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滿族自治縣木頭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57300
2024-11-18
17頁
10.31MB
1、青龍滿族自治縣木頭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青龍滿族自治縣木頭凳鎮人民政府2024 年 11 月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要求,根據省、市、縣的相關部署,木頭凳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青龍滿族自治縣木頭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本規劃”)。本規劃是對青龍滿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的落實和深化,是木頭凳鎮全域空間發展的指2、南與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為木頭凳鎮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社會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實現高品質生活提供空間保障。一、規劃期限與范圍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其中規劃基期年為 2020 年,近期為 2021-2025 年,遠期為 20262035 年,遠景展望至2050 年。規劃范圍為木頭凳鎮行政轄區,國土面積為 190.66 平方千米,轄 22 個行政村。規劃分為鎮域和鎮政府駐地兩個層次。鎮政府駐地規劃范圍為木頭凳鎮政府駐地所在地及周邊集中連片區域的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包括木頭凳村、牛角溝村、八里地溝村、跳魚溝村等 4 個村3、莊,面積為 136.13 公頃。二、鄉鎮定位銜接上位規劃傳導,立足于鎮域區位優勢、資源稟賦與產業特色,確定木頭凳鎮規劃定位為:以特色農業種植為主,生態養殖為輔的農業型鄉鎮。三、規劃目標到 2025 年,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新臺階,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護,特色農業高度發展,生態文明加快建設,綠色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城鄉融合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到 2035 年,基本建成特色突出、和諧宜居、環境優美、城鄉繁榮的現代農業型鄉鎮。鄉村振興建設取得良好成效,農業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村莊環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到 2050 年,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建成,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卓越,人居環境取得巨大成就,4、全面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優美、人民富足的農業強鎮。四、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一)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嚴格落實縣級規劃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確定木頭凳鎮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2915.46 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 2667.76 公頃。嚴格落實縣級規劃下達的生態保護紅線傳導指標和要求,確定木頭凳鎮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 2550.55 公頃,為水源涵養型。落實青龍滿族自治縣規劃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 2020 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0 倍以內(可全縣統籌)。(二)主體功能定位落實青龍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主體功能定位,木頭凳鎮全域為重點生態功能區。(三5、)國土空間總體格局銜接青龍縣“一城三帶四區多點”的空間總體格局,以木頭凳鎮自然資源稟賦、自然地理格局和區域優勢為基礎,規劃構建:“一核多點、三軸四區”的總體格局。一核:指木頭凳鎮政府駐地,主要發展行政辦公、商貿服務、生活宜居等綜合服務功能,是鎮域的功能發展核心;多點:指鎮域內多個中心村為發展支撐;三軸:由 230 國道以及 636 縣道構成的 3 條綜合發展軸,帶動鎮域沿線村莊的發展。四區:分別為城鎮綜合服務區、林果種植區、生態養殖區以及中藥材種植區。(四)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分區落實和深化主體功能功能區戰略,充分銜接三條控制線,將鎮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和鄉村發展6、區共 5 類規劃一級分區。合理調整農用地結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任務,切實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建設,確保規劃期未耕地保護目標牢牢守住。加強對中低產園地和新建園地的改造和管理,有序引導園地向低山丘陵調整。科學合理安排設施農用地,盡量利用荒山荒坡、灘涂等未利用地或低效閑置的土地。優化生態用地布局。穩步推進國土綠化,有序保護和修復濕地,穩定林地面積,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優化調整建設用地結構。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建設用地結構,推進城鄉建設用地集約化利用,引導村莊建設用地減量化發展,保障區域基礎設施和其他建設用地。五、農業空間布局(一)落實耕地“三位一體”保護嚴格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7、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料飼草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引導各類非農建設選址布局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非農業建設確需占用耕地的,須經相關部門批準,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按照“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原則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確保產能不下降。建立統一的補充耕地監管平臺,嚴禁占優補劣,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落實補充耕地任務。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嚴格控制優質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除國家安排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難以恢復、河湖水面自然擴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沒等特殊情況外,對確需轉為其他農用地和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的,需要落實年度耕地進8、出平衡。耕地后備資源整理。結合耕地后備資源潛力,多渠道補充耕地,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將符合條件的宜耕后備資源通過采取土地清理、土地平整、地力建設等措施,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二)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穩定糧食種植空間,以優質耕地集中布局和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大力發展玉米等傳統作物種植,提高種植技術,提升農產品供給能力。發展特色種植業。推動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增加綠色生態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重點發展以蘋果、山楂、板栗、中藥材等優勢農產品種植,促進特色種植規模化發展。依托現有養殖基礎,發展綠色生態養殖,保障養殖空間,優化現代農業設施布局。(三)實施土地綜合整治農用地綜9、合整治。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結合木頭凳鎮域國土空間布局,推進農用地綜合整治。對低效林草地和園地資源整合、優化布局,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結合縣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整體部署,通過耕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田間工程建設、農田水利建設、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穩步推進鎮域內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同時順應加強耕地保護的需要,促進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強化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保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治。低效建設用地的整治能避免土地浪費,是當前土地使用中優先考慮對象。結合縣域低效用地利用項目整體部署,推進鎮域內低效用地整治。未利用地開發。結合縣域耕地后備資源開發項目整體統籌,積極推進鎮10、域內未利用地開發項目的實施。優先開發土質較好、土層厚度達到耕作要求、表土層有機質含量高等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未利用地。六、生態空間布局(一)自然資源保護利用1、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配合縣級部門對本區域重要生態功能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完成典型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本底、重要遺傳資源調查,推動建立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庫。2、保護優化配置水資源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按照農業用水負增長、生活用水控制增長、生態用水適度增長的原則,統籌配置生活、生態、生產用水,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劃至 2035 年,用水總量依據上級下達任務確定。提高11、水資源利用效率。實施農業節水增效。大力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全面推廣工程節水、農藝節水、機制節水,結合農田水利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充分利用非常規水。推進污水再生利用,實現分質供水。加強村莊飲用水水源保護。嚴格控制水源周邊農村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染,水井周圍 30 米的范圍內,不得設置滲水廁所、滲水坑、糞坑、垃圾堆和廢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衛生檢查制度,對集中式飲用水源進行定期常規指標監測,保證各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 100%。保護自然河湖水系網絡,加強河湖空間范圍管控。加強水域岸線生態空間管控,嚴禁非法侵占河道、水庫等。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和土地利用應符合河流行洪排澇要求12、。3、加強林草濕資源保護利用落實上位規劃的造林綠化空間,加強林地資源保護,重點開展鎮域內山區林地建設,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林地轉為非林地,實行占用林地總量控制,確保林地保有量不減少,各類建設項目應當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確需占用林地的,應當依法辦理審批手續。重點開展草地生態保護修復,提高草地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固碳釋氧等生態服務功能。加強林草濕生態系統保護,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嚴格控制占用濕地,建設項目選址、選線應當避讓濕地,無法避讓的應當盡量減少占用,應采取必要措施減輕對濕地生態功能的不利影響。4、優化礦產資源利用落實縣級礦產資源管理政策和制度,規范礦產資源13、勘查開發秩序,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明確采礦權人保護礦山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全面加強礦產資源開發保護。禁止在生態保護紅線、各類自然保護地、水源地、活動性地裂縫穿越地段等范圍內開展礦產資源開發活動。(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1、明確生態修復重點區域規劃實施重點流域生態修復工程。統籌考慮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水景觀要求,以星干河及鎮域內小支流為重點推進流域治理,通過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進行河道清淤疏浚,清理河道垃圾、淤泥,清除河道違建,提高行洪能力。以星干河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河流為重點,推進河流生態廊道14、建設。2、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強山水林田湖一體化保護與修復,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強林地、園地、草地、濕地、耕地等重要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開展國土綠化,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森林撫育,提升林地質量,強化濕地保護,加大生態修復力度,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七、建設空間布局1、居民點體系規劃構建“鎮政府駐地中心村基層村”三級居民點體系。提升鎮政府駐地建設水平,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發展;強化基層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規劃落實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村莊分類引導,結合發展情況,確定城郊融合類村莊 4 個,分別為木頭凳村、牛角溝村、跳魚溝村以及八里地溝村,集聚提升類村莊15、 4 個,分別為山東村、興隆臺子村、響水村、邱杖子村,保留改善類 13 個村莊,分別為安子溝村、壽桃山村、謝莊村、白土山村、張臺子村、付杖子村、大河南村、龍尾村、范杖子村、吳杖子村、岔溝村、東洼子村、楊樹窩鋪村。因地制宜,統籌推進木頭凳鎮村莊規劃編制,單獨編制村莊規劃的村莊 17 個。木頭凳村、牛角溝村、跳魚溝村以及八里地溝村納入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不額外編制村莊規劃。2、建設用地布局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結合發展實際,按照“縣域統籌,先增后減,規劃期末,鎮域村莊建設用地規模不增加”的要求,合理確定鎮域內村莊建設邊界。村莊建設邊界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規模,確保不超過 2020 年國16、土變更調查數據中的村莊用地(203 及 203A)規模。3、產業發展空間結合鎮域發展實際,規劃確定產業布局為“一心三軸四片區”的產業布局結構。以鎮政府駐地為綜合服務中心,鎮域內省道及縣道為產業發展軸線,串聯城鎮綜合服務區、林果種植區、生態養殖區以及中藥材種植區。4、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按照“鎮政府駐地中心村基層村”三級布局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布局,滿足城鄉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與生活需要。八、鎮政府駐地規劃(一)優化鎮政府駐地用地布局堅持節約集約用地,調整現狀用地結構。以完善民生設施建設為重點,充分預留醫療、文化、教育、體育、交通、供水、排水等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和公用設施用地。(二17、)空間形態引導遵循自然山水格局,實現建設空間與生態和諧共生,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山水空間形態。(三)住房建設和人居環境居住用地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力求創造布局合理,生態宜人的生活環境,新建建筑或質量較好的建筑應盡量保留。規劃新建住宅以村民自建房為主,嚴格落實青龍滿族自治縣農村宅基地審批標準。(四)藍綠空間網絡做好鎮政府駐地生態空間和生態綠心的有機結合,保護自然水域、濕地、坑塘等藍色空間。逐步恢復河濱帶自然生態系統,改善河岸生態微循環,提高水體自凈功能。統籌岸線景觀建設,打造功能復合、開合有致的濱水空間。(五)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優化鎮政府駐地行政辦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18、。九、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一)道路交通規劃積極推進鎮域內公路建設,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 230 國道、636 縣道,提升公路建設水平。形成以鎮政府駐地為中心,省道以及縣道為骨架,優化道路網結構,提升農村聯村公路等級,按照三級公路標準進行建設,盡量利用原有道路,構筑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網絡格局。2、給水工程各村依據實際情況采用“集中+分散”的供水方式,規劃各村采用自然村集中供水方式,集中供水普及率達到 95%以上。3、排水工程規劃采用雨污分流排水體制,在鎮政府駐地新建污水處理廠 1 處,對鎮政府駐地生活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其余村莊大于 100 戶的自然村建設小型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小于 100 戶或居住19、較為分散的自然村采用庭院式污水處理設施、多戶聯建污水處理設施等多種方式保障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4、電力工程保留現有變電站,推進配電網建設改造升級。改造提升村莊現有生活變壓器,滿足農村地區生活改善需求及電能替代、新能源汽車普及、清潔能源接入等經濟發展需求。5、通信工程保留鎮政府駐地郵政網點,鼓勵其他村莊結合便民商店等設施建設郵政服務網點。規劃結合村委會、鄰里驛站或便民商店等設施建設電商服務網點。6、供熱工程規劃鎮政府駐地采用鍋爐房進行集中供熱,其他村莊持續深入推進散煤治理工作,積極研究探索清潔能源供暖,大力推動潔凈煤、電代煤采暖工程,結合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積極推動空氣源采暖。7、燃氣工程充分20、發揮天然氣在能源體系中的基礎支撐作用,以燃氣儲配站瓶裝液化石油氣作為鎮政府駐地和村莊主要氣源。8、環衛工程垃圾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配置垃圾桶、保潔人員,由保潔公司統一轉運至垃圾場,保留鎮政府駐地垃圾轉運站 1處,其余村莊設置密閉式垃圾點和垃圾桶。到 2035 年,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 100%。十、安全防災體系1、防洪排澇工程依據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鎮政府駐地防洪標準按照不低于 20 年一遇進行設防,其余村莊按 10 年一遇設防。2、抗震工程加強抗震防災工程建設,抗震基本設防烈度 VI 度。生命線工程提高 1 級設防標準;新建工程必須滿足抗震設防要求,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按照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3、消防工程規劃在鎮政府駐地新建消防站 1 處,在縣消防大隊管理與鎮政府統籌下,加強志愿消防隊應急知識培訓,承擔鎮域內對火災、工程事故等各類突發事件的消防應急任務。4、公共衛生工程建立以衛生院為核心,各村莊衛生室為輔助的二級防疫保健體系,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創新優勢和資源整合能力,構建覆蓋全域的互聯網公共衛生安全體系,提供監測監控、預測預警、風險分析、信息報告、綜合研判、輔助決策、綜合協調與總結評估等功能。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