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陽縣上新城鄉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4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56276
2024-11-06
44頁
11.63MB
1、公眾征求意見稿2024年10月上新城鄉人民政府前言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州、縣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重大決策部署,上新城鄉人民政府會同縣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了元陽縣上新城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結合上新城鄉實際情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及風險評估的基礎上,識別全鄉國土空間本底條件和資源特征,落實國家、省、州、縣級的重大區域協同戰略和主體功能分區。明確鄉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總體格局和總體目標;統籌優化三類空間布局;明確上新城鄉基本分區及用途分類;加強自然和人文資源要素保護利用,完善基礎支撐體系,制定國土空間整2、治和生態修復任務;提出規劃傳導指引和近期建設計劃,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規劃是上新城鄉全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的具體安排,是指導城鄉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制定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空間藍圖,是編制詳細規劃的依據,也是開展全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進行各項建設等的法定依據,是實現上新城鄉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范圍與期限n 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上新城鄉級行政轄區內全域國土空間,鄉域總面積(含縣國有林)為145.43平方公里,包括10個行政村;鄉政府所在地位于風口山村。n 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期限與元陽縣國土空間總體3、規劃期限保持一致,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目標年至2025年,遠期目標年至2035年。堅持目標引領,明確鄉鎮發展方向強化底線管控,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嚴格管控措施,推進資源保護利用加強村鎮聯動,構建高效城鄉空間完善基礎設施,構筑安全支撐體系夯實生態修復,強化國土綜合整治強化實施保障,提升規劃監管能力1.1 規劃定位1.2 規劃目標1.3 規劃原則1.4 規劃規模1.1 規劃定位 落實上位規劃要求,依托上新城鄉自身區位條件和發展基礎,至規劃期末將上新城鄉建設成為:1.2 規劃目標規劃至2025年,上新城鄉第二產業不斷優化升級,農業產業基本實現規模化、基地化,衍生農業集群產業鏈,提高農業產品附加值4、,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產業融合成效初顯;不斷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加強生態治理。使得國土空間利用效率不斷提高,鄉村空間品質進一步提升。規劃至2035年,在2025年發展基礎之上,以特色農業、文化休閑旅游等為主的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和美鄉村建設不斷完善、城鄉生活圈打造形成,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嚴格落實底線要求,實行全域空間管制,形成空間高效集約、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的鄉村新典范。發展戰略機遇和宏觀政策支持內外聯動,打造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鄉鎮特色產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目標確定依據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底線及管控要求,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5、城鎮開發邊界和其他控制線,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樹立大食物觀,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科學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提高國土資源利用效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優化空間和資源配置,保障公共服務和公共空間供給,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挖掘鄉鎮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尊重本地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強化風貌管控,因地制宜彰顯云南豐富6、多樣的地形地貌、氣候、生物、民族和歷史文化等特色。1.3 規劃原則按照縣鄉聯動,同步規劃的思路,注重精準落實管控要求,將上位規劃確定的各項約束性指標和剛性管控要求落到具體地塊,向下分解核心指標,對近期實施項目作出統籌和具體安排,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編制能用、管用、好用的規劃。堅持黨委領導、政府組織,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廣納民意、廣集民智、廣聚共識,組織相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公眾參與規劃編制的各個程序和階段。至2025年,上新城鄉全域常住人口為2.17萬人至2035年,上新城鄉全域常住人口為2.16萬人1.4 規劃規模n 人口規模n 用地規模p落實省、州、縣下達各項約束性指標,嚴守糧食安全,轉變7、發展方式。堅持底線思維,存量優先,實現城鎮開發結構優化、質量提升。2.1 嚴格落實底線約束及重要控制線 2.2 村莊建設邊界劃定 2.3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2.4 優化國土空間規劃分區上新城鄉耕地保護目標面積為2172.28公頃。2.1 嚴格落實底線約束及重要控制線p 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為一般耕地,執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十二條關于“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的規定。p 一般耕地在不破壞耕地耕作層,不造成耕地地類改變的前提下,可以適度種植其他農作物。p 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變用途。一般建設項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8、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經依法批準,應在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基礎上,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原則,在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上落實永久基本農田補劃任務。2.1 嚴格落實底線約束及重要控制線上新城鄉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1114.44公頃。2.1 嚴格落實底線約束及重要控制線p 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法律法規前提下,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p 除允許的有限人為活動之外,確實難以避讓占用生態保護紅線的國家重大項目,按照相關規定辦理用地審批手續。上新城鄉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3100.19公頃。上新城鄉城鎮開發邊界9.83公頃。2.1 嚴格落實底9、線約束及重要控制線p 城鎮開發邊界內,采用“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控方式;城鎮開發邊界外,按照規劃分區,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管制方式。2.2 村莊建設邊界劃定p 村莊建設邊界是村莊規劃中的剛性管控線,除上位規劃明確的產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以及零星機動指標落地之外,不得在村莊建設邊界外新增建設用地。p 位于村莊建設邊界外的現狀零星建設用地,后續通過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換等方式逐漸向村莊建設邊界內集中。村莊建設邊界外規劃保留的建設用地圖斑,允許依法辦理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翻建,但不可擴建。結合現狀村莊建設用地范圍及未來發展趨勢,劃定村莊建設邊界。至2035年,村莊建設10、邊界規模在縣級下達指標范圍內。2.3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形成“一心兩點、雙軸三區”的總體格局。一心兩點雙軸三區綜合服務中心兩個副中心(興隆街村、新城村)發展主軸(紅河谷經濟發展軸,鄉鎮立體經濟發展軸)發展次軸(南北向鄉鎮發展次軸)紅河谷產業發展區山區立體產業發展區生態涵養區2.4 優化國土空間規劃分區根據上新城鄉國土利用現狀及變化趨勢及其主體功能定位和空間治理要求,全域規劃分區劃分為6類一級分區,包括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一級分區分區說明生態保護區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陸地和海洋自然區域,包括陸域生態保護11、紅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集中劃定的區域生態控制區生態保護紅線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陸地和海洋自然區域農田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區域城鎮發展區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范圍,是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鄉村發展區農田保護區外,為滿足農林牧漁等農業發展以及農民集中生活和生產配套為主的區域礦產能源發展區為適應國家能源安全與礦業發展的重要陸域采礦區戰略性礦產儲量區等區域3.1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3.2 林草濕資源保護與利用 3.3 水資源保護與利用 3.4 能礦資源保護與利用3.5 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3.1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落實耕地資12、源保護目標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落實耕地保護政策制度優先將集中連片大于75畝以上穩定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到2035年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1111.61公頃。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整體管控作用,加強土地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嚴控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嚴格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上新城鄉2020年度耕地總面積2403.98公頃,其中穩定耕地面積1281.97公頃,到2035年上新城鄉耕地保護面積不低于2166.20公頃。3.2 林草濕資源保護與利用林地資源保護和利用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草地資源保護和利用上新城鄉202013、年林地面積為9865.50公頃,占全鄉規劃面積的67.84%,整體質量較好。按照發展現代林業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嚴格實施用途管制,認真落實林地分級管理,切實保護現有森林,有效補充林地數量,引導節約使用林地,確保林地資源穩定增長。上新城鄉2020年濕地面積為4.01公頃,占全鄉規劃面積0.03%。規劃實施期間,嚴格按照云南省濕地保護管理條例相關要求對現有各類濕地進行特殊保護,防止濕地面積減少和濕地污染,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上新城鄉2020年草地面積為105.68公頃,其中位于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11.17公頃。位于生態紅線、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年積溫1800C、土層厚30cm且基巖14、為難風化巖石且無客土土源的草地對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規劃實施期間予以保護,穩步提升區域綜合植被蓋度。l 優化用水結構,按照工農業用水負增長、生活用水控制增長、生態用水適度增長的原則,加強節水管控,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形成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用水結構。l 強化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建立水質保護與排污總量控制實時監控管理系統,加強水功能區的水質監測和入河排污口污染物監測,優化監測布局,完善預警體系。l 加強工業用水、生活取水、農業用水的監測能力,提升用水效率。l 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強化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制,落實水資源保護利用措施,持續推進小河底河、大橋河等河15、湖系統保護和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確保現狀水域面積不減少。3.3 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河湖資源保護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3.4 能礦資源保護與利用 提升戰略資源鐵、銅采選冶水平,實現冶煉產能穩步生產。依托資源儲量和產業基礎,實施采選冶及深加工技術改造升級,高效開發利用資源,延伸產業鏈條,力爭金屬礦產供應穩定,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加快發展建材加工產業,綜合開采利用非金屬資源。立足系統的開采加工物流基礎,生產飾面用大理巖、片麻巖等特色建筑石材,推進新型墻體和屋面材料、絕熱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等材料研發,積極拓展石膏產品應用領域,構筑高附加值產品產業體系。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建設系列16、石材生產基地,以綜合利用、綠色環保為要求,做優做強新型建材及非金屬產業。加強非煤礦山管控。提高礦山準入門檻,嚴格執行非煤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和服務年限標準,嚴防邊關閉邊低水平重復建設,切實提高非煤礦山規模。開展非煤礦山專項整治,逐步優化非煤礦山布局,提升非煤礦山資源保障能力。嚴格礦山最小開采規模。堅持礦山設計開采規模與儲量規模相適應的原則,積極推進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化、集約化,新建礦山嚴格執行礦山最小開采規模。未納入最小開采規模的礦種,以最新產業政策為主,切實推進礦產資源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利用。全面落實礦產資源有償取得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政府宏觀調控作用,進一步優化礦17、產資源配置。持續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統一規范、公開透明、競爭有序、監管有力的礦業權管理工作機制。3.5 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 落實上位規劃世界遺產、文物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三個層次的保護體系,共同構成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的保護傳承有機整體。n 文物保護單位 上新城鄉共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4處,文保類別主要以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為主。n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新城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2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4.1 優化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 4.2 城鄉生活18、圈與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4.3 產業布局與鄉村振興 4.4 全域特色風貌4.1 優化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按照“優化資源配置、增強服務能力、引導人口集聚、便于鄉村治理”原則,對現有各行政村的交通、經濟、規模及空間區位等條件的分析,確定鎮村等級體系結構劃分三級:中心集鎮-中心村-一般村,構建“1+2+7”鎮村體系。n中心集鎮:風口山村為上新城鄉集鎮;n中心村:2個,為新城村、興隆街村;n一般村:7個,包括采山坪村、瓦灰城村、風口村、小土垅村、同春山村、復興村、箭竹林村。上新城鄉涉及的10個行政村嚴格落實縣級確定的村莊分類,鄉鎮以自然村為單元,將村莊類型共分為集聚發展類、整治提升類、搬遷撤并類3類,引導19、全鄉54個自然村的村莊規劃。4.1 優化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重點統籌協調村民建房需求和人居環境整治,根據現狀公共服務設施分布、村民住宅布局等情況,在滿足建設要求的基礎上,采用新建、擴建等多種方式靈活布局。用好各類存量用地并從嚴控制建設用地增量。進一步提高村莊綜合配套水平,保障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引導周邊零散分布的自然村村民向集聚類村莊集聚,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優化村容村貌,引導村莊特色產業發展,建設宜居宜業美麗村莊。搬遷撤并類村莊主要包括因重大項目建設需搬遷的村莊;位于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破壞嚴重、高寒干旱嚴重等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村莊;分布于活動斷裂帶、泥石流、滑坡體、洪水淹沒20、等自然災害頻發的村莊;生存條件惡劣、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空心村。集鎮4.2 城鄉生活圈與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充分考慮行政村行政管理邊界、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條件、居民點分布、生活出行特點和實際需要,構建城鄉生活圈,合理布局鄉鎮級、行政村級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衛生、防疫和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設施,明確自然村(集中居民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建要求,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覆蓋全域的“集鎮、中心村、一般村”三個層次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明確不同層次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建設標準,完善便捷共享的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打造鄉鎮綜合服務圈,全面實現城鄉基本服務設施均等化。完善全域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文化、教育、醫療21、衛生、體育、社會福利設施和其他設施六類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布局中心村一般村行政辦公、初中、小學、幼兒園、文體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中小型養老院、市場等設施村委會、小學、幼兒園、衛生站、市場、文化活動站、室外綜合健身場地、小型養老照料等設施村委會、幼兒園、小型衛生站、文化站、村民活動室4.3 產業布局與鄉村振興上新城鄉以新型工業為支撐,以生態農業為特色,以生態旅游為創新。積極發展生態農旅融合產業,培育成為消費新增長極。重點打造新型工業園區,形成工業聚集效應。依托獨特的立體氣候,著力打造現代農業體系。立足資源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積極調整養殖結構,走出一條“種養結22、合、資源循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按照元陽縣新型工業聚集區規劃“一心三片”的結構布局,打造成上新城鄉新興產業集聚區,完善園區內基礎設施建設,爭取生物藥材精加工、熱區水果深加工等優秀企業進駐園區。以生態旅游為主線,加快建設紅河景觀帶、特色果園農家樂稻田魚捕捉體驗區、熱帶水果采摘體驗區,讓生態旅游成為上新城持續發展的新支柱。4.3 產業布局與鄉村振興 構建立體的產業發展格局,構建“高山林果特色經濟帶、中半山糧畜禽魚傳統經濟帶和矮山河谷熱區綠色經濟帶”三層次的立體產業帶,形成“一環兩軸三層次”的產業空間布局。n 一環:上新城立體發展環線n 兩軸:S45省道開發軸、大坪公路鄉村發展聯系軸n 三層次發展帶23、:下半山包含風口村、風口山村,建設河谷熱區綠色經濟帶。打造上新城新興產業聚集區,發展物流加工業。以荔枝王、枇杷、香蕉、火龍果和芒果等熱帶水果為主,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優質芒果種植基地,發展冬早蔬菜,實現種養結合,推進綠色發展。中半山包含同春山村、瓦灰陳村、復興村、小土龍村四個行政村,建設糧畜禽魚傳統經濟帶,以梯田紅米、板栗、魔芋、小米辣、稻魚鴨綜合種養和生豬、肉牛、山羊養殖等傳統農業種養為主。上半山包含采山坪村、新城村、箭竹林村、興隆街村四個行政村,建設高山林果特色經濟帶,以板藍根、草果、古樹茶等農業種植為主。4.4 全域特色風貌風貌特色定位 上新城鄉發揮熱區特色資源優24、勢,發展鄉村經濟,帶動林下經濟,探索開發生態農業旅游,圍繞城鄉綠化美化目標,積極推進宜居宜業綠美上新城建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打造一批房前屋后的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提升群眾的人居環境質量和幸福感,將上新城鄉打造成為特色鮮明、社會安定的綠美鄉鎮。風貌特色劃定與管控 根據上位規劃以及結合上新城鄉自然山水格局和地貌特點,根據地理海拔將全域劃分為三層次景觀風貌單元,包括高山原始森林風貌區、半山特色農業種植風貌區、紅河干熱河谷農業田園風貌區。高山原始森林風貌區半山特色農業種植風貌區紅河干熱河谷農業田園風貌區5.1 交通設施規劃5.2 水利設施規劃5.3 市政基礎設施規劃5.4 綜合防災設施5.1 綜25、合道路交通設施n 規劃網絡結構“三橫兩縱”“三橫”元蔓高速、南芒公路、大坪公路“兩縱”瓦興公路、上蠻公路n 提升道路等級,完善交通體系在既有元蔓高速-開河高速的基礎上,提升紅河元陽段航道等級;提質改造北部南芒公路(大芒迷-芒鐵段),技術等級提升至二級;對連接干線公路的結構性縣道進行提質改造,主要包括瓦興公路、大坪公路(紙廠-梭山段)、上蠻公路,公路技術等級提升為三級。n 客貨運樞紐建設,搭配相應配套設施在上新城鄉集鎮規劃公路客運站,按四級標準建設,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三橫兩縱”的公路網絡結構加快實施重點水系連通工程:規劃到2035年,連通現有各分散水源,在空間上優化調配各水源,實現多水源26、聯合調度,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依托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水資源配置工程,以水系連通工程為主軸線、以水庫工程為支撐、以重大農業節水工程為先導,實現區域水資源的節約、保護、管理一體化,為上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供水保障。n 構建水源工程配置體系5.2 水利設施5.3 市政基礎設施n 給水:現有集中供水設施,取水來源于紙廠水庫,近期擬適時建設給水設施;規劃建設相應規模的小型凈水廠;村莊應逐步完善建設農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高位水池)。n 排水:規劃1座污水處理站,選址位于集鎮東南,客運站以南約200m,占地面積約8600。n 電力:梳理電力管線,優化設施布局。n 環衛:新建1處27、垃圾中轉站,選址位于新城村。構建安全韌性的市政配套體系完善市政基礎設施,補齊短板5.4 綜合防災與安全韌性n 人民防空組織指揮體系 上新城鄉建立二級人民防空組織指揮體制,總體防護以疏散為主、隱蔽為輔的原則。上新城鄉防空指揮部由上新城鄉黨工委、上新城鄉辦事處、駐上新城鄉重要企業聯合組成,負責上新城鄉內人民防空工作的組織指揮,并受元陽縣人民防空指揮部領導。n 消防工程規劃 上新城鄉含重點消防單位1個,涉及易燃易爆化學物品生產。單位的消防設備老舊,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n 防洪規劃措施 完善境內各條河流的堤防工程建設,治理險工險段,落實防洪標準,保障城鎮、村莊、農田、重大基礎設施的安全。強化對主要河道28、進行清淤、清障,確保汛期水流能順利通過。在集鎮與山體相接處,沿等高線設置截洪溝,使山水直接排入水體。6.1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 6.2 全域國土綜合整治 6.3 礦山生態修復 在上新城鄉涉及縣級三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點區域基礎之上,結合上新城鄉生態保護現狀分析,將其鄉域劃分為五個生態區域。6.1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實施封山育林等生態工程,優化結構提高林草質量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濕地修復系統治理塘河湖庫,開展水土流失綜合防治n 生態修復措施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大力實施國土綜合整治,確保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補充任務,整合城鄉廢棄、低效用地,穩步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提升土29、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充分發揮土地整治在保護生態、拓寬空間上的積極作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用地模式,促進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不斷優化,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6.2 全域國土綜合整治 至2035年,加大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力度,重點是開展礦區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工程治理,加強閉坑和廢棄礦山的恢復與治理,對部分礦山周邊采空塌陷區及露天采區要因地制宜,加強擋土固沙、土地復墾、綠化等生態重建工作。防治地質災害,新增可利用土地、景觀再現,還礦山青山綠水。6.3 礦山生態修復7.1 強化規劃傳導7.2 布局近期行動計劃7.3 制定保障措施7.1 強化規劃傳導云南省國土空間規劃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30、元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元陽縣上新城鄉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詳細規劃l 特定行業、區域專項規劃l 周邊縣市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傳導落實傳導落實傳導落實傳導落實協調約束性指標主導功能重要控制線重大設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城市更新、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安全避災應急工程、避災點提升建設工程農民建房工程、居民點異地搬遷工程、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全域風貌整治工程綠色出行與城鄉暢通工程、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質改造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7.2 布局近期行動計劃7.3 制定保障措施上新城鄉規劃實施管理水平元陽縣上新城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公眾征求意見稿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州、縣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重大決策部署,上新城鄉人民政府會同縣自然資源局組織開展了元陽縣上新城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的編制工作,為凝聚社會各界智慧和共識,提高規劃成果質量,現將規劃草案予以公示,熱忱期待社會各界人士及廣大群眾參與,并提出您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公示時間:公示后30天內。公示方式:元陽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