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城市公共交通規劃方案(2023-2035年)(1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55291
2024-10-30
10頁
12.18MB
1、 1 2023 2035 一、規劃背景 隨著煙臺市城市空間結構優化拓展,未來將構建“一主一副四軸多片區”的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帶狀組團式格局更加明顯;同時,城市機動化水平日益提高,市民對公共交通出行的效率、品質及多樣化需求不斷提高,要求城市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為落實國家、省、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戰略及政策要求,緊密銜接煙臺市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等,引導城市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公交都市”創建成果,支撐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發展,開展煙臺市城市公共交通規劃(20232035 年)編制(以下簡稱“規劃”)。二、規劃范圍與年限 規劃范圍:煙臺市中心城區,包含芝2、罘區、福山區、萊山區、牟平區、蓬萊區、黃渤海新區和高新區,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保持一致,并適當拓展至市轄區范圍。規劃年限:近期至 2026 年;遠期至 2035 年。三、規劃目標 通過規劃的實施,實現城市公共交通線路網絡層次更加清晰,基礎設施保障更加有力,運營組織更加高效,服務水平再上臺階,讓“公交都市”品牌更亮。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出行 2 需求,打造更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助力建設“更具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四、規劃策略 圍繞打造人民滿意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為中心,實施四大策略。策略一:打造快捷走廊,重在“快”字,對標“軌道”服務水平,破解城市公共交通慢的問題。策3、略二:優化線網布局,重在“優”字,對標“私人化”交通,破解乘車便捷性和可達性問題。策略三:運營提質提效,突出“質”和“效”,滿足多元化出行需求,提升出行體驗,同時兼顧資源高效利用。策略四:完善設施保障,突出“保障”,提升完善各類基礎設施配套水平,支撐公交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五、規劃方案(一)城市公共交通線網規劃 1.線網模式及布局規劃 近期,依托龍煙市域化鐵路與規劃公交專用道網絡,打造“市域化鐵路+快線”骨架公交走廊,并為遠期軌道交通及中運量系統培育客流,提供運營快速、可靠的公交服務。遠期,規劃打造“軌道交通+中運量為骨架,多層次常規公交為主體,特色公交為補充”的多層級、一體化公共交通線網體系,4、構建多模式、多樣化、全覆蓋的高品質公共交通服務網絡。基于帶狀組團城市空間結構特點,構建“點、線、面”多維線網布局模式,錨固各級樞紐節點,打造高頻快捷走廊,強化區 3 域線網覆蓋。點:對外交通樞紐+區域交通樞紐;以重點交通樞紐為錨固點,使區內、外不同層級線網良好銜接;滿足對內、對外出行需求。線:道路交通走廊+重要客流走廊;根據不同道路條件、客流需求,規劃采用差異化公交客流走廊形式,布設不同等級線網,打造高效客流走廊。面:九大區域片區+復合模式布局;針對帶狀組團城市形態,突出軸線貫穿,根據蓬萊、黃渤海新區西、黃渤海新區東、福山、芝罘、黃務、萊山、高新、牟平九片區客流和路網特征,分區分置以帶狀、網格5、狀、魚骨狀、星型放射狀等線網模式,科學布局各片區公交線網,同時強化片區間銜接聯系。2.軌道交通線網規劃 本次規劃銜接、繼承煙臺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煙臺市鐵路網布局規劃(20222035 年)及龍煙市域化鐵路改造工程方案,遠期規劃形成軌道交通線路 5 條,呈“內網格、外放射”的網絡結構;市域(郊)鐵路以市域化龍煙鐵路為主,逐步形成“一心四射”網絡布局;不斷優化常規公交線網,做好軌道網、公交網雙向融合發展,提升城市客運換乘效率。3.中運量線網規劃 城市軌道建成前,中運量系統與市域化鐵路和公交快線共同承擔城市公交主骨架功能,同時承擔部分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客流培育功能;城市軌道建成后,中運量系統作6、為軌道交通的延伸與 4 補充,覆蓋次客流走廊。綜合客流需求、道路條件及遠期與軌道銜接等因素,規劃中運量線路 3 條,總長度 53.2km,形成“兩橫一縱”中運量線網布局,“兩橫”為只楚路南大街走廊、永達街紅旗路走廊,“一縱”為化工路德潤路走廊。結合煙臺市中運量建設需求及未來軌道交通建設,中運量擬選用 BRT 制式,建設路中式中運量走廊。4.常規公交線網規劃 按照“新區增覆蓋、老區重梳理、走廊減重復、組團強聯系、層級便銜接、線路優形態”的總體原則,近期立足現實基礎、注重可實施性,遠期支撐城市發展,適度前瞻性,總體規劃構建“快、干、支、微”四級常規公交網絡體系,合理規劃特色公交,遠期規劃形成公交線7、路 380 條左右,打造層級分明、銜接順暢、優勢互補的城市公交線網結構。(二)城市公共交通運營組織 1.車輛配置 遵循“按需、高效、可實施”原則,綜合考慮現狀及未來道路條件、線路等級、不同時段客流需求、服務水平等多方面,優化配置不同車輛車型。規劃近期達到16標臺/萬人,遠期達到18.1標臺/萬人。2.車輛選型 為滿足提升乘客出行舒適度以及適老化要求,未來新增及更新車輛全部采用空調車輛;新增和更新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 5 汽電車比率 100%。滿足節能環保以及“雙碳”要求,新增和更新車輛新能源占比達 100%。新增和更新車輛駕駛區防護隔離設施安裝率達 100%。適應特色公交發展,積極推廣小微公8、交車型和客運版公交車型。3.發車間隔 公交快線:高峰發車間隔 4-10 分鐘(部分高頻快線 3-5 分鐘),平峰發車間隔 7-10 分鐘。公交干線:高峰發車間隔 5-10 分鐘,平峰發車間隔 7-12 分鐘。公交支線:高峰發車間隔 8-12 分鐘,平峰發車間隔 12-15分鐘。微循環線路:常規運營模式,高峰發車間隔 8-12 分鐘,平峰發車間隔不大于 25 分鐘;定點發車模式,根據實際客流需求確定發車間隔。特色公交線路:根據實際客流需求確定發車間隔。4.線路號規制 依據 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服務規范(GB/T 224842016)要求,按照乘客易于識別、尊重歷史傳承、運營便于操作原則,分線路等級9、規范線路命名規則。其中,快線采用“K+一至三位阿拉伯數字+路”命名,其他常規線路采用“一至三位阿拉伯數字+路”命名,微循環線路采用“W+一至三位阿拉伯數字+路”命名,夜間線路采用“夜+一至三位阿拉伯數字+路”命名,定制線路采用“D+一至三位阿拉伯數字+路”命名。6 (三)城市公共交通場站布局 1.場站規模 參考 城市公共交通站、場、廠設計規范(CJJ/T 152011)、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標準(GB/T 513282018)、煙臺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借鑒其他城市用地經驗,結合煙臺市現狀及規劃用地情況,本次規劃所需場站規模不小于 105 公頃。2.規劃方案 本次規劃公交10、場站 151 處,總面積為 105.9 公頃,其中,規劃樞紐站 29 處,占地 29.3 公頃;規劃停保場 29 處,占地 44.7公頃;規劃首末站 93 處,占地 31.9 公頃。(四)公交專用道網絡規劃 按照“適當超前,按需設置,同步建設,適時啟用”原則,規劃公交專用(優先)道 400km,其中公交專用道 345.8km,公交優先道 54.2km。近期,均為限時段公交專用道,其中,南大街、北馬路啟用時段為 6:00-22:00;其他專用道限時使用時段為早高峰7:00-8:30、晚高峰 16:30-18:30。遠期,結合中運量建設,路中式中運量走廊和快捷公交走廊專用道全天公交專用;其他專用道11、限時使用時段為早高峰7:00-8:30、晚高峰 16:30-18:30。公交專用時段內,允許公交車輛、專用校車、大中型載客汽車、執行緊急任務的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搶險車通行。7 (五)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設 面向公眾服務智能化建設,持續收集乘客訴求,升級推廣煙臺公交 APP;推動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向縣級城市拓展,實現市域內公共交通“一卡通用”。進一步整合城市其他交通出行方式,逐步打造基于 MaaS(出行即服務)體系的公交服務平臺。面向企業管理智能化建設,推廣車載客流計數器應用,升級公交智能調度系統,實現計劃排班管理、車輛智能調度等功能。逐步搭建公交企業智慧中樞系統,實現公交運營現場及運營12、指標的可視化。面向行業監管智能化建設,搭建行業綜合監管平臺,實現綜合運營監測、服務質量評價、安全管理與應急調度等功能,進一步提升公交監管水平。搭建公交運營、服務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估體系,為城市公交線網優化和成本規制提供依據。六、近期建設計劃(一)線路開辟和調整 近期線路開辟及調整原則:構骨架,搭建快線骨架,規劃長江路幸福南路、只楚路南大街、永達街紅旗路、港城大街、火炬大道北關大街等橫向骨架走廊,規劃衡山路福海路、化工路德潤路、機場路、山海路、迎春大街、二馬路觀海路等縱向骨架走廊;增覆蓋,增加幸福新城、八角大學城等新區覆蓋,完善公交服務薄弱區域,縱深覆蓋;優形態,采取截彎取直、拆分合并等措施,13、優化現狀線路形態;提服務,加強與相關部門與屬地政府對接,爭取大力支持,解決市民反映熱點問題;強接駁,8 加強公交線網與龍煙市域化鐵路、濰煙高鐵等接駁,提升換乘便捷性。近期形成“快線為骨架,干線為主體,支線、微循環為延伸,特色公交為補充”的多層級、一體化公交線網體系。(二)公交場站 規劃近期新增場站 32 處,總面積 17.3 公頃。其中,新增首末站 14 處(其中新建 10 處,改建 4 處),面積 5.3 公頃;新增樞紐站 13 處(其中新建 2 處,與鐵路樞紐同步配建 11 處),面積 3.2 公頃;新增停保場 5 處(全部新建),面積 8.8 公頃。(三)公交專用道 依托骨架走廊建設公交專用道網絡,打造快線骨架走廊。在現狀 206.1km 公交專用(優先)道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網絡布局。近期,新增專用道 63.4km,優先道升級為專用道 97.5km,專用(優先)道里程達到 269.5km(其中專用道 202.6km,優先道66.9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