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慶區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方案(2024-2035年)(1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56697
2024-11-11
14頁
1.20MB
1、一張圖解讀北京市延慶區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2024年2035年)(征求意見稿)01 規劃范圍本次專項規劃確定的規劃區范圍為北京市延慶區行政轄區,總面積1994.88平方公里。注:參照延慶分區規劃(國土空間規劃)(2017年-2035年)02 規劃對象本次規劃的主要對象為應急避難場所,是指用于因災害產生的避難人員生活保障及集中救援的避難場所。包括現狀已建成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及其他應急避難場所。針對延慶區主要災害類型及應急避難場所功能特征,以應對洪澇災害、地質災害等災害為主,統籌兼顧地震災害、氣象災害、火災事故、重大傳染病疫情、恐怖襲擊事件等災害,兼容支撐其他相關災害風險,建立適應多災種的安全庇2、護職能。03 規劃目標優現狀、重改造依托現狀應急避難場所,通過改造,進一步挖掘可用避難空間,夯實基礎。補短板、促提升初步建立應急避難場所結構體系,空間布局較為合理,重點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取得有序推進。優布局、成體系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資源共享、設施完備、平急(疫/戰)兩用、管理規范,與延慶區功能定位相適應的應急避難場所體系,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不低于2.1平方米。強能力、樹標桿實現應急避難場所管理體系現代化,能夠實現極端災害發生時,確保應急避災場所安全運轉,具有對抗各種災害的安全管理及防護能力,成為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典范。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持續提升。2025年2030年2035年2050年構3、建城鄉布局合理、資源統籌共享、功能設施完備、平急(疫/戰)綜合利用、管理運維規范,與延慶區功能定位相適應的應急避難場所體系。04 空間布局注:布局銜接延慶分區規劃(國土空間規劃)(2017年-2035年)空間結構規劃落實延慶區城市空間結構,按照區內災害風險特征、人口分布特征,應急避難需求和安全保障要求,構建“一城兩帶兩區”總體布局結構。即延慶新城,是應急避難保障工作的核心。即長城文化帶與京張文體旅協同發展帶。構建支撐延慶區安全運行、快速避難、綜合區域性資源供給通道區域協同的安全運行廊。即山區與川區。形成匹配自然格局和應急避難需求的特色化應急避難片區。一城兩帶兩區05 分類體系針對延慶區實際風險4、特征,通過計劃疏散與自主疏散相結合,搭建緊急避難場所、短期避難場所、長期避難場所三級人口避難的保障機制和疏散體系。避難時長1d214d15d避難距離10min 500m1520min1500m緊急避難場所短期避難場所長期避難場所1.基于應急避難場所的避難時長分類05 分類體系2.基于應急避難場所的避難功能分類依據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不同類型災害的應急避難需求,構建綜合性、單一性應急避難場所類型。綜合性應急避難場所單一性應急避難場所主要特征以應對地震為主導,統籌多種災害、事故等應急避難需求。(1)主要適用于水災、突發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的專項避難需求建設的5、應急避難場所。(2)適用于危險化學品、礦山事故等特定突發事件的專項避難需求建設的特定應急避難場所。05 分類體系3.基于應急避難場所的空間類型分類依據災后緊急避險及避難、人員安置和生活保障對避難場所的空間要求,通過室內公共建筑場所空間建設和室外開敞式公共場地空間建設,分別構建室內型應急避難場所和室外型應急避難場所。主要特征利用室內公共建筑場所空間建設的應急避難場所,包括室內和室外功能兼具的應急避難場所。利用室外開敞式公共場地空間建設的應急避難場所,包括在室外搭建可移動帳篷、活動房等設立的應急避難場所。室內型應急避難場所室內型應急避難場所06 區域協同避難救助體系協同 與北京市避難救援系統相匹配6、,結合延慶區周邊的環路和高速公路,劃定京藏高速公路(又稱八達嶺高速公路)和京新高速公路為城市救災主干道、G110、S216和S323為區域性救災通道,便于受災群眾的疏散轉移,災時救援人員、物資調配。人員轉運體系協同 以應急避難的時間周期為條件,結合不同災害情景,梳理地震、洪澇等人員避難流動的規律,充分利用延慶區內疏散主干道、疏散次干道,形成分階段、分區域的人員轉運體系。疏散救援通道協同 區域內部疏散通道依據就近原則,通過“三橫六縱”路網架構建延慶區內部疏散通道網絡,確保各個避難場所與重要居住區、辦公區、商業區的疏散通道暢通。07 設計要求指引1.場址選擇與建筑條件依托避難資源類型基礎設施保障條7、件設防安全性交通可達性選址安全性主要包括學校、體育場館、酒店、公園綠地、廣場、集貿市場、文旅設施、福利院以及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的辦公用房、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室內場所作為應急避難場所。選擇應急避難場所的地段時,應優先考慮基礎配套設施的接入便利性,如供水、電力、通信和給排水等市政服務。同時,重視場地與服務人群的避難聯系、交通便利程度以及特定人群的需求。應急避難場所的抗震、防洪、防澇、防火、防雷等應滿足相關技術規范的設防要求。避開地震斷裂帶和地質災害、洪澇災害等威脅區域,避開高壓輸變電線路等設施對人身安全可能產生影響的區域;避開易燃、易爆、有毒危險物品存放點、嚴重污染源以及其他易發生次生災害的8、區域;避開長輸天然氣管道、輸油管道鋪設區等。緊急、短期、長期應急避難場在出入口設計應與疏散通道銜接通暢,滿足交通可達性的設計要求。07 設計要求指引2.功能區與設施設備功能區 分級配置。區級、鄉鎮(街道)、村(社區)級應急避難場所應根據行政管理需要,分級設置必要的功能區,滿足相關技術規范要求。分類配置。依據緊急、短期、長期應急避難場所及綜合性、單一性應急避難的功能定位,分類設置功能區,滿足相關技術規范要求。設施設備 分級配置。針對本區域及跨區域應急避難需要,分級設置避難場所的設施設備配置,滿足相關技術規范要求。分類配置。依據緊急、短期、長期應急避難場所及綜合性、單一性應急避難的功能定位,分類設9、置應急設施設備,滿足相關技術規范要求。07 設計要求指引3.物資儲備與信息系統物資儲備 根據不同層級(區級、鄉鎮(街道)級、村(社區)級)、不同類別(緊急、短期、長期)應急難場所配置、管護和滿足延慶區及跨區應急避難需要,確定物資配置,確保應急物資快速保障。信息系統 明確延慶區內應急避難場所資源統籌管理調度的信息化建設要求,統一使用統建的應急避難場所信息系統,增強應急避難場所信息系統視頻監控和動態感知等實戰化、智能化功能。構建應急避難疏散數字化平臺框架,為應急避難疏散提供管理決策支持。08 實施保障強化規劃引領,健全體制機制,保障規劃實施;加強協同聯動、響應快速的城市應急管理能力。緊急避難場所用10、于向避難人員提供緊急避險或臨時避難安置,是避難人員集合并轉移到其他類型應急避難場所的過渡性場所。短期避難場所用于向避難人員提供具備避難宿住功能的緊急避險和短時間避難安置及集中救助。長期避難場所用于向避難人員提供規模較大、功能較全的緊急避險和長時間避難安置及集中救助。村級/社區級村(社區級)相關部門鄉鎮級/街道級鄉鎮街道辦事處及相關部門區級區政府、區應急局及相關部門明職責分層級經鄉鎮(街道)或村(社區)協助區級相關部門評估認定,由鄉鎮(街道)或村(社區)統籌規劃和建設、管理,村(社區)管護使用。經鄉鎮(街道)協助區級相關部門評估認定,由區或鄉鎮(街道)統籌規劃和建設、管理,鄉鎮(街道)、村(社區)管護和使用。經區級相關部門評估認定,由區統籌規劃和建設、管理,區、鄉鎮(街 道)管護和使用。鄉鎮(街道)級避難場所區級避難場所村(社區)級避難場所結語立足延慶分區在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總體布局規劃中的定位,深刻把握延慶區應急管理新時代發展要求,充分認知生態涵養區治理特點,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統籌資源共建共用、形成體系布局完善、運行機制健全、資源高效利用、指導落地實施的規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