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物保護空間規劃方案(2023-2035年)(公開征求意見版)(1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65180
2024-12-03
15頁
5.32MB
1、山西省文物保護空間規劃(20232035年)公開征求意見版目 錄01規劃總則02規劃基礎03文物保護空間總體格局04加強文物保護空間信息管理05統籌文物保護空間用途管制06系統促進文物整體保護利用07規劃實施保障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山西省在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山西考察調研,深入了解晉綏革命根據地舊址、云岡石窟、平遙古城、運城博物館等文物文博場所,心系山西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出“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重要指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2、建立以來,國家頂層設計高度重視“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應充分考慮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需要”。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涉及空間利用的文物保護領域要由相關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專項規劃,對文物保護空間利用作出專門安排。在此背景下,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以及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切實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提升山西省各級各類文物資源空間治3、理現代化水平,統籌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加快推動新時代山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編制實施山西省文物保護空間規劃,對山西省文物保護空間形成階段性部署和長遠謀劃,為各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中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上位指導。前 言1 規劃總則本規劃是銜接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指導安排不可移動文物領域涉及空間利用的省級專項規劃,旨在統籌安排文物保護管控、利用、協調等空間治理需求,加強全省域文物資源保護利用的整體統籌。01規劃性質規劃研究對象包括為全省5.3萬處各級不可移動文物,以及世界文化遺產、地下文物埋藏區、大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等4、文物保護對象及區域。重點規劃對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區。規劃期限為2023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02規劃對象及期限 樹立底線思維,堅持保護第一。強化空間統籌,加強協同治理。加強價值挖掘,促進有效利用。優化布局引導,融入發展大局。03基本原則發揮山西文物資源優勢,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作為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認同、豐富人民群眾文化體驗的重要載體,將文物保護利用傳承更好融入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助力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系統優化,促進山西城鄉歷史文化傳承發展。文物資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將山西省文5、物保護空間治理需求銜接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有效實施空間約束管控與高質量發展,促進山西文物保護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優化文物保護空間劃定,夯實文物信息化基礎。健全文物保護空間用途管制,提升空間治理能力。推動文物資源集中布局,凝聚三晉文化核心展示力。04規劃目標不可移動文物等級分布圖2 規劃基礎 文物總量全國前列,國保數量全國第一。文物資源享有高度標識性、知名度和影響力。文物資源整合利用區域基礎廣泛。02文物資源稟賦 整體呈現“中部串聯 南部成片 北部疏闊”的分布特征。具有總量較大、個別超大、平均不低的規模特征。地下文物潛在性高、古建筑留存廣泛,與城鄉建設、農業生產空間的重疊度相對6、較高。03文物空間特征 地屬山地高原,呈“兩山夾一川”的地勢特征,汾渭裂谷盆地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享譽華北水塔、千泉之省,河流泉域滋養生發地域文化特色。全國資源大省,礦藏豐富,造就深厚的手工業商業文化底蘊。位于農牧交錯地帶,農耕文化發達,是北方民族文化交融大舞臺。01自然人文概況3 文物保護空間總體格局 文物保護空間實施有效管控的工作基礎支撐不強。文物應對外部空間性風險的安全韌性亟需提升。規模性文物空間與生產生活空間的關系矛盾突出。低級別文物保護利用的整體難度大。文物資源區域價值挖掘和整合利用仍需加強。04現狀問題與需求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保護范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本體范7、圍、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區等空間。01文物核心保護空間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地下文物埋藏區、世界文化遺產的緩沖區等所在區域。02文物建設控制空間文物資源富集、空間分布集中、歷史文化價值突出的“一廊三帶、百處密集多片區”空間格局所在區域。03歷史文化傳承空間文物保護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4 加強文物保護空間信息管理 核定文物本體、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貫徹執行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辦法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劃劃定導則(試行),為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整體保護提供必要的保護及建設緩沖空間。評估優化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劃完善評估機制和細化評估標準,根據山西省文物局文物8、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辦法,對已劃定的不合理區劃范圍實施針對性調整。推動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及時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做好與大型基礎建設工程、經濟開發區等集中建設項目的前置協調。注意加強建設布局限制及特色引導,為城市考古工作和考古資源展示利用提供預留空間。01持續完善文物保護空間劃定 規范文物空間信息表達及數據管理至2025年,將世界文化遺產、53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7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地下文物埋藏區范圍100%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規范組織推進文物空間信息數據匯交02推動文物空間信息矢量化5 統籌文物保護空間用途管制 依法避讓文9、物和確保文物安全文物保護范圍內,不得準入影響文物安全、污染文物及其環境的建設項目和人為活動,對現狀存在危害文物本體安全的現有建構筑物和人為活動,應依法采取相關措施加以限制及逐步退出。促進文物周邊空間合理利用文物保護范圍內,鼓勵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市政基礎設施等民生保障工程有機結合,改善提升文物現狀環境。防止發生集中建設性破壞各類綜合性土地開發建設活動中,按照“先調查 后建設”要求預先開展文物資源區域調查評估,確保低級別文物建筑安全,盡可能保留與文物價值相關的古樹古橋、老建筑等各類歷史環境要素。對地表文物古跡預留安全距離對地表尚存土遺跡的區域,禁止開展耕種作物、挖掘取土、房屋建設、修建道路等活動10、,周邊的生產生活性活動應與地表遺存保持至少5米安全距離。加強文物安全監測力度引入自然資源遙感監測、圖斑監測等技術手段,對文物保護范圍內破壞性典型問題加強定期監測。01嚴守文物安全底線 合理實施建設高度控制文物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避免安排對文物安全、歷史風貌和景觀視廊有負面影響的高層數、大體量建設開發項目,新建建筑風格、形式、體量、色調應與文物相協調。根據文物所處的城鎮開發區域、村莊建設區域、其他保護性區域等實際情況,對新建建設高度實行差異化指標管控。現行建設控制地帶較大時,可根據實際對不同遠近范圍區域實施梯次性的建設高度管控。規模性復雜文物優先編制保護規劃文物建筑群、古聚落遺址、古代城址、古墓11、葬群、石窟寺石刻群等確需實施較大規模空間管控的文物對象,且主要涉及城鎮集中建設區及村莊建設區、保護管控任務較重時,優先編制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制定必要的分區管控與細化要求,優化完善保護區劃及管理規定,加強與各級國土空間規劃銜接,綜合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關系。做好基礎設施建設防護措施文物周邊區域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應嚴格控制施工范圍和強度,確保文物安全,保護歷史環境要素。02嚴格建設準入管控平遙古城 涉及城鎮開發邊界主要協調:合理優化建設用地布局;保存和延續文物歷史環境;提升文物所在地區功能。涉及永久基本農田主要協調:重點保護農業耕作種植區域的地下文物本體安全;協調保障文物保護利用活動開展。12、涉及生態保護紅線主要協調:協同文物安全保護與生態功能維護;協調保障文物保護利用的空間需求。涉及村莊建設區域主要協調:村莊規劃充分落實文物保護管控要求;加強文物保護與農村宅基地及自建房的管理協同;協調文物保護與農村建設布局。涉及礦產能源區域主要協調:保障礦區生產開采中的文物安全;妥善處理村莊搬遷拆舊復墾中的文物保護;鼓勵文物保護利用與礦區生態修復相結合。03加強空間用途協調陶寺博物館 用地布局考慮文物保護利用需求土地用途應滿足文物安全保護要求、促進文物合理利用。原則上不得布局對文物有干擾、有安全和污染隱患的相關用地,因特殊情況確實無法避開的,應按相關程序開展文物影響評估,制定相應保護措施。促進文13、物建筑合理多元利用土地使用性質應與文物合理利用功能相匹配、相協調、相兼容,促進文物利用與城鄉生活居住、文化旅游參觀、公共文化服務、特色文化經營等相結合,保障基礎設施、區域性交通等配套供給。加快重要古遺址古墓葬考古研究成果轉化支持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及培育,積極拓展遺址公園建設用地供給渠道,協調發展生態農業、文化旅游、體育休閑等低能耗低強度的產業,形成適合大遺址保護利用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產業環境。對利用條件有限及暫不利用的古遺址古墓葬加強原址保護 支持具備條件的石窟寺加強展示利用4促進文物有效利用 加強氣象災害預警與文物預防性保護對暴雨災害易發的聚集區域,整體增強氣象災害預測與預防性保護力度,提高14、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和長期預報水平。針對屋面受災、地基受災等常見受災表現,落實常態化養護加固措施。與國土空間綜合防災減災相銜接有計劃開展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基礎調查,主動將文物承災情況納入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明確文物周邊地質災害防治協同需求,布局安全緩沖空間和風險管控重點區域,加強配置精細化監測預警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05加強文物防災協同6 系統促進文物整體保護利用 建立文物資源密集區域保護名錄將各級各類文物核心保護空間與建設控制空間分布集中、能夠連接成片的空間范圍,建立歷史城市類、重點歷史村鎮類、古遺址古墓葬密集類、革命文物密集類、自然人文融合類、地上地下復合類、長城文物密集類等七類1015、9處文物密集區域保護名錄,重點納入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實施。依托城市設計、城市更新等工作開展,實施整體性空間形態管控,實施高質量保護利用與歷史文化傳承。01重點保護文物資源密集區域 加強整體保護規劃引導統籌考慮文物資源密集區域的整體保護管控與利用發展需求,做好建設強度控制、歷史風貌保護、用地功能準入等空間管控,堅持先規劃后建設、防止大拆大建破壞文物本體及其整體環境。優化協調項目選線選址 傳導詳細規劃監督實施文物資源密集區域規劃分布圖 深度展示中部廊道三晉歷史文化底蘊謀劃培育環晉中盆地、萬里茶道、晉南文明起源等省級層面具有突出價值特色的文物主題游徑建設。一體游賞三大文化帶文化自然景觀積極銜接全16、省旅游“快進”公路網,建設“黃河、長城、太行”主題鮮明、文化自然景觀一體游賞、交通條件暢通的省域文物主題游徑。廣泛開展縣域文物主題游徑建設根據文物價值內涵凝練主題,形成不同方式的游徑串聯,盡可能激活更多的低級別文物資源。02促進主題串聯及跨區域聯動以文物資源評價較高的區縣及鄉鎮為依托,整體形成晉中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黃汾交匯、侯馬-曲沃、晉城、長治、陽泉-昔陽、呂梁西部、大同、朔州-忻州、忻州-五臺山、右玉-河曲等13片文物保護利用重點片區,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差異化發展。03推動重點片區資源整合利用歷史文化傳承空間規劃圖7 規劃實施保障 堅持黨的領導,落實主體責任。強化傳導約束,加強規劃銜接。加強部門銜接,促進實施協同。科學謀劃項目,加強空間保障。創新監管手段,加強監督管理。誠邀社會各界建言獻策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9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