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中心城區社區生活圈專項規劃方案(2023-2035年)(公示稿)(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57296
2024-11-18
36頁
6.32MB
1、武威市中心城區社區生活圈專項規劃(2023-2035年)2024.112024.11公示稿SPECIAL PLANNING OF 15SPECIAL PLANNING OF 15-MINUTE COMMUNITY LIVING,WUWEIMINUTE COMMUNITY LIVING,WUWEI1習近平總書記在蘭州考察時強調,社區工作根本上是為了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社區建設好了才能真正造福廣大居民群眾。“社區生活圈”是以人的活動和需求為核心,通過居住、就業、養老、醫療衛生等不同功能的有機組合,在適宜的日常步行范圍內,滿足城鄉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與生活等各類需求的基本單元。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以2、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有效解決武威市中心城區上學難、入園難、就醫難、出行難等各類“城市病”問題,補齊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依據武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按照自然資源部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有關技術標準,編制武威市中心城區社區生活圈專項規劃(20232035年)。規劃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走訪、街道訪談、部門討論、征求意見等多種形式、準確獲取百姓的生活需求和面臨的現實問題。規劃以居住用地為對象,根據涼州城區各街道范圍、居住人口和城區路網將武威市中心城區劃分為18個15分鐘社區生活圈,并根據城市發展的不同程度,將生活圈分為城市更新區、城市規劃區和城市產業3、區三種區域類型。針對現狀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不足、品質不高、布局不均、步行可達率較低等問題,規劃將存量空間作為規劃對象,堅持差異化配置和土地復合高效利用,分市級、15分鐘社區級兩個層級提出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優化對策和社區生活圈建設項目庫,以滿足不同年齡層群體日常生活所需的行政服務、教育設施、體育健身、醫療衛生、養老設施、商業服務、文化活動等基本服務設施需求,并系統性地統籌空間資源,實現資源互補、組團聯動,營建“結構清晰、健康活力、便捷可達、共享多元”的高品質社區生活圈。規劃是武威市中心城區社區生活圈建設和行動指引,是建設人民城市,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必將促進武威城市發展方式和治理方式的轉型和4、完善,由內而外形成創新發展新活力、新格局、新品質、新優勢。從品質社區出發,武威必將成為“綠色宜居韌性之城、幸福美好人文之城”。2一二三四規劃總則社區生活圈劃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規劃實施機制49153331規劃總則4落實國家政策:貫徹落實2021年5月商務部等12部門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2023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辦公廳(室)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2023年10月省商務廳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甘肅省支持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若干政策措施。編制背景人民生活需求多樣化:為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目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特征與布5、局要求應當從人民的需求角度出發。國土空間規劃傳導銜接:在出臺的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標準中,都明確了生活圈的重要性和生活圈的內涵。市級指南明確了城鄉生活圈的概念及分類并提出要加強重大專題研究,其中就包括對公共服務的問題和對策的研究?,F行指南對社區公共設施配置的新要求:2021年自然資源部發布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5規劃范圍:武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確定的中心城區范圍,重點研究涼州城區。規劃范圍及期限規劃期限:2023-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涼州城區甘肅(武威)國際陸港東部產業組團北部工業組團武南綜合組團黃羊綜合組團一 城一 港四 組 團6規劃目標6、構建市級、生活圈級兩級公服設施體系結 構 清 晰健 康 活 力便 捷 可 達應對全方位生活需求、服務全口徑人群,考慮不同人群行為特征規律,提供完善而多元的公共服務,給居民生活注入活力完善片區內部步行網絡,形成完整慢行體系,打造舒適的慢行環境,串聯公共服務設施,保障公服要素慢行可達設施建設和管理考慮不同時間多元人群共享使用,提高設施使用效率、節省有限城市空間共 享 多 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武威市建設“綠色宜居韌性之城、幸福美好人文之城”的發展目標,通過四條優化路徑,建設“結構清晰、健康活力、便捷可達、共享多元”的高品質社區生活圈。到2025年底,盡快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豐富社區服7、務供給,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樣板。到2030年,社區服務設施更完善,基本實現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到2035年,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步行覆蓋率顯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位于全省城市前列。7堅持差異化配置規劃結合更新區與規劃區現狀建設條件,根據城市發展特征和不同群體需求,對不同類型社區生活圈實行精準化、減量化配置,有效防止重復投資和設施浪費。編制原則堅持分類分需推進規劃與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和武威市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實施方案緊密銜接,結合現狀短板問題優先推動群眾需求迫切項目落地,合理安排各類服務設施建設時序,逐步縮小配置水平差距。堅持復合高效利用規劃結合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將存量空間作為規8、劃對象,提倡土地混合使用和空間功能復合,拆除騰空土地和閑置土地優先保障和落位公共服務設施項目,促進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堅持步行便捷可達規劃依托現有步行道、銜接相關規劃,構建生活圈內舒適連通的步行網絡,強化步行道與設施點、休閑空間的銜接,形成不同時距的服務圈層,滿足居民的15分鐘步行和公共服務需求。8社區生活圈劃定29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構建更加便捷、舒適的社區生活環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其相應基礎保障服務設施體系的均衡化。劃定目的劃定原則基于管理基于街道和社區的行政范圍劃定,根據行政范圍規模大小,適度進行拆分或合并。規模合理考慮出行方式、人口密度等因素,按照慢行可達的要求,確定適宜的9、空間規模和人口規模。老年人居多的適當降低生活圈規模。順應格局減少邊界穿越,不被大型河流、城市快速路等要素分割,保證生活圈的相對完整,確保居民使用生活圈內服務要素的便利性。銜接詳規規劃管理體系與社會治理體系相結合,詳規單元規劃范圍與生活圈劃定邊界盡量保持一致。10規劃武威市中心城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共18個。其中城市更新區5個,城市規劃區9個,城市產業區4個。劃定結果15分鐘社區生活圈15分鐘社區生活圈類型15分鐘社區生活圈編號范圍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規模(人)城市更新區東關社區生活圈2.1231155火車站社區生活圈3.2752163東大街社區生活圈3.0838782西大街社區生活圈2.95410、1277西關社區生活圈2.8946405城市規劃區城北海石社區生活圈3.1543662榮華東升社區生活圈2.4333486榮華社區生活圈2.6435836宣武市醫院社區生活圈3.0731232宣武皇臺社區生活圈3.4344283城北六中社區生活圈2.6740939城西社區生活圈2.1122458高鐵站社區生活圈1.6121079高壩社區生活圈3.7244804城市產業區黃羊社區生活圈2.1025953武南社區生活圈1.5117405重離子社區生活圈1.4030578武威工業園社區生活圈9.821574311明確公共服務增補要求并納入出讓條件。針對規劃區域的地塊,在土地出讓前開展公共要素規劃評估11、,把握社區整體公共服務水平,缺口通過社區內土地出讓或改造中予以補充。改造補充街區控規方案編制中,結合近期擬出讓地塊,對公共服務短板的針對性補充。明確各地塊公共要素規劃清單和具體規模,并納入出讓條件。鼓勵土地受讓方提供公共服務要素。針對性補充城市規劃區生活圈差異化配置12城市更新區通過評估實現漸進式動態更新,具體操作中主要存在存量更新、改造挖潛、復合共享三種方式。更新區優先保證基礎保障型公共服務設施達標配置,可不設置品質提升型設施,規劃后公共服務設施千人指標不得低于現狀水平。不達標的設施適當改擴建,不得低于現狀用地面積。13生活圈差異化配置城市產業區01需求分析城市產業區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公共服12、務設施匱乏。服務人口以年輕產業工人為主,設施需求重點在文化活動、體育健身,其次為醫療健康、就業服務、公共交通等,對養老服務暫無需求。02規劃策略設施布局應精準化,不能簡單追求大而全。結合職住分離情況減量化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并適當折減標準面積。在居住密集區優先配置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補齊醫療健康、公共交通等短板,特色增加社區就業服務中心滿足產業需求。03改善舉措增加公交站點、定制通勤公交,發展多樣化公共交通服務,串聯企業公寓等場所,完善產業人口出行。公共環境方面,改善基礎設施,增補公共空間與小微型設施,營造特色場景,整治斷頭路,打通社區交通微循環。14生活圈差異化配置公共服務設施配置315公共服務13、設施體系依據對現狀要素及體系、相關標準和指南、要素需求趨勢的綜合分析判斷,本次規劃將武威市中心城區生活圈公共要素劃分為公共設施、公共空間和支撐體系三大方面。公共設施包括終身教育、健康管理、文化活動、體育健身、行政管理、為老服務、商業服務、公共安全八類要素,公共空間包括社區公園、廣場、游園等要素,支撐體系包括市政設施和日常出行兩類要素。16公共設施終身教育公共空間社區公園支撐體系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健康管理文化活動體育健身行政管理為老服務商業服務公共安全游園日常出行均衡優質的教育培養教育設施:本以底線管控為原則,根據生活圈生源情況,統籌考慮區域發展、用地限制和實施時序等因素,規劃滿足基礎教育14、設施人均配建標準。教育設施規劃指標:初中以提升服務半徑1000-15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15分鐘內步行可達;小學以提升服務半徑500-8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幼兒園以提升服務半徑300-5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幼兒園以實現5-10分鐘內步行可達,規劃新建幼兒園15所(公辦),幼兒園宜獨立占地,選址交通便利,靠近公園綠地。幼兒園規劃小學每500米服務半徑設置一處,規范班級數量不宜超過36班,建議完全小學班級數不少于24個班,班額為45人。規劃新建小學6所(公辦、其中3所九年制學校)。小 學規劃初中每1000-1500m服務半徑設置一處,規范班級數量不宜超過36班,建議完全中學班級數不15、少于18個班,班額為50人。規劃新建初中4所(公辦、其中3所九年制學校)。初 中17公共設施社區層面衛生服務設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托育機構。醫療衛生機構規劃指標:衛生服務中心以提升服務半徑10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15分鐘內步行可達;社區衛生服務站以提升服務半徑300-5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5-10分鐘內步行可達;托育機構以提升服務半徑300米覆蓋為規劃目標,實現5-10分鐘內步行可達。全面優質的醫療護理衛生服務中心按照行政區進行規劃,原則上每個街道設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人口超過5萬人的街道,結合實際增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新增4處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16、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主要提供預防、醫療、計生等服務,服務半徑300-500米。規劃新建3處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站托育機構是面向0-3歲嬰幼兒的日間托管服務,服務半徑300-500米。規劃新建16所托育機構。托育機構18公共設施豐富多樣的文化娛樂文化活動設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在現有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社區文化活動設施建設,打造豐富多樣的文化娛樂空間。文化活動設施規劃指標: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廣場以提升服務半徑10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15分鐘內步行可達;社區文化活動站以提升服務半徑5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5-10分鐘內步行可達。結合新建及現狀規模適宜17、的街道辦事處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置文化活動中心,實現服務半徑1000m覆蓋最大化。規劃建設12處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站宜結合社區服務站綜合設置,或結合社區閑置用地和用房設置,實現服務半徑500m覆蓋最大化。依托新建擴建的社區服務站綜合設置文化活動站24處。文化活動站單處規模不低于1000 m,宜結合公共綠地、商業文化建筑、社區中心等設置,并保證硬地面積,設置觀演座椅,設計社區專屬文化標志物。文化廣場19公共設施精彩活力的體育健身體育健身設施:結合公園綠地綜合設置體育建設場地,鼓勵學校、單位等體育場(館)、運動場向社會開放。體育健身設施規劃指標:大型多功能運動場地以提升服務半18、徑10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15分鐘內步行可達;室外綜合健身場地以提升服務半徑3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5-10分鐘內步行可達。大型多功能運動場地按15分鐘出行距離進行布置,包括多功能運動場地或同等規模的球類場地。規劃結合公共綠地等公共活動空間統籌新建14處大中型體育健身場地。大型多功能運動場地室外綜合健身場地室外綜合健身場地按5-10分鐘出行距離進行布置,包括健身廣場和由不同健身器材組成的可供身體鍛煉的場地。規劃新建51處室外綜合健身場地,達到300m服務半徑全覆蓋。20公共設施生活圈配置的行政服務內容:街道辦事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派出所、社區就業服務中心。行政服務設施規劃指標:19、街道辦事處、派出所以提升服務半徑10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15分鐘內步行可達;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以提升服務半徑5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5-10分鐘內步行可達。高效復合的行政服務公共設施街道辦事處以服務半徑10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適當規劃新增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主要開展基層公共事務管理、公共服務等工作,含司法所和就業服務中心。規劃新建街道辦事處8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按照5-10分鐘的步行距離布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原則上1個社區布局1處,以行政管理、社區衛生、社區養老、文體活動、便民商業等五類功能為主導。規劃新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25處。派出所按照15分鐘的步行距離布置派出所,服務半20、徑1000米,在建設用地寬松的情況下宜獨立占地,建筑面積1000。根據未來城市規模及擴展區域,規劃新建10處派出所。社區就業服務中心社區就業服務中心特色布局于城市產業區,主要給產業工人提供政策咨詢、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創業指導等服務功能,原則以一個產業區布局一處,規劃新建4處社區就業服務中心。21生活圈配置的養老服務設施: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護理站)。養老設施規劃指標: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以服務半徑1000m-15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15分鐘內步行可達;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以提升服務半徑300-500m覆蓋為規劃目標,實現5-10分鐘內步行可達。健全周到的養老服21、務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規劃將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作為基礎保障型設施設置,宜獨立占地,服務半徑為1000米。規劃新建3處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每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設置床位數在200-500之間,建筑面積均宜大于1750。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護理站)按照5-10分鐘生活圈規劃布置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規劃配建12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主要為老年人日托服務包括餐飲、文娛、健身、醫療保健等。出于便民考慮,日間照料中心可與社區服務中心(站)綜合設置,建筑面積宜大于350 。22公共設施豐富多元的便民商業商業設施:以政府主導的商業公共設施為主,包括便民市場、社區食堂、社區超市、生活服務站、地攤經營點22、,重點補充“一店一早、一菜一修”等基礎民生保障業態,發展一站式便民服務綜合體。便民市場便民市場為基礎保障型設施,服務半徑宜取800-1000 米,服 務 人 口 按1.52.5萬人配置,建筑面積宜為2000-3000。規劃新建14處便民市場。地攤經營點地攤經營點為品質提升型設施,服務半徑為1000米,在不影響行人車輛通行的前提下,選擇路面較寬闊區域設置規范地攤經濟,規劃59處地攤經營點。社區食堂社區食堂為品質提升型設施,服務半徑為500米覆蓋范圍,宜結合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設置,新規劃53處社區食堂。社區超市(早餐店)社區超市為基礎保障型設施,服務半徑為500米覆蓋范圍,新規劃45處社區超市23、。生活服務站(社區工坊)社區生活服務站為品質提升型設施,可綜合設置,服務人口為2-3萬人,新規劃53處生活服務站。23公共設施綠色韌性的公共安全應急避難場所依托體育場(包含中小學校操場)、公園綠地、地下人防空間構建5-10分鐘防災圈。規劃服務半徑不大于500m、人均避難面積不宜小于0.8 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保障每個生活圈內部或周邊地區均有一處應急避難場所,每處應急避難場所均配套相應的防災設施和指揮設施,同時結合現狀道路設置應急通道。防災指揮設施結合街道辦事處、鎮政府等設置,原則上每個街道設置1處。社區微型消防站保證5分鐘10分鐘可達,與其他用房綜合設置,建筑面積不宜小于350 。24公共設施24、特色魅力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設施:在市級、區級公園基礎上,完善社區公園、游園兩級體系的建設,為居民提供各種頻率與類型活動的場地。在綠地和公共空間布局時應充分考慮居民、業主、行人的需求,如路側綠化帶布局時應預留人行出入口、生態停車場等。公共空間設施規劃指標:社區公園以提升服務半徑10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15分鐘內步行可達;游園以提升服務半徑500m覆蓋率為規劃目標,實現5-10分鐘內步行可達。社區公園/公共空間社區公園為基礎保障型設施,服務半徑宜取1000米,服務人口按1.52.5萬人配置,建設規模宜為10000 以上。新規劃14處社區公園。游園為品質提升型設施,服務半徑宜取500米,服務25、人口按0.51.2萬人配置,建設規模宜為4000 以上。新規劃63處游園。游園/小型公共空間25公共空間完備便民的市政設施支撐體系老舊排水管網改造 對老舊管網重新設計布局,減少死角和盲管,提高排水系統的整體效率;開展管線檢測和評估工作;使用高強度、耐腐蝕的材料來建設排水管道,以延長其使用壽命。提高供熱效率 進行全面的管網檢測和評估,通過評估結果確定管網改造的重點和范圍;對供熱管網進行全面清洗和除垢處理,保證供熱管道的暢通;對老化、破損、結構變形等嚴重問題的管道進行維修和更換;對供熱管道進行絕熱處理,減少散熱損失,提高供熱效率。治理城市內澇點 加強對易澇區域的積水點主干管、支管的改造整治,消除內26、澇積水點隱患;開展清淤排淤工作,提高管道排水能力,加強易澇區域的日常清疏工作,確保下水道通暢;做好易澇易浸路段區域的工作,提前布置充足的應急搶排設備和應急救援隊伍,確保能及時處置好突發澇情。26構建安全便捷的步行系統目標:構建以人為本、利于微循環的道路系統提高步行網絡密度及連通性加強設施可達性保障人行道寬度,加強路權管理創建通暢連續的步行網絡規劃區新增支路、疏通斷頭路;更新區開放封閉小區道路和公共建筑內部通道,同時連通巷道和住宅周圍道路。合理增補或布局調整相關公共服務設施,減少人群到達設施的步行距離和服務盲區。最大限度拓寬人行道,提高步行道有效寬度。優化道路設施布局,提供富余步行空間。對步行網27、絡盲區進行優化設計,形成滲透度高的步行空間,同時提供直接有效的過街設施。27支撐體系提高非機動車道連續性目標:保障非機動車路權,提高非機動車道的連通性壓縮機動車通行空間恢復自行車路權鼓勵利用建筑物退線空間恢復自行車路權利用富余綠化帶資源或慢行空間恢復自行車路權部分路段施劃非機動車道窄化車道、縮減機動車道數、單向交通組織等方式增加自行車交通空間。鼓勵沿街商業、公園等大型公建開放退線空間,與人行道、自行車道進行一體化設計。壓縮路中綠化帶、路側綠化帶或行人通行富余空間,設置自行車道。和平大道、學府路等路段增設非機動車道,提升非機動車的騎行體驗。28支撐體系提升公交服務水平目標:提高公交站點服務覆蓋范28、圍,構建便捷、無障礙的公交換乘系統遠期規劃區增設公交站點,提高站點覆蓋率優化公交站點布局,提高與非機動車的銜接便利性城北海石社區生活圈、城西社區生活圈及黃羊社區生活圈等生活圈內遠期增設公交站點。300m服務半徑范圍內覆蓋率達到50%,500m服務半徑范圍內覆蓋率達到90%。鼓勵結合醫院、學校等各類公共設施、公園廣場等就近設置公交站點,沿連通性較好的道路布局公交車站。公交網絡的末端設置公共自行車停放點,彌補公交線路的不足。現狀公交站點規劃公交站點29支撐體系挖潛空間補充停車位目標:落實綠色交通發展戰略,合理調控停車需求更新區見縫插針式增加公共停車場更新區新建公共停車場28個,新增停車位約480029、,其余停車位缺口通過分時段有償開放老城區的居住區、單位的配套停車場等管理措施增補。規劃區和產業區按標準增設公共停車場規劃區和產業區規劃新建公共停車場18個,新增停車位約6500個,未來停車位供需平衡?,F狀停車場規劃停車場30支撐體系增設充電設施公用充電設施形成“綜合充換電站+分散充電站”兩級體系配建停車位預留充電樁安裝條件綜合充換電站:選擇位于城市核心區周邊區域,充電樁數量為50100個,以快充為主。公用充電站:充電樁數量為50個以下,主要結合社會公共停車場、交通樞紐、公共服務設施、公園、商業設施配建停車場及加油加氣站等聯合建設,社會公共停車場充電樁數量按照停車泊位數量的20%進行配置。居民小30、區固定停車位應100%具備安裝充電設施的條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車場預留建設安裝條件的車位比例不低于10%。綜合充電站示意圖濕地公園停車場充電站配建充電設施漢武大道加油站充電站31支撐體系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規劃打通斷頭路,為城市發展“舒筋活絡”打通附屬醫院路、富陽路等36條斷頭路,通過強化道路連通性、提高步行路網密度、增加慢行綠道、改造現有道路等方式,對現狀步行網絡進行重塑,將公共設施、公園綠地、文物景點互相串聯,提高居民步行便捷程度和公共服務設施可達性。32支撐體系規劃實施機制433智慧社區建設依托“天馬行”APP平臺為用戶提供社區服務圈、地圖服務、信息查詢、社區咨詢、商家機構展示、熱點31、信息。建立完整評價體系,有助于動態查漏補缺,精準發力補齊短板。15分鐘就醫圈熱點分布34體育設施開放共享設施共建共享停車設施錯峰共享公共空間分時共享鼓勵各類學校的圖書館、體育場館、各類訓練中心,在確保校園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推進停車設施有償錯時共享,形成“融通共享、內外聯動、停車有位、便捷停車”的停車資源共享利用局面白天老年人使用居多,夜間年輕人使用居多,可以依次豐富設施類型和設施開放時間35規劃在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基礎上,對中心城區內急需新建、改擴建的公共服務設施滾動推進,滿足群眾的日常生活需求,補齊城市短板。在各生活圈項目庫中對急需實施、需求迫切的公共服務設施進行32、“*”號標注,有重點、有策略、有方向地指導生活圈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有序優先建設36民意調查設施分項設施名稱設施個數主管部門現狀新增合計健康管理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2區衛健局社區衛生服務站1區衛健局托育機構11區衛健局為老服務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1區民政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護理站)*213區民政局終身教育初中55區教育局小學415區教育局幼兒園314區教育局文化活動文化活動中心(含青少年、老年活動中心)*11區文旅局文化活動站(含青少年活動站、老年活動站)*415區文旅局文化廣場0區文旅局體育健身室外綜合健身場地(含老年戶外活動場地)*25126區文旅局大型多功能運動場地區文旅局商業服務便民市場213區商務局社區超市(早餐店)區商務局地攤經營點1010區商務局社區食堂22區商務局生活服務站(社區工坊)*11區商務局行政管理街道辦事處11區政府社區黨群服務中心404區政府派出所112區公安局公共安全防災指揮設施*11區應急局緊急避難場所55區應急局社區微型消防站22區應急局公共空間社區公園/公共空間11區住建局游園/小型公共空間*347區住建局市政設施公共廁所*448區住建局再生資源回收點44區住建局日常出行公交車站2121武威公交集團機動車停車場(庫)*5813區城投公司生活圈項目庫*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