中灌木林地69579.84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99.98%;其他林地8.06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0.01%;喬木林地3.73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0.01%。林地資源保護:加強森林資源保護。至2035年,烏圖美仁鄉全域森林覆蓋率達到215、.02%以上,作為重點生態保護區,應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綜合效益,完善林地分級管理制度,對全域森林資源進行分類、分檔評價,確定不同等級林地用途和使用條件。完善林地分級管理制度。對全域森林資源進行分類、分檔評價,確定不同等級林地用途和使用條件。加強天然喬灌木林等公益林、天然林的保護。推進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全面實施人工造林、森林撫育、三北防護林等工程,做好護林宣傳,建立社會資本使用生態林地的補償標準。合理利用林地資源。在確保林地生態系統穩定安全前提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改造等措施,將單一的防護林區建設成多種效益齊備、設施較為完善、能向群眾提供森林康養、休閑等功能的荒漠型森林公園。草地資源草地資16、源基本概況: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用地用海基數轉換成果數據統計,烏圖美仁鄉現狀草地總面積為993516.30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8.82%。其中天然牧草地543517.10公頃,占草地總面積的54.71%;其他草地449999.20公頃,占草地總面積的45.29%。草地資源保護: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加強對草原生態的監測,對嚴重退化和生態脆弱區的草原實行禁牧修復建設,對中輕度退化草原實行季節性休牧,確保草原能夠休養生息、恢復植被。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加強對草原生態的監測,對嚴重退化和生態脆弱區的草原實行禁牧修復建設,對中輕度退化草原實行季節性休牧17、,確保草原能夠休養生息、恢復植被;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制度。轉變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通過輪牧、休牧、禁牧等措施,減輕草原放牧壓力,實現草畜平衡。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綜合考慮村莊基礎、潛力和方向,將村莊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穩定發展類三大類。集聚提升類:5個 穩定發展類:8個城郊融合類:1個 5.1村莊分類引導5.2村鎮體系規劃構建三級村鎮體系:一般鎮中心村基層村村鎮職能:綜合型(烏圖美仁鄉集鎮)農業型(祥和村、安康村、幸福村、團結村)牧業型(柴開牧委會、白力其爾牧委會、那棱格勒牧委會、烏蘭美仁牧委會、巴勒18、格圖牧委會、哈夏圖牧委會、察汗烏蘇牧委會、敖包圖牧委會、俄日騰牧委會)5.3產業布局引導 規劃在鄉域范圍內形成“一心、一帶、四片區”的產業空間布局結構。“一心”以公路驛站為主的商業服務集聚中心中心突破:以格茫公路為基礎,形成集住宿、餐飲、購物、蒙古族風情體驗相配套的產業,并形成一定的規模。“一帶”以格茫公路為主的路衍經濟發展帶:以格茫公路發展軸為主線,形成格爾木鄉域內特色文化旅游帶,并配套相應的基礎設施、公服設施,提升旅游服務水平,打造高原旅游特色景觀。“四片區”鄉域范圍內四片特色發展區:北部生態畜牧業發展區:建立草畜平衡機制,因地制宜發展以蒙古羊、柴達木絨山羊、藏羊、黃牛等為主的生態畜牧業,19、適度發展人工種草,提高牧區畜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中部草原濕地觀光區:以發展高原生態畜牧業及草原旅游觀光產業為主,建設具有濃郁蒙古特色建筑和帳篷文化的高原生態牧區和旅游休閑區。小灶火優質農業發展片區:加快發展枸杞、青稞、油菜、馬鈴薯、藜麥等作物為主的優質農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保障當地居民和駐地企業糧食安全。南部自然景觀旅游區:以烏圖美仁鄉“沙漠之眼”自然景觀為主,配套相應的旅游服務基礎設施建設。6.1道路交通設施以完善道路網絡為主,打造村社道路與縣道相貫通、與鄉村體系相配套,干支聯網、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公路運輸結構,形成省道主干道次干道產業道路的綜合交通框架體系。鐵路規劃:規劃依20、托格庫鐵路,對接“一帶一路”,推進建設格庫鐵路復線工程。結合地方新型產業地區規劃,適時推進地方(專線)鐵路建設,形成地方專線鐵路接入干線的多層級鐵路網絡。規劃塔爾丁至肯德柯克鐵路。公路規劃:規劃高速1條(格茫二通道),鄉域范圍內共計129477米;規劃省道2條(省道318和省道215),其中省道318共計136077米,省道215共計18982米;規劃其他道路390654米,主要包括格茫公路至那棱格勒電站公路以及青海省夏日哈木鎳鈷礦專用公路;規劃小灶火四村公路及9個牧業村社組道路;規劃維修主干道長166米,寬度6米;新建次干道3295,寬度4米,不斷提升公路等級。保障旅游公路建設規劃:促進交通21、旅游融合發展,助力烏圖美仁鄉旅游產業布局和景點景區升級,規劃烏鄉至瑤池旅游公路,總長是214404米。規劃新建烏圖美仁鄉“沙漠之眼”旅游公路建設項目。鄉域客貨運樞紐規劃:規劃新建烏圖美仁鄉綜合交通服務中心1座,完善鄉村客運班線,加快農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停車場規劃:規劃新建2處停車場,分別位于村莊入口舊格茫公路兩側,面積為1.59公頃(其中大型車輛停車區域0.93公頃,小型車輛停車區域0.66公頃),設置停車位180個(小車停車位90個,大車停車位90個)。6.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構建集鎮、中心村、基層村三級公共服務體系。集鎮生活圈。是全鎮的公共服務核心,服務對象為全鎮居民,是清水鎮生活圈的主要承22、載空間。中心村生活圈。中心村是村莊層級社區生活圈的主要承載空間,覆蓋半徑設定為2500米。綜合考量設施運營效益與村民獲取服務的便利性,構建活力便捷的中心村服務中心。基層村生活圈。農村是村/組層級社區生活圈的主要承載空間,覆蓋半徑設定為1000米。主要提供基層社會服務功能,服務對象包括了各鄉村社區及下轄居民點。6.3公用基礎設施規劃于烏圖美仁鄉規劃新建0.05公頃污水處理站1處,位于消防站東側,占地531平方米,周圍設置20米寬的防護隔離帶,規模分別為0.1萬噸/日。污水處理站內同步建設中水處理站,中水用于集鎮內的澆灑道路、綠化用水和補充河道用水以及部分生產用水。排水工程規劃 規劃建設中灶火7523、0千伏輸變電工程,750千伏交流線路走廊寬度按90110米控制。規劃在村內配套建設通信,加強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莊數字電視、移動通訊、無線網絡全覆蓋,滿足居民通信要求。電力通信規劃 規劃在集鎮新建自來水廠一處,水廠占地面積1731平方米,以保障鄉村用水的水質水量要求。給水工程規劃 近期規劃改造為水沖式廁所。其次結合商街、文體活動場進行配套,新建1處大型公共廁所,方便過往車輛司機及游客使用。規劃新建了1處垃圾收集站(104平方米),并應與居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同時投入使用。規劃新增分類垃圾箱30個,各路口設置垃圾收集點,垃圾清運車2輛。至規劃期末,實現村域垃圾全部分類收集,將垃圾收集點處24、垃圾統一收集后,統一運至垃圾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環衛規劃6.4清潔能源供應保障設施以太陽能、風能開發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風電項目、光伏扶貧項目建設,全面勘察與開發利用光、風、地熱等可再生能源,構建光、風、水、地熱、生物質五大清潔能源體系。1有序發展風電2多元發展光伏發電大力發展烏圖美仁鄉光伏扶貧電站為主,逐步形成集中式、村級、戶用分布式等多元建設模式,規劃在烏圖美仁鄉東側直線距約67千米處建設烏圖美仁鄉光伏光熱園區。3大力發展生物質能積極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加快燃煤鍋爐及散燒煤的替代,推進農林生物質能和鎮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4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在一些資源優勢村莊規劃實施淺層地熱能供熱項25、目,創造一批以地熱供暖為主和地熱開發利用的示范基地。5新能源設施燃氣設施布局。規劃集鎮燃氣氣化率至2025年達50%,至2035年達90%。燃氣管網采用環狀管網與枝狀管道相結合的方式,保證安全供氣。光伏設施布局。推廣農光互補、畜光互補、林光互補等模式,加快村級、光伏扶貧產業園項目、集中式光伏電站項目和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風電設施布局。實現風光互補,大力推進新能源革命,乘“風”而起,逐“日”而行,打造新能源產業亮麗名片,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的含新量、含綠量、含金量,創出一條鄉村地區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6.5公共安全設施烏圖美仁鄉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0g,抗震烈度度。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26、范(GB 500112010),規劃區抗震設防烈度為八度。1抗震減災2防洪排澇根據各村以及各牧委會人口總數,劃定其防護等級為級,防洪標準重現年為1020年。那棱格勒河、烏圖美仁河和小灶火河是流經本次規劃范圍內較大的河流,是本次防洪排澇的重點規劃對象。3消防人防構建鎮村級應急指揮中心體系,結合現狀及規劃中心避難場所建設,以村民和村委會成員組成36人的專門隊伍,實行消防責任制,加強對村莊周圍農田、林地火災的防治工作。4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區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少雨、多風、干旱,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涼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僅41.5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春季與冬季風沙較為嚴重。5衛生防疫遵循“平戰27、結合、統籌兼顧、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制定人防規劃。依托衛生院,設置疫情防控機構,加大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同時設置防疫專用通道,發生重大疫情時,充分利用備用空間,集聚優質醫療資源,提供醫療衛生服務。7.1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 烏圖美仁鄉歷史文化深厚,有三處文物保護單位,現有1個省級保護單位,2個縣級保護單位,3處一般文物點。扎什克沙力西墓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文察汗敖包、塔爾丁機場舊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海蒙古達羅牌、海西蒙古族服飾制作工藝、海西蒙古族包制作工藝、海西蒙古族民間祭火、臺吉乃爾古姓氏、蒙古族人生五大儀禮、尕斯湖畔的芨芨草、蒙古族長調民歌、腦震蕩技巧療法非物質文化遺產7.2景觀風貌管28、控 綜合城市風貌區:通過高度控制和視線控制,將山景引入城市,提高空間的地域感與歸屬感;將蒙古文化、藏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風貌建設;重點設置文化主題公園,展現青藏公路文化、農墾文化、軍旅文化等具有時代感的文化主題。工礦小鎮風貌區:烏圖美仁鄉作為工礦服務型鄉鎮,工礦小鎮風貌塑造是重點,根據各工礦小鎮特征,采用具備高原特色的建筑風格塑造各工礦小鎮,展現特殊時期,烏圖美仁鄉的建設發展歷史。建筑整治原則:尊重規劃區原始肌理和建筑現狀特征,妥善處理建筑與環境之間、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建筑整治按照經濟、適用、美觀三個原則進行。為居民量身定制,滿足生產生活方式的需求;建筑整治方案切實可行,經濟實惠、節約為本的29、原則,不改變原有建筑結構體系和基本外形,爭取用盡量少的投入取得盡量多的成效,以保證在規劃區的實施和推廣;體現環保、節能的原則,盡量保持和利用烏圖美仁鄉的生態優勢,就地取材,注重節能材料和節能方法的使用和推廣。建筑整治城鄉風貌特征 農牧鄉村風貌區:應注重鄉村空間與自然山水地貌格局的融合,注重生態保育,引導“民族特色+自然風景”的特色鄉村風貌建設。保護集中連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加強鄉村整體風貌管控和環境整治。8.1國土綜合整治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結合地形地貌與耕地現狀,采取針對性措施,因地制宜開展耕地質量提升改造、高效節水灌溉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烏圖美仁鄉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區域主要分布在祥和、安30、康、幸福、團結四個農業村。為促進規劃區農業經濟發展以及強化農用地生產、生態、景觀功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為祥和村高標準農田建設13.53公頃,安康村高標準農田建設22.67公頃,幸福村高標準農田建設33.19公頃,團結村高標準農田建設8.35公頃。規劃期內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農用地綜合整治 建設用地綜合整治低效用地存量挖潛:全面調查鄉域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現狀和存量,優先盤活使用空閑、廢棄和利用低效的存量建設用地。鼓勵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使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通過梳理低效利用或閑置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落實宅基地制度改革、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土地征收成片開發、全域土31、地綜合整治等政策,節約集約合理利用符合規劃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安康村人均村莊建設用地規模較大,重點將不予保留的各類破舊、閑置、散亂、低效、廢棄的村莊集體建設用地,根據其土地適宜性和周邊土地利用與實際生產需要等情況進行整治。需對21處用地進行調整,調整面積約2.03公頃。柴開牧委會建設用地整治共計0.88公頃,其中0.38公頃居住用地(0.24公頃現狀為廢棄學校)拆除整治為留白用地,0.50公頃居住用地整治規劃為商業用地(賓館)。8.2全域生態修復水生態修復 規劃對烏圖美仁河進行清淤疏浚、生態護岸,消除黑臭水體,貫通溝渠坑塘水系。對溝渠進行岸線及邊坡整治,其整治方式根據各自功能、位置不同而32、變化。規劃統一對水質較差,出現雜草叢生等富營養化的坑塘和水渠進行治理、修復及加固,確保牧業用水水源安全。四個農業村規劃重點加強水渠疏浚,提高完善硬化改造,減少水資源流水,保障灌溉通道完整。不得向水渠內傾倒各種垃圾,嚴禁向水渠排放污水及農藥等廢棄物。烏圖美仁鄉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極大。應穩步推進草地保護和修復,大力支持退牧還草、禁牧封育和濕地保護工作。生態脆弱區主要是草原以及林地。不得破壞規劃的林地、草地等生態空間。森林山體生態保護修復 烏圖美仁鄉現有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四種類型,分為低易發區和中易發區。規劃實施重點災害綜合治理工程,對威脅集鎮、公共服務設施、重要基礎設施33、和人口聚集區,或規模較大、穩定性差、具有嚴重危害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削坡減載、擋土墻、錨桿格構、錨索肋板墻、抗滑柱、截排水渠等加固工程和植草綠化工程進行治理。地質災害生態修復 推廣節肥、節藥、節水和清潔生產技術,促進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使用和農業用水總量逐步減量化。加強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妥善安排農村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置,嚴控農村面源污染,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資廢棄物回收利用。加快工業固體廢物回收和綜合利用,強化工業廢物處理、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整治。本次整治范圍為安康村、祥和村、幸福村、團結村。農田生態修復8.2全域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 在條件允許34、的生物多樣性優先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工作。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保護,開展濕地修復,連通其生態廊道,擴大棲息地范圍。強化就地保護,加強野生動植物種群及其棲息地生態環境保護,結合格爾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根據全市珍稀瀕危動物分布情況、種群數量、棲息地狀況;健全野生動物救護網絡,增強救護繁育能力,建立穩定的人工種群。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監督,全面禁止非法交易野生動物。推廣沼氣、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控制工業廢氣污染,建立煙塵控制區;加強農田林網、防護綠帶生態建設;優化工業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風向減小空氣污染。優化居民能源使用結構,避免生活性大氣污染。提高農業秸桿的綜合35、利用率避免秸桿露天燃燒對和鄉域環境造成污染。烏圖美仁鄉噪聲來源主要是S210、G212、G75等。依據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根據各級功能區對噪聲環境的控制要求,分類進行控制。大氣環境保護和噪聲污染控制 增加地表植被覆蓋,減少水土流失面積,減輕水土流失強度,降低土壤侵蝕模數。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主要采取水土保持林、經濟果木林、坡面整治及配套水系工程、溝道整治工程、田間道路、封禁治理、小河道整治工程等措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主要通過實施坡改梯工程,因地制宜完善田間道路、坡面雨水集蓄配套措施,改善水土流失情況,提高耕地質量和效益。水土流失修復9.1構建集鎮功能結構規劃形成“一36、心、一軸、一帶、兩區”的空間結構。“一心”:以柴開牧委會和烏圖美仁鄉人民政府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組成的社區服務中心。“一軸”:沿S318串聯柴開牧委會與周邊農牧業村莊、格爾木市以及茫崖市,帶動經濟產業發展,形成村莊經濟發展軸。“一帶”:沿烏圖美仁河兩側打造濱河景觀帶。“兩區”:分別為生活居住區、高原牧場區。9.2集鎮規劃分區落實集鎮空間結構,進一步細化中心集鎮范圍,劃定居住生落實集鎮空間結構,進一步細化中心集鎮范圍,劃定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商業商務區、交通樞紐區、公用設施集中活區、綜合服務區、商業商務區、交通樞紐區、公用設施集中區、物流倉儲區、綠地休閑區、戰略留白區區、物流倉儲區、綠地休閑區37、戰略留白區居住生活區居住生活區面積為4.23公頃,主要集中在中心集鎮公共服務設施周邊,統籌考慮職住平衡要求,適度布局居住功能。綜合服務區綜合服務區面積為1.72公頃,主要為柴開牧委會黨群服務中心和鄉政府;分級落實相應設施建設、規模及類型要求,注重連續步行空間的營造和小型公共空間的設置。綠地休閑區綠地休閑區面積為4.39公頃,主要中心集鎮內部的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及廣場用地布局。交通樞紐區交通樞紐區面積為14.03公頃,主要為過境道路S318和格庫鐵路以及舊格茫公路兩側交通場站用地進行布局。戰略留白區戰略留白區面積為0.90公頃,位于中心集鎮東側,優化提升城鎮功能提供保障,為城鎮重大基礎設施、公38、共服務設施和應對重大公共安全問題預留空間。公用設施集中區公用設施集中區面積為0.75公頃,主要為中心集鎮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進行布局。物流倉儲區物流倉儲區面積為0.16公頃,位于中心集鎮西南部區域。商業商務區商業商務區面積為2.67公頃,主要分布于中心集鎮前排臨街商鋪以及加油站和蒙古風情園。其他用地其他用地面積為110.25公頃,包括草地、濕地、農業設施建設用地、陸地水域等。10.1規劃傳導體系10.2近期行動計劃10.3落實規劃實施保障深化縱向、橫向傳導機制,構建“剛彈結合”的規劃傳導機制對上位規劃的落實。強化“定位、功能、指標、邊界、名錄、清單、時序”等多方式傳導,落實轄市功能定位、區域協同、39、規模等方面空間指引。對詳細規劃的傳導。將集鎮的詳細規劃、村莊規劃的編制提出空間布局、指標約束等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分類推進村莊建設、片帶開發特色產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強化鄉村振興保障。落實評估制度:實行“五年一評估”的規劃評估制度,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定期評估;及時發現城鎮空間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和風險,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針對性地優化國土空間規劃安排,提升城鎮治理水平。完善公眾參與:多渠道進行規劃信息的宣傳和普及,建立常態化規劃宣傳和交流互動機制,提高居民對規劃的理解和認識,營造全社會積極主動實施和監督規劃的良好氛圍。加強組織保障: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鎮與區級各部門之間的聯動協作,建立重大事項的部門聯席會議和聯合審批機制,共同協作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保障各項目按計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