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親子課如何兼顧孩子和家長.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67409
2024-12-16
3頁
29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早教中心親子園經營管理大全資料打包下載
1、親子課如何兼顧孩子和家長 一、親子活動前 為了讓家長了解每次活動的內容、目的、需要配合的內容,我們都把活動安排貼在活動室外的黑板上,供家長閱讀。但我們發現,由于嬰幼兒想盡快進入活動室,家長往往就沒有時間看黑板上的活動安排,于是,我們在每次活動前把活動安排的相關材料發到家長手中,讓家長在活動前了解活動的內容與要求,便于家長對嬰幼兒進行指導。 活動前組織嬰幼兒坐下來是困難的。對于嬰幼兒來講,周圍的玩具最能吸引他們。但安靜的學習、游戲氛圍對嬰幼兒而言又是很重要的。 怎樣才能讓嬰幼兒坐下來,等一等再玩呢? 一是每次都發出同樣的信號,邊拍手邊說:“寶寶、寶寶坐下來。”這樣讓家長知道該引導嬰幼兒坐下來了,2、同時讓嬰幼兒逐步形成習慣,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對其他不愿坐下來的孩子也起到了一定的表率與榜樣作用。 二是用小游戲、小玩具吸引嬰幼兒。比如,神秘地告訴嬰幼兒,老師會變一個小魔術,變出一個小玩具、把手指變沒等;或是有一個小的發響玩具,讓嬰幼兒在介紹自己后玩一玩等,但這樣的方法更適用于大年齡的嬰幼兒,因為他們已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可以做到努力控制自己的行為。 二、親子活動中 1、簡要介紹親子課的目標:在介紹每一個小游戲時,我們希望家長了解游戲的目的,對嬰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及家長在活動中應該如何觀察、如何指導嬰幼兒。為了吸引家長認真聽教師的講解、少關注嬰幼兒此刻的表現,教師的講解要簡明扼要、抓住重點,適當給出3、一些關鍵詞。 這時,嬰幼兒一般十分急于拿到玩具,但他尚不知該怎樣玩,教師就可以用搖頭、擺手、把玩具藏在身體后面等方式暗示嬰幼兒“不可以”。 2、運用正確的語言引導、動作示范,引導嬰幼兒參與:活動開始后,教師對嬰幼兒的示范要清楚,可以用兒童化的語言、游戲的口吻來吸引嬰幼兒參與。比如,在按圖示穿珠子的活動中,教師的專注以及指圖、取相應的珠子、穿珠子的過程都會印在嬰幼兒的腦海中,引發嬰幼兒的模仿,培養嬰幼兒的專注。當然,簡單的一看就會的玩具操作活動,如切切看、擰瓶蓋等活動,就可以不示范,以減少嬰幼兒的等待。 3、在游戲活動中,要及時肯定家長的正確行為。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家長也是如此。當家長4、看到老師有那么多辦法時,會為自己經常對孩子“無能為力”而對育兒更沒有信心。這時,教師的肯定不僅可以有效地強化家長的正確行為,更可以給家長育兒自信。 溫馨小貼士:家長的教養行為不正確怎么辦? 1)語言的指導。建議性的語言、委婉地提出嬰幼兒的問題,都是指導家長的有效方法。 再如,鼓勵。一兩句贊揚的話不僅讓嬰幼兒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喜愛,更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關注與認可。往往在教師對嬰幼兒進行鼓勵時,原本在數落嬰幼兒、只看到嬰幼兒不足的家長,也會跟著教師對嬰幼兒進行鼓勵與表揚。教師離開后,家長的行為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動作示范。教師的示范不僅讓嬰幼兒學到了正確規范的動作、行為,同時讓家5、長學會在遇到類似情境時,該如何指導嬰幼兒。在練習爬彩虹橋時,樂樂總是不知如何往下爬,樂樂的爸爸在旁邊告訴他:“把身體趴下,挪你的手,不用怕。”樂樂不知所措,在橋上不敢動。我抱下樂樂,對他說:“看看我是怎么爬的。”我邊爬邊說:“趴下,挪手,抬頭,再爬一下,下來了。你試試,我來保護你。”在我的保護下,樂樂嘗試了第一次爬下來,經過多次的練習,動作越來越熟練。家長也從我的示范中了解到成人示范的作用與重要性。 3)現場點評。在家長指導嬰幼兒的活動時,會出現許多正確行為,教師就可以抓住時機,請家長和嬰幼兒把正確的行為示范給大家看,教師進行點評,幫家長樹立自信,鞏固正確行為。 4、引導家長放手讓嬰幼兒自己玩6、:活動中,在嬰幼兒看似“瞎玩”的時候,最著急的往往是家長。這時,家長的引導多為“老師是穿珠子的”,“不是這么玩的”,“你看我怎么玩的”,急于讓嬰幼兒完成教師預設的目標。這時,教師可以讓嬰幼兒繼續按自己的意愿游戲,并引導嬰幼兒“你是怎么玩的?你再玩一次讓我看看。”馬上引導家長允許嬰幼兒有自己的玩法,可以不同于教師的示范,引導家長用一顆平常心看待嬰幼兒的成長。同時,告訴家長這樣玩對嬰幼兒發展的意義,“這說明嬰幼兒有自己的主見,他的自我意識在逐步形成”,“他這樣玩玩是在進行分類,分類對于嬰幼兒的數理邏輯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幫助”;告訴家長嬰幼兒這樣玩說明了什么,“也許他對老師設計的游戲不太感興趣,因為他7、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我們所設計的這個活動”,或是“嬰幼兒尚未達到參與這個活動的水平,他的玩法正顯示了他的發展水平”;還要告訴家長該怎樣引導,“沒關系,順應他的意愿讓他分類,如果您想讓他完成今天我所設計的活動,回去后,您可以用家里的串珠來讓他練習”。 5、重視“成長沙龍”:早教活動的重要目的是影響、指導家長,我們還設計了專門的指導家長的環節“成長沙龍”,針對嬰幼兒的共性問題及容易反復出現的問題,與家長共同探討,對家長進行個別指導,家長間也互相交流正確的教育行為。這樣的活動并不是一個教師教育家長的活動,而是一個家園互動、共同分享、共同探討的活動,目的在于提高家長的早期教育水平。 三、活動后 嬰幼兒對于活動室中的玩具十分喜愛,往往在活動結束后久久不愿離去,但這樣會影響下一個班嬰幼兒的活動。我曾嘗試過給嬰幼兒貼個小貼片、和他道別的方式,也曾嘗試過面對家長提出離開要求的方式,但嬰幼兒及家長較分散,這些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我找到了一個較好的方法,在活動結束時,請家長、嬰幼兒與教師共同坐下來,唱一首再見歌,“讓我們和說再見,再見,再見,再見”。唱歌的過程讓嬰幼兒體驗集體的氛圍,感受教師、同伴、其他家長對他的關注,既讓嬰幼兒情緒愉快地離開,又不影響下一個班的活動。家長也能更配合地引導嬰幼兒離開活動室。
管理運營
上傳時間:2024-12-20
1417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