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縣城關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1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55652
2024-11-01
11頁
1.20MB
1、為貫徹落實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促進鎮域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協調統一,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全鎮國土空間布局優化、建設美麗國土和美好家園的目標。依據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立并監督實施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實施意見陜西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安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漢陰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結合城關鎮實際,編制城關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對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的細化落實,是鎮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指南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編制詳細規2、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依據。一、規劃范圍和規劃期限一、規劃范圍和規劃期限 規劃層次分為鎮域一個層次(城關鎮鎮區已劃入漢陰縣中心城區,因此,本次規劃不涉及城關鎮鎮區部分)。全域規劃范圍為漢陰縣城關鎮行政轄區范圍內全部國土空間,土地總面積13332.78公頃。包括轄區內北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西街居委會、中壩村、前進村、楊家壩村、果園村、東南村、太平村、雙星村、解放村、中堰村、花扒村、月河村、三元村、三坪村、草橋村、長窖村、龍嶺村、麒麟村、五一村、趙家河村、平安村、新星村。規劃期為2021-2035年,規劃基期年2020年,規劃目標年2035年,近期目標年23、025年。二、戰略定位和規劃目標二、戰略定位和規劃目標 戰略定位:漢陰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月河川道城鎮帶重要節點城市,以富硒食品、新材料、文旅康養為主導的生態休閑旅游城市,獨具魅力的山水生態文化名城。規劃目標:到2035年,城關鎮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全面優化,糧食安全基礎更加穩固,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升,三產融合程度大幅加強,形成農業空間優質和諧、生態空間自然優美、城鄉空間品質集約、文化空間特色鮮明、支撐體系安全順暢的國土空間新格局。三、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三、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基于農業、生態、城鎮三類空間功能,協調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將城關鎮國土空間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4、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以及礦產能源發展區等六個一級基本分區。在一級分區的基礎上將城鎮發展區及鄉村發展區劃分至二級分區,城鎮發展區細分為城鎮集中建設區、城鎮彈性發展區和特別用途區,鄉村發展區細分為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及林業發展區。綜合考慮空間管制要求,加強國土空間用途管制。(1)農田保護區:該區應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相關規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布局穩定,任何單位、個人不得將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綠化裝飾以及其他破5、壞耕作層的植物;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挖湖造景、建設綠化帶;嚴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畜禽養殖設施、水產養殖設施和破壞耕作層的種植業設施。(2)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區嚴格按照生態保護紅線要求進行嚴格管控,以嚴格保護、禁止開發區域進行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準入制度,嚴禁任何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3)生態控制區:該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導用途,按照限制開發區要求進行管理,嚴格限制農業開發占用和新增建設占用,允許在不降低生態功能、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可適度開展必要的生態修復和開發利用。區內實施“名錄管理+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區內土地使用應符合經批準的相關規劃,限制不符合主體6、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原有不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生產、開發活動應當逐步退出,并進行生態修復。(4)鄉村發展區 村莊建設區:該區以促進農業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導向,按照“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方式,根據具體土地用途類型進行管理。對于村莊建設用地和各類配套設施用地,應按照人均村莊建設用地指標進行管控。村莊建設區內允許農業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以及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而進行的村莊建設與整治。一般農業區:該區土地主要用于農業生產及農業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允許保留農業建筑用地、水利設施用地、交通用地、水源地、古跡保存用地、水產養殖用地、特定生態用地7、。嚴格控制區內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不得隨意占用或荒蕪農用地。國家能源、交通、水利、國防等重點建設項目無法避開農業用地區內耕地的,需經法定程序報批。區內現有非農業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應當優先整理、復墾或調整為耕地,規劃期間確實不能整理、復墾或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得擴大面積。林業發展區:嚴格保護現有森林資源,適度增加林地保有量。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大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力度,優化森林結構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穩定性和碳匯能力。加快新增造林、營造混交林,綜合采取補植補造、撫育穩伐及封山育林等措施,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和覆蓋率,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5)礦產能源8、發展區:應對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進行保護,并為礦產資源開發提供有效保障。區內土地主要用于采礦業以及其他不宜在居民點內安排的用地,因生產建設挖損、塌陷、壓占的土地應及時復墾。四、重要控制線劃定四、重要控制線劃定 城關鎮承接上位規劃,嚴格落實各項控制指標,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983.15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483.14公頃,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401.06公頃,城鎮開發邊界規模968.67公頃。五五、歷史文化及景觀風貌、歷史文化及景觀風貌 城關鎮現有文物保護單位9處。四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漢陰城墻(含文峰塔)、漢陰書院及三沈故居、漢陰文廟大成殿和菩薩泉觀音殿;五處縣級文9、物保護單位,分別為李家臺遺址、馬家堡古墓群、楊家壩古墓群、楊家壩遺址和祖師殿。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要求,做好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升級工作。文物保護單位周邊或已滅失文保單位原址可適當增加綠地、廣場等歷史文化展示與記憶空間,與文化旅游產業、城鄉生活空間有機融合。完善文物保護單位建標立碑,落實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六六、統籌資源保護與利用、統籌資源保護與利用 落實耕地保護目標。按照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要求,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落實耕地保有量,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規劃到2035年,全鎮耕地面積不低于1983.15公頃,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1483.14公10、頃。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用足流量、用好增量的要求,嚴控建設用地總量,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推進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和高效利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轉變。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堅持以服務經濟可持續發展為重心,充分結合全域規劃布局,以提高水安全保障為總體目標,以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出發點,落實上位規劃下達的用水指標。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落實上位規劃林地保護目標,嚴格落實林地用途管制,控制經營性項目占用林地指標,嚴格執行林地征占用定額管理。逐步穩定林地面積,提高林地質量。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推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嚴格礦產開發11、準入條件,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鼓勵礦權、資本、技術以各種形式進行合作,鼓勵現有礦權進行自愿依法有序重組、整合,優化布局結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礦業企業集團。通過重組、整合和升級改造,更好發揮優質產能作用,逐步形成大、中、小型礦山協調發展,實現合理布局、規模開發、集約利用的目標。七七、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國土綜合整治。規劃期間,實施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綜合整治,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宜耕后備資源開發,整理復墾農村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治理和修復鄉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生態修復:規劃期間,圍繞月河實施水土流失治理12、項目;以鳳凰山森林公園為核心實施生態提升鞏固項目,加強森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八八、提升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提升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 完善綜合交通體系。依托鎮域交通體系發展現狀,全面加強公路系統等區域重大交通設施布局。加強與周邊縣鎮區域交通聯系,以陽安鐵路、G7011、G316、X217、漢漩路等主要交通道路為骨架形成覆蓋全面、結構合理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提升市政基礎設施質量。推進給水、排水、電力、通訊、燃氣、環衛等系統布局,高標準優化設施網絡協調布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按照“完善社區日常公共設施、提升基礎公共設施、突出特色公共設施”的發展思路,構建等級層次合理、設施類型多樣、配置水平相當、功能服務完善、獲取機會均等、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加強安全與綜合防災。建立城鄉一體的災害監測、預警、預報、交通疏散及指揮、救援綜合防災體系,重點加強全鎮抗震、消防、人防、防洪和地質災害防治的規劃建設。九九、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的領導,落實黨委和政府國土空間規劃管理主體責任,強化統籌協調。完善評估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定期評估機制,實行實時監測,實施動態維護。規劃政策保障。健全完善公眾監督的長效機制,明確規劃指標績效考核機制。漢陰縣自然資源局 城關鎮人民政府 2024 年 09 月 0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