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大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2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55784
2024-11-04
22頁
9.36MB
1、【公眾征求意見版】甘谷縣大石鎮人民政府2024年9月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大石鎮行政轄區范圍,面積99.10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近期為2021-2025年,遠期為2026-2035年。12目 錄01 落實市縣戰略,明確發展目標定位02 強化底線約束,構筑國土空間格局03 促進鄉村振興,建設高品質城鄉空間05 傳承歷史文化,塑造魅力國土空間06 完善基礎設施,構建高效便捷交通07 強化規劃傳導,保障規劃有效實施04 國土整治修復,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落實市縣戰略,明確發展目標定位規劃定位:銜接天水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甘谷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等上位規劃及相2、關要求,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最終確定大石鎮發展定位為: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優質糧油主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旅互通的宜居宜業宜游的農旅示范基地。優質糧油主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集“糧果椒中藥”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圍繞特色農業,完善林果、花椒、中藥材為主導冷鏈倉儲和粗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拓寬增收渠道;農旅互通的宜居宜業宜游的農旅示范基地強化甘谷北出橋頭堡的商貿地位,形成清溪河流域北聯定西的重要商貿集散地;憑借貫寺李家祠堂、人文大石優勢文化資源,以大石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鄉村振興為契機,強化大石特色農副產品,形成以“文化+農業+鄉村旅游”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發展的示范基3、地。30101落實市縣戰略,明確發展目標定位發展策略:40101 牢筑底線 產業提能設施便民品質提升 錨固綠色安全本地和要素管控,實現價值轉換。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科學避讓地質災害風險,強化應急避險和安全防護場所設施布局,構建安全韌性國土空間,維護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鎮區中心村基層村”融合,推動綠色產業創新示范。依托鎮區,以農業園區建設為動力,聚焦農旅融合發展。把握片區的農業特色,深入挖掘片區文化內涵,打造以農事觀光、文化體驗和健康休閑為特色的旅游精品。公服均等,設施共享,共建城鄉生活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反映群眾訴求,統籌區域空間和資源配4、置。高標準、高規格配套設施,以鎮區中心村基層村進行配置。保護鄉土氛圍,建設有人情味的鄉土社會。加強生態修復,對地質災害、森林植被、水生態等進行修復保護。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用地、建設用地進行整治。全盤統籌安排盤活總量。保護特色文化資源并合理利用。對人居環境進行提質改造,風貌品質提升。落實市縣戰略,明確發展目標定位規劃目標:堅持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原則,整體謀劃大石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發展建設與區域協調聯動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的新型城鎮。至2025年:推進以產興鎮,以產富民,推進農5、業+商貿+文化+生態實現大石鎮產業與城區的融合發展;落實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確定城鄉建設用地規模,保障鄉村發展空間,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大石鎮教育、醫療、就業與社會保障、社會公平及安全等方面都取得同步協調發展,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全縣平均水平。至2035年:鎮區與村莊聯動發展,拓展農業產業鏈,形成較為復合化的產業體系,實現大石鎮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鄉村人居環境品質明顯提升,鄉村宜居水平持續提高;優化用地構成,提升空間利用效率,切實推進城鎮現代化建設。將大石鎮建設成一個規模適當、結構合理、功能齊備、環境優美、生活便利的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的新6、型城鎮。加強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因地制宜調整空間布局,提升大石鎮國土空間品質與質量,打造宜居生活空間、宜業生產空間。50101強化底線約束,構筑國土空間格局強化底線約束:60202永久基本農田5033.57公頃 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改變用途,法律和國家規定的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無法避讓的除外。生態保護紅線0公頃 生態保護紅線是生態安全管控底線,包括核心生態保護區和一般生態保護區。城鎮開發邊界40.49公頃 城鎮開發邊界是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重點完善城鎮功能、提升空間品質的區域邊界。強化底線約束,構筑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格局:707、202規劃形成“一心、兩軸、五片區”的國土空間總體結構。一心:位于大石鎮區,承擔行政、商貿和文化中心職能。兩軸:東西向清溪河流域產業發展軸、南北向城鄉融合發展軸清溪河流域產業發展軸:沿清溪河流域,形成貫穿安遠、大石、禮辛三鎮的城鎮產業集聚發展軸線。城鄉融合發展軸:依托省道S323和規劃的Y526,形成北聯通渭、南接渭河川區的城鄉融合發展軸線。五片區:分別為兩個特色農業發展區、兩個綠色生態保育區和一個產業集聚發展區。促進鄉村振興,建設高品質城鄉空間鎮域居民點體系規劃:80303本次規劃確定居民點體系為“中心鎮區中心村基層村”三個等級:中心鎮區:主要為大石村,為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服務功能8、加工業和商貿服務業為一體。中心村:規劃將榆川村、中莊村、趙坡村、王川村、貫寺村、黃坪村6個行政村作為個片區中心村,輻射帶動周邊村莊。基層村:咸川村、梨溝村、牛川村、武屲村、下山村、南山村、北山村、丁窯村、曲坪村、馬川村等18個行政村,在中心村及鎮區雙重輻射帶動下,強化村莊片區產業結構,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改善村民生活質量、促進村莊整體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建設高品質城鄉空間村莊分類引導:90303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其主要特征是:人口規模相對較大、區位交通條件相對較好、配套設施相對齊全、產業發展有一定基礎、對周邊村莊能夠起到一定輻射帶動作用,具有較大發展潛9、力的村莊。集聚提升類村莊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關鎮所在地的村莊。其主要特征是:村莊能夠承接城鎮外溢功能,居住建筑已經或即將呈現城市聚落形態,村莊能夠共享使用城鎮基礎設施,具備向城鎮地區轉型的潛力條件。城郊融合類村莊目前暫無法確定類別、看不準、需進一步觀察和論證的村莊。其主要特征是:人口規模相對較小、配套設施一般,發展動力不足、發展受限,一般需依托附近集聚提升類村莊共同發展。其他類序號村莊類型村莊個數1城郊融合類大石村、馬窯村、中莊村、牛川村、馬川村、河南村、貫寺村72集聚提升類趙坡村、王川村、李灣村、冰灘村、黃坪村、下山村、榆川村73其他類咸川村、梨溝村、武屲村、南山村、北山村、丁窯村、曲坪村、溫10、峴村、王灣村、李川村、麻坪村11促進鄉村振興,建設高品質城鄉空間產業發展規劃:100303突出綠色資源價值彰顯,整合農業、文化資源,共同打造清溪河流域特色農產品集聚地、農副產品集散地、鄉村旅游目的地。構建以現代高效農業為主導,加工倉儲業為基礎,旅游服務產業做支撐的產業發展體系。將大石鎮建設成為:依托清溪河流域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現代農業大鎮;依托大石旱碼頭區位優勢,做強商貿物流業;結合大石人文資源,突出文旅休閑產業,打造文化休閑名鎮。一產驅動:利用現有農業基礎,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充分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品牌農業,做大做強優質糧油,輔助特色水果、生態養殖、中草藥種植等農產品,將農業與鄉11、村旅游結合打造新型田園社區,農旅融合區、現代農業區、生態種養循環區。二產提質:以鎮區建設為基礎,重點推進建設中藥材、林果、牲畜深加工基地建設。形成以集商品集散、信息匯聚、倉儲物流、加工配送、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為一體的農副產品加工、交易集散中心,打造清溪河流域乃至全縣農副產品加工和集散地。三產增效:圍繞“田園+康養”主題,依托林果、中藥材、生態優勢,實施農旅一體深度融合發展策略。形成“現代化種植+特色化融入+品牌化宣傳”及“休閑農莊+農事體驗+康體養生”為主的產業發展新模式。促進鄉村振興,建設高品質城鄉空間產業發展規劃:110303構建“兩軸、五區、多節點”產業結構。兩軸:清溪河現代農業發展軸、12、農旅融合發展軸清溪河現代農業發展軸:依托清溪河產業業態,形成東聯安遠、西接禮辛的產業發展集群,與周邊鄉鎮抱團發展,同時又各具特色,避免無序化競爭。農旅融合發展軸:依托鎮域交通干道,貫穿南、北部山區各大產業片區和產業節點,形成以農業產業為基礎、生態環境為依托的農旅融合發展軸。五區:按照區域基本農田圖斑及片區種植條件,規劃將鎮域劃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后山特色農產品發展區、北部特色農產品發展區、生態休閑區、清水河流域特色產業發展區、南部特色農產品發展區。多節點:為多個養殖社區、中草藥種植基地、特色種植區,在現有種植基礎上,形成區域特色。國土整治修復,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農用地整治:120404高標準農13、田建設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用養并重”,實施集中連片的高標準永久基本農田建設,不斷提高永久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按照“田地平整連片、基礎設施配套、田間道路通暢、林網建設適宜”的要求,加大永久基本農田坡改梯和中低產田改造力度,通過加強地力建設,完善道路系統等,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糧田,并按照數量、質量和生態全面管護要求,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實施永久保護。規劃末期大石鎮全鎮建成高標準農田3654.98公頃。坡改梯、耕地地力提升工程 規劃實施坡耕地改造梯田工程,通過小塊并大塊,坡地變局部平地,不僅可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而且為發展特色產業、農業現代化創造了條件,增加14、了群眾的收入,同時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優化施肥結構,改進施肥技術,施加有機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進行土壤深松,提升耕地質量。規劃對大石鎮全域坡度6-25一般耕地實施坡改梯工程,面積1360.09公頃;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 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遵循“保護生態、因地制宜、有序開發、綜合利用”原則,適度利用荒草地和裸地等未利用地資源。按照“宜耕則耕、宜園則園”原則,對位于耕地集中區的零散未利用地予以優先開發,作為耕地后備資源。至2035年,規劃大石鎮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106.22公頃。國土整治修復,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建設用地整治:130404 對于村內閑置宅基地,鼓勵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退出,并15、優先用于支持新房新居、公共基礎設施、綠地廣場等建設再利用,有效提高農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對于零散分布的宅基地,并優先復墾為耕地,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盡可能與周邊耕地集中連片,引導零散村莊向重點村和鎮區集聚。廢棄宅基地退出 閑置宅基地的再利用。將閑置宅基地再次投入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規劃結合鄉村旅游,將王家川村、大石村等村莊閑置居民點用地,通過鄉村旅游項目的植入,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宅基地功能改造。將周邊有優美景觀的宅基地改造成休閑活動中心、停車場,為游客和村民提供休閑旅游服務;宅基地周邊景觀不佳,則復墾為耕地或者園地,再次投入使用。改造成村民公共活動空間。在村民活動密集16、的閑置宅基地區域,將宅基地規劃置入公共空間,改造成休閑活動廣場、停車場等設施。宅基地再利用 廢棄采礦點復墾措施主要包括廢石治理及資源化利用,高危邊坡治理,損毀土地的治理、植被恢復、土地復墾等。按照“整體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合理部署采礦點地質環境治理重點工程,以點到面,整體推進,明確責任,分類管理,充分利用相關政策,扎實推進大石鎮廢棄采礦點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爭取形成土地復墾利用示范區。廢棄采礦點復墾國土整治修復,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生態系統修復:140404 實施大石鎮境內清溪河、永豐河流域水環境整治。加大自然河流水體生態修復力度,提高濕地水源涵養功能。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式,提升17、濕地水源涵養能力。通過植被恢復工程建設,逐步恢復濕地植被,充分發揮降解污染、凈化水質功能。加強溝道治理,禁止濫砍亂挖行為,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及時查處河道非法采砂、亂倒垃圾、暗排和漏排等違法行為。規劃大石鎮清溪河流域綜合治理區16.90公里,永豐河河流域綜合治理區6.62公里。水生態保護修復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天然林保護、退化林分修復、森林撫育、國家生態公益林等生態工程建設。采用封山育林(草)、森林撫育、退化林(草)修復、低產低效林改造、人工造林、生態廊道建設等措施,以天然林保護工程、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工程等為主體,構建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山體屏障區治理 在清溪河、永豐18、河流域因地制宜造林種草,在梁峁頂、谷坡等地面坡度大、土壤肥力低的區域,布設耐寒耐旱耐貧瘠的鄉土樹種,栽植生態防護林帶;在溝坡中部、坡度較緩、水肥條件較好區域,種植各類農作物;在坡腳坡度較大、水肥條件較好區域,栽植經濟林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以小流域為單位,進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特色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有機結合,提供更多更優蘊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態產品。規劃實施清溪河大石鎮段精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規模4.58公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傳承歷史文化,塑造魅力國土空間歷史文化保護:150505本次規劃重點對文保單位及歷史建19、筑保護、歷史環境要素以及非物質文化進行分類保護。1.文保單位及歷史建筑保護本次規劃范圍內現有文保單位2處,其中省級文保單位1處,為貫寺李家祠堂;一般文物點1處,為前梁地遺址。序號級別類型名稱公布時間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1省保古建筑貫寺李家祠堂2016年6月東、西、北、南以院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東、西、北、南以院墻為界2一般點古遺址前梁地遺址2019年以遺址坐標為基點,向東、南、西、北各外延5米/2.歷史環境要素大石鎮的歷史環境要素是指:除文物保護單位外,廣泛散布在轄區內的各類古樹名木。大石鎮鎮域范圍內已經掛牌公布的古樹名木15株。其中一級古樹3株,三級古樹12株,主要分布于王川、南山、麻坪、丁窯20、中莊等村莊。項目建設時應當保護古樹名木周圍的生長環境和風貌。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工程涉及古樹名木的,建設單位在辦理規劃許可手續時,應當征得甘谷縣古樹名木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建設單位在施工前應當會同施工單位提出避讓方案,落實保護措施,報縣古樹名木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并簽訂臨時管護責任書。序號樹種古樹等級所屬位置樹齡(年)樹高(M)胸圍(cm)平均冠幅(m)1旱柳三級王川村1506.025010.02旱柳三級王川村1509.031411.03旱柳三級王川村15020.036711.04旱柳三級王川村20013.050010.05胡桃三級馬川村1506.020011.06旱柳三級麻坪村15021、12.021815.07槐樹三級丁窯村1508.017012.58槐樹三級丁窯村15010.017416.09榆樹三級丁窯村20020.021012.510榆樹三級丁窯村20020.020011.511龍爪槐一級丁窯村80012.037021.512白杜一級中莊村60018.028013.513白杜一級中莊村60013.026012.014側柏三級南山村15011.01248.515旱柳三級南山村15012.028613.0傳承歷史文化,塑造魅力國土空間歷史文化保護:160505本次規劃重點對文保單位及歷史建筑保護、歷史環境要素以及非物質文化進行分類保護。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甘谷縣地處甘22、肅省東南部,渭河上游。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創造了許許多多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石鎮非物質文化傳承主要內容包括:甘谷道情、甘谷小曲、甘谷刺繡、甘谷嗩吶、甘谷草編制作技藝、秧歌、跑旱船、罐罐茶、貫寺牌坊建筑工藝等。序號等級名稱簡介1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甘谷道情甘谷道情是一種說唱音樂形式,藝人手持漁鼓、簡板,盤腿而坐,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形式上以一人演唱為主,亦有一唱眾和的形式。甘谷道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同時又借鑒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顯的同時,彌補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獨有藝術。2市級非遺保護名錄甘23、谷小曲甘谷小曲廣泛流傳于境內,分為東西川區和南北山區兩種風格,甘谷小曲保留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只唱不白,表現細膩,曲調婉轉,節奏嚴整,速度平穩,旋律流暢,悠長抒情。3甘谷刺繡刺繡是甘谷縣的地方傳統工藝制品,早為點綴裝飾之品,花紋為寫實性圖案。甘谷刺繡吸收了蘇、湘、蜀繡的繡法,結合地方民情習俗,形成了巧拙相濟的格調。圖案以山水、花草、樹木為主。遺存于甘谷民間“三寸金蓮”繡花鞋,小巧別致,繡工精細,色調柔和,堪稱工藝精品。4甘谷嗩吶甘谷嗩吶又稱吹響,是甘肅省的傳統民間音樂。作為當地民間吹打樂器中的主要樂器,甘谷嗩吶主要用于秦腔的伴奏和民間祭奠活動。5甘谷草編制作技藝甘谷民間草編工藝興盛,大多數農家用24、麥秸辮編織生活用品,主要用于編織帽、鞋、扇和墩之類,也有用麥秸擰成辮,編織囤糧具,俗名船倉,而尤以草帽編織最為廣泛。6縣級非遺保護名錄秧歌秧歌市民俗歌舞形式的總稱,是民間百姓從古至今在田間勞作、日常生活、民間傳說中累積并演變而成的一種文化傳承體系形式。7罐罐茶多分布于甘谷農村,圍坐泥胚小火爐,裝半罐茶葉添滿水置于火爐上煮,煮沸之后將茶水倒入茶杯,細細慢品。8貫寺牌坊建筑工藝貫寺李家祠堂位于大石鎮貫寺村,屬民國時期遺存,建于民國17年,系清國子監太學生、渭川道尹公署第一科科員李善吉請當地名匠常福林精心設計,為紀念高祖母、曾祖母所建,并遵清慈禧太后“圣旨旌表”。牌坊為磚雕牌樓式,正面上部有二十四孝25、八仙進寶、劉海撒金錢等浮雕,6通石牌分嵌內外磚墻下部,碑文書寫、鐫刻異常俊秀。拱門兩側個鑲嵌漢白玉質地李氏先祖路表碑3塊,祠堂為單檐硬山頂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完善基礎設施,構建高效便捷交通構建綜合交通體系:170606高速公路:落實S14隴縣(陜西)至隴西(甘肅)高速公路省道:S323隴縣(陜西)-榜羅公路(西坪至榜羅段)縣道:縣道X100鄉道:Y670(大石鎮謝家灣鄉),起點位于大石鎮貫寺村,途經大石鎮河南村、謝家灣鄉山莊川村、何家坪村等,終點至謝家灣鄉與接X445線相接。Y526(禮辛下街-大石鎮-大坪梁頂接Y514線),路線全長21.569公里,起點禮辛下街,途經禮辛26、鎮馬坡、董渠、大石鎮馬窯、大石村、鄭家川、丁窯路口,終點至大坪梁頂與接Y514線相接。內部交通組織:規劃加強大石鎮鎮區與村莊之間的聯系,村莊道路以建制村為中心、自然村為節點,實現行政村與自然村之間,自然村與自然村之間的連通,滿足農村最基本的出行要求。規劃在現狀村莊道路基礎上,加強鎮域內東西向道路聯系,規劃新增鎮域內東西向主要道路五條、南北向道路兩條,初步形成貫穿東西、聯系南北的內部路網體系。完善基礎設施,構建高效便捷交通完善公共服務設施:180606規劃以統籌優化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以鎮區公共服務設施輻射帶動為基礎,差異化、精準化配置村莊公共服務設施,采用”保留、提升、新增、轉型“等方式,完善公27、共服務設施。鎮級:村級:保留大石鎮各村公共管理設施主要為黨群服務中心,結合黨群服務中心設置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衛生室、農家書屋、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老年服務中心、警務室等;規劃幼兒園40所,小學及教學點35所;完善村級設健身場地及文化五臺,各村不少于1處。設施類型現狀設施名稱(獨立占地)規劃設施名稱(獨立占地)公共管理大石鎮政府、大石鎮派出所、大石鎮市場監督管理所保留現狀服務設施外,新增大石新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一處教育設施大石鎮幼兒園、大石鎮中心小學、大石鎮初級中學;保留大石鎮幼兒園、大石鎮中心小學、大石鎮初級中學;規劃新增大石鎮第二幼兒院一所醫療衛生設施大石鎮衛生院、大石村衛生室。保留現狀大石鎮28、衛生院,同時對大石鎮衛生院用地進行擴展,以滿足未來發展需求。文化體育設施大石鎮文化廣場、大石鎮新農村活動廣場、大石村委會活動廣場在保留現狀鎮區三處廣場的同時,規劃新增公園綠地七處,新增鎮級文化設施1處。福利設施現狀設施:大石鎮新村綜合養老中心保留大石鎮新村綜合養老中心,規劃結合鎮衛生院南側新增大石鎮敬老院一處。完善基礎設施,構建高效便捷交通共享優質基礎:190606 給水:供水水源近期為甘谷縣西北部農村安全飲水工程。遠期為引洮工程二期工程。排水:在保留現狀鎮區污水處理設施的基礎上,規劃新增鎮區污水處理站一處。其余中心村結合居民點布局相應配套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一般村建設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或化糞29、池。電力:全鎮供電電源來自35KV大石變電站。供熱:鎮區規劃集中供熱站一處,進行集中供熱;村莊遠期采用燃氣、太陽能等新能源供熱。環衛: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垃圾收集后運往王川村垃圾焚燒站處理。完善基礎設施,構建高效便捷交通綜合防災與安全韌性城鎮建設:200606 消防:規劃鄉鎮志愿消防隊一處,占地面積526平方米,負責鎮域及周邊鄉鎮應急救援。避難場所:結合村莊公共場地(公園綠地、停車場、廣場用地)設置防災避害場所,防災避害場所服務半徑不大于500米。抗震:規劃區內的抗震烈度為8度,設計地震基本加速度值為0.3g。生命線工程和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重要公共建筑提高一個等級30、設防。防洪:清溪河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設防;永豐河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設防;排洪溝堤防工程防洪標準按10年一遇設防。強化規劃傳導,保障規劃有效實施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210707 大石鎮 國土空間規劃,是實現各類管控要素精準落地的重要一環,其主要任務是落實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指標傳導以及定量、定界、定標管理要求,對鄉鎮全域內的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做出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加強規劃傳導 村級片區應嚴格按照本規劃確定的空間布局以及村級片區分區管控、規劃總體指引和公共服務設施指引等要求確定的規模、功能指引、約束性規劃指標、設施配建標準要求編制村規劃。細化產業功能,明確村級行政區功能定位、建設規模、設施31、配建標準和空間布局要求。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歷史文化保護等約束性指標,提出居民點選址、用地和風貌管控等需要傳導的其他內容要求,制定規劃指標分解表,構建“戰略引導+空間管控+指標約束+清單名錄”的傳導管控體系,將約束性指標等剛性約束傳導落實到村級片區,同時對村級片區的功能定位、規劃人口、產業方向等方向內容做出彈性指導。村級片區規劃指引 探索完善宅基地退出機制和集中居住激勵政策。嚴格落實“一戶一宅”的政策要求,探索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更加完善的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探索建立片區統籌的耕地保護平衡機制,建立耕地保護利益平衡機制,增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韌性,在規劃實施中嚴格建立永久基本農田“先補后占”制度。落實政策配套 鄉鎮黨委和政府履行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主體責任,各部門根據規劃要求履行各自的職責,并負責提供職能范圍內的發展信息。嚴格規劃實施監管 組織廣大干部鄉賢和群眾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學習討論活動,通過多種媒體向社會公布和宣傳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和各方人士、干部鄉賢建設家鄉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人才下鄉、資金下鄉、技術下鄉,匯聚各方力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組織農民在鄉建設、倡導大學生到鄉建設、動員能人回鄉建設、吸引農民工返鄉建設、引導企業家入鄉建設。切實落實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