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縣陬市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2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65086
2024-12-02
21頁
4.26MB
1、桃源縣陬市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陬 市 鎮 人 民 政 府2024.5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精神,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合理保護與利用陬市鎮國土空間資源,指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有序開展,實現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家、湖南省、常德市和桃源縣統一部署要求,結合陬市鎮實際情況,制定桃源縣陬市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包括鎮域和鎮政府駐地兩個規劃層次。鎮域范圍為陬市鎮全部行政轄區;鎮政府駐地范圍843.8公頃。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規劃期目標年為2035年2、,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前言目錄一、發展定位目標一、發展定位目標1.1.1.1.發展定位發展定位1.2.1.2.發展目標發展目標二、國土空間格局二、國土空間格局2.1.2.1.構建總體新格局構建總體新格局2.2.2.2.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2.3.2.3.合理劃定規劃分區合理劃定規劃分區三、國土空間保護三、國土空間保護3.1.3.1.耕地資源保護耕地資源保護3.2.3.2.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3.3.3.3.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四、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四、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4.1.4.1.鎮域用地布局規劃鎮域用地布局規劃4.2.4.2.鎮3、村體系規劃鎮村體系規劃4.3.4.3.鎮區用地布局規劃鎮區用地布局規劃五、完善綜合支撐體系五、完善綜合支撐體系5.1.5.1.綜合交通規劃綜合交通規劃5.2.5.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5.3.5.3.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六、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六、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6.1.6.1.農用地整理農用地整理6.2.6.2.建設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6.3.6.3.生態修復生態修復七、鄉鎮風貌指引七、鄉鎮風貌指引7.1.7.1.總體風貌規劃總體風貌規劃7.2.7.2.開發邊界內風貌設計指引開發邊界內風貌設計指引7.3.7.3.鄉村風貌設計指引鄉村風貌設計指引八、規4、劃實施保障八、規劃實施保障8.1.8.1.組織保障組織保障8.2.8.2.政策支持政策支持8.3.8.3.宣傳引導宣傳引導8.4.8.4.監督實施監督實施1.1 發展定位桃源桃源陬市陬市發展定位目標發展定位目標桃源縣副中心桃源縣重點鎮工業制造與商貿物流重鎮1.2 發展目標層級指標名稱單位2020年(基期年)2025年(近期年)2035年(目標年)指標屬性耕地保護目標畝46643.0746643.0746643.07約束性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畝44400.2144400.2144400.21約束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公頃209.91209.91209.91約束性城鎮開發邊界規模公頃868.508685、.50868.50約束性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規模公頃16.0016.0016.00預期性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公頃504.72 868.50 868.50 預期性村莊建設用地規模公頃1099.18 1099.18 1099.18 預期性村莊建設用地留白指標公頃0.00 21.98 54.96 預期性人均城鎮建設用地平方米304.92 376.95 381.33 預期性鎮政府駐地鎮政府駐地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覆蓋率205080預期性鎮政府駐地道路網密度千米/平方千米1.521.782.41預期性2.1 嚴格落實三區三線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6、度,將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和底線。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方案,至 2035 年,陬市鎮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共44400.21畝。與湖南省和常德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銜接,生態保護紅線209.91公頃。鎮域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為 868.50 公頃,占全域面積的 8.28%。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格局2.2 構建總體新格局結合鎮域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特色,保護傳承陬市鎮的自然稟賦、人文脈絡,嚴格保護自然生態本底,統籌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構建“一核、兩帶、三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核:以陬市鎮鎮政府所在地7、為鎮域綜合發展核心,主要承擔鎮域行政辦公、產業服務、醫療教育服務等功能。兩軸:規劃形成以柳葉大道、S234(石陬路)為軸形成的常桃融合發展帶河鎮域空間發展帶。三區:規劃構建工貿發展區、農旅融合發展區、農業發展區。構建“一核、兩帶、三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格局鎮域綜合發展核心工貿發展區農旅融合發展區農業發展區2.3 合理劃定規劃分區依據桃源縣劃定的三區三線和桃源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根據陬市鎮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以及陬市鎮自身實際情況,將鎮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6類規劃一級基本分區,并8、進一步細化鄉鎮域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其中農田保護區2960.01公頃,生態保護區209.91公頃,城鎮發展區872.1公頃,鄉村發展區5667.77公頃,礦產能源發展區176.39公頃。落實優化桃源縣規劃分區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格局3.1 耕地資源保護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國土空間保護國土空間保護嚴格耕地數量管控:將46643.07畝耕地保護目標和44400.21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嚴格實施年度“進出平衡”與“先補后占”。嚴格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9、全部用于糧食生產。改善提升耕地質量: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圍繞提升糧食產能,堅持新增建設與改造提升相結合,著力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3.2 生態環境保護保護水源地:嚴格依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進行保護。保護水源生態系統、重點對鎮域內的排污管網進行檢修與改造、加強完善水資源監測系統建設、建立水庫水源地保護長效管理機制。保護河流水系:修復河岸生態、加強節水宣傳力度和強化聯合監管、強化水資源管理、保護生態系統的本土性,防止生物入侵。保護公益林:公益林嚴格依據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湖南省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進行保護。因10、特殊情況確需調整和改變用途的,應按照等有關規定報原審批機關批準。3.3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國土空間保護國土空間保護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對現有點狀的文物保護單位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和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管理辦法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強對區域內能展現區域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的挖掘,重在重新界定保護范圍對象,并進行活態傳承的各類措施介入。加強文化資源的創新型利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活化本地文化元素,搭建傳統文化和現代消費之間的橋梁,強化產業與文化的碰撞、融合,為傳統產業融入高附加值,推動產業新增長。建立健全完善的保11、護機制、獎勵機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活動與一系列經濟稅收優惠政策關聯起來,鼓勵和吸引有實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民間組織參與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序號名稱地址年代保護級別類型保護范圍1陳兆森墓陬市鎮酒鋪崗村民國市級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以故居外墻基為準四向外延15米處2毛家橋遺址陬市鎮毛家橋村新石器時代縣級古遺址北至毛家橋磚廠廠部南端,南至民宅,西至磚廠機耕路,東至村部桔子園3馮家橋遺址陬市鎮畬田村戰國縣級古遺址東至機耕路南至鄉村路西至麓田河北至瘋家溶農田4高家崗古墓陬市鎮高家崗村戰國縣級古墓葬以墓室為中心四向各至20米5長崗古墓陬市鎮長嶺崗村戰國縣級古墓葬以墓室為中心四向各12、至20米6高灣窯址陬市鎮高灣村元縣級古遺址以窯室為中心四向各20米7觀音橋陬市鎮清縣級古建筑自橋基起四向各至20米8徐溶熙蘇維埃政權舊址陬市鎮黃溪港村1927年縣級革命文物舊址圍墻墻基以外30米處4.1 鎮域用地布局規劃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規劃期內,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保障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底線,在不影響生態環境前提下,適度開發未利用地,鼓勵利用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集約節約利用建設用地,合理利用農用地,調整農用地、建設用地、其他土地的結構比例。規劃鎮域土地利用布局至2035年,耕地面積為3178.71公頃,占比30.32%;林地面積為2013、80.80公頃,占比19.85%;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為2365.27公頃,占比22.56%。空間結構優化4.2 鎮村體系規劃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 構建“中心城鎮中心村一般村”的三級鎮村體系根據陬市鎮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重點,構建“中心城鎮中心村一般村”的三級鎮村體系,其中,1個中心城鎮、3個中心村、10個一般村。并在鎮村體系的基礎上,結合產業布局、人口現狀、變化趨勢預測人口規模,合理安排人口流動及梯度轉移,明確各居委會、行政村人口及建設規模。中心城鎮:即鎮區,主要承擔綜合服務職能。中心村:酒鋪崗村、三里鋪村、畬田村。一般村:高灣村、新茶庵村、鸕鶿洲新村、長樂14、村、神仙橋村、小馬山村、觀音橋村、青龍村、福德山村、團結路村。4.3 鎮區用地布局規劃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格局“一心兩軸四組團”的城鎮結構形態結合地形地貌、建設適宜性評價、產業和交通聯系等因素,確定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可概況為“一心兩軸四組團”的城鎮結構形態。一心:鎮區公共服務核心,涵蓋政府、文化體育設施、醫院、大型商業等設施。兩軸:沿柳葉大道形成鎮區橫向發展主軸、沿覽山路形成縱向工業發展次軸。四區:南部生態宜居組團、綜合工業組團、商貿物流組團、創新工業組團。5.1 綜合交通規劃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完善綜合支撐體系完善綜合支撐體系 形成“兩橫三縱”15、的鎮域主要道路系統落實上位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交通網絡布局,根據全域多元交通需求,以提升區域銜接與城鄉可達性為目的,因地制宜制定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形成“兩橫三縱”的鎮域主要道路系統。兩橫:為由省道S315與柳葉大道共同構成橫貫鎮域的東西向干線。三縱:分別為常張高速、S311以及S234。5.2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完善綜合支撐體系完善綜合支撐體系 構建“一心-三區-多點”的三級城鄉生活圈體系結合鎮域功能布局與用地布局,統籌考慮陬市鎮現狀發展狀況與空間布局,規劃以完善鎮域用地布局,促進鎮域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將教育、醫療保健等居民關注熱點,作為鎮域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工作的重16、點領域切實推進。規劃補齊各級公共服務設施短板,鼓勵公共設施集中配置,促進設施提質增效;合理引導現狀閑置用地、建筑進行功能置換、改造升級。構建“一心-三區-多點”的三級城鄉生活圈體系,形成以鎮區為核心,中心村為副中心,其他村完善配置,形成三級公共服務系統。5.3 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完善綜合支撐體系完善綜合支撐體系給水工程規劃:規劃提質改造陬市自來水廠和長嶺崗自來水廠,完善處理水工藝,提升水質;完善鎮域供水管網并與主城區供水管網連接,實施區域聯合供水。排水工程規劃:規劃完善鎮政府駐地污水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快污水處理設施收集管網建設。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污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方17、可排入就近水體或作為生產用水等。農村地區污水主要為生活污水,規劃在各居住組團設置化糞池,村莊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集中收集進入人工濕地或用作農田肥料堆肥。保留馬井機埠、東風電排,新建鰱魚口泵站電力工程規劃:規劃沿鎮域主要道路架設10KV線路至各居民點,各居民點低壓線路的供電半徑不宜大于500米。電訊設施規劃:大力發展移動通訊并逐步建立移動通訊光纜和基站系統,建立覆蓋全鎮域的移動通信設備基站,減小通信盲區。對鎮域現有電話、電視線路進行完善,尤其應改善農村信息條件,加快光纖到村,促進農村地區信息化。環衛設施規劃: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收運處理模式。鎮區、18、中心村設垃圾轉運站,一般村設置垃圾收集點。6.1 農用地整理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耕地后備資源開發項目:以“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為原則,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宗旨,通過土地平整、配套農田水利設施、田間道路設施和農田防護及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措施后,可補充一定規模的耕地。旱改水項目:規劃對條件好的中低產田和低洼易澇地進行“旱改水”改造,能夠有效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形成穩定的生產能力,做到藏糧于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提高區域范圍內的耕地質量,增加糧食產能,提高農民收入。大力完善田間灌排溝渠、電灌站、節水設施、積肥設施、機耕道路及橋涵、19、農田林網等基礎設施,改善農田生產條件,提升耕地質量等級。農村道路整治項目:充分依托現有骨干道路進行田間道路工程布局。同時田間道路工程布局有效結合試點區地形地貌及生產方式,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進行布置,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包括農村道路進行整治、擴寬、硬化、路燈配套等多項工程.6.2 建設用地整理桃源桃源陬市陬市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空心房整治項目:通過摸底、走訪、調查陬市鎮存在多處“一戶多宅”、“空心房”等類型的廢棄老宅基地。為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優化了城鄉用地的結構和布局,挖掘陬市鎮后備資源潛力,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工礦修復項目:通過工礦廢棄地生態20、修復治理,一是增加建設用地計劃指標,解決我縣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二是增加縣鎮村三級收入,三是改善生態環境,完成環保督查相關要求。6.3 生態修復濕地水體綜合治理工程:主要通過河道整治、生態護岸、水生植物修復、人工濕地等工程措施,修復水文過程的完整性,改善水質、修復水空間及生物廊道連通性,實現河流生態修復,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農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圍繞農業建設,以優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質量、防治土壤污染、改善農田生態為重點,因地制宜建設農田面源污染綜合防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水產養殖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工程,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照因地制宜,廢21、棄露天礦山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原則,開展露天礦山治理模式探索。加快制定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年度修復計劃,編制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方案,明確問題導向,做到精準施策,分步實施。7.1 總體風貌規劃桃源桃源陬市陬市鄉鎮風貌指引鄉鎮風貌指引 形成“兩廊-四區-多點”的風貌格局尊重小鎮原有格局,盤活土地存量,避免大拆大建??刂平ㄖw量,保持小鎮適宜尺度。傳承地域文化,彰顯當地特色。依托山水資源本底,以體現鄉村風貌、彰顯城鎮特色為原則,構建景觀風貌格局。形成“兩廊-四區-多點”的風貌格局。兩廊:沅江濱河綠色廊道、馬陬河濱河廊道。四區:山林生態景觀風貌區、丘陵自然景觀風貌區、田園大地景觀風貌區、濱江景觀風貌區22、。多點:由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組成的景觀節點,如特色民居點、水庫自然景觀節點、城鎮風貌節點等。7.2 開發邊界內風貌設計指引桃源桃源陬市陬市鄉鎮風貌指引鄉鎮風貌指引現狀城鎮風貌區:該風貌區位于鎮區南部及中部,主要是指現狀鎮區范圍。建筑風格與現狀建筑相協調,形成簡約、實用、現代的建筑風格。建筑色彩延續現狀鎮區色彩,形成以“紅屋頂+白墻”的統一色彩,局部可點綴較亮色彩,烘托鎮中心氣氛。新建城鎮風貌區:該風貌區位于鎮區北部,是未來鎮區的主要發展區域,展現現代建設風貌。建筑風格追求傳統地域風格與現代建筑風貌的統一。建筑色彩,形成以“紅屋頂+白墻”的統一色彩,局部可點綴較亮色彩。特色產業風貌區:該風貌區位23、于桃源縣工業園區陬市片區,是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園區,形象應該簡潔、大方。建筑風格現代與傳統建筑相結合,與周邊建筑相協調。體量色彩以中明度無彩色灰系為主,如冷灰色、白色,輔以適量紅色、桔紅暖色。7.3 鄉村風貌設計指引桃源桃源陬市陬市鄉鎮風貌指引鄉鎮風貌指引生態環境要素界面管控:遵循“順應肌理、協調自然、景村一體、和諧共融”的建設方式。居民點建設應順應自然進行布局,采用“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方式進行建設。公共空間風貌引導:采用增加村民健身設施、休息座椅、廊架、植物造景等方式,強化公共活動場地的功能復合性,并增加公共空間綠化。公用設施風貌引導:以“整潔有序、原生鄉土、舒適適宜、經濟適用”的方式進24、行建設,與當地風貌相協調,盡可能使用當地建筑材料。民居建筑風貌引導:結合村民房屋改造,拆除違章建筑,對沿路建筑立面進行修整。既保持統一協調的立面效果,又注重體現鄉土特征,地域特色和傳統風貌。8.1 組織保障桃源桃源陬市陬市規劃實施保障規劃實施保障由市、縣級人民政府與鄉鎮人民政府共同負責規劃實施,建立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置頂推進鄉鎮規劃的實施措施,按照項目計劃制定鄉鎮年度工作安排及重點項目部署;監督檢查各年度工作的推進、執行情況。8.2 政策支持由市、縣級人民政府牽頭制定相關激勵、資金籌措、幫扶政策,保障民生工程及重點項目的推進。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監測評估及實施管理機制,確保規劃的落實與保障。8.3 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向社會公布和宣傳國土空間規劃,建立規劃宣傳和交流互動機制,將規劃核心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增強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空間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重要性的認識。8.4 監督實施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利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實現對鄉鎮規劃的精準實施、實時監測、及時預警、定期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