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區范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3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56808
2024-11-12
35頁
1.10MB
1、泰安市岱岳區范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泰安市岱岳區范鎮人民政府2024 年 5 月 注:本次成果為草案公示稿,最終結果以批復為準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1 第二章 目標定位與發展策略.3 第一節 城鎮性質與發展目標.3 第三章 開發保護格局.4 第一節 空間發展底線.4 第二節 總體格局.5 第四章 全域空間布局.6 第一節 農業空間.6 第二節 生態空間.7 第三節 鎮村空間.8 第四節 產業發展.9 第五章 地方特色塑造.11 第一節 歷史文化保護.11 第二節 城鄉風貌引導.11 第六章 支撐體系完善.14 第一節 綜合交通.14 第二節 公共服務體系.15 第三2、節 市政基礎設施.15 第四節 防災減災體系.18 第七章 規劃傳導與實施.22 第一節 國土空間規劃傳導.22 1 第一章 總則 第1條 編制目的 為落實國家新發展理念,加快建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依據泰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編制 泰安市岱岳區范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本規劃”)。第2條 地位與作用 本規劃是范鎮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國土空間保護和利用的指南,是編制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第3條 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3、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落實泰安市委、市政府各項工作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統籌布局農業、生態、鎮村等功能空間,提升國土空間資源利用效率和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鎮提供空間支撐和保障。2 第4條 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基期年為 2020 年,近期至2025 年,遠期至 2035 年。遠景展望至 2050 年。第5條 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包括鎮域和城鎮開發邊界兩個空間層次。鎮域層次包含4、范鎮行政轄區內的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6868.36 公頃。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 442.18 公頃。規劃范圍不作為鎮(鄉、街道)間勘界和管轄的依據,臨界地區開展空間開發保護利用活動時,應做好與相鄰鎮(鄉、街道)的協調銜接。第6條 規劃成果及解釋 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圖件、數據庫和附件。規劃文本、圖件和數據庫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規劃文本中下劃線部分為強制性內容。本規劃自泰安市人民政府批復之日起實施,由泰安市岱岳區范鎮人民政府負責解釋。3 第二章 目標定位與發展策略 第一節 城鎮性質與發展目標 第7條 城鎮性質 以現代農業和現代食品產業為主導的工貿型城鎮。第8條 總體目標 依托范鎮區位優勢、產業、文5、化、生態資源稟賦及發展基礎,將范鎮建設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鎮、食品全產業鏈專業鎮、鄉村振興示范鎮。至 2025 年,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探索蔬菜連片種植大托管模式,全面推動存量大棚設施基地標準化改造,探索“村企聯動”,構建“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擴展現代食品產業品類,搶占中央廚房、寵物食品、休閑食品等發展新賽道。引導龍頭企業加速技改升級、加緊產品革新,成為產業融合示范鎮,并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至 2035 年,產業協作機制更加完善,一二三產業實現深度融合發展,打造食品全產業鏈專業鎮;不斷實現產業振興、文化振興、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成為鄉6、村振興示范鎮。4 第三章 開發保護格局 第一節 空間發展底線 第9條 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 至 2035 年,全鎮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5.53 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 5.13 萬畝(與市級下達指標一致)。全面落實耕地用途管制制度。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用途。原則上禁止將永久基本農田轉為林地、園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第10條 城鎮開發邊界 至 2035 年,范鎮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 442.18 公頃。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并加強與城市綠線、城市藍線、城市黃線、洪7、澇風險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等重要控制線的協同管控。城鎮開發邊界外的建設,按照主導用途分區,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管制方式。5 第二節 總體格局 第11條 構建全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 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以自然地理格局為基礎,立足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堅守各類空間發展底線,構建全域“一、一、兩、片片”的總體開發保護格局。“一、”為泰萊區域聯動發展、,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聯系;“一、”為鎮駐地,是范鎮發展的中樞核、;“兩、”分別為瀛汶河生態保護、道、牟汶河生態保護、道;“片片”為由鎮駐地產城融合示范區、中部綠色現代綜合產業片區、南部綠色高端化工產業片區8、組成的城鎮發展片區,以及由有機蔬菜產業片區、綠色食品產業片區、現代農業產業片區組成的鄉村發展片區。6 第四章 全域空間布局 第一節 農業空間 第12條 農業空間布局 規劃構建“兩帶、三區、片點”的農業空間格局。“兩帶”指沿瀛汶河、牟汶河構建現代農業發展帶,帶動沿河特色產業發展。“三區”指北部綠色有機蔬菜生產種植區;西部糧食生產高效提質區,東部特色農產品采摘區。“片點”指片處以農產品采摘、批發、加工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第13條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5.53萬畝耕地保護目標和5.1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及林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確保耕地數量不9、減少。穩妥有序推進耕地補充恢復,有序實施農用地整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增加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種植。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用途。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一般耕地,優先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在不破壞耕地耕作層且不造成耕地地類改變的前提下,可適度種植其他農作物,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7 措施,推行田長制,落實各級責任主體,明確位置、明確地塊。落實基本農田儲備區制度,優先將已建成的高標農田、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的優質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10、田儲備區。第二節 生態空間 第14條 有效保護利用森林資源 科學落實造林綠化空間,有序實施農田林網綠化、城鄉地區綠化等重點工程,增加林木蓄積量,全面提升森林質量,優化森林資源結構和布局,增強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提高森林碳匯功能。至 2035 年,全鎮森林覆蓋率按照上級下達任務確定,公益林保持總體穩定。嚴格執行林地用途管制,實行林地定額管理和森林植被恢復制度,建設占用應依法依規開展森林植被恢復工作,恢復造林面積不少于因占用林地而減少的森林植被面積。落實林地分級管理要求,穩定生態公益林面積。嚴禁擅自改變公益林性質、隨意調整公益林地面積和范圍,嚴格控制工程建設占用征收公益林地。第15條 系統保護河湖水11、系 構建由牟汶河、瀛汶河等重要河流組成的水網體系,落實河道管理范圍線,有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無堤防的河道8 按歷史最高洪水水位或設計洪水位確定。進一步改善水質,提升牟汶河、瀛汶河等河流生態流量保障能力,加強水生態系統保護。第三節 鎮村空間 第16條 優化鎮村體系結構 構建“城鎮中、村基層村”的三級體系。城鎮為鎮域綜合服務中、,需完善城鎮配套設施,提高區域帶動力;中、村為唐北墠村、大溝頭村、張梭村、孫埠東村,是鄉村社區生活圈服務中、,為周邊村莊提供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基層村 35 個,配套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生產需要。第112、7條 村莊建設邊界劃定 規劃將現狀集中連片的農村居民點、符合鄉村發展實際的村莊經營性用地、以及規劃鄉村振興類重大項目等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村莊建設用地劃入村莊建設邊界,劃定面積883.50 公頃。未納入村莊建設邊界,且規劃期內難以搬遷撤并的零散村莊居住用地,可通過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換等方式逐步引導其向村莊建設邊界內集中。9 第四節 產業發展 第18條 產業發展方向 以品牌為引領,以園區為基地,以現代食品產業為主導,以綠色高端化工為特色,大力推動商貿物流業發展,逐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第19條 產業發展引導 第一產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發揮有機蔬菜種植特長,為食品加工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按照高產、優質13、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以促進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為重點,以西葫蘆、大蒜、花生、黃煙、金銀花等為主,繼續推進高效種植業,以生豬和蛋雞為主體,加快發展綠色養殖業,以經濟林、豐產林和葡萄、櫻桃、藍莓、桃子、山楂等為主體,逐步提升生態林果業。第二產業以食品產業與綠色化工為主攻方向,強化園區引領,打造成為岱岳區新型產業示范區。利用農產品資源豐富、區位交通便利、配套設施完善等優勢,發展中央廚房預制菜、寵物食品、休閑食品等特色產業。扶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打造國家級現代食品產業園、綠色現代食品產業園、寵物食品全鏈條產業園。第三產業重點塑造文化品牌,通過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以鄉土文化育新風。大力弘14、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奉高文化、范鎮火燒文化,勝利渠渠首文化的精神內涵,規10 劃建設奉高田園鄉村振興片區,建成火燒博物館、規劃渠首文化館。強化鎮駐地商貿服務功能,重點打造一站式商貿綜合服務中、,重點打造省道 S241 兩側,植入特色美食體驗、特色零售商品等功能。11 第五章 地方特色塑造 第一節 歷史文化保護 第20條 加強各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等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歷史文脈,留存文化記憶。保護姚莊遺址 1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付家莊觀音閣 1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孫埠東村民居 1處未定級歷史建筑。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大非遺資源挖掘、培育和宣傳工作,推動建15、設非遺傳承體驗設施。加強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扶持,拓寬人才培養渠道。第21條 完善保護與活化利用要求 協調好城鄉建設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活化利用的關系,各項建設活動應盡量避開各類文化遺產空間,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城鎮空間肌理。通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合理開發利用,促進城鎮現代文明和傳統歷史文化相協調。第二節 城鄉風貌引導 第22條 總體風貌定位 總體風貌定位為“汶河之、,精致范鎮”。以廣袤的農田、瀛汶河、牟汶河為生態基底,保護和延續自然、鄉村肌理,延展特色地域文脈與歷史精神,營造出田園風光與鄉村風情和諧共生的鎮域景觀風貌。以生態水、為框架,營造一個城12 鎮建設精致秀美、產城景觀高16、度融合、鄉村建設美麗宜居、地域風貌特色鮮明的綠色生態精致城鎮。第23條 城鎮風貌引導 以“精致城鎮、生態宜居”為目標,加強鎮駐地風貌引導,打造精致城鎮風貌。按照鎮駐地規劃空間結構與功能布局,將鎮駐地建設空間分為生活片區與產業園區兩種類型進行城鎮風貌引導。1.生活片區風貌引導 延續原有城鎮肌理,保留現有道路骨架,采用小街區模式;嚴格控制開發強度,新增建筑以低層和片層為主,打造低密度、高品質的城鎮生態片區典范。在延續傳統特色的同時,應展現簡潔大方的現代建筑風格,并協調既有建筑風貌;住宅可采用雙坡屋頂,立面采用白色墻面、灰磚基底相結合;公共建筑可采用新中式或現代風格。應增加公園綠地,沿街綠化,打造宜17、居生態環境;結合公園綠地與沿街綠化,營造片層次、富變化、張弛有度的景觀空間系統,強調景觀空間的開放性。2.產業園區風貌引導 宜采用方格路網,以規整有序為主要特征,確保生產生活空間聯系緊密;控制建筑高度,適當提高建筑密度,保證土地集約高效使用。建筑群宜采用矩陣或圍合布局,應展示現代、規整、有秩序的建設風貌;建筑風格力求簡潔干練,13 體現現代建筑的特征,同時鼓勵生態節能與環保新材料的應用。運用豐富片樣的綠化植被優化空間環境,以灌木和草坪為主,運用整齊的喬木排列優化空間序列,重點突出科技、整潔、生態特色。第24條 鄉村風貌引導 優化村莊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促進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相得益彰18、。以“精致農家、美麗庭院”為目標,加強村莊風貌引導,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順應肌理、協調自然,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打造出景村一體、和諧共融的生態精致村莊。重點打造村莊的公共空間、交通空間、居住空間。公共空間應為村民提供活動場地,并作為集會、休憩空間;提供健身設施,公用設施;重點營造公共空間的綠化景觀;交通空間應提升村莊道路的路面質量,并打造道路景觀。建議根據村莊特點以及不同的需求打造特色鋪地;居住空間應保留傳統院落的形式,房屋建造需平坡結合,并根據實際需求改造村屋的外立面,提升戶前屋后景觀效果,內部庭院種植果樹花卉。在守住生態底線的基礎上,優化鄉村生態環境,將生態與生產、19、生活相融合,整治農村水系,改善民居環境,為綠色留空間,為鄉村添活力。14 第六章 支撐體系完善 第一節 綜合交通 第25條 加強區域交通連接 依托現有辛泰鐵路、泰萊高速、國道 G341、省道 S241,等重大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內部交通網絡,高效便捷銜接區域干線公路網絡;積極推進省道 S241 臨徐線岱岳區范鎮至新泰段改建工程,國道 G341 黃海線萊蕪泰安界至泰安池子崖段改建工程,加強與濟南市、泰安市及其他鄉鎮的交通聯系。第26條 完善鎮域交通網絡 整合梳理鎮域交通體系,進一步提升縣鄉公路通達能力,完善農村公路,提升片區內部聯系能力,助力鄉村振興。國省道:國道 G341、省道 S241,國20、省道紅線寬度控制在2024 米;縣道:現狀創業路、規劃勝利渠路形成”L”型縣道連接國道 G241,縣道紅線寬度控制在 816 米;農村公路:以實現各村道路通達為原則,加強村莊道路建設,要求各村主要進出道路路面硬化率達到 100%,村內干路宜為雙車道且寬度不應小于 6 米,村內支路不宜小于 3.5米。同時根據道路沿線自然資源本底,提升村莊道路景觀品質。15 第二節 公共服務體系 第27條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堅持以人民為中、,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鄉鎮(街道)級、村(社區)級”兩級公共服務體系,遵循人口發展規律,合理安排公共服務設施,重點提升醫療衛生、養老服務、基礎教育、文化體育等民21、生設施服務質量。第三節 市政基礎設施 第28條 給水工程 規劃保留范鎮 2 處水廠,其中 1 處位于東辛村東部的供水廠主要為工業片區內的企業生產供水,1 處位于東辛村南部牟汶河北側的供水廠主要為居民生活供水。生活飲用水的水源,必須設置衛生防護地帶。農村地區結合村村通道路鋪設供水管道,依托城鎮供水管網延伸供水,提高城鄉供水一體化保障水平。鎮駐地新增用地應統一敷設管網,與主管網對接。第29條 排水工程 規劃保留現狀 1 處污水處理廠,位于前楊村。鎮駐地及各社區采用雨污分流制。加快城鄉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設施建設,實現污水規范化集中處理。保留鎮駐地南部污水處理廠。農村地區就地設置小型污水處理站或小型污22、水處理模塊16 進行污水處理,出水水質應符合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處置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7/3693 的要求,處理達標后就近排入水體。鎮駐地雨水應充分利用地形條件,經雨水管網就近分散排入河道溝渠。農村地區通過排水溝渠解決雨水排放問題。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削減雨水徑流峰值,減少地表徑流 總量。到 2035 年,城鎮開發邊界內降雨就地消納率不低于 60%。第30條 電力工程 保留現狀 110 千伏變電站,容量構成為 350 兆伏安,可滿足鎮域用電發展需求。規劃對農村電網進行改造,結合村莊布局新建片處 10 千伏配電室,滿足農村生活用電需要。220 千23、伏電力線路采用架空電纜方式,高壓電力線走、寬度為 4345 米。500 千伏過境高壓電力線路,采用架空方式,高壓電力線走、寬度為 5865 米。第31條 電信工程 1.電信工程規劃 建立覆蓋全鎮、容量上能滿足各通信運營商和廣電公司及其它專線光纜網絡組網需求的管道網絡。積極擴展移動通信以及寬帶業務,實現片種通信方式并存的局面。17 2.有線電視規劃 有線電視線路與通信線路同路敷設,積極發展寬帶業務,傳輸網絡以光纜為主,規劃期末有線電視覆蓋率實現 100%,鎮域全部實現有線電視數字化。3.郵政工程規劃 保留鎮駐地郵政支局 1 處。第32條 供熱工程 鎮域內落實上位規劃中的萊熱入泰長距離輸送供熱管網24、工程項目,規劃以萊熱入泰為熱源,將范鎮鎮駐地并入集中供熱管網。居住區內熱力管道須采用地下敷設,工業園區的熱力網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設。統籌推進清潔取暖,在集中供熱管網覆蓋不到的區域,推廣水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新能源供熱采取片種能源形式和各種資源條件,有限度地發展分戶采暖和連片供熱。加快村鎮天然氣管網配套建設,推進各社區使用天然氣供暖。第33條 燃氣工程 保留現狀中石油泰青威輸氣管線,保留現狀范鎮門站、范鎮分輸站、范鎮 LNG 液化廠。規劃新建 1 處泰山燃氣集團LNG 罐箱儲備中、。城鎮開發邊界內新建區均接入現有燃氣管網。天然氣輸氣管道及附屬設施安全防護應符合山東省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的要求。125、8 加快供燃氣設施向鄉村地區延伸,逐步提高鄉村地區天然氣普及率。第34條 環衛工程 按照“村/社區收集鎮轉運城市處理”進行垃圾廢物回收。保留鎮駐地現狀 1 處垃圾轉運站。城鄉環衛實現一體化管理,推進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逐步實現生活垃圾處理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全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生活垃圾收集點的服務半徑不宜超過 70 米,垃圾收集點應滿足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產生的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要求。村莊公共廁所的服務半徑一般為 300 米,每廁最低建筑面積應不低于 30 平方米,推廣使用三格式化廁所。醫療垃圾等固體危險廢棄物必須單獨收集、單獨運輸、單獨處理。第四節 防災減災體系 26、第35條 抗震規劃 范鎮抗震設防烈度為 7 度,供水、供電、通信、燃氣、消防等生命線工程按 8 度設防。規劃在范鎮人民政府設置防災指揮中、;范鎮衛生院作為救護中、,城鎮主、次干道作為主要疏散通道,救護中、應有自備電源和蓄水池,儲備防疫藥品和器材;將公園、學校、體育場等設置為避難場所。第36條 消防規劃 19 保留鎮駐地消防站 1 處,服務全鎮消防救援及工業消防工作。消防用水采取市政給水管網取水方式,充分利用河流水體作為消防備用水源。室外消防栓的間距不大于 120 米。構建健全的城鄉消防安全保障體系,生產、儲存、經營、運輸易燃易爆危險物品的場所、設施、管線必須符合城鄉消防安全布局,保證足夠的安全27、防護距離。提高人員密集場所、易燃易爆單位和高層、地下公共建筑等火災高危單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第37條 防洪規劃 嚴格落實洪澇風險控制線及管控要求,建設安全、高 效的城鎮防洪體系。瀛汶河、牟汶河防洪標準不低于 50 年一遇,勝利渠防洪標準按不低于 20 年一遇。實施鎮駐地雨水排水系統提升改造等工程,結合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豎向高程控制等方式,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鎮駐地排水防澇工程體系。第38條 人防規劃 按留城人口占鎮駐地總人口 35%,人均人防工程面積標準 1.5 平方米計算,鎮駐地所需人防工程面積 15750 平方米。鎮駐地重要人口密集區域、大型公共服務設施等是28、人防設施重點建設區域。新建居住區人防掩蔽工程按總建筑面積的 6設置,高層建筑及基礎深 3 米以上的民用建筑均應設地下防空室。完善人防通訊報警系統,提高報警系統的覆蓋20 率及可靠性。第39條 建立應急空間網絡 圍繞突發事件應急保障,健全分級響應機制,統籌應急服務設施布局,完善應急空間網絡。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災害的響應機制與預防控制體系,以生活圈體系為基礎,構健康安全單元體系。利用現狀及規劃公園、綠地、廣場、學校操場等公共設施,建立布局合理的避難場所體系。強化公共建筑的應急避難功能,滿足室內、地下應急避難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需求。強化救援疏散通道有效寬度管控,有效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發生時29、的救援救護、避難疏散、物資保障等運輸需求。第40條 嚴格管控重大危險源 嚴格落實化工企業周邊土地規劃安全控制線,對控制線內的未來新建、改建或擴建項目進行嚴格管控,310-7個人風險等值線的范圍內不應規劃開發建設居住區及危險化學品生產裝置和儲存設施風險基準所規定的高敏感防護目標、重要防護目標和一類防護目標。工業園區內化工企業生產、儲存裝置與學校、醫院、居民集中區等敏感點的距離需符合國家安全、衛生防護等有關要求。嚴格油氣輸送管道周邊規劃用地控制,嚴禁規劃建設居民小區、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嚴格控制輸油、輸氣21 管道的安全保護范圍,建立完善的長輸油氣管道風險管控機制,規劃路由應避讓人口密集區,30、減少對道路交通、電力線路、農林水利、文物保護等的影響,與建(構)筑物最小安全距離應符合相關標準要求。22 第七章 規劃傳導與實施 第一節 國土空間規劃傳導 第41條 對上位規劃的落實 落實泰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戰略目標、功能布局、空間結構、資源利用和要素配置等要求,并嚴格落實規劃確定的各類規則、指標、分區、名錄、結構、位置、邊界等管控要素。第42條 詳細規劃的傳導 以河流、道路或現狀自然地物為界線,綜合參考 15 分鐘社區生活圈劃分等因素,劃分為 2 個詳細規劃編制單元,詳細規劃編制單元為編制詳細規劃的基本單位,需傳導的核、指標和應布局的重要設施不可跨編制單元進行調整。其中建設用地面積、31、道路網密度、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應嚴格落實;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規模和點位須嚴格落實,具體邊界可按用地權屬和自然邊界進行修正,在詳細規劃中落實用地。城市綠線、藍線、黃線、紫線應按照其管理辦法嚴格落實,并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明確坐標。主、次干道的走向和寬度必須嚴格落實,具體走向在不影響整個路網格局和與相鄰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對接時可局部微調,并明確坐標。細化傳導內容,對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內部不同類型的功23 能片區實行差異化管控,進一步深化對開發強度、建筑高度、城市設計風貌等內容的分類引導。第43條 村莊規劃傳導 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村莊建設邊界、歷史文化保線、洪澇風險控制線、32、村莊建設用地規模、村莊建設管控和風貌指引、公共和基礎設施配套指引等內容傳導到村莊規劃。村莊規劃可單村編制,也可以村莊分類和布局為依據,結合鄉村社區生活圈劃分,片個村莊聯合編制。1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 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將 5.53 萬畝耕地和 5.13 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帶位置下達到各行政村。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永久基本農田用途;不得隨意占用耕地,確實占用應經村民小組確認,村委會審查同意出具書面意見后,由鎮政府按程序辦理相關報批手續。2歷史文化保護 將歷史文化保護線和文物保護單位管控范圍傳導至各行政村,不允許隨意改變文物保護單位原有狀況、面貌及環境,如需進行必要的修繕,應33、在專家指導下并嚴格按審核手續進行。禁止在歷史文化保護線范圍內進行影響歷史風貌的各類建設行為。3.村莊建設用地規模與村莊建設邊界 村莊建設用地規模與村莊建設邊界規模原則上不得突24 破,片個相鄰的村莊聯合編制的村莊規劃,可遵循總量平衡原則對村莊建設用地規模與村莊建設邊界規模調整優化,可優化村莊建設邊界形態,調整優化內容應在成果中予以論證和明確。4重要設施傳導 規劃確定的公共服務設施、交通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各行政村須嚴格落實。其中線性設施需與相鄰村莊做好空間銜接;點狀設施須落實其建設規模,具體邊界可根據實際建設和用地權屬進行優化。25 主要圖紙 1.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 2.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 3.城鎮(村)體系規劃圖 4.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 5.綜合交通規劃圖 6.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 7.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圖 8.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劃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