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南部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國土空間規劃公示稿.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40230
2024-10-19
10頁
32.52KB
1、米易南部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公示稿按照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關于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關于推進鄉鎮級規劃編制的要求以及攀枝花市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省級工作專班關于做好第一批次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現就米易縣南部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規劃方案進行公示,具體公式材料如下:米易縣全縣共劃分4個鄉鎮級片區,分別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片區、北部現代產業發展片區、南部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以及西部綠色生態經濟發展片區。其中,南部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為第一批次開展片區空間規劃編制的區域,主導產業為現代農業、文化創意、鄉村旅游等。片區規劃總體思2、路分為“摸清現狀、定準目標、做好規劃、保障落實”四大部分。一、基本情況(一)片區基本情況。南部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位于米易縣南部門戶區域位置,涉及2個鄉鎮(分別為撒蓮鎮、得石鎮),16個村,幅員面積498.89平方公里;2021年片區戶籍總人口3.76萬人,其中:撒蓮鎮2.92萬人、得石鎮0.84萬人;片區常住人口3.83萬人,其中:撒蓮鎮3.04萬人、得石鎮0.79萬人,常住城鎮人口0.77萬人,片區中心鎮為撒蓮鎮。片區內日照豐富,光熱充足。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干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9.7度。無霜期年平均30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381.5小時,年總輻射1374千卡3、/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094.2毫米。(二)產業發展現狀。202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4.8億元,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7.31億元,增長11.8%;第二產業增加值 55.49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2.0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比 11.28、85.63、3.0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2748.91元、20904.05元,同比增長8.5%、10.2%(三)面臨的現實問題。開發與保護矛盾沖突:結合適宜性分析,片區內農業生產適宜區與建設適宜區高度重疊,在三線劃定時大部分被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且第三輪“二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規模占比遠大于上版土規目標占比,發4、展空間被壓縮,較難滿足人口增長及產業發展帶來的用地需求。交通基礎條件有限:目前該片區內主要依托G227及德鹽路串聯撒蓮、得石兩鎮及對外聯系,交通聯系路徑單一且客貨混行,道路交通壓力較大,是制約片區內兩鎮連片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內部交通主要依托部分鄉村道路,受二半山區及三半山區地理格局影響,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內部交通網絡體系,部分相鄰村、組之間尚未實現交通連接。產業發展:目前片區內產業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且附加值較低;二產以初級礦產品生產為主,附加值較低;三產發展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有一定潛力。二、圍繞省市決策部署編制好規劃(一)總體定位結合上位規劃及現狀研判,精準把握片區定位。規5、劃片區打造為以現代農業、文化創意、鄉村旅游為主的米易南部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片區。(二)發展目標國家級稻菜輪作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特色水果產銷示范基地四川省康養旅游度假目的地、攀西綠色釩鈦工業發展儲備區(三)規劃原則一是落實省委關于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部署要求。深刻領會清華書記關于鄉村規劃系列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六優化、四尊重”總體要求,圍繞“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發展質量、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治理能效”四大任務,以保護良田沃土、集約節約發展為導向,優化空間保護利用格局,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二是圍繞落實市委“一三三三”總體發展戰略。按照市委實施“三大戰略6、”、構建“三個圈層”、做好“三篇文章”決策部署,在規劃編制中注重通過優化城鎮和鄉村空間,提升發展能級,加快建設米易南部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三是緊扣縣委對米易南部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提出發展定位及要求。按照縣委對米易提出的發展定位及要求,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目標,落實縣級“三帶四環十園區”等產業部署,以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五化創建示范引領,做精做優片區內撒蓮稻菜輪作現代農業園區及得石芒果現代農業園區。(三)規劃編制思路堅持片區統籌、多規合一,按照全域全要素管控的要求,統籌城鄉國土空間、產業發展、鎮村體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推動國土空間規劃與各類規劃有機7、融合。(1)嚴控資源底線,堅守三條紅線;根據雙評價約束性內容及第三輪“二上”三線劃定成果,科學測算片區規劃指標,集約節約利用資源。(2)融入區域交通,完善內部道路。落實上位規劃確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積極完善推進片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內部道路體系,打通內外經濟運輸廊道,構筑縣鎮村三級交通體系。(3)深化產業基礎,優化產業結構;1、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目標,發展稻菜輪作產業,做精做優糧經復合產業,輻射帶動水果產業提質增效;2、以集約節約為手段,完善二產產業鏈,打造綠色礦業;3、依托“海塔世外桃源”、二灘國家級森林公園、“馬鹿寨云上牧場”等文旅資源,大力發展觀光、休閑、體驗型文化旅游業8、。4、做強撒蓮鎮區,輻射整個片區;得石集鎮與馬鹿寨景區聯動發展。三、規劃編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一)落實多條資源利用控制線以現階段“三線”成果為依據,通過局部優化調整,規劃末期,片區內劃定永久基本農田2576.95公頃,生態保護紅線9580.80公頃,城鎮開發邊界93.70公頃。結合三線及其他空間資源,基于適宜性分析,劃定三大空間,規劃末期,片區內農業空間面積13391.41公頃,生態空間面積36404.30公頃,城鎮空間面積93.70公頃。落實三條控制線的同時,對林保目標、水資源利用上線、河湖岸線、歷史文化保護區域等空間,同樣進行了要素控制,平衡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二)謀劃一批示范帶動9、項目“一產做精做優、二產延鏈強鏈、三產融合發展” ,土地高效集約節約利用,增加產業附加值,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1、“一產”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目標,落實縣級“三帶四環十園區”等產業部署,以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五化創建示范引領,突出種養循環、綠色發展,做精做優片區內撒蓮稻菜輪作現代農業園區及得石芒果現代農業園區。2、“二產”以綠色礦山建設為重點,以加快轉變礦業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推進潘家田礦區及黑谷田礦山綜合開發利用工作。采取綠色生產工藝,轉變開采方式、加大綜合利用力度, 加快礦業開發后續冶煉加工產業步伐,著力向釩鈦綠色深加工產業延伸,促進釩鈦產業走上“10、減量、精深、綠色、循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3、“三產”規劃從特色資源出發,立足實際,資源延伸,打造“農業+、文化+、康養+”三合一休閑旅居模式,推動鄉村特色資源轉化增值,真正意義上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三)完善了一套公用服務設施1、公共服務設施根據需求配置生產設施、旅游設施和生活設施:規劃按四川省村規劃編制技術導則“1+6”標準結合四川省攀枝花市地方標準配置,設施分為片區、鎮、村三級配套標準,并結合產業需求、地形地貌差異進行配置;旅游設施分為飲食、住宿、旅行、游覽、購物、娛樂、其他七種設施類型;生活設施在延續原有分級框架的基礎上,提出可進行共享模式,形成“1+X+N”的標準。規劃末期片區內新增11、敬老院一處、便民服務中心1處、二級消防站一處,農村公墓4處,其余科教文衛等設施以現狀風貌提升為主,規模及容量可滿足需求。2、綜合交通規劃打造“一橫多縱、國省縣鄉四級串聯”交通網絡,解決集中建設區之間以及與周邊區縣的交通通行問題,加強片區縱向通行能力,形成“安全、開放、集約、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協調區域交通廊道與生態、旅游和城鎮空間關系,支撐米易縣縣南部農文旅融合示范片區的快速建設。對外交通:對外交通主要為成昆鐵路、成昆鐵路復線、宜西攀高鐵、京昆高速、會理-米易-鹽源高速;片區內部交通:構建“一橫多縱、國省縣鄉四級串聯”道路交通體系;其中:“一橫”由國道G227、省道S218構成;“多縱”12、為X030、X031及其他道路。3、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按需配置,規劃從供水、排水、電力、電信、燃氣:“等市政方面,根據地形及管道鋪設情況,差異化布置鎮區及鎮域管道系統,實現市政設施全覆蓋。4、綜合防災規劃統籌鎮村防災設施布置,遵循平災結合、共用共享的原則;以預防為主、多措并舉構建“片區鎮村”三級 防災減災綜合體系。(四)整治一批低效土地全域綜合整治從生態修復、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三個方面出發,規劃末期:生態修復方面:保護原生林地,加強原生環境保護:加強對片區內的天然林地的保護,劃定保護管控范圍18191.54公頃。推動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消除裸地和地跡斑禿:片區內規劃針對礦業實施礦山復綠工13、程553.55公頃。農用地整治方面:摸清新增耕地潛力規模82.40公頃。同時在最新變更地類和坡度數據的基礎上,劃定“旱改水”、“坡改梯”范圍,結合區域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整治重點區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用地整治方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采用人均建設用地標準法,依據現狀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與國家或本地區規定的人均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標準所形成的理論用地面積的差值,來測算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潛力,測算出農村居民點整理理論潛力為2550畝。片區共有13處廢棄采礦用地可復墾,面積為210畝,則可通過增減掛鉤整理建設用地潛力共計2760畝。根據增減掛項目初步摸排,14、預計實施拆舊2100畝,建新600畝,約21個點位,可新增耕地潛力1500畝。同時,可實施工礦廢棄地復墾200畝。2. 土地綜合整治: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整理片區內土地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較差的低效土地400.5畝,主要整治措施為功能置換、原址重建等。(六)優化了一張國土空間藍圖通過底線布局、產業規劃、土地綜合整治等空間要素的結構調整,優化農用地、生態用地、建設用地布局,最終落實到空間上,形成片區國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規劃末期,耕地增加71.39公頃,城鄉建設用地減少70.34公頃,其他土地減少116.31公頃。永久基本農田與上位規劃下達目標持平,耕地保有量超過上位規劃下達目標。四、做好規劃傳導及保障依據片區實際情況,按照“地緣相近、資源相似、人緣相親、治理有效、多規協調”的原則,在優化鎮級片區空間布局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產業功能,全域覆蓋劃定村級片區,對村級片區發展進行指引,傳導約束性指標及相關管控要求,形成規劃指標分解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