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縣孫村鎮玉屏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方案(2021-2035年)(2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65470
2024-12-04
25頁
18.51MB
1、旌德縣孫村鎮玉屏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2021-2035)旌德縣孫村鎮人民政府浙江欣尚工程設計有限公司2023年9月伍5.1 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分析5.2 村落古跡5.3 規劃圖紙成果5.4 總體保護策略5.5 保護范圍和保護內容5.6 建筑分類保護與整治方式傳統村落保護發展5.1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分析 玉屏村汪氏始祖汪圻宋代從新建村遷入玉屏,依據“枕山、瀕水、面屏”的理想模式建設村落。玉屏地理上西倚玉屏山,東眺大牛山,有好的“枕山”,玉溪自西向東穿村而過,村前是低矮的小山,構成負陰抱陽之勢。不僅如此,村莊周圍是山谷盆地,有大面積的土地可以開墾。有山有柴,有水有禾,利于家族繁衍。汪氏自此一代接一2、代建設家園,形成現在的村落模式?;罩萑酥v究風水說,認為最理想的村落選址是六個字:“枕山、環水、面屏。”玉屏村剛好符合。玉屏村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適中,季風明顯,年均降水1395毫米。村落屬丘陵山間盆谷地貌,地質為花崗巖巖體。土壤以花崗閃長巖的風化物為主,富含砂、礫,土壤肥沃,適合發展糧林及多種經營。村落西倚玉屏山,東瀕玉溪,南向牛山。村落選址分析5.1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分析 1、村落格局玉屏村屬“枕山、瀕水、面屏”的村落模式。南宋寶佑年間建有汪氏祠堂,明萬歷以后多次重修,清乾隆庚戍年(1790)重建。村中有牌坊、寺、閣,玉溪河畔建有“鴻文閣”和“研說書屋”教子弟讀書。祠3、堂處村落中央,民居簇擁祠堂依次而建。玉屏村整個村莊呈長條形。村落坐西朝東,西邊有一座玉屏山、一條燕水河,周圍是層層的梯田。主要分為 5 個自然村,依山面水,河岸兩邊都是統一的徽派建筑。全村分為 10 條街巷,沿河小巷、下街巷、烏竹巷、小玉屏巷等。村內民居多分布在河東、河西片,民居布局嚴謹,空間利用合理。大門入口青石板臺階樸實后拙,院落幽深,石砌的高墻古老而穩固。2、村落風貌與建村智慧村落境內青山環抱,綠水縈繞,群山環抱之中,潺潺河水流過,藏風得水,布局錯落有致、完美和諧。玉屏村西倚玉屏山,東瀕玉溪河,南向大牛山。屬丘陵山間盆谷地貌。地質為花崗巖巖體。土壤以花崗閃長巖的風化物為主,富含砂、礫,土4、壤肥沃,多水稻土,宜于種植水稻和多種經營。周邊山林以松、杉林為主,茶葉、煙葉、前胡、菊花均有種植,動植物種類豐富。玉屏村環境優美,從聚落整體環境看,村落選址背山面水,依山而建,綠水環繞,形成“山、水、村、田”的聚落格局。村內古井、古街、古巷融為一體,形成獨特山水古村的迷人畫卷。建筑風貌:玉屏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人文歷史和獨特的建筑景觀,村內現存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與設施,村中整體為徽派建筑,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澤典雅大方。裝飾方面,清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筑物融為一體,使房屋精美如詩,堪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村中建筑多以磚5、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還廣泛采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玉屏先人依照“枕山、瀕水、面屏”的村莊模式建筑村落,此后數百年來基本保持清時村落框架,始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十分宜居。村落格局與村落風貌5.1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分析 1、村落歷史玉屏村建村于隋末唐初,孫氏始居,后孫氏逐漸衰落。宋寶慶間(1225-1227),汪圻由新建遷入,人口日繁,遂成大姓。汪氏祟文重教,人文郁起,登科入仕者70余人,有“江南第一家”的美譽。汪姓從汪圻遷入玉屏后,人口日繁,一直生息于玉屏村玉溪河東西。咸豐年后,外來移民多定居德山里、劉家山等自然村。玉屏村清時屬旌德縣十八都一圖,民國時期實行保6、甲制度,劃為玉屏保。建國初將玉屏鄉改屬第五區孫村鄉;1956 年撤區并鄉時為孫村鄉;1958 年公社化時為紅旗公社孫村大隊;1961 年公社劃小時系孫村公社玉屏大隊;1983 年12月改稱孫村鄉玉屏村;2015年1月為孫村鎮玉屏村。2、村落重要歷史人物汪文諒:宋天禧年間,汪文諒攜子孫十世不分家,全族 1300 余人,同鍋共灶,鐘鳴鼎食,氣勢宏大。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御書“義門”二字予以旌表,并賜大量國子監書給汪文諒帶回,汪文諒在村中建“監書樓”,貯藏皇賜書籍,聘請名師學者以教子孫。僅宋代玉屏汪氏就考中進士 24 名之多。汪 澥:字仲容,北宋熙寧八年(1076)進士,出身貧寒,祖上三代均為7、官,以“布衣”考入太學。先后任分錄、學正、國子監司業、祭酒,最后擔任大司成。一生數時間均從事教育,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于著述。也是王安石摯友,曾支持王安石改革,省志記載其為古代教育家。3、村落重要歷史事件激戰石達開:清朝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將領石達開率軍與當地團練激戰于村南高溪灘,團練傷亡較大。1934 年 12 月 8 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撤離旌德縣城,向北進發,經過蔡家橋、玉屏到廟首。1949 年 4 月 25 日(農歷 3 月 28),新四軍游擊隊解放玉屏。村落歷史及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5.1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分析 1、旌德漆畫制作技藝旌德漆畫,起源于旌德玉屏民間,流傳至旌德及鄰縣8、績溪、黃山區(太平)等周邊地區,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徽州民間風格。它傳承了中國傳統的繪畫技藝,以線為主,骨法用筆,重審美程式造型,“師造化”、“以形寫神,神形兼備”的藝術理念,從而產生了傳統中國畫的審美特征。以玉屏村人江延根父子為代表的旌德漆畫,自成體系,別具風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以來,通過一些民間藝人的大膽探索、創新,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合油畫細膩、寫實的特點,集民間美術和民間審美趣勢于一體,它用五彩調和漆為顏料繪制而成,具有色彩明朗、深沉渾厚、古樸生動等特點,被譽為“中國油畫”。2、手工豆腐石磨豆腐是由機械帶動石磨精心碾壓而成,不像純機械生產的豆腐由于長時間高溫而使豆腐中的蛋白質大量流失。并9、且石磨豆腐外觀上塊形完整,軟硬適度,質地細嫩,無雜質,具有特殊香味,味道純正清香。顏色白色中略帶黃色,富有彈性,口感極佳。3、竹編技藝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并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竹編行業歷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傳或以作坊依托的師徒關系,學徒學成后,自立門戶,再招徒弟,口傳身教。一般做生活用品、農業用具。村落民俗文化5.2村落古跡玉屏村現存古跡19處,清代牌坊1座,清代隆興橋1座,清代汪氏祖塋1處,明清古井4口,古塔1處,千年銀杏樹1株。古橋、古井一直為村民使用。村內街巷保存完整。玉屏村古建筑主要是傳統徽派建筑,現10、狀共有10幢古建筑,建于清代,其結構多為梁架結構,整體上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建筑布局:玉屏村清代民居均取坐北朝南之勢,兩層,一般兩進三間,內設天井,木結構。建筑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正立面樣式豐富,墻體基本使用獨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小青磚砌至馬頭墻。粉墻黛瓦,外窗較小,民居向陽避風,冬暖夏涼。建筑裝飾:大都采用磚、木、石雕工藝,如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欞、楹柱等,使整個建 筑精美如詩。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古跡眾多5.2村落古跡古跡眾多古建筑名錄編號建筑名稱保護11、級別JZ-001分布圖 JZ-002汪哲文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3汪國釗故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4汪建中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5汪有亮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6汪前友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7汪為誠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8汪澤仁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9汪東風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汪哲文宅汪國釗故居汪建中宅汪有亮宅汪前友宅汪澤仁宅5.2村落古跡古跡眾多古塔、古橋、古道名錄編號建筑名稱保護級別HJ-001玉屏村歷史環境要素分布圖HJ-002貞節牌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J-003隆興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12、單位HJ-004古井不可移動文物HJ-005千年古銀杏省級一級古樹HJ-006石板道不可移動文物HJ-007土地廟不可移動文物HJ-008武昌塔不可移動文物貞節牌坊隆興橋古井千年古銀杏石板道武昌塔5.3規劃圖紙成果村域環境要素分析5.3規劃圖紙成果自然資源與歷史文化分布5.3規劃圖紙成果規劃總平面5.3規劃圖紙成果保護范圍規劃圖5.3規劃圖紙成果建筑高度控制規劃圖5.3規劃圖紙成果文保單位控制范圍圖5.4總體保護策略保護發展規劃采取整體保護的規劃策略,規劃重點為:從村落整體層次上保護村莊的傳統風貌,緩解村莊的人口、交通和建設壓力,加強文物古跡的修復力度,延續、弘揚歷史傳統文化。1、實行重點保護13、與一般保護相結合在規劃范圍內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重點保護。對傳統風貌建筑及其周邊環境采用一般保護。2、通過節點、軸線和區域三個層次空間上的相互聯系,建構玉屏村傳統村落空間格局規劃采取構筑系統,以點帶線、以線促面,形成整體形象,展示特色風貌,充分反映和展示玉屏村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風采。保護和延續傳統村落歷史格局與風貌特色,構筑“點、線、面”相結合的整體保護和展示系統。1)節點:自然景觀類:如水塘、田園風光等。建筑物類:如文保單位、傳統民居、廟宇等。構筑物類:如橋梁、水井、牌坊等。2)軸線:游客體驗和游覽村落的主要線路,規劃重點保護古巷道及其沿線的文保單位、歷史建筑和歷史要素等。3)區域:指具有相似14、特征建筑、環境的歷史地段,根據保護需要,劃定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制定不同的保護和控制措施。3、構筑保護體系,形成整體性的傳統村落風貌格局,展示村落悠久的歷史文化村落框架是一個反映村落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綜合體。保護和強化傳統村落框架的原真性,能更好地維持村落的歷史文化景觀整體風貌和突顯出有著深厚內涵的傳統地方特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主要通過傳統民俗文化線、村落生態景觀線和古建筑景觀風貌線的準確定位和規劃來構筑一個強有力的保護體系,展示傳統村落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1)傳統民俗文化線通過對玉屏村傳統民俗特色的挖掘、整理,充分展示傳統村落深厚的歷史底蘊、古樸的人文情懷,體現傳統村落的內涵15、。2)村落生態景觀線通過對村莊風貌的全面整治,充分展示傳統村落山清水秀、風光綺麗,空氣清新,樸素清雅的自然景觀,體現古樸又獨具特色的鄉村風情。3)古建筑景觀風貌線展現以傳統村落布局、建筑形制和有特色的古建筑為主的古建筑風貌。保護策略5.5保護范圍與保護內容保護范圍控制在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嚴禁進行除文物保護維修外的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嚴禁建設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嚴禁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境的生產生活活動。因特殊原因需要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的,必須在保證文物安全前提下,經核定公布該地人民政府批準后方可實施。建筑高度控制文物建筑16、:維持原有建筑高度,不容許在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有超過文物保護建筑的一般建(構)筑物,現狀存在的應堅決拆除;歷史建筑:維持原有建筑高度。周邊20米范圍內有超過其高度的一般建(構)筑物,應降低層高或拆除;核心保護區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經審批的改建建筑不得增加高度及規模,且改建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 6.5 米以內、脊線高度控制在 9 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 9.5 米以內,脊線高度控制在 12 米以內。保護范圍劃定根據相關文物保護法和文物保護實際需求,合理劃定保護范圍。保護范圍文物古跡類型文物古跡名稱保護級別權屬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牌坊孫村貞節坊省級集體東、南、西、北各17、10米保護范圍向外東、南、西、北各20米古橋隆興橋縣級東、南、西、北各10米保護范圍向外東、南、西、北各20米古道石板道未定級本體本體古塔武昌塔未定級本體本體古民居汪氏祖宅縣級個人本體本體方東義宅縣級本體本體汪老四宅縣級本體本體汪國釗故居縣級本體本體5.5保護范圍與保護內容廣義上:能夠體現人類在一系列環境條件下,不斷利用、改造資源,以適應生產生活需求的整體系統,能夠呈現村落空間實體與系統內運行方式的總體。狹義上:主要包括村落文化習俗、傳統工藝、人文精神、歷史古跡等如。1、保護和延續傳統村落的格局、歷史風貌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2、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已登記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18、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與歷史環境要素。3、保護特色鮮明與空間相互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優秀的傳統文化。玉屏村傳統村落保護要素:汪文諒、汪澥、汪國釗、汪楠等人的人文精神,村內漆畫制作技藝、手工豆腐、竹編技藝、黃梅戲、木雕、石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民俗,武昌塔、隆興橋、汪氏祖宅、方東義、汪老四古宅、汪國釗故居等歷史古跡,共計16棟古建筑、清代牌坊1座,清代隆興橋1座,清代汪氏祖塋1處,明清古井4口,古塔1處,千年銀杏樹1株。保護內容古塔、古橋、古道名錄編號建筑名稱保護級別HJ-001玉屏村歷史環境要素分布圖HJ-002貞節牌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J-003隆興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19、位HJ-004古井不可移動文物HJ-005千年古銀杏省級一級古樹HJ-006石板道不可移動文物HJ-007土地廟不可移動文物HJ-008武昌塔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筑名錄編號建筑名稱保護級別JZ-001分布圖 JZ-002汪哲文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3汪國釗故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4汪建中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5汪有亮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6汪前友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7汪為誠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8汪澤仁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09汪東風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JZ-010汪小如宅JZ-011汪財金宅J20、Z-012汪意宅JZ-013程永清宅JZ-014王明亮宅JZ-015張年生宅JZ-016鐘華平宅JZ-017汪根生宅5.5保護范圍與保護內容重點保護內容玉屏村傳統村落保護要素:汪文諒、汪澥、汪國釗、汪楠等人的人文精神,村內漆畫制作技藝、手工豆腐、竹編技藝、黃梅戲、木雕、石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民俗,武昌塔、隆興橋、汪氏祖宅、方東義、汪老四古宅、汪國釗故居等歷史古跡,共計16棟古建筑、清代牌坊1座,清代隆興橋1座,清代汪氏祖塋1處,明清古井4口,古塔1處,千年銀杏樹1株。保護內容文物古跡類型文物古跡名稱牌坊孫村貞節坊古橋隆興橋古道石板道古塔武昌塔古民居汪氏祖宅方東義宅汪老四宅汪國釗故居5.5保21、護范圍與保護內容重點保護內容孫村貞節坊:貞節牌坊是清朝乾隆時期為旌表國釗公德配呂氏夫人而建。牌坊高三丈,兩根一人難以合抱的石柱支撐這座碩大的碑體。整個碑面又由一根粗大的石梁支撐,石梁上面是一塊長丈余,高2尺的大匾,中間是陽文雕刻的14個極為工整的楷體字,兩旁是陰文雕刻的名單,往上第二層雕刻著“冰心輝日”,匾額兩旁是兩塊鏤空的數枚銅錢狀的石雕。最上面豎匾上是雙龍戲珠環繞的“圣旨”。三層條石中間是葫蘆狀的石瓶,兩旁一邊一條鏤空的頭朝下尾朝上的鯉魚。保護內容5.5保護范圍與保護內容重點保護內容隆興橋:隆興橋橫跨在燕水河上的,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七年(公元 1718 年)距今約有 300 年歷史,是古時22、候村子東西方向的唯一通道。該橋屬三孔石拱橋,長 42.6 米,寬 6.3 米,高 7.5 米,每孔凈跨 9.5 米,橋東 28 階臺階,橋西 14 級臺階。在建隆興橋之前此處就曾建過一座石拱橋,但沒有現在這座橋造的高。故橋建成后不幾年就被大洪水將整座橋沖了數十丈遠,因碰到河中礁石而垮塌。而現在的這座橋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它的建造證明了古人的智慧,多年來雖有數次被洪水沖毀,但這座隆興橋還是屹立不倒。隆興橋在 1987 年、1988年間被水多次損毀。2009 年到 2011 年間,玉屏村在縣委縣政府和孫村鎮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加強古跡保護,使這座古橋恢復了原貌。至今保存完好。保護內容5.5保23、護范圍與保護內容保護內容隆興橋孫村貞節坊5.5保護范圍與保護內容重點保護內容:古民居汪氏祖宅:這座祖宅為徽派建筑,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清磚門罩、馬頭墻,房屋內有天井,講究以聚財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與財氣聚攏,有匯聚四方之財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占地240平方米,2層,4間,建筑面積460平方米。方東義宅:方東義宅坐北朝南。這座老宅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這座老宅屬于傳統的走馬樓,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樓屋,分上下兩層,粉墻墨瓦,飛檐翹角,憑欄遠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八面來24、風,令人心曠神怡。占地200平方米,2層,4間,建筑面積400平方米。汪老四宅:這座汪老四宅坐北朝南,房屋全是由磚砌成,共上下兩層,門、窗皆是木料,屋內地面鋪設青石板,青石板質地優良、經久耐用,具有獨特的風格,也會讓人感覺到一股濃濃的江南氣息。房屋內空間大,格局寬敞,冬暖夏涼。房屋后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溪水如井水一般,清澈可見底。占地260平方米,2層,3間,建筑面積160平方米。汪國釗故居:這座故居屬于徽派建筑,最重要的特色是馬頭墻,曾有“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之說。汪國釗故居屬于那種傳統式的四合院,這種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于一種完全封閉狀態。四合院的院門,采25、用木板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四合院的大門一般占一間房的面積。走向是坐北向南的,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東西兩邊建有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也可避風雨。南面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占地280平方米,2層,4間,建筑面積420平方米。保護內容5.6建筑分類保護與整治方式1.保護整治原則規劃從利于保護風貌完整,便于管理、突出特色等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傳統村落現狀因素和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原則,按建筑的類別評定及建筑質量、風貌、層數、結構和年代等因素的綜合調查分析評估,對保護的建筑物提出分26、級保護和分類整治的方式。2.保護整治模式傳統村落建筑保護和整治模式主要有下列六種:1、保護:對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和已登記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要依據文物保護法進行嚴格保護。2、修繕:對歷史建筑和建議歷史建筑,應參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關于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求進行修繕。3、改善:對于傳統風貌建筑,應保持和修繕外觀風貌特征,特別是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細部構件或裝飾物,其內部允許進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條件,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4、保留:對于與傳統風貌協調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質量評定為“好”的,可以作為保留類建筑。5、整治改造:對那些與傳統風貌不協調或27、質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符合歷史風貌要求。6、拆除:對于建筑本體損毀嚴重,修復難度大且不具備歷史價值的建筑,可采取拆除措施,置換出的用地用于古村廣場和公共綠地的建設。本次規劃保護的對象包括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需修繕傳統建筑16棟。保護整治原則與模式5.6建筑分類保護與整治方式典型建筑保護利用1、健全法律保護,規范程序管理。健全的法律保護和規范的程序管理是促進建筑保護利用的抓手。2、功能屬性調整,讓古建筑煥發新活力。功能延續一是居住功能的延續,二是公共服務及商業等原有功能延續,功能置換是文物建筑功能利用最主要的形式,主要置換為文化展示類和商業類。28、置換為文化展示類的文物建筑原先多是名人故居,這種利用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建筑。置換為商業類的文物建筑大多有異于原有功能。功能疊加是對原有建筑功能局部保留并增加新功能,形成復合功能,彰顯其歷史和文化價值。3、空間使用適宜性探索和多樣改造 空間更新使用應在建筑現狀的基礎上,基于原有建筑格局、結構類型、文物級別進行針對性修繕或改造。在功能置換改造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建筑內部流線和空間的重新整合。民居類建筑多為磚混和磚木結構,在利用時難度大、可塑性差。不同文物建筑級別具有不同限制要求的改造標準,可運用空間修復、空間重組、空間擴充等不同的利用手段,對文物建筑進行更新使用。空間修復是建筑改作文化展示類功能常用的空間活化利用方式。經過空間修復,基本維持原貌進行展示利用??臻g重組水平方向上表現為拆除墻體打通空間和增設輕質隔墻等,比如居民類建筑;垂直方向上表現為拆除樓板打通空間和增設樓梯形成空間連通,比如公建類建筑??臻g擴充水平方向表現為加建部分建筑,垂直方向表現為擴充一層。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