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蒙臺梭利眼中的兒童.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67716
2024-12-16
7頁
35.50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早教中心親子園經營管理大全資料打包下載
1、蒙臺梭利眼中的兒童 蒙臺梭利博士的兒童教育觀點具有自己獨到的哲學思想蒙臺梭利兒童教育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她是接受了裴斯泰洛齊、盧梭、福祿貝爾、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觀點,然后根據她自己的實際觀察和實驗研究,以及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心理學和生命哲學的理論加以闡述和發揮。 近代發展及教育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了蒙臺梭利幼兒教育法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她與盧梭、斐斯泰洛齊、福祿貝爾、杜威等教育哲學家最大區別是:這些教育家以哲學為幼兒教育基礎,蒙臺梭利教育則融合了哲學與科學。 一、童年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在蒙臺梭利時代,甚至今日,兒童是不受重視的。她描寫到,“2、對于那些更關心自己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的成人來說,兒童永遠是一種惹麻煩的根源。在現代大城市狹窄的地段,眾多的家庭擠作一團,在家庭里兒童是沒有真正的地位的。在擠滿汽車的大街上,或在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肯定沒有兒童活動的余地。成人都忙于自己刻不容緩的工作,沒有時間來照管兒童,因為通常父母都必須工作,否則他們和他們的子女將會遭受更大的痛苦。即使兒童生活在比較幸運的環境中,他們也被限制在他們自己的房間里,由陌生人照管,他們不可以隨便進入父母的房間。好像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使他們感到他們被理解了,可使他們進行他們自己的活動。他們必須保持安靜,不準碰東西,因為沒有一樣東西是他們自己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3、,全都是成人的財產,這些東西對兒童來講都是禁物。那么,兒童到底擁有什么呢?一無所有。在不久以前,幼兒甚至還沒有他們自己使用的小椅子。”“兒童的地位就像一個被剝奪了家庭和公民權的人的地位一樣,他被放逐到了社會的邊緣,受到責備和蔑視,遭到任何成人的懲罰,似乎這就是成人的天賦權利。” 蒙臺梭利對當時兒童的遭遇極為同情,并對當時非科學的思想觀念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她指出,“不應把兒童當作物,而應當把他當作人;不應把他當作由成人灌注的器皿,而應該當作正在努力求得自身發展的人;不應該把他當作由父母或教師來左右其個性的奴隸,而應該把他當作活生生的、主動的、獨一無二的人來對待。” 蒙臺梭利繼承盧梭、裴斯泰洛齊、4、福祿貝爾等人強調兒童天賦的潛能,主張讓兒童在充滿愛與自由的環境下發展潛能的觀點。過去的教育哲學并不強調童年是一個完整的個體,獨立的個體。蒙臺梭利相信,童年不單純是通往成年人的過渡階段,而是“人性的兩極之一”。她認為,兒童雖然依賴成人,但成人也依賴兒童。“我們不應該將孩子與大人視為人生過程相連接的階段,而應該視之為人生中兩個不同的形態,二者同時進行,并且互相影響對方。” 由于疏忽了成人對兒童的依賴,所以蒙臺梭利認為這是一種悲劇性的錯誤。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不快、貪婪與自我破壞皆由此而來。她認為,“人類渴望解決許多問題,其中最迫切的是追求和平與和諧,其惟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將注意力轉移到發掘兒童的純真、5、兒童成長與建立自我的過程,以及建立人性偉大潛能的發展之上。” 在她看來,兒童不僅擁有生命機體,而且“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活動”,擁有有吸收力的心理。兒童的發展既不是成人強加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跟環境的接觸中,利用周圍的一切,運用自己的意志,發展自已的各種功能,從而塑造了自己。蒙臺梭利不無遺憾地感慨道:兒童的這種活躍的主動性、創造性,這種寶貴的精神生活幾千年來一直未被人發現。“成人錯誤地認為,是通過他們的照料和幫助,兒童才被奇妙地激發起來,他們把這種幫助視為一種個人的職責,把自己想象成兒童的塑造者和他精神生活的建立者。”(童年的秘密,27) 二、兒童是成人之父 蒙臺梭利博士提出,“兒童是成6、人之父。” 首先,她認為,人一旦獲得生命,在人最初創造時期所發生的事情,在所有人的身上都會再現出來,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將直接影響到他今后的人生取向。她說,“兒童并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說,童年構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因此,我們可以不斷重復說:兒童是成人之父。 其次,蒙臺梭利認為,兒童不是一個事事依賴成人的呆滯的生命,好像他是一個需要成人去填充的空容器。恰恰相反,她把兒童看成是愛的源泉,把兒童看作成人精神的喚醒者,是兒童創造了成人,不經歷童年,不經過兒童的創造,就不存在成人。 蒙臺梭利還認為,兒童也是一個工作者,在一定領域成人是兒童的兒子7、,在另一個領域里,成人是兒童的主人。蒙臺梭利對兒童在成長發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在生命力”充滿了欣賞和崇敬。她認為,兒童給予成人理性、意志及其他適應世界的工具,成人的所有力量都來源于兒童的內在潛能,兒童創造了成人。在她看來,兒童自身所蘊含的心理潛能和內在的規律性,就像大自然設定好的密碼一樣深深地隱藏著,蘊含著生機勃勃的沖動力。兒童依靠天賦的“生命力”,經過超乎尋常的努力逐步建構起自己的心理世界。“兒童自身隱藏著一種生氣勃勃的秘密,它能揭開遮住人的心靈的面紗;兒童自身具有某種東西,一旦被發現它就能幫助成人解決他們自己的個人和社會問題,正是這個東西,能為新的兒童研究奠定科學的基礎,從而能極大地影8、響整個社會。” 除此之外,我們認為,兒童是成人之父的另一層意義是:兒童是成人學習的榜樣。深度想一想,有一些成人,之所以不快樂、不自信、不誠信、沒有了好奇心、缺乏激情、喪失創造力等等,就是因為失去了童心。另有一些成人,做事不專注稀里糊涂,工作不用心馬馬虎虎,生活無秩序一團糟,也是失去了童心。 兒童是成人之父,這種思想與進化思想分不開,它為我們認識兒童提供了一個廣闊而深遠的進化論視野,即兒童生長過程是生命進化的濃縮,這對變革教師看待成人與兒童之間的關系,尊重兒童具有重要意義。 蒙臺梭利提出“社會有愧于兒童”,在她看來,兒童的可塑性更強,其心理的根本特征在于生長和發展。成人的幸福是與他在兒童時期所過9、的那種生活緊密相連的。她贊成精神分析的觀點童年的創傷性體驗是成人精神病的潛在原因。她指出,“從潛意識中所喚起的一些被遺忘的事情表明,兒童是尚未被認識到的痛苦遭遇的犧牲品。”(童年的秘密,4) 成人對于兒童的壓制會使兒童的心理發生畸變,從而對兒童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并進而會影響到人類的發展。因此蒙臺梭利特別重視早期經驗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三、兒童的發展遵循自然進程 蒙臺梭利認為,相對于成人的世界來說,兒童的世界有著自己的運行程序,兒童的發展要遵循大自然所賦予的計劃和進程表,而且必須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嘗試去完成自己的全部工作。“兒童是向成人展示自然的偉大和神奇的尤物。他們通過自己的天賦毫不疲倦的進行10、學習,并且嚴格的遵守時間,最終長成了宇宙間最為神奇的作品人。我們作為老師只能像奴仆侍候主人一樣協助這一進程順利進行。”因此,在她看來,教育的任務只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并使其按自身的規律獲得自然和自由的發展。作為教育者,要竭力為兒童創造一個安全自由的環境,以使兒童的天性得到自由展現。 正是懷著這種崇敬之情,蒙臺梭利主張用觀察法來揭示童年的秘密,認為教育者應用充滿仁愛的心靈觀察兒童,要懷著對生命的敬意去尊重兒童生命的發展。她指出,“對兒童心理生活的觀察必須使用與法布爾觀察昆蟲相同的方法。當昆蟲在它們的自然環境中忙碌地工作時,法布爾自己隱藏起來,不去打擾它們。同樣的,當兒童的感官開始11、積累外部世界的意識印象時,我們才開始觀察兒童,因為只有到那時一個生命靠著他的環境自然地發展起來。”(童年的秘密,39) 依靠這種觀察,蒙臺梭利逐漸揭開了兒童心靈的面紗,為全世界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蒙臺梭利曾注意到一個十五個月的小女孩集中精力觀察小昆蟲。“我看聽到她在花園里捧腹大笑,這對這么一個小孩來講是很不尋常的。她坐在平臺的磚塊上,處于一種完全的神往中,附近的一塊種著天竺葵的美麗花壇在驕陽下顯得十分艷麗,但這個小孩并沒有看著它們,她把眼睛盯在地上,那里顯然沒什么可看的。我覺察到兒童有一種奇特的興趣,它是那么不可捉摸。我慢慢地走進她,仔細地看著這些磚塊,并沒有看到任何特別12、的東西。然而,這個小孩用鄭重其事的口氣對我說:那里有一只小東西在動。經她的指點,我看到了一只實際上跟磚塊顏色一樣,微小的幾乎看不出的昆蟲正在迅速的跑著。激發起這個兒童想象的是一個小生物,它會動,甚至會奔跑。她在快樂的叫嚷聲中迸發出一種好奇心,叫嚷聲遠遠高過這種小孩尋常的聲音,這種歡樂并不是來自太陽,也不是來自花朵,也不是來自她周圍艷麗的色彩。”(童年的秘密,54)蒙臺梭利由此認識到處于某一階段的兒童會對細節的東西特別敏感。 四、兒童是人類發展的基石 蒙臺梭利教育法是建立在對生命的研究基礎之上,兒童是人類發展的基石,所以她所面向的是全體兒童,而不是某個區域的兒童。 蒙臺梭利認為,所有與兒童有關的13、人(不論其國籍、種族或社會地位)都要認真地去研究兒童的精神世界,洞察其身心發展的規律,關注其精神健康,因為這關系到人類的發展。“只有發現了這些奧秘與力量,才能奠定兒童研究這門科學的基石,而它也將對全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通過研究兒童對外界環境的反應來透視他們心靈的發展歷程,通過及早察覺兒童內心的痛苦來避免他們誤人歧途,從而有助于我們對人類進行深入的研究。”“兒童不僅作為一種物種的存在,更作為一種精神的存在,它能給人類的改善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刺激。正是兒童的精神可以決定人類進步的進程,它甚至還能引導人類進入更高形式的一種文明。”(童年的秘密,2) 她認為,“孩子的心靈力量一旦蘇醒,將會跟隨其14、本身特有的法則發展,并對我們造成影響。僅僅是接觸這種正常發展的人類,就能喚醒我們的力量。孩子的和諧發展使周遭的成人因受感染而改善自我,這是多么令人興奮的畫面呀!” 因此,蒙臺梭利希望成人能謙恭地接觸兒童,把兒童視為自己的榜樣。她認為,“與兒童接近能夠表現我們最高尚的一面”,“兒童喚醒了成人的觀念、犧牲的觀念、無私的觀念這些都是在家庭之外幾乎無法得到的美德。” 由此可見,蒙臺梭利對探究兒童心靈世界的認識是多么的深刻。 五、兒童是成人的老師 蒙臺梭利指出,“沒有兒童對他們的幫助,成人將頹廢。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層硬殼就開始在他心臟的周圍形成,最終會使他變得麻木不仁。” 事實上,蒙臺梭利將兒童15、看作基督,看作啟示者。她曾這樣寫道:“我們反對人為的方式,因為這只是塑造人類成為奴隸。但是這并不表示我們反對秩序和紀律,這些原本是人類的真實法則。我以我的真主,也就是兒童之名,來說出這些話。”在這里,蒙臺梭利明確地指出兒童就是她的真主。 此外,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是成人的老師。1923年,蒙臺梭利在一次集會上說過這么一段話:“無論我聽到什么和工作有關的事,總是讓我回到最初的開端,那就是我們要一起接觸的 孩子。”她提醒聽眾,兒童教育變革的方法十分簡單,那就是,孩子是真正的老師。她指出,“蒙臺梭利教學法的真正教師是孩子本身,而我們許多人卻常常是壞學生。” 她還曾說過,“雖然我是在講演和著書,但真正宣傳16、我教學法的人不是我,而是兒童。是兒童使人們真正信仰我的教學法;在支持和贊成我的教學法方面,兒童才是最不可能引起人們爭論的對象。” 可以看出,兒童是蒙臺梭利理論和蒙臺梭利教學法的中心,是她的理論和教學法的“真正教師”和來源。 六、兒童是愛的源泉 蒙臺梭利指出,“兒童是每一個人的溫情和愛的感情匯聚的唯一焦點。一談到兒童,人的內心就會變得溫和、愉快。整個人類都享受他喚起的這一深厚情感,兒童是愛的源泉。要使世界和諧,必須考慮這種愛。” 蒙臺梭利一生追求人類世界的和平,把兒童看作成人精神的喚醒者,把兒童看作是愛的源泉。她認為,要建設和平的人類世界必須著力于培養“新人”。兒童是人類的未來,只有將注意力和精17、力用于對兒童的了解,并發展其從事建設工作的偉大潛力,才能解決人類的問題。 “新人”的培養有賴于“新教育”。她提出,必須建立一種從嬰兒開始的新教育,這種教育必須符會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而非出于成人的主觀偏見。這種教育將提供給兒童適宜的環境,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讓兒童在自由、獨立活動中得到充分發展,使其生命力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作為一位偉大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對兒童的精神世界有一種深刻的洞察。她認為,兒童的天性是比金子還要寶貴的礦藏。“兒童的心理天性是某種異乎尋常的至今仍未被認識的東西,然而它對于人類卻是至關重要的。幾千年來,它一直被忽視了,這種異乎尋常尚未被認識的東西,就是兒童真正的建設性能力18、,即能動性。就像人類一直在生活的地球上生息耕作,卻沒有注意到在地球深處埋藏著巨大的寶藏一樣,我們今天的人們在文明生活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卻沒有注意到埋藏在幼兒精神世界中的寶藏。”“愛是降生于我們世界的每個兒童的稟賦,要是兒童愛的潛能得以發揮,或者其余全部價值都得以全部發展,我們會取得無法計量的成就.成人為了變得偉大,就必須謙遜,必須向兒童學習。” 總之,蒙臺梭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童,她使人們認識到成人并不是兒童的主宰,成人并不真正了解兒童。兒童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們甚至可以改變人類的歷史。在蒙臺梭利的引領下,人們開始反思自己對兒童到底做了什么,從而在全世界刮起了為兒童正名的旋風。蒙臺梭利對兒童充滿了慈愛和欣賞,將為兒童的利益而奮斗視為畢生的追求。 蒙臺梭利令人佩服,更令人感動,但她自己卻常常被兒童感動著。她曾經滿懷深情地說,“當我們看著這富有魅力的幼小身軀,他很像一個玩具,在他身上確實傾注著我們巨大的關懷,這時我們才開始真正理解古羅馬詩人朱維諾爾所說的那句話:應該把最崇高的敬意獻給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