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野縣東墟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2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57176
2024-11-18
27頁
5.48MB
1、東墟鎮人民政府博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博野縣東墟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目錄CONTENTS201 規劃總則1.1編制背景 1.2規劃原則 1.3規劃期限和范圍2.1發展定位 2.2目標愿景02 目標定位03 國土空間格局3.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3.2落實“三條控制線”3.3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 3.4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3.5集約緊湊的建設空間 3.6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 04 打造生態宜居鎮區4.1空間形態引導 4.2住房建設與人居環境4.3綠化系統與公共空間05 重大要素支撐體系5.1構建快捷高效綜合交通體系 5.2構筑高水平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5.3構建堅韌穩2、固公共安全體系06 保障規劃實施落地6.1規劃實施傳導 6.2健全實施監督機制1.1編制背景1.2規劃原則1.3規劃期限和范圍0131.1 編制背景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按照國家、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相關要求,東墟鎮人民政府組織開展了博野縣東墟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規劃是東墟鎮編制3、的首個“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是對鎮域范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作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制定空間發展政策、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修復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藍圖,是對博野縣國土空間規劃的細化落實,是編制詳細規劃的基本依據。41.2 規劃原則5堅持底線約束、綠色發展堅持多規合一、節約集約發展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底線思維,嚴守糧食、生態和國土安全底線,構筑自然資源集約高效、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的發展格局。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規劃融合為國土空間規劃,實現鎮域空間規劃全覆蓋、全要素管控。全面推進節約集約土地,合理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促進城市高效發展。堅持區域協同、4、融合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品質發展扎實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加強區域協同發展,強化生態共保、環境共治、設施共享、產業共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規劃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和公共空間供給,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改善人民生活品質。1.3 規劃期限和范圍規劃期限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范圍東墟鎮行政轄區,分為鎮域和鎮區兩個層次。鎮域:包括15個行政村,總面積2889.56公頃。鎮區:為鎮政府駐地開發邊界圍合范圍,位于東墟村。672.1發展定位2.2目標愿景5、022.1 發展定位依托博野省級經濟開發區發展,建設以橡膠機帶產業和綠色食品產業為主的城郊小城鎮充分考慮東墟鎮現狀實際情況和面臨的機遇挑戰,落實博野縣發展戰略的要求,綜合確定東墟鎮功能定位為:立足自身現有的種植條件和基礎,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種植和特色農產品的現有規模優勢,打造綠色食品產業園,為周邊地區提供優質農副產品供給。以鎮域南部產業為發展重點,發揮橡膠機帶的產業優勢;以縣域工業區為平臺,大力建設橡膠機帶產業園。結合石津高速的建設,在大齊村設置高速出入口,培育現代物流。82.2 目標愿景2025年2035年2050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國土空間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得到6、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穩定性增強,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振興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升,空間治理框架基本形成。全面形成主體功能明確的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糧食安全格局更加穩固,生態文明建設邁出重大步伐,自然資源利用更加集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更加優化,綠色宜居鄉鎮建設取得新實效,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達到更高水平,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觀特色更加凸顯,糧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顯著。9103.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3.2落實“三條控制線”3.3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3.4藍綠7、交織的生態空間3.5集約緊湊的建設空間3.6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033.1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筑“一心兩區、一帶兩軸”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11一心兩區鎮區,鎮域主要經濟增長極和人口主要集聚地。開發區綜合發展區現代農業發展區一帶兩軸孝義河生態景觀帶省道530發展軸縣道316發展軸全面落實耕地保護任務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統籌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布局深入梳理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現狀和補劃潛力,優先落實集中連片的現狀穩定耕地,切實保障糧食安全。3.2 落實“三條控制線”堅持底線思維,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從維護糧食8、安全大局出發,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面積。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加強耕地保護與利用嚴保永久基本農田保障糧食自給空間創新耕地保護監督管理12東墟鎮域內無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無生態保護紅線。3.2 落實“三條控制線”13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確定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邊界,引導城鎮開發建設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東墟鎮城鎮開發邊界分布在鎮區和博野縣經濟開發區。落實城鎮開發邊界鞏固提升耕地質量與生態建設,逐步把鎮域內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東墟鎮為糧食生產功能區,為依托以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優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布局,嚴格保護全縣糧食生產功能區,確保其數量9、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穩定提高以玉米、小麥為主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3.3 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14一帶孝義河生態景觀帶以全域生態本底為基礎,以強化全鎮生態整體性為目標,通過交通干道、河流干渠串聯成網,塑造田園、水網、綠野交織的生態空間。打構建全鎮“一帶、多廊”生態保護格局,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綠色空間。3.4 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15石津高速、G337、S530、X316、X329交通廊道多廊規劃全鎮形成“一般鎮、中心村和基層村”三級鎮村體系。3.5 集約緊湊的建設空間 鎮村體系16規劃至2035年形成1個一般鎮4個中心村7個基層村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村莊10、的發展現狀、資源稟賦等,按照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保留改善類的思路,規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集聚提升類指鎮區的村莊;規劃確定為中心村的村莊。保留改善類除上述類別以外的其他村莊,人口規模相對較小、配套設施 一般。3.5 集約緊湊的建設空間 分類推進鄉村振興17 4 4個7 7個1 1個城郊融合類中心城區(含開發區)建成區以外、城鎮開發邊界以內的村莊。3.6 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開展河流生態系統治理加強林地保護推進國土綠化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推進農用地整理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整治以孝義河為重點,開展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工程、河岸景觀恢復工程、人工濕11、地建設工程、生態補水工程等。18以鎮域內殘次林地為核心點,構建完善的森林城市生態體系,推動全縣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結合河流水域、生態廊道及外圍生態空間構建生物多樣性區域,設置小型涵洞式通道,保障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活躍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及占補平衡項目。加強散亂、廢棄、閑置和低效利用農村建設用地盤活。優化各項用地布局,為鄉村振興提供空間保障。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 加強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194.1空間形態引導4.2住房建設與人居環境4.3綠化系統與公共空間044.1 空間形態引導加強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12、設計和管控,從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建筑、街道和開放空間的布局。依托道路和人文資源,打造空間景觀節點、城鎮景觀軸線、特色風貌區等,突出東墟鎮歷史文脈和自然特征,形成富于個性的空間環境。新建建筑風貌管控:低、多層居住建筑整體建筑風貌宜以傳統建筑風貌為主。以米黃色、赭石色、青灰色為主色調;鼓勵在建筑立面細節處理上引入地域傳統元素;在建筑高度上應盡量避免對周邊環境的視線遮擋和景觀破壞。2021東墟鎮作為一般鎮,主要滿足鄰近鄉村地區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就業需求。堅持增減掛鉤和定向吸納相結合的方針,保障居住用地供應,優化居住供應結構,提升居住空間品質,滿足多元居住需求。整合提升舊村內的住宅用地,規劃優先保13、障居民的生活空間品質提升。街巷空間:對主要街道兩側建筑進行重點景觀管控。對沿街立面進行細化設計,沿街建筑應與街道綠化、街道亮化、景觀小品結合,營造富有特色、簡潔美觀的沿街立面景觀。基礎設施:對各項基礎設施進行整改修護。確保能夠滿足居民使用,同時考慮風貌統一。公共空間:對公共空間應加強管理與維護。著重在門戶入口、活動節點營造景觀效果,設置人行步道、休憩設施和公告欄、文化墻等宣傳設施,運用當地材料和傳統工藝,體現地方特色與標志性。4.2 住房建設與人居環境4.3 綠化系統與公共空間打造點、線、面相結合的開敞空間布局系統結合鎮區公共服務設施,統籌街巷、廣場等資源,建設尺度宜人、服務半徑合理、利用高效14、的公共空間體系。點:居住區內及道路街角的小型街頭公園、小廣場,供居民茶余飯后的休閑之用,將綠地、活動場地、交往休憩空間引入生活區域內,在院落間形成小的交互空間,提升空間生活趣味。線:將主要道路打造成秀美的景觀路。面:鎮區內的廣場。225.1構建快捷高效綜合交通體系5.2構筑高水平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5.3構建堅韌穩固公共安全體系055.1 構建快捷高效綜合交通體系建設1+1+1+N交通網絡1條國道1條高速公路石津高速G337 強化通道建設、融入區域,完善快速綜合交通體系23多條縣、鄉道多條縣、鄉道1條省道S5305.2 構筑高水平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 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15、化 構建“鄉鎮+村”兩級城鄉公共服務體系。鄉鎮級 公共服務設施村級 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小學、文體活動中心、衛生院,建設幼兒園、養老院等設施重點配套文化活動室、老人照料中心等設施分級配置社區生活圈各種服務設施 構建鄉集鎮-村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分級配置各種服務設施,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24鄉集鎮層級村/組層級完善社區基礎設施配置的同時,加強為農服務功能;可結合實際情況,提升醫療、教育、文化、體育、交通等方面的服務品質,兼顧對村莊的服務延伸。保障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實現生產生活設施的便利化;有條件村莊可結合實際情況,完善各類公共服務,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城16、鄉安全保障風險防控應對防洪排澇:“適度超前、防控結合”提高體系標準和建設質量。消防安全:“預防為主、防消結合”打造現代化消防體系建設。抗震避災:“整治避讓、合理布局”提高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公共衛生安全:“化整為零、平戰結合、分級響應”做好能快速啟用的防疫應急預案。危險品管控:“安全防控、實時監控”做好輸氣輸油管道沿線區、危化品相對集中區安全監管。城鄉安全保障風險防控應對防洪排澇消防安全抗震避災公共衛生安全危險品管控5.3 構建堅韌穩固公共安全體系25266.1規劃實施傳導6.2健全實施監督機制06 建設實施監督信息系統 6.1 規劃實施傳導省市級鄉鎮級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傳導傳導目標指標縣級定位+指標主導功能控制線+用途管制編制年限+目標+重點管控內容約束性指標+剛性管控要求27建立“體檢+評估”的規劃實施評估機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操作導向,重點對底線管控、空間結構和效率、品質宜居等方面的重大問題,開展體檢與階段性全面評估,減少發展與規劃的偏差。建立規劃實施評估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監督體系。建立政府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監控機制。嚴格執行規劃管理許可程序。籌劃完善的行政責任追究制度。6.2 健全實施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