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濱海灣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3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64881
2024-11-25
39頁
15.07MB
1、東莞濱海灣新區管理委員會二O二四年東莞濱海灣新區 2035東莞濱海灣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NING OF BINHAIWAN BAY AREA,DONGGUAN(2021-2035年)(草案)公示讀本前 言潮涌灣區,向海而行。2017年,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實施,東莞濱海灣新區“騰空出世”。濱海灣新區位于珠三角東西岸交匯處,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與前海、南沙自貿片區緊密連接,是珠江東岸少有的可集中連片開發的戰略性區域。七年來,濱海灣新區搶抓歷史機遇,謀發展、抓建設,昔日灘涂荒地已然崛起一座濱海魅力新城。創新驅動,開放先鋒。2、東莞濱海灣新區成立至今,一直是落實國家、廣東省與東莞市戰略部署的重要平臺。從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合作平臺到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從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到東莞深度參與“黃金內灣”建設的關鍵平臺,從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創新平臺到東莞城市副中心、未來城市形象標桿地區,濱海灣新區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方向,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規劃先行,繪就新篇。2021年,為全面貫徹落實新時期上級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對新區全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東莞濱海灣新區管委會啟動編制了東莞濱海灣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聚焦戰略引領、區域協同、品質提升、創新賦3、能等方面,為新區提供全局性、長期性、綜合性的空間發展指引,描繪新區未來發展的理想藍圖。同心筑夢,未來可期。為進一步凝聚公眾智慧,優化完善規劃成果,現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謀劃,將濱海灣新區建設成為灣區東西兩岸融合支點、引領東莞未來30年發展的新增長極!1濱海灣新區是東莞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主陣地與對外開放的戰略平臺,目前已引進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智慧終端總部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全力打造成為東莞開放新窗口、產業新空間、增長新引擎、城市新名片。濱海灣新區由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三大板塊組成,海岸線長達41.21公里,規劃范圍為84.14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50.54平4、方公里,海域面積33.60平方公里(含未來角1.93平方公里)。走進 濱海灣新區管委會威遠島沙角半島交椅灣未來角長安鎮虎門鎮沙田鎮廣州深圳陸域面積:50.54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3.60 平方公里濱海灣新區范圍圖濱海灣新區行政界線海岸線管委會2區位條件濱海灣新區位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心位置、東莞市西南部,直線距離60km內可覆蓋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以及香港、澳門等城市中心區。濱海灣新區位于珠江口東西岸交匯處,同時受到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與廣州南沙港輻射,與廣州南沙、深圳前海、中山翠亨新區共同構成了東西兩岸協同發展重要紐帶地區。濱海灣新區位于南北向的珠江口東岸新質生產力開放創新走廊、東5、西向的穗莞深惠新質生產力科創制造走廊交匯處。3目 錄CONTENT戰略引領“黃金內灣”一體化建設的戰略高地/05區域協同強化內灣支點,構筑灣區兩岸紐帶/09格局塑造山海城共生共榮的總體開發保護格局/13品質提升強化魅力山海城的總體城市風貌管控/20創新賦能打造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產業體系/24以人為本建設全齡友好、生態宜居的未來社區/27系統支撐構建智慧高效基礎設施支撐體系/30實施保障實施科學開發,保障規劃有效傳導/340102030405060708401戰略引領“黃金內灣”一體化建設的戰略高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戰略部署,深度參與廣東“黃金內灣”一體化建設,共同推動6、大灣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與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的戰略平臺。56發展愿景灣區協同發展引擎東莞對外開放門戶濱海科創智造新城核心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金內灣”的廣深港澳創新走廊的先進制造與科創東莞高水平對外開放彰顯山海歷史魅力的未來產業高地門戶樞紐濱海客廳立足濱海灣新區作為“黃金內灣”核心平臺的戰略定位,踐行引領東莞未來30年發展的使命擔當,充分發揚新區的生態、歷史、科創特色,確定新區發展愿景如下:東莞黃金海岸7發展戰略區域協同戰略 全面融入“黃金內灣”發展格局 深度融入廣深都市圈 推動濱海灣片區融合發展改革開放戰略 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營造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科技創新戰略7、 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完善多元化產業空間載體 建設科技創新城區生態宜居戰略 塑造山海城市特色風貌 推動自然保護與生態修復 構建十五分鐘優質生活圈科學開發戰略 引導要素集聚發展 實施土地集約開發 推動土地梯度開發和戰略預留8規劃目標新區產業和城市功能框架基本成型2025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產業初步集聚,逐漸展現東莞濱海城市魅力2030新區科技創新與對外開放功能基本成型多樣化科技創新要素加快集聚,基本建立完善的對外開放基礎設施和制度體系東莞城市副中心建設基本成型2035建設成為東莞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承載地和經濟增長極2050全面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特色平臺和黃金內灣核心平臺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8、要增長極和區域協同發展引擎灣區一號區域協同強化內灣支點,構筑灣區兩岸紐帶029充分發揮濱海灣新區在“黃金內灣”中的支點區位優勢,協同聯動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核心城市和“黃金內灣”重點平臺,強化灣區兩岸融合發展紐帶作用和東莞向海向灣發展支撐作用,從東西兩岸、市域片區和港澳三個維度進行空間協同。聚焦東西兩岸協同東西岸協同示意圖10對標灣區核心城市的城建空間品質,推動規劃建設管理制度創新,吸收深圳、香港、廣州的先進經驗,共同推動環珠江口優質生活圈和未來城市建設。對標灣區一流城市建設標準加快推進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新港澳碼頭等重大跨市交通設施建設,推動與廣州、深圳、香港等灣區核心城市與黃金內灣各9、城市重點平臺的直連直通。加快跨市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加強與廣州、深圳東西兩岸核心城市協同聯動,對接廣州活力創新軸的創新資源,融入深圳西部走廊共同發展,實現與廣深錯位聯動、互補發展。強化深圳、廣州資源要素融通開放廣龍高速強化市域片區聯動 聯動長安、虎門、厚街、沙田四鎮,推動生態、公服、基礎設施與海陸統籌四大領域體系協同,形成片區開發與保護格局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共識。區鎮協同,優化片區空間治理濱海灣片區空間格局示意圖11 與中心城區的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和松山湖的原始創新中心進行合作聯動和差異化發展,共同構筑東莞市“一主兩副”城市中心體系。夯實全市副中心的戰略定位共謀“山海磁芯,一廊雙帶”的片區空間10、框架山海磁芯一廊雙帶 尊重山-水-田-城-海的自然生態過程,共同保護片區山海相連的自然基底 東莞融入黃金內灣發展走廊 新區-中心城區與新區-松山湖發展帶城市發展帶城市發展次軸區鎮重點平臺大嶺山生態綠核生態節點生態廊道復興國家海防與改革開放歷史資產,強化國家認同謀劃港澳深度合作新港澳碼頭效果圖12 把握新港澳碼頭建設開通機遇,依托國際城等港澳合作載體,推動莞港澳深度合作,打造大灣區高水平對外開放高地,內地與港澳深度融合發展的“東莞樣本”。支撐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構建灣區共同的身份認同;依托國家海防歷史記憶,打造虎門炮臺舊址公園。依托沙角電廠等重大歷史文化節點,營造大灣區愛國主義教育空間場所,加11、深港澳居民對國家的認識。圍繞對外樞紐工程,推動莞港澳深度合作格局塑造山海城共生共榮的總體開發保護格局0313落實三區三線底線管控要求,錨定新區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構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規劃用途分區,推進自然資源保護利用與生態修復,彰顯新區山海城共生共融的總體開發保護格局。“一廊兩軸三板塊”的城鎮格局空間結構圖14東莞黃金海岸一廊東莞海上門戶形象界面和公共文化休閑服務帶城市功能發展軸城市中軸線兩軸依托濱海灣大道和沙角城市綠軸構建城市中軸線依托東灣大道串聯板塊核心功能,構建城市功能發展軸沙角半島板塊交椅灣板塊威遠島板塊科創島,打造科技創新島嶼和國際文化交往中心三板塊規劃范圍鎮界12、東莞黃金海岸城市軸板塊水域基于新區自然地理特征與區域協同需求,延續“組團發展,軸帶開發”的空間思路,形成“一廊兩軸三板塊”的城鎮空間格局。智造灣,打造深莞融合發展示范區宜居城,依托陸海雙樞紐建設東莞海上門戶“一廊、三綠心、三水系”的生態格局生態系統保護規劃圖15一廊東莞黃金海岸三綠心威遠島森林公園濱海灣中心農業公園磨碟河濕地公園三水系太平水道公園帶磨碟河公園帶茅洲河公園帶規劃范圍鎮界東莞黃金海岸濱海公園帶生態網區域生態節點城市公園節點水域集中連片、功能復合的農業格局中心農業公園構建以濱海灣中心農業公園為核心的都市農業發展格局。保護利用連片永久基本農田,修復利用農田自然基底,打造集農業種植、旅游13、休閑、生態農業等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的濱海灣中心農業公園。16 整合零星耕地、整理恢復耕地,打造連片耕地保護集聚區,促進耕地連片保護和農田質量提升,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體系。耕地的保護與利用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與利用相互滲透、互為支撐的海陸統籌格局海上看新區17 劃定沙角陸海一體化保護利用空間、威遠島海防歷史與黃唇魚保護利用空間、交椅灣濱海總部經濟帶與交椅灣灘涂保護利用空間。構建相互滲透、互為支撐的海陸關系優化海洋戰略空間格局 明確海洋功能分區空間準入,按交通運輸用海區、游憩用海區、海洋預留區進行分類管控。協調重大專項用海用地需求,強化海上線性空間14、管控。優化海域功能利用 從“內陸整合”到“向海拓展”,促進濱海灣地區陸海功能融合。實施差異化分區發展策略,威遠島板塊海域空間以濱海旅游和海洋生態保護為特色,沙角半島板塊以現代服務業為引領,交椅灣板塊以新興產業為特色。三區三線劃定按照生態優先、集中集約原則,劃定連片穩定的農業空間、系統連續的生態空間、緊湊集約的城鎮空間,形成系統完整、集約高效、相輔相成的高質量國土空間格局。18 發揮生態保護紅線對于國土空間開發的底線作用,圍繞重要生態保育區域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生態保護紅線 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促進永久基本農田集中成片,謀劃耕地保護集聚區。永久基本農田 落實新區城市結構及功能布局,促進15、新區城鎮空間集約高效、緊湊布局。城鎮開發邊界推進自然資源保護利用與生態修復水資源19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森林資源耕地資源 分類保護與利用海岸線資源,落實海島生態保護與功能管控要求。海洋資源碳達峰碳中和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 統籌推進森林、河湖、濕地、耕地、海岸帶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生態修復 持續推進農用地整治與建設用地整治,促進國土空間利用格局優化提升。國土綜合整治磨碟河口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優化連片山林空間布局,持續提升森林質量。優化水資源利用結構,強化水系生態韌性功能,加強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建設區域自然線性休憩空間。嚴格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優化耕地資源布局,推進耕地質量與功能提升,強化16、耕地生態功能。倡導低碳的空間布局理念,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高自然資源低碳利用水平。品質提升強化魅力山海城的總體城市風貌管控0420進一步加強以高水平城市設計引領高品質城市空間,夯實城市設計在城市開發建設全過程中的指導性作用,營造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魅力新城和市民向往未來美好生活的理想人居空間。國家紀念角(虎門炮臺遺址)文化智慧灣未來角(國際文化交往)歷史角(沙角炮臺遺址)港灣角(新港澳碼頭)科創共享灣科創角(科技創新集群)文化智慧灣科創共享灣凸顯濱海城市設計特色總體城市設計效果圖21塑造“灣區特色紐帶,東莞海上門戶”的整體城市風貌。山、海、城相望的景觀視廊主航道-虎門大橋-海戰博物館-威遠山17、主航道-沙角炮臺-沙角半島南灣主航道-交椅灣濱海雙灣五角的海上濱海門戶節點“雙灣”國家紀念角 未來角歷史角 港灣角 科創角“五角”城市密度分區遵循“開合有度、疏密結合、城景共融”原則,營造山海融城的城市空間布局、疏密有序的城市空間形態和起伏優美的濱海天際線。營造活力城市公共空間 貫通濱海岸線,激活茅洲河、磨碟河、太平水道兩岸空間,打造東莞黃金海岸。22打造灣區級的東莞黃金海岸 依托濱海灣大道與沙角城市綠軸,打造貫穿“北站、中城、南灣、左岸”的城市中軸線。圍繞東莞黃金海岸和沙角城市中軸,營造層次分明、特色突出的“1+2+3”城市公共中心體系。塑造特色活力的城市公共中心 構筑多道融合、覆蓋全域的全18、境慢行系統,營造“通山達海、貫城融灣、串園連趣”的慢行休閑體驗環境。構筑高效復合的城市中軸線構建山海連城的慢行網絡體系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威遠炮臺23切實落實歷史文物保護 加強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護現有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激活虎門炮臺舊址公園 依托虎門炮臺舊址公園及威遠島生態歷史文化厚重底色,面向大灣區建設對外交往中心。通過文化創新激活國家紀念角,以國際化視野建設威遠未來角,塑造傳承歷史、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的精神文化高地。推動太平水道一河兩岸舊城復興 推動新區和虎門兩地共建,以太平新生與虎門老城舊城復興為特色,讓虎門老城可被感知、被體驗、被傳唱19、。創新賦能打造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產業體系05充分依托背靠東莞的強大制造優勢,發揮緊鄰廣深的獨特區位優勢,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濱海灣的產業發展使命,建設智能終端、人工智能、科技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前瞻布局若干未來產業,構建“3+X”產業體系。24明確產業發展重點三大主導產業“3+X”產業體系 打造智能終端總部 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總部轉型升級OPPO智能制造中心“X”智能終端培育高端制造業總部人工智能科技服務業若干未來產業 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智能終端產業 結合上位規劃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重點打造先進科技服務業 加快與香港合作發展專業服務業 打造優質生活性服20、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前瞻布局未來健康、未來能源、未來空天等高精尖前沿未來產業領域前瞻布局未來產業25大灣區大學沙角現代服務城先進智造交椅灣威遠未來科創島產業共享帶鳳凰山產業園大學科技園北園人工智能產業園大崗山產業園大學科技園南園濱海總部經濟及未來產業發展帶完善產業空間布局產業空間總體布局圖1條濱海總部經濟及未來產業發展帶+3大產業集群+5大產業園區濱海總部經濟及未來產業發展帶產業園區“1+3+5”產業總體格局威遠島:未來科創島 發展未來健康、未來空天、未來信息、未來能源等未來產業。以站城融合引導科技服務、軟件服務、現代金融、高端商務等集聚發展。沙角半島:現代服務城 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推21、進智能終端產業集群化發展。交椅灣:先進智造灣未來產業集群現代服務業集群智能終端與AI產業集群26以人為本建設全齡友好、生態宜居的未來社區0627堅持貫徹東莞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對濱海灣新區賦予的城市副中心職能,健全住有所居的住房供應體系,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營造健康活力共享的綠色開敞空間,構建全齡友好、生態宜居的東莞未來社區。健全住有所居的住房供應體系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 建設威遠島國際交流合作中心、沙角半島城市綜合服務中心、交椅灣產業共享中心。打造生活類、產業類、商務類示范性未來社區。構建多級全覆蓋公共服務網絡 優先發展現代化教育,高標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建立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2、,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提供兒童友好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水平 形成兩級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打造5分鐘與15分鐘生活圈。營造便捷活力包容的社區生活圈濱海灣未來學校28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安置房共有產權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住房體系完善以共有產權住房和保障性租賃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打造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職住空間組織模式營造健康活力共享的綠色開敞空間市/片區級公園新區級公園社區公園市/片區級公園新區級公園社區公園防護綠地廣場用地構建市/片區級公園新區級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體系500米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8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8m多途徑推進綠地均衡布局 規劃市/片區-新區-社區三級23、公園體系。打造集聚共享的城市廣場 結合新區重大開敞空間建設城市廣場。打造有韌性的海綿城市 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科學布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建設威遠島森林公園、濱海灣中心農業公園、磨碟河濕地公園等市/片區級公園。結合新區濱海生態資源、炮臺歷史文化資源點、城市大型開敞空間建設新區級公園。綜合宜居社區布局,結合小山小湖、河涌徑流等自然空間,建設多個社區公園。綠地系統規劃圖29系統支撐構建智慧高效基礎設施支撐體系07系統優化新區城市交通網絡布局,提升市政基礎設施服務品質,滿足韌性安全的現代化城市防災要求。30優化城市交通網絡布局構建多層次區域交通系統構建功能完備的道路交通系統構建覆蓋全域的慢行交通系統24、建設多元便捷的交通發展模式構建“一主三輔”軌道交通樞紐體系,高標準建設濱海灣站、新港澳碼頭,積極融入區域軌道交通體系,建立多層級城市軌道交通體系。深度融入區域高速路網體系,完善“三橫十五縱”的新區骨干道路體系,構建對接周邊鎮街聯系通道。構建“一網三道”優質慢行系統,打造城市慢行主體網與綠道、碧道、文道特色網,結合主干游憩步道打造公共活動節點。構建多層次公共交通出行系統、對外水運交通體系、靜態交通發展系統,形成高效便捷的貨運交通組織體系。31虎門大橋提升市政基礎設施服務品質供水保障能源保障智慧城市地下空間構建多水源安全供水格局,推進水資源供給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設節水型城市。至225、035年,新區節水器具普及率達100%。建設覆蓋全面,合理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構建清潔高效的智能電網體系、多氣源供應的燃氣系統、低碳高效的供熱(冷)系統。全面布局智慧基礎設施,推動片區智能化應用服務實時可控,打造以人為本、全球先進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科學綠色推動新一代信息網絡、綜合管廊、地下管線建設。堅持底線約束、安全優先,地上地下協同發展,強化多規統籌及豎向分層,構建功能復合、集約高效、體系完善、安全韌性的地下空間。32威遠島滿足韌性安全的現代化城市防災要求提高防范人防保障:構建“一區一軸三片”的濱海灣新區人民防空總體防護結構。地質防災:綜合提升地質災害防范能力。防災疏散:加強生命安全通道規26、劃,提升生命線廊道的綜合抗災能力。氣候防災:提高氣象災害綜合監測能力。安全保障衛生防疫:完善公共衛生與防疫機制,預留應急空間,提高規劃彈性適應能力。海上安全: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建設海上交通安全監督設施和應急救助裝備力量。城市安全: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完善應急指揮管理平臺,推動指揮場所建設。33強化防御平急兩用:結合公園、體育場館、酒店等公共設施,推進“平急兩用”改造及建設。防洪排澇:城市防洪標準達200年一遇,防山洪標準達50年一遇。地震防御:提高地震監測、災害防御水平。消防安全:縱向搭建“陸地-水上-空中”全方位消防救援體系。實施保障實施科學開發,保障規劃有效傳導08濱海灣新區是引領東莞未來三27、十年發展的戰略支撐平臺,必須立足長遠,持續發展。在國土空間規劃與機構改革的背景下,要完善規劃體系,強化政策保障,加強組織領導,科學推動新區土地開發利用,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34科學理性開發科學推動土地開發利用科學推動新區土地開發利用,堅持集中開發與戰略預留相結合,合理劃定集中開發區、控制開發區和戰略預留區,引導戰略資源集中投放、城市要素高效率集聚。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合理劃定保留提升區域,堅持品質提升,綜合整治有機更新;推動城中村連片更新改造,分類實施城中村改造策略;全力推動集中連片“工改工”,實現從“工業園區”向“產業社區”轉變。探索海域空間,加強海陸統籌優化海洋戰略空間格局,推進片區從“內28、陸整合”到“向海拓展”;構建相互滲透、互為支撐的海陸關系;優化海域功能利用,明確海洋功能分區空間準入。35灣區一號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以東莞市“兩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為指導,構建以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統領、“多規合一”的空間管控體系,強調規劃的嚴肅性,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規劃傳導內容濱海灣新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東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東莞濱海灣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管理單元落實深化指導實施反饋優化落實分解反饋深化遵循約束反饋支撐街坊/地塊市級專項規劃濱海灣新區專項規劃功能傳導格局傳導用途傳導指標傳導名錄傳導規劃確定的戰略定位、目標愿景、核心支撐功能等空間總體格局、城市空間結29、構、城市功能分區、產業空間格局定量化管控要素,包括約束性、預期性指標等“三區三線”、規劃分區、城市四線及用途管制規則體系等規劃確定的歷史文化資源名錄、重大工程項目等36城市設計規劃實施保障近期行動計劃 構建底線明確、指引清晰、動態適應的規劃體系 完善充分調研、精細管控、實施導向的編制方法 健全規劃傳導實施管控機制 建設自然資源要素管理平臺夯實規劃編制與傳導體系完善規劃監測評估和動態維護機制明確規劃實施重點和建設時序 制定規劃統籌實施方案 合理安排分期實施時序 聚焦近期重點項目實施123456高水平建設現代化產業園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多渠道配套保障性住房完善高品質城市配套加快構建樞紐體系切實保障民生發展37 實施動態化規劃監測評估 建立規劃體檢與評估機制東莞濱海灣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NING OF BINHAIWAN BAY AREA,DONGGUAN(2021-2035年)(草案)公眾意見提交途徑電子郵箱:郵寄地址:東莞濱海灣新區迎賓路灣區1號(電子郵件標題或信封封面請注明“東莞濱海灣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意見建議”字樣)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東莞濱海灣新區管理委員會聯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