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濱城區小營街道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版)(2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65585
2024-12-06
28頁
11.54MB
1、濱州市濱城區(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小營街道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版】小營街道辦事處 2024年11月前 言PREFACE小營街道隸屬濱州高新區,是區黨工委、管委會駐地。背靠黃河,西與青田街道毗鄰,南面、東面與博興縣接壤。歷史悠久,生態環境優美。轄區內有宴賀臺、道旭古渡口等歷史古跡,有省級濕地公園龍江濕地,是濱州市區的“天然氧吧”和“生態綠肺”。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區各項部署,統籌安排全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活動,科學配置國土空間資源,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建設宜居宜業精致城鎮,依據濱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結合小營街道實際,編制濱州市濱城區2、(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小營街道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本規劃是小營街道未來1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規劃范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活動的行動總綱,是編制村莊規劃等下位規劃,實施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規劃概況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行政轄區范圍內,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外的全部國土空間,規劃總面積為65.78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遠期到2035年。PART1 錨定全域發展目標目 錄CONTENTSPART2 構建開發保護格局PART3 優化全域空間布局PART4 彰顯小營生態活力PART5 夯實支撐保障體系PART6 推進3、國土整治修復PART7 完善傳導實施機制Part 1目標策略 錨定全域發展目標01/功能定位02/發展目標03/規劃策略功能定位以生態旅游、康養休閑為特色的城鎮發展目標到2035年,全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建立,各類功能空間布局更加合理、資源要素利用更加高效、沿黃生態魅力更加彰顯、城鄉融合發展更加深入,全面建成幸福和美生態小營,聚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沿黃魅力小鎮。規劃策略對接區域重大戰略,加快同城化發展全方位融入濱州擁河發展大局,積極實現城區交通同城化、公共服務同城化、產業發展同城化、生態廊道同城化及文化旅游同城化發展。保持生態底色,助力文旅康養產業發展依托黃河、龍江濕地、蒲河濕地等生態4、資源,高新區豐富的健康教育資源,宴賀臺、道旭古渡口等歷史古跡資源,打造黃河南岸生態旅游區,大健康產業基地。融入賦能彰顯升級塑造城鄉風貌,彰顯生態特色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與城區共建共享,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著力促進城鄉要素流通。推進沿黃農文體融合發展,注重與周邊生態景觀風貌的融合性。推動生態小營建設,打造共同富裕典范培植壯大特色產業,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小營。繁榮鄉村文化,深度挖掘文化底蘊。Part 2底線約束 構建開發保護格局01/堅守空間約束底線02/節約集約利用資源03/構筑開發保護格局堅守空間約束底線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407.39公頃永久基本5、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2028.50公頃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36.51公頃2035嚴保嚴守嚴控注:本版本為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和公布為準。注:本版本為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和公布為準。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加快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土地資源土地資源能源資源能源資源水資源水資源堅持“四水四定”原則,優化用水結構和三類空間布局,加快推進節水型灌區建設,開展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加強用水精細化管理,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激活流量、提高質量,有效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和要素保障能力。合理控制能源消費6、總量,大力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鼓勵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分布式新能源布局,推動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構筑開發保護格局規劃構建“一帶、一心、三區、五軸”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帶”即沿黃河生態帶。“一心”即高新區城鎮發展中心。“三區”即北部沿黃生態農業發展區、中部城市發展區、南部現代農業發展區。“五軸”即依托高二路、高十二路、新五路、S309形成的城鎮發展軸線和黃河截滲河生態農業發展軸線。主體功能區構建新格局Part 3以人為本 優化全域空間布局01/打造綠色高效農業空間02/筑牢水綠交融生態空間03/構建活力宜居城鄉空間打造綠色高效農業空間u 構筑現代高效農業布局u 發揮“以糧穩農”的重要作用,因7、地制宜推進農業特色化、規模化布局,建設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u 強化耕地“三位一體”保護u 實施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系統保護,堅持糧食產量產能、數量質量、生產生態一起抓,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嚴守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激發生態價值筑牢水綠交融生態空間構建“一帶、兩區、多廊、多點”的藍綠交融生態空間格局。“一帶”即沿黃河生態帶,以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防洪安全功能為主的沿黃生態帶。“兩區”即以生態休閑農業為主的沿黃生態片區和現代農業為主的田園生態片區。“多廊”即依托黃河截滲河、勝利河、道旭干渠、蒲河、豐收河等河流水系形成的生態綠廊。“多點”即黃河生態核心節點,龍吟湖、龍江濕地、蒲河濕地、8、打漁張森林公園等生態節點。生態空間自然保護地保護濕地構建活力宜居城鄉空間分類引導美麗城鄉建設,規劃形成“鄉鎮(街道)-行政村”二級鎮村體系。街道駐地:打造綜合服務組團,以商業服務、生活居住為主,提供高品質城市服務和高質量生活環境。行政村:鄉村社區生活圈的綜合服務和公共活動中心,統籌鄉村要素配置和空間布局,共同打造宜居、宜業、宜養、宜學的鄉村社區生活共同體。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結合鄉村資源特色,優化田園生態空間,提升基層村人居環境品質。群眾認同便于服務有利生產Part 4強化特色 彰顯小營生態活力01/保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02/構建藍綠開敞空間系統03/塑造沿黃城鄉風貌特色保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9、u 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嚴格保護宴賀臺、道旭古渡口等歷史古跡,活化利用姜家水塔歷史建筑,挖掘宣傳王祥村、飲馬村、朱全鎮、和睦張等村莊的文化內涵,彰顯小營文化底蘊。u 加大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深入挖掘鄉土文化內涵,結合黃河文化、孝善文化、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打造豐富多樣的文化展示和體驗空間,以12公里沿黃廊道為引領,打響黃河南岸生態旅游區品牌。構建藍綠開敞空間系統遵循鄉村田園肌理,發揮小營生態優勢,強化濕地公園核心、骨干水網和生態綠網交融的藍綠空間網絡,營造融綠親水、林田交織的空間本底。城鄉綠色空間以龍江濕地公園、蒲河濕地公園、黃河生態公園等公園建設為主,帶動村莊綠化美化,提升綠色空間品質。生態水10、網系統以道旭干渠、勝利河、黃河截滲河、蒲河為主干脈絡,加強河渠塘壩治理,協同開展河道防洪、生態治理和景觀建設,提升濱水休閑空間品質。藍綠游徑網絡銜接高新區綠道綠網建設,合理組織城鄉綠道、慢行系統,連通全域重要生態空間和景觀節點,融入城鄉居民“日常游憩圈”。塑造沿黃城鄉風貌特色結合濕地公園、骨干水系、歷史文化和農業資源特色塑造以濕地景觀、田園風光為主的景觀意境,展現平原水鄉魅力。一條沿黃特色景觀帶三條景觀通廊定位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黃河中央生態公園、以彰顯文化為主,打造沿黃特色村落,村落注重與周邊生態景觀風貌的融合性,推進沿黃農文體融合發展。依托勝利河、道旭干渠、黃河截滲河形成三條景觀通廊。多個11、景觀節點三個特色風貌區以龍江濕地公園、蒲河濕地公園、龍吟湖等為重要生態節點,以全域歷史文化節點、美麗鄉村節點、農田休閑節點等為次要景觀節點。生態休閑農業為主的沿黃生態片區、現代農業為主的田園生態片區和城鄉融合景觀風貌區。Part 5城鄉一體夯實支撐保障體系01/構建內接外聯交通網絡體系02/形成城鄉均等公共服務體系03/建立韌性可靠基礎設施體系建內接外聯交通網絡體系p高速鐵路:協調濱臨高鐵與城鄉空間布局關系;p普通鐵路:加快推動博港鐵路電氣化改造提升工程,提高運輸效率;p國省道建設:協調預留新G205輔路、S309、G205黃河大橋改建及接線工程等基礎設施通道,合理布局內外交通聯系。區域交通全12、域交通p充分融入主城區道路網絡系統,為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打樁奠基。p優化“四好農村路”建設,服務鄉村振興發展。p規劃形成“五橫四縱”主要道路骨架系統。形成城鄉均等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建立“鎮(街道)村級”2個層級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服務的全面優化和均衡發展。鎮(街道)級服務中心:為轄區內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務,配置各類綜合醫療、文化教育和大型商業設施等,輻射帶動鄉村地區。行政村級中心:結合鄉村生活圈設置,實現公共服務均衡化發展。建立韌性可靠基礎設施體系落實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市政設施規劃成果,在全域范圍內統籌配置各項市政基礎設施。防洪排澇:適度超前,防治結合,提高防洪建設標準和質量消防防護:預防為主,13、防消結合,建設智慧消防設施體系抗震避災:整治避讓,合理布局,優化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應急疏散:便捷暢通,安全高效,建設固定、緊急避難場所人防工程:長期準備,平急兩用,構建統一高效的人防工程體系統籌水利、安全防災等區域基礎設施和城鄉市政設施布局,預留重大基礎設施廊道,完善城鄉一體基礎設施保障體系。Part 6整治修復推進國土整治修復01/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02/實施生態系統治理修復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圍繞“優化、提升、修復、盤活”四個方向,統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明確整治任務和實施重點,激發國土空間多元價值。設施生態系統修復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實現田塊集中連片,建設農田防護14、林網,提高耕地質量和產能,建設生態良田,滿足農業現代化生產要求。農用地綜合整治以鄉村農用地整理為抓手,優化耕地、園地、林地布局,合理引導農業結構調整。村莊建設用地整治因地制宜開展村莊存量低效用地整治,激活村莊閑置士地,拓展村鎮發展空間,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重要節點生態修復推進濕地公園,水庫等節點生態修復;開展鄉村生態修復工程。水生態修復治理推進勝利河、蒲河等水系治理,開展濱水景觀建設,打造水美鄉村。農田生態修復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展耕作層土壤改良,因地制宜建設生態路、生態田埂、生態溝渠。Part 7多措并舉完善傳導實施機制01/嚴格規劃傳導02/健全配套政策03/加強實施監管04/強化近期行動公示方式1.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網站(http:/ 2.電子郵箱: 3.郵寄地址:濱州高新區管委會小營街道207室4.郵編:256600(郵寄標題或信封封面請注明“小營街道國土空間規劃”字樣)熱忱期待您的參與,歡迎您建言獻策!注:本版本為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和公布為準注:本版本為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和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