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十四五”衛生應急事業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1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54453
2024-10-24
16頁
879.03KB
1、 38 山東省“十四五”衛生應急事業發展規劃 根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 年)和山東省“十四五”衛生與健康規劃,結合全省衛生應急事業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一、發展背景(一)“十三五”工作成效“十三五”時期,全省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和省衛生健康委關于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全面強化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應急處置能力、救援能力和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組織管理不斷完善。組織實施衛生應急工作規范化建設提升工程,目前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2、縣級以上疾控和衛生健康綜合監督執法機構、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均設立了衛生應急管理機構,健全了省、市、縣三級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構建起了覆蓋全域、上下聯動、橫向聯通的衛生應急指揮體系。法治建設深入推進。修訂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辦法,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衛生應急預案管理工作的意見,強化各級各類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預案動態管理,全省衛生健康 39 系統已發布省級預案 22 部、市級預案 285 部、縣級預案 800 余部,基本形成了上下銜接、門類齊全的全省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基地網絡有效覆蓋。合理規劃布局,在全省建成 14 個省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和 51 個市級區域緊急醫學救援3、基地,構建起了綜合與專科兼顧的緊急醫學救援網絡。建成國家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移動處置中心(山東),共配置各類裝備 1108 臺(套),配套組建的國家級衛生應急隊伍現有隊員 156 名。完成全省衛生應急決策指揮系統升級改造,實現縱向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橫向與政府及有關部門協作聯動。人才建設持續提升。省、市、縣三級健全衛生應急專家咨詢制度,其中省級設立了衛生應急專家咨詢委員會,涵蓋 20 個專業組,聘任專家 207 名。全省建成衛生應急隊伍近 1500 支,其中國家級隊伍 2 支,省級隊伍擴充至 30 支,涵蓋傳染病防控、中毒、核輻射等六大類。全省累計培訓省、市兩級專業骨干 900余人,培訓衛4、生應急一線人員 29 萬余人次,開展衛生應急演練5700 余次。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健全各層級、多部門、跨區域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合力顯著增強,緊急醫學救援工作效能有效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網絡直報系統基本實現全覆蓋,初步建成基于常見傳染病癥狀的監測預警采集系統,已與 2700 余家醫療機構對接,實現與國家數據交互。啟動省級政府醫藥儲備,首批儲備醫藥用品 130 個品規、40 貨值 6000 萬元。省、市、縣三級均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日均消耗醫用物資上限不少于 1 個月要求進行了物資儲備。突發疫情科學應對。新冠疫情發生后迅即組織專家會商,2020 年 1 月 5 日向省5、委、省政府專題匯報,第一時間發出預警,第一時間制訂防控工作方案預案,第一時間做好培訓演練等應急處置準備。2020 年組織風險評估 20 余次,制訂預案 5 部,編寫應急工作方案 12 個,組織培訓 18 次、演練 10 次,嚴格落實疫情日報告、零報告制度,未出現任何紕漏。另外,“十三五”期間采取科學防控策略,組織多方聯防聯控,指導各地成功處置人感染 H7N9、H9N2 禽流感等級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40余起。突發事件高效救援。“十三五”時期,完成了“溫比亞”“利奇馬”臺風災害和龍鄆煤礦、梁寶寺煤礦、笏山金礦生產安全事故等 110 余起重大級以上或敏感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處置工作,救治傷病員6、 1500 余人;完成了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省運會、首屆儒商大會、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等 10 余起重大活動醫療衛生保障任務,有力維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贏得了省委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二)面臨的形勢和挑戰-發展優勢。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為疫情防控工作把舵 41 定向,因時因勢作出戰略部署,作出明確指示:“要加強實驗室檢測網絡建設,建立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協同監測機制,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預案體系,分級分類組建衛生應急隊伍,強化基層衛生人員知識儲備和培訓演練,深入開展衛7、生應急知識宣教”。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攻堅行動列為省委九大改革攻堅行動之首,在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堅持以基層為重點,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構建平急結合、科學高效、功能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這些要求為新時期衛生應急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問題挑戰。目前,我省公共衛生安全形勢仍然嚴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處于大流行狀態,國外埃博拉等突發急性傳染病暴發流行的隱患并未消除,境外傳染病輸入風險不斷加大;國內新發傳染病風險也在增加,一些已經控制或消除8、的傳染病有重新抬頭趨勢,鼠疫等傳統烈性傳染病威脅仍然存在;我省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有發生,核輻射和生物安全威脅不容忽視。另外,社會公眾對公共衛生安全關注度和保障需求不斷提高,這些都對衛生應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相比,當前的我省衛生 42 應急工作還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亟待完善,衛生應急規范化建設水平不高。監測預警能力亟需提升,多點觸發的監測預警體系有待進一步研發,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有效應用程度較低。突發事件衛生應急信息早期預警、快速反應、指揮處置能力尚不能完全滿足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需求9、。衛生應急基地和隊伍建設投入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力量薄弱,疾控機構應急職能有待進一步強化,應對重特大自然災害和極端氣候等情況的緊急醫學救援能力仍然有限。“十四五”時期,是推進健康山東建設、實現健康強省突破的關鍵時期,面對衛生應急事業發展的機遇挑戰,必須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持底線思維,把握發展規律,注重創新引領,抓住促進衛生應急高質量發展的契機,全面提升衛生應急核心能力,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和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重大疫情防控和公10、共衛生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精神,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堅持預防與應急并重,以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為根本,以“健康山東”“平安山東”建設為目標,以強化衛生應急規范管理和能力建設為核心,以 43 提高重特大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和完善基層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為重點,著力堵漏洞、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轉模式,全面提高應對復雜多變公共衛生安全形勢的能力,高質量打造衛生應急“防護網”“防火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衛生應急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則-政府主導、群防群控。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強化部門聯動、區域協調、群專協同,推進全省衛生應急能力體系建設。強調社會多元參與,發揮基層社區網格化防控作用11、,實現全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共建共治共享。-預防為主、平急結合。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加強公共衛生安全監測預警,將風險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加強平急結合的應急管理條件建設和快速轉換的機制建設,依法、科學、規范、有序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整體謀劃、分步實施。聚力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著眼強能力、活機制、增動能,科學規劃、系統提升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堅持全省整體“一盤棋”,強化量化細化、分步實施,優先解決制約衛生應急響應能力和時效的突出問題。-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加強衛生應急信息化和學科平臺建設,支持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充分發揮數字科技等關鍵技術在衛生應急治理體系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全面提高突發公共12、衛生事件動態監測、精準防控、科學管理水平。44 (三)規劃目標 到 2025 年,“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更加健全,“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衛生應急管理機制更加完善,應急預案體系、指揮協調機制、信息報告系統、應急處置隊伍、區域基地處置能力等核心要素質量全面提升,隊伍裝備配備、物資儲備保障和學科技術支撐全面加強,真正構建起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協同聯動、社會廣泛參與、處置高效有力的衛生應急工作新格局。-制度體系建設。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衛生應急等法規體系。強化衛生應急預案動態管理,適時修訂各級各類突發13、急性傳染病防治和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預案。-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完善傳染病監測數據采集預警系統、癥狀監測系統,以及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多渠道衛生應急監測預警體系,到2025 年,法定傳染病報告率達 95%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信息響應率達 95%以上,突發急性傳染病現場規范處置率達95%以上。-衛生應急隊伍建設。突出第一現場救治處置能力,健全區域性網格化衛生應急隊伍,省、市、縣級突發事件防控隊伍、快速反應小分隊、基層綜合應急隊伍建設覆蓋率分別達 45 100%,縣級以上衛生應急隊伍隊員培訓率達 98%以上,應急演練參演率達 95%以上。-救援基地網絡建設。14、優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布局,力爭建成 16 個省級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區域中心,推動市、縣級救援基地建設。探索建立空中、海(水)上救援中心,逐步構建“陸海空”立體化緊急救援網絡。-社會參與水平。實施全民衛生應急素養提升工程,衛生應急知識“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農村、進家庭”力爭實現縣(市、區)覆蓋率達 100%,全省居民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和急救常識技能宣傳縣級覆蓋率達 90%以上。三、主要任務(一)加強衛生應急組織管理體制建設 1.深化衛生應急組織體系建設。按照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衛生應急管理體制的要求,健全全省衛生應急組織體系,完善15、管理運行機制,推動在縣級以上疾控、衛生健康綜合監督執法機構以及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院前急救機構設立獨立的衛生應急辦公室,落實人員經費保障,加強履職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基層公共衛生委員會在衛生應急工作中的作用,提升基層衛生應急能力。2.健全公共衛生應急指揮機制。堅持平急結合、常備不懈,在省委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健全全 46 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機制,完善監測、預警、決策、處置、評估全鏈條響應機制,加強日常重大疾病防控和重大風險會商研判,協調解決重點問題。依法明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的主體、等級、程序和方式,構建分級分層、快速靈敏、綜合集成16、協同高效、閉環管理的應急響應機制。3.提升衛生應急法治化水平。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關注國家立法進程,按照法定程序,適時推動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地方性法規。進一步理順相關法律法規的適用關系,厘清各級在應對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的事權、財權、人權和物權,明確突發事件處置中各主體的法律地位以及權利義務。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法律法規實施狀況評估機制,不斷優化衛生應急法治體系。4.推進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加強衛生應急預案管理和規范化建設,根據形勢任務變化要求,動態制(修)訂衛生應急預案,加強各級各類預案之間的銜接,推進預案的數字化、流程化建設,提升預案針對性、操作性、約束性,構建分層分類、17、高效實用的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強化預案的宣傳培訓和演練評估工作,提高管理人員、專業隊伍和社會公眾規范化應對能力,縮短從常態到應急處置的轉換時間。5.加強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建設。完善多部門、跨地區、軍地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建設緊急事務數據共享調度平臺和分級預警、多級決策、實時分析、集中研判智能系 47 統,定期開展風險會商研判,加強信息通報、資源共享、對策協調、分工協作。建立健全社會動員機制和群防群控工作機制,完善基層公共衛生組織體系建設,鼓勵、引導社會志愿者組織規范有序提供志愿服務。(二)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6.完善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圍繞“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18、療”目標,以新發突發傳染病、重大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職業中毒、食源性疾病等為重點,提升醫療機構預檢分診能力,完善各類監測哨點布局。優化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實現信息源頭收集、實時抓取和在線監測。加強公共衛生安全相關場所、人員、行為、物流和氣候等特征分析與疫情追蹤,及時監測預警高危區域、高發季節和高風險人群。7.打造多點觸發預警預報機制。堅持動態防控、科學防控、精準防控,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強化公共衛生多部門數據共享和場景化多業務協同,深化“大數據+網格化”管控機制,建設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的多點觸發預警預報系統。健全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之間的信息推送、會商分析19、和早期預警制度。專欄專欄 1 1: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系系 將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管理體系,在全省一體化大數據平臺統一框架下,推動區域之間、部門之間、企業以及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相關數據協同應用,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加強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使用;48 建立完善傳染病監測數據采集預警系統、癥狀監測系統,對接醫療機構直接采集數據,多維度分析傳染病病例和癥狀信息數據,實現實時健康監測、自動化預警和科學化、智能化決策輔助功能,并與省一體化綜合指揮平臺對接;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構建覆蓋口岸、客運場站、大型超市、農貿市場、學校等重點公共場所,全20、省傳染病專科醫院,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發熱、呼吸、腸道門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熱哨點診室以及藥店等重點部位的監測哨點布局。8.實現突發急性傳染病有效處置。依托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強化人員配備、物資準備、業務培訓和實戰演練,進一步做好流行病學調查、標本采集、環境消殺、密切接觸者追蹤管理等現場處置工作。依托各級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實驗室應急檢測平臺,有效開展病原快速篩查。依托院前急救機構,以設區市為單位,按照至少每 3 萬人口配置 1 輛救護車,其中至少 40%為負壓救護車,確保規范、安全、快速轉運突發急性傳染病病例、疑似病例。9.健全公共衛生醫療救治體系。全面建成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和青島、菏澤分中21、心并投入使用,各市具備一所達到三級傳染病醫院標準的醫療機構。努力完成省級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區域中心設置。建立健全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西醫協作機制,布局建設一批省級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加強承擔傳染病集中救治任務的傳染病院、綜合醫院傳染病病區負壓隔離病房建設。(三)強化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體系 10.織密緊急醫學救援網絡。按照國家統一部署要求,積極爭取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項目,省級層面規劃布局緊急 49 醫學救援中心,市級和縣級規劃布局緊急醫學救援站點。推進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核心能力建設,提升重大級以上各類突發事件傷病員收治能力。探索建立空中、海(水)上緊急醫學救援中心,打造高效實用的“陸海空22、”立體化緊急救援網絡。11.豐富專家人才資源儲備。適時調整完善各級衛生應急專家咨詢委員會、應急專家庫信息系統,逐步完善專家信息共享機制,形成分級管理、分類設置、覆蓋全面的衛生應急專家資源信息體系。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衛生應急管理學科建設,探索建立我省衛生應急研究體系、實驗室體系、培訓體系。實施“山東省衛生應急人才育英工程”,著力培養滿足各級各類多樣化需求的復合型衛生應急專業人才。專欄專欄 2 2:“山東省衛生應急人才育英工程”:“山東省衛生應急人才育英工程”成立省級衛生應急研究機構,搭建我省衛生應急學科研究高端平臺,著力吸引和培養一批衛生應急高端人才,加強衛生應急管理理論和相關學科研究;探索“高23、校學歷教育+衛生應急隊伍繼續教育”聯合培養等模式,培養我省高層次、復合型衛生應急專業人才;定期選派衛生應急管理和專業人才至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相關機構培訓交流;采用訂單式培養等模式,為基層配備能夠滿足公共衛生工作需求的衛生應急人才。12.加強衛生應急隊伍建設。緊跟需求、與時俱進,前瞻性建設多層次、多梯隊衛生應急隊伍體系。支持國家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移動處置中心(山東)、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山東)瞄準前沿加快發展,積極創建國際應急醫療隊。結合各地緊急醫學救援需求和特點,建立省、市、縣級綜合隊伍和專業隊伍。綜合隊伍突出第一現場處置能力,融合醫療、防控、50 檢測、管理等多專業,功能由“單一化”向24、“綜合性”發展,打造獨自處置突發事件“作戰單元”。專業隊伍針對不同門類現場,具備化學污染與核和放射等專門能力,能夠完成突發急性傳染病控制、特殊場所的污染消除、特殊人群的臨床救治等任務。13.加大培訓演練工作力度。按照衛生應急隊伍標準化建設要求,補充更新衛生應急隊伍技術裝備。推動衛生應急演訓基地(培訓中心)建設,建立衛生應急崗位人員輪訓制度,開展全員系統化職業培訓,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不同場景下的實景演練和業務培訓,2025 年底前完成全省縣級以上單位衛生應急管理人員、衛生應急隊員全員輪訓,滿足全鏈條、全要素的衛生應急實戰處置需求。(四)夯實衛生應急業務保障基礎 14.提升一體化綜合指揮能力。依托25、各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根據“山東省一體化綜合指揮平合”建設要求,建設完成綜合指揮平臺公共衛生分平臺。建立跨部門業務運轉體系和業務協同機制,全力實現傳染病疫情預警防控、危險因素干預、應急處置、醫療救治等公共衛生綜合防護目標。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提升信息分析利用能力、突發事件應急決策能力、突發事件綜合救治能力和疫情聯防聯控協同能力。15.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在山東省應急物資保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認真落實衛生應急物資儲備規劃和政策措施。依 51 托省級綜合物資倉庫及代儲庫,配合有關部門規劃建設省級應急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重點儲備衛生防疫、急診急26、救等應急物資,用于統籌平衡全省重要醫療衛生物資應急保障。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等有關醫療機構原則上物資藥品儲備量應滿足 30 天滿負荷運轉需求。各市加強區域內統籌,確保儲備(配備)充足,調配渠道暢通,應對本轄區重點部位和重要場所疫情防控應急需求和醫療救治必備需求。16.加強重大疾病防控科學研究。聚焦重大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應急能力開展研究,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科研攻關,支持建立重要傳染病病原體生物樣本庫,開展病原體在人體中的感染、傳播、疾病轉歸機制研究,建立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的生物技術儲備,提升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綜合防控技術。組織中醫藥相關學科協同攻關,研發中醫藥有效治療技27、術和藥物。17.推進衛生應急社會支撐建設。進一步健全衛生應急社會動員機制,拓展衛生應急社會動員內涵,逐步將社區、企業、社會力量有機納入政府衛生應急體系。力爭將公共衛生和衛生應急管理等內容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等機構干部教育培訓內容。繼續實施全民衛生應急素養提升工程,開發形式多樣、易于傳播的宣傳產品,促進衛生應急知識廣泛傳播,提高全社會的危機意識、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衛生應急參與和志愿者行動意識,提高緊急狀態下逃生避險、自救互救技能。52 四、保障措施(一)強化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堅持黨對衛生應急事業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方向、定政策、抓落實,確保衛28、生應急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進。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應急管理格局,把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納入各級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采取有力措施,保證衛生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分層次、有步驟實施,保障各項建設任務真正落到實處。(二)加大財政投入,保障工作進展。從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維護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高度,積極爭取財政投入,進一步完善政府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的長效投入機制,科學規劃實施一批強弱項、補短板、提能力的重點建設項目,保障和支持衛生應急工作順利開展。進一步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衛生應急事業發展投入。(三)深入宣傳引導,形成工作合力。加強“十四五”衛生應急事業發展規劃政策宣傳,提高群眾政策知曉度和參與度,鼓勵社會資源參與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積極宣傳衛生應急事業發展成果,加大對衛生應急領域典型案例、典型人物挖掘和宣傳力度,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努力營造“社會支持、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四)注重考核評估,確保建設成效。加強規劃實施的過程管理,提高規劃實施的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信息化水 53 平。建立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監督管理和考核評估體系,制訂切實可行方案,通過開展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自查、抽查,實施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對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工作進展和成效進行綜合評價,及時發現解決問題,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