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粘結預應力結構體系施工工藝.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49076
2024-10-19
4頁
37.50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預應力混凝土工程施工工法與工藝合集
1、無粘結預應力結構體系施工第1章 編制依據:JGJ/T9293(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第2章 無粘結預應力結構體系施工支梁、板模板梁鋼筋制安穿內梁預應力束(先縱向梁,后橫向梁)梁預應力束定位(包括固定端) 梁鋼筋籠入模 檢查預應力束定位, 板底筋制安 鋪板內預應力束(按編網順序) 板面筋制安板預應力束定位 張拉端錨具預埋定位 檢查驗收 澆混凝土 張拉端錨具處整理預應力張拉 固錨、割束張拉端二次砼澆筑封錨。第1節 關鍵工序的施工要點在上述工藝流程的多道工序中,模板制作安裝,預應力束的穿鋪定位,錨具的定位安裝,砼的澆筑是整個施工的關健工序,這些工序的工藝能否滿足要求,是保證工程質量,確保快2、速施工的關鍵。所以,要高度重視這些工藝的要求,掌握好施工要點。第2節 模板的制作安裝無粘結預應力大平板樓蓋均具有梁粗、板厚等特點,頂架、模板的承壓力較大,板厚為2040厘米,因此,事先一定要進行精確地計算和支模系統的設計,保證模板體系的剛度,強度和穩定性。 要有可靠的支承面,支模時, 一定要事先對基層進行處理,保證基層面對模板的承壓力,要先澆好基層砼后再支模。樓層支模時,下層的支頂不得盲目拆除,最好等上層砼澆筑完三至七天后才完全拆除。總之要確保模板系統的剛度,不允許有下沉、變形現象,確保能正常施加預應力,減少預應力的損失。梁模要順直,優先采用耐水性好的夾板,施工時,可采用在一個柱網的工作面通鋪3、梁底模,跳跨安裝板底模,邊軸上的模板一般等鋼筋入模后再封模。也可按常規支好整體模板,鋼筋籠穿好預應力束后整體入模。模板安裝的整體偏差不得超過“規范”要求,考慮到施加預應力時砼的“回復”作用,起拱高度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1/10001.5/1000之間,避免造成預應力損失過大。第3節 預應力束的穿、鋪及定位預應力束到場時,一定要嚴格分類,按編號成盤或順直地分開堆放在通風干燥處,露天堆放時,應用木枋或其它東西架空墊好,保證不受雨水浸泡并通風,且用防雨布進行覆蓋。梁內預應力束穿設時,事先應在梁的側邊上將計算出的曲線矢高注上明顯的標記,梁板內預應力束穿束時應用專門工具(一般用6圓鋼做托鉤),每5米左右4、一個托點順直穿行,盡量避免預應力束與梁鋼筋磨擦破損外包層。要按照事先編制的縱橫梁順序穿束,以免在交叉點或梁柱交叉點碰纏,以保證各節點的矢高點的位置;多跨連續板的鋪束時,要注意縱橫方向的鋪放順序,事先要計算出各矢高點的位置,并編好號(與板上“馬凳”編號同步)明顯標記于板模上。鋪設時要平正、順直,嚴禁纏繞、蠻力拖束,保證無粘結預應力束外包層完好。兩方向交叉時,矢高點低的應先鋪,避免兩個方面的預應力束相互穿插鋪放。所以,事先應編制預應力束鋪設順序圖表,以便現場指導施工。梁內預應力束的定位,一般采用 8鋼筋加工成固定支架,按不同的矢高點焊接或綁扎在梁筋上,然后再將預應力束綁扎在固定支架上定位,板內預應5、力束的定位,采用 10的鋼筋按矢高做成不同高度的“馬凳”,將“馬凳”固定在模板或板底筋上,然后再將預應力束綁扎在“馬凳”上,為保險起見,宜在綁好束的“馬凳”上再加“”式壓筋,并綁牢。為保證無粘結預應力束的曲率,固定支架、馬凳的間距應以1.5米2.0米為宜,預應力束位置偏差,在板內為5mm,在梁內為10mm。鋪設預應力束應選派責任心強、文化素養較高的施工員,并固定一個專門的鋪束班組操作,以便保證預應力束鋪設的質量及定位的可靠性。第4節 錨具的安裝錨具的安裝正確可靠是保證能按預期目標施加預應力的關鍵,建議選用的QM-Z15型擠壓錨以及錨具墊板合一的QM-U15新型錨具有錨固可靠,密封性好,質量穩定6、等特點,優于以往使用的墩頭錨或焊板錨,但對施工安裝的精度要求較高。施工時應認真了解設計施工圖中各張拉端,錨固端的位置,使用錨具的型號、規格、數量,及張拉端錨具的排列情況,并分類、編號詳注于圖上。據此,編制錨具制作安裝表。根據錨具的型號、規格,排列形式及數量,選用20厚的優質模板加工成“ ”長條形木槽盒或“”(一般用于變角張拉處)上、下空的木盒。然后按錨固的排列方式和錨孔的大小準確地鉆孔、木槽或木盒宜稍大于錨具排列的尺寸,梁上變角張拉端的木盒應根據梁的上部鋼筋分布情況可做成多個錨具組合或單個錨具一個木盒的型式,以便能嵌入梁的縱向鋼筋之間,木盒加工好后,錨具用鐵釘固定于木盒內,并編號分類堆放。一般7、張拉端的錨具可將木盒直接嵌固于梁端或板端邊模上,與梁端或板端的模板銜接牢固。變角張拉端則嵌固于梁鋼筋之間,或板內的模板上。錨固安裝時要保證位置正確,不得隨意壓低或抬高,并牢固可靠。要有固定人員加工、制作并安裝,錨具安裝形色多種多樣,可根據現場的情況靈活確定,原則是“位置正確,牢固可靠”。第5節 混凝土的澆筑無粘結預應力砼的特點之一是分區面積大,砼強度等級高,一次性澆筑砼量大。分區一次性連續完成砼澆搗。把好砼澆筑的質量關,是確保整個施工質量的根本。根據砼量的多少,充分準備好商品砼的供應、機械、及勞力(日三班工作制),設置備用電源、水源及機械零配件。根據分區面積的布置規劃好澆筑路線,采用(平行往復8、后進式)澆筑,精確計算平行澆筑帶的砼量,每澆筑一條砼平行帶的時間不宜超過2小時,以保證砼在初凝前往復一次,避免施工縫的出現。按規劃好的運行線路搭設澆筑棧橋或平臺,嚴禁作業人員踩踏預應力束和鋼筋。確保預應力束的曲率完整正確。采用泵送商品砼,以保證澆筑速度和澆筑的連續性。嚴格按配合比攪拌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塌落度應控制好,并及時進行調整,塌落度宜控制在1215之間,為確保混凝土質量,增加混凝土的早期強度,以利于提前張拉,縮短工期,可選用可靠的混凝土外加劑,但事先一定要經過試驗部門試配,外加劑的摻加量(減水、早強劑),宜控制在35。要固定專門的振搗手,振搗時不壓、撞、碰無粘結預應力束,張拉端9、固定端,梁柱交節點宜采用人機結合振搗,既要確保該位置的砼密實,同時要保證錨具(特別是變角張拉端)無粘結預應力束不變形、不移位、不損傷。15、要派專人跟班作業,檢查預應力束、錨具的變形、位移及損傷情況,以便發現問題及時修整。在砼終凝前應對張拉端的錨具固定情況再一次檢查,確保錨具安裝可靠,位置正確。第3章 常見事故的處理預應力無粘結砼的施工要遵循施工程序,嚴格按照有關規范進行施工,施工質量是完全可以保證的,但由于施工中人為的或其它因素的影響,也常有質量缺陷發生,最常見有以下幾種情況:無粘結預應力束外包層破損:產生原因一般是在運輸、搬運、鋪設過程因碰、壓、撞、磨擦而造成。因此在鋪設前、后及混凝土澆10、筑過程中,要對無粘結預應力束進行嚴格檢查,對局部破壞的外包層,采用水密性膠帶進行纏包修補,膠帶搭接寬度不應小于膠帶寬度的1/2,纏包長度應超過破損長度(兩端不小于5cm)。張拉端錨板移位:常見有錨板搭疊或上露出混凝土表面,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安裝時固定不牢。在澆筑混凝土時,由于振搗使其松動,加上混凝土的擠壓力或浮力,使之移位。當錨板搭疊或上露出混凝土表面大于20cm時,應及時鑿除錨具前的混凝土,鑿成一“ ”倒梯形,下邊為錨具排列的足夠寬度,夾角呈45度角,高度不小于500mm,深度為錨具埋沒的必須尺寸。將創面用乙二胺清潔劑清洗,將錨具重新安裝定位,并檢查無粘結預應力束有無破損情況,采用用高強度砼或11、環氧樹脂砼(環氧樹脂的滲量為20%)進行二次澆筑,澆筑時要確促振搗密實,待混凝土達到90%以上強度后方可張拉。張拉端(或錨固端)張拉時砼被擠壓破碎,錨具傾斜、前移、預應力束向上翹起(當錨具埋設位置不正確,錨板露出過多時,進行張拉時也會出現此種情況):產生原因主要是該處的砼不密實,砼承受不了一定的壓力而破壞。處理方法先將施加的張力逐一松馳,調直變形的預應力束(用專用工具)取出錨具,清洗創面,然后按上述重新埋固錨具方法進行處理,此類事故的危險性很大,應盡量避免發生。因此,張拉前,一定要對各張拉點(錨固點)進行嚴格地檢查,發現或懷疑混凝土不密實,錨具上浮等不可靠因素不得張拉,應及時處理。在施工中,我司結合現場施工實際,配合預應力分包單位按照上述的施工工藝流程,掌握好關鍵工序的施工要點,有序地組織勞力、材料和機械運行,合理地安排好工作面,即可大面積地展開立體交叉流水作業。預應力無粘結砼的大面積平板便于采用大模板,簡化支模工序,加快施工進度,提高施工效率都是非常有利的。具體的施工方案由預應力專業施工單位編制作為本施工組織設計的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