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縣西安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2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65084
2024-12-02
22頁
24.74MB
1、桃源縣西安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西安 鎮 人 民 政 府2024.8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精神,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合理保護與利用西安鎮國土空間資源,指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有序開展,實現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家、湖南省、常德市和桃源縣統一部署要求,結合西安鎮實際情況,制定桃源縣西安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包括鎮域和鎮政府駐地兩個規劃層次。鎮域范圍為西安鎮全部行政轄區;鎮政府駐地范圍涉及西安村和閔家坪居委會。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規劃期目標年為2、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前 言目 錄一、發展定位目標一、發展定位目標1.1.1.1.發展定位發展定位1.2.1.2.發展目標發展目標二、國土空間格局二、國土空間格局2.1.2.1.構建總體新格局構建總體新格局2.2.2.2.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2.3.2.3.合理劃定規劃分區合理劃定規劃分區三、國土空間保護三、國土空間保護3.1.3.1.耕地資源保護耕地資源保護3.2.3.2.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3.3.3.3.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四、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四、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4.1.4.1.鎮域用地布局規劃鎮域用地布局規劃4.3、2.4.2.產業布局規劃產業布局規劃4.3.4.3.鎮村體系規劃鎮村體系規劃4.4.4.4.鎮區用地布局規劃鎮區用地布局規劃五、完善綜合支撐體系五、完善綜合支撐體系5.1.5.1.綜合交通規劃綜合交通規劃5.2.5.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5.3.5.3.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六、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六、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6.1.6.1.農用地整理農用地整理6.2.6.2.建設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6.3.6.3.生態修復生態修復七、鄉鎮風貌指引七、鄉鎮風貌指引7.1.7.1.總體風貌規劃總體風貌規劃7.2.7.2.開發邊界內風貌設計指引開發邊界內風貌設計指引4、7.3.7.3.鄉村風貌設計指引鄉村風貌設計指引八、規劃實施保障八、規劃實施保障8.1.8.1.組織保障組織保障8.2.8.2.政策支持政策支持8.3.8.3.宣傳引導宣傳引導8.4.8.4.監督實施監督實施1.1 發展定位桃源桃源西安西安發展定位目標發展定位目標 以高山茶葉、油茶、特色中藥材等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為主的農貿新鎮以鄉村生態旅游為基礎,結合紅色文化教育研學為主的農旅小鎮1.2 發展目標 總體發展目標: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和利用,建設用地得到節約集約利用,小城鎮幸福指數大幅提高,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全國特色農貿文旅小鎮。層級指標單位2020年(基期年5、)2025年(近期年)2035年(目標年)指標屬性鎮域耕地保護目標畝10342.3510342.35 10342.35約束性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畝8227.658227.658227.65約束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公頃4685.864685.86 4685.86約束性城鎮開發邊界規模公頃19.4719.4719.47 約束性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規模公頃12.55 24.16 76.43 預期性城鎮建設用地公頃19.4719.4719.47預期性村莊建設用地公頃502.54485.21 468.96預期性其中村莊建設用地留白指標公頃012.6425.13預期性常住人口規模萬人1.151.231.41預6、期性戶籍人口規模萬人1.551.641.89預期性人均城鄉建設用地面積平方米336.57307.54258.26預期性鄉鎮政府駐地公園綠地、廣場步行 5 分鐘覆蓋率%80 90 100預期性道路網密度千米/平方千米0.490.52 0.64預期性注:此表格中村莊建設用地留白指標只體現鄉鎮層級的留白指標。2.1 嚴格落實三區三線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將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和底線。p 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方案,至 2035 年,西安鎮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共 8227.65 畝(548.51 7、公頃),占全域面積的 2.75%。p 與湖南省和常德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銜接,西安鎮生態保護紅線保護面積4685.86公頃,占全域面積的23.52%。p 鎮域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為19.47 公頃,占全域面積的0.10%。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格局2.2 構建總體新格局 結合鎮域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特色,保護傳承西安鎮的自然稟賦、人文脈絡,嚴格保護自然生態本底,統籌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構建“一心、兩軸、三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p 一心:城鎮綜合服務中心。p 兩軸:依托官新高速打造南北經濟發展軸,依托東西向省道S244與鄉道Y355打造東西8、農業產業發展軸。p 三區:紅色文化研學產業區、高山生態旅游產業區、優質種養殖產業區。構建“兩心、兩軸、三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格局2.3 合理劃定規劃分區 依據桃源縣劃定的三區三線和桃源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根據西安鎮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以及西安鎮自身實際情況,將鎮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6類規劃一級基本分區,并進一步細化鄉鎮域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其中西安鎮農田保護區548.51公頃,生態保護區4685.86公頃,生態控制區7172.99公頃,城鎮發展區19.47公頃,鄉村發展區中村莊建9、設區468.94公頃,一般農業區288.43公頃,林業發展6092.11公頃。落實優化桃源縣規劃分區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格局3.1 耕地資源保護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國土空間保護國土空間保護 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足額帶位置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耕地保護目標、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和任務要求,規劃至2035年,西安鎮耕地保護目標不低于698.49公頃,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548.51公頃。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嚴禁超標準建設綠色通道,嚴禁違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耕地總量動態平衡10、:銜接桃源縣耕地保護專項規劃,明確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耕地后備資源的具體范圍。落實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時序,有計劃開展耕地恢復,堅持“以補定占”,實現區域內耕地總量動態平衡。3.2 生態環境保護 銜接落實林地保護:銜接落實級保護林地及天然林保護重點區域范圍、國家和省級公益林范圍,帶圖斑落實規劃造林綠化空間和位置,有序安排年度造林綠化任務,帶位置上報、帶圖斑下達,并及時更新規劃造林綠化空間數據。西安鎮涉及天然林面積7729.49公頃,公益林面積5940.86公頃。銜接落實自然岸線保護:修復河岸生態、加強節水宣傳力度和強化聯合監管、強化水資源管理、保護生態系統的本土性,防止生物入侵。西安鎮涉及河道管理11、范圍172.48公頃。銜接落實三線一單:以生態保護為導向,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開發建設活動,突出保護鄉村山體田園、河湖濕地、原生植被,維護鄉村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嚴守生態環境質量底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環境質量不下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突破。3.3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國土空間保護國土空間保護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 規劃對現有點狀的文物保護單位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和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管理辦法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加強對區域內能展現區域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的挖掘,重在重新界定保護范圍對象,并進行活態傳12、承的各類措施介入。加強文化資源的創新型利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活化本地文化元素,搭建傳統文化和現代消費之間的橋梁,強化產業與文化的碰撞、融合,為傳統產業融入高附加值,推動產業新增長。建立健全完善的保護機制、獎勵機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活動與一系列經濟稅收優惠政策關聯起來,鼓勵和吸引有實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民間組織參與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序號名稱類別級別所在行政區備注1大水田紅軍長征紀念碑石刻縣級大水田村保護范圍為以碑刻為中心四向各至10米4.1 鎮域用地布局規劃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 規劃期內,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保障耕地和永久13、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底線,在不影響生態環境前提下,適度開發未利用地,鼓勵利用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集約節約利用建設用地,合理利用農用地,調整農用地、建設用地、其他土地的結構比例。規劃鎮域土地利用布局至2035年,耕地面積為836.94公頃,占比4.20%;林地面積為17950.96公頃,占比90.11%;園地面積為49.06公頃,占比0.25%;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為484.42公頃,占比2.43%。空間結構優化4.2 產業布局規劃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一軸一帶串五區兩核多點”的農旅融合產業布局 基于西安鎮產業現狀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從全域統籌、資源基礎、區14、位交通條件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規劃西安鎮未來產業發展以生態富硒農業為基礎,拓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和鄉村旅游等相關產業,形成“一心兩軸六區多點”的農旅融合產業布局。p 一心:以鎮政府所在地為鎮域綜合服務核心,主要承擔鎮域行政辦公、產業服務、醫療教育服務等功能。p 一軸:即南北向鄉村旅游發展軸;東西向農業產業發展軸。p 六區:為六大特色產業分區,包括紅色文化研學區、高山生態旅游區、畜牧養殖加工區、中草藥種植加工區、茶葉茶油種植區、食用菌種植加工區。p 多點:為各村結合各自特色發展的多品種特色農業種養基地。中草藥種植加工區畜牧養殖加工區高山生態旅游區茶葉油茶種植區紅色文化研學區食用菌種植加工區4.3 15、鎮村體系規劃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 構建“中心城鎮中心村一般村”的三級鎮村體系 根據西安鎮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重點,構建“中心城鎮中心村一般村”的三級鎮村體系,其中,1個中心城鎮、3個中心村、6個一般村。并在鎮村體系的基礎上,結合產業布局、人口現狀、變化趨勢預測人口規模,合理安排人口流動及梯度轉移,明確各居委會、行政村人口及建設規模。p 中心城鎮:即鎮區,主要承擔綜合服務職能。p 中心村:大水田村、橋塘村、大池塘村。p 一般村:東安村、桃安村、磨子坪村、楊柳山村、薛家沖村、白洋坪村。4.4 鎮區用地布局規劃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建設集約高效的16、鎮村格局“一心一軸三區”的城鎮結構形態 結合地形地貌、建設適宜性評價、產業和交通聯系等因素,確定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可概況為“一心兩軸三區”的城鎮結構形態。p 一心:以鎮政府所在地為鎮域綜合服務核心,主要承擔鎮域行政辦公、產業服務、醫療教育服務等功能。p 兩軸:東西城鎮發展軸,東聯鎮區西至大水田村官新高速下口,是城鎮發展的主要軸線,南北城鎮發展軸,北連橋塘村,往南可通往西安村新龍灣組,是城鎮發展的次要軸線。p 三區:北部生活區,以居住為主,涵蓋養老院;西部公共服務片區,涵蓋小學、政府等為全鎮提供公共服務,主要的行政、文化、醫療、娛樂設施均分布于此;東部生活片區,以居住為主,涵蓋中17、學和體育活動中心。5.1 綜合交通規劃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完善綜合支撐體系完善綜合支撐體系 形成“一環兩縱兩橫”的鎮域主要道路系統 落實上位規劃中鐵路、公路(高速、國、省、縣、鄉)等重要交通廊道和設施布局控制要求,提出鄉鎮交通發展目標,完善鄉鎮道路網布局,明確高速、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等道路等級、走向、寬度等要求。規劃形成“一環兩縱兩橫”的交通道路網系統。p 一環:即橋塘村-西安村-大水田村-磨子坪村-楊柳山村環線,是西安鎮串聯各村的交通聯系通道。p 兩縱:指官新高速,鄉道Y333,是西安鎮南北向對外便捷客貨運交通聯系。p 兩橫:指省道S244,鄉道Y335,白洋河村-桐嶺村,是西安鎮東西18、聯系的通道。5.2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完善綜合支撐體系完善綜合支撐體系 構建“一心-兩片-多點”的三級城鄉生活圈體系 結合鎮域功能布局與用地布局,統籌考慮西安鎮現狀發展狀況與空間布局,規劃以完善鎮域用地布局,促進鎮域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將教育、醫療保健等居民關注熱點,作為鎮域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工作的重點領域切實推進。規劃補齊各級公共服務設施短板,鼓勵公共設施集中配置,促進設施提質增效;合理引導現狀閑置用地、建筑進行功能置換、改造升級。構建“一心-兩片-多點”的三級城鄉生活圈體系,形成以西安社區為核心,大水田村與大池塘村為副中心,其他村完善配置,形成三級公共服務系統。519、.3 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完善綜合支撐體系完善綜合支撐體系 給水工程規劃:規劃新建一處西安自來水廠,位于西安村,取水口位于西安溪,供水范圍涉及西安鎮中部周邊村莊。以單村飲水工程為補充,實現農村集中連片居住區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的發展總思路,科學合理確定西安鎮規劃目標、區域布局、建設任務。重點實施水源地保護、水源工程功能調 排水工程規劃:現有西安污水處理廠,位于西安村西安溪下游,已經覆蓋整個鄉鎮駐地。推行雨污分流制。規劃繼續完善鄉政府駐地污水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快污水處理設施收集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農村污水處理應合理選擇適宜的治理模式。對居住相對分散、周邊具備消納土地的20、規劃保留村莊,采用分散治理模式,對于不具備納管條件、居住相對集中且排放要求較高的規劃發展村莊,采取集中治理模式 電力工程規劃:規劃沿鎮域主要道路架設10KV線路至各居民點,各居民點低壓線路的供電半徑不宜大于500米。電訊設施規劃:大力發展移動通訊并逐步建立移動通訊光纜和基站系統,建立覆蓋全鎮域的移動通信設備基站,減小通信盲區。對鎮域現有電話、電視線路進行完善,尤其應改善農村信息條件,加快光纖到村,促進農村地區信息化。環衛設施規劃: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垃圾收運處理模式。鎮區、中心村設垃圾轉運站,一般村設置垃圾收集點。6.1 農用地整理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國土21、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對區域內現有耕地資源的調查和分析,按照因地制宜、改善條件、提高質量的要求,以提高優質農田比重為目標,開展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力爭建成優質、高產、集中連片成規模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宜,以提高耕地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旱改水項目:對區域內水源充足、水質較好、地勢較為平坦、周邊水田規模較大等符合建設優質水田的旱地,通過田塊調整、田面平整、田埂砌筑和田間防滲工程以及配置相應的灌溉渠道、農田防洪、排澇、降漬的排水溝渠,對旱地實施改造工程,將旱地改造為22、水田。宜耕后備資源開發:以生態優先、注重保護為基本前提,對宜耕后備資源開展適度開發,注重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1)開發原則:保護生態、宜農則農;(2)開發途徑:宜農未利用地開發、田坎整理;(3)開發整理類型:宜農其他草地、裸土地等;宜農6-25的耕地;(注:25以上耕地退耕還林;0-6耕地田坎系數較低,新增耕地潛力小。兩則均不列入開發整理范圍。)(4)新增耕地潛力:新增耕地潛力面積=整治規模*新增耕地系數。6.2 建設用地整理桃源桃源西安西安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農村宅基地復墾:通過實地調研摸底,借助增減掛鉤手段,對鎮域閑置廢棄的23、農村宅基地進行整理,可用于保障西安鎮和產業發展用地,或在市域、省域內進行流轉。工礦修復項目:通過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治理,一是增加建設用地計劃指標,解決我縣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二是增加縣鎮村三級收入,三是改善生態環境,完成環保督查相關要求。6.3 生態修復 水體及濕地生態修復:主要通過河道整治、生態護岸、水生植物修復、人工濕地等工程措施,修復水文過程的完整性,改善水質、修復水空間及生物廊道連通性,實現河流生態修復,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山體及森林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森林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開展國土綠化,實施森林保護保育及植樹造林重點工程。統籌推進山體森林生態保護修復。農村環境治理:基24、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對西安鎮路域環境整治。公共服務設施方面:開展農村治危拆違、廁所革命、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理、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人居環境建設方面:實施鄉村“四旁”綠化,建設小微綠地、濕地。7.1 總體風貌規劃桃源桃源西安西安鄉鎮風貌指引鄉鎮風貌指引 形成“二廊-三區-多點”的風貌格局 尊重小鎮原有格局,盤活土地存量,避免大拆大建??刂平ㄖw量,保持小鎮適宜尺度。傳承地域文化,彰顯當地特色。依托山水資源本底,以體現鄉村風貌、彰顯城鎮特色為原則,構建景觀風貌格局。形成“二廊-三區-多點”的風貌格局。p 二廊:西安生態綠色休閑旅游廊道、紅色文旅活力廊道。25、p 三區:山林生態景觀風貌區、河谷田園景觀風貌區、紅色文旅景觀風貌區。p 多點:由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組成的景觀節點,如特色民居點、水庫自然景觀節點、城鎮風貌節點等。7.2 開發邊界內風貌設計指引桃源桃源西安西安鄉鎮風貌指引鄉鎮風貌指引 現狀城鎮風貌區:該風貌區位于鎮區北部與東南部,南北向主干道穿越該區,主要是指現狀鎮區范圍。建筑形態:延續現狀空間格局,新增建筑體量不宜過大。建筑風格:與現狀建筑相協調,形成簡約、實用、現代的建筑風格。建筑高度:公共服務設施控制在24米以下,住宅控制在27米以下。體量色彩:延續現狀鎮區色彩,形成以“紅屋頂+白墻”的統一色彩,局部可點綴較亮色彩,烘托鎮中心氣氛。生產26、生活風貌區:該風貌區位于鎮區西部,集中分布著鎮區內的公共服務設施區及居住區,是未來鎮區的發展區域。建筑形態:形象應該簡潔、大方,體現鎮區特色。建筑風格:現代與傳統建筑相結合,與周邊建筑相協調。建筑高度:公共服務設施控制在24米以下,住宅控制在27米以下。體量色彩:以中明度無彩色灰系為主,如冷灰色、白色,輔以適量紅色、桔紅暖色。現代宜居風貌區:該風貌區位于鎮區東部,是未來鎮區的主要發展區域,展現現代建設風貌。建筑形態:商業建筑與住宅可以群體組合;重點建筑形態變化豐富,一般建筑形體簡單。建筑風格:追求傳統地域風格與現代建筑風貌的統一。建筑高度:公共服務設施控制在24米以下,住宅控制在27米以下。體27、量色彩:以中低明度淡彩色灰色系、中低明度土黃色系為主,如白色、冷灰色為主,輔以土黃色、桔紅暖色。7.3 鄉村風貌設計指引桃源桃源西安西安鄉鎮風貌指引鄉鎮風貌指引 生態環境要素界面管控:遵循“順應肌理、協調自然、景村一體、和諧共融”的建設方式。居民點建設應順應自然進行布局,采用“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方式進行建設。公共空間風貌引導:采用增加村民健身設施、休息座椅、廊架、植物造景等方式,強化公共活動場地的功能復合性,并增加公共空間綠化。公用設施風貌引導:以“整潔有序、原生鄉土、舒適適宜、經濟適用”的方式進行建設,與當地風貌相協調,盡可能使用當地建筑材料。民居建筑風貌引導:結合村民房屋改造,拆除違章28、建筑,對沿路建筑立面進行修整。既保持統一協調的立面效果,又注重體現鄉土特征,地域特色和傳統風貌。8.1 組織保障桃源桃源西安西安規劃實施保障規劃實施保障由桃源縣人民政府與西安鎮人民政府共同負責規劃實施,建立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置頂推進鄉鎮規劃的實施措施,按照項目計劃制定鄉鎮年度工作安排及重點項目部署;監督檢查各年度工作的推進、執行情況。8.2 政策支持由市、縣級人民政府牽頭制定相關激勵、資金籌措、幫扶政策,保障民生工程及重點項目的推進。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監測評估及實施管理機制,確保規劃的落實與保障。8.3 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向社會公布和宣傳國土空間規劃,建立規劃宣傳和交流互動機制,將規劃核心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增強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空間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重要性的認識。8.4 監督實施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利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實現對鄉鎮規劃的精準實施、實時監測、及時預警、定期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