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醫院感染消毒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77734
2024-12-16
7頁
22.54KB
1、耳鼻喉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一、 加強培訓, 提高認識。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組織科室醫護人員根據醫院感染管理科制定的培訓計劃,結合科室專科特點定期培訓學習。二、 在醫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導下開展預防醫院感染的各項監測,按要求及時上報。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按要求嚴格劃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室內物品、藥品分類固定擺放。定期檢查醫用一次性物品、藥品及無菌物品。加強對清潔員的培訓,清潔員知曉消毒液的配制濃度、浸泡時間。病房、衛生間、病區走廊、辦公區地巾嚴格區分并專用, 有明顯標記。床頭桌每日擦拭一次, 做到一桌一巾, 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備用。 四、加強對無菌操作的管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是病房預2、防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各項操作嚴格執行手衛生。 醫護人員有傳染性疾病時,暫離本科, 治愈后方允許入病房上班,避免因工作人員的傳播而造成醫院感染。 五、做好患者的管理。 1、傳染性疾病的患者住單人間或隔離病房, 每個患者出院后做好終末處理。 2、對傳染性疾病患者所用物品行消毒處理, 操作時要戴手套。 3、定期在病區內召開工休座談會, 對患者進行疾病的健康教育指導, 講解清洗、消毒及隔離的意義及對康復的重要性, 以提高患者自我保護意識。 消毒隔離制度1、 醫務人員應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落實標準預防的具體措施。 2、 工作時應衣帽整潔、必要時戴口罩。 3、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診療患者前后進行手衛生,防3、止交叉感染。 4、耳鼻喉檢查器械用75%酒精擦試消毒。 5、治療室應保持清潔干燥、通風良好,每日進行清潔消毒,遇污染隨時清潔消毒;治療車物品擺放有序,上層放置無菌物品,下層放置使用后物品,并配備快速手消液;可復用無菌物品必須一人一用一滅菌;抽出的藥液和配置好的靜脈輸注用無菌液體,須注明時間,放置時間不得超過 2 小時;開啟的無菌沖洗液須注明開啟時間,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無菌棉球、紗布的滅菌包裝一經打開,使用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無菌持物鉗及容器干燥使用,每4小時更換一次,并注明開啟時間;非治療人員不得隨意進入治療室;治療室每天空氣消毒機消毒60min,并登記。6、碘伏、醇類等皮膚消毒劑應注明4、開啟時間,開啟時間不應超過7天;非一次性盛裝碘伏、醇類等皮膚消毒劑的容器每周滅菌2次,同時更換消毒劑。7、對床單位進行定期清潔和(或)消毒,遇污染應及時清潔與消毒;患者出院時應對其床單位及用過的生活衛生用品進行終末消毒。床上用品一人一更換,定期清洗消毒。每周二進行更換床單。被芯、枕芯、褥子、隔簾、床墊 8、病區地面及物體表面每日濕式打掃,如有血液、體液污染時用含有效氯 500mg/L消毒處理;感染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用含有效氯 1000mg/L消毒處理。傳染性疾病的患者住單人間或隔離病房。9、科室產生的醫療廢物,分類收集,交接并有記錄。感染性醫療廢物雙層醫療垃圾袋逐層封扎。安全注射基本原則一、5、嚴格執行查對制度1、三查七對 三查:操作前查、操作時查、操作后查 。七對:查對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時間、濃度、方法。2、檢查藥物質量 配藥前查看水劑、片劑注意有無變質;密封鋁蓋有無松動;輸液袋有無漏水;藥液有無渾濁和絮狀物。3、有效期 有過期藥品、有效期和批號如不符合要求或標簽不清者,不得使用。4、安瓿和密封瓶是否完整、有無裂痕5、配伍禁忌。二、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1、安全注射前必須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潔;2、安全注射器的活塞及針頭應保持無菌;3、安全注射部位按要求消毒(以注射點作為中心,內向外,直徑5cm以上);4、藥液應按規定時間臨時抽取,隨即注射。三、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及針頭1、根據藥6、液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強弱選擇;2、注射器應完整無裂隙,針頭應銳利,型號合適,無鉤,無彎曲;3、注射器和針頭的銜接必須緊密;4、一次性注射器的包裝應密封,在有效期內。四、選擇合適的注射部位1、避開神經血管處、炎癥、硬結、疤痕及患皮膚病處進針;2、需要長期注射的患者,應經常更換注射部位;3、靜脈注射時選擇血管應遠心端到近心端。五、排盡空氣1、防止空氣進入血管形成空氣栓子;2、防止浪費藥液。六、檢查回血1、進針后,安全注射藥液前,抽動活塞,檢查有無回血;2、動、靜脈安全注射前,必須見回血,才可注入藥液;3、皮下、皮內無回血。七、掌握合適的進針深度1、根據安全注射法選擇;2、針梗不可全部刺入皮內。八7、掌握無痛技術1、取舒適體位,使肌肉松弛,易于進針;2、解除患者思想顧慮,分散注意力;3、進針時做到二快一慢,推藥速度均勻;4、刺激性強的藥物,進針要深;先安全注射刺激性弱的藥物。九、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預防交叉感染1、做到一人一消毒,一人一墊枕,一人一止血帶;標準預防措施一、執行手衛生。時機:接觸患者前后、無菌操作前、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后、 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二、手套:當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損的皮膚黏膜時應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醫務人員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轉移給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預防醫務人員變成傳染微生物時的媒介,即防止醫務人員將從病人或環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傳播。三、面罩8、護目鏡和口罩:戴口罩及護目鏡可以減少病人的體液、血液、分泌物等液體的傳染性物質飛濺到醫護人員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四、隔離衣:穿隔離衣為防止被傳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滲出物、飛濺的水和大量的傳染性材料污染時才使用。脫去隔離衣后應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環境。五、可重復使用的設備:1、可復用的醫療用品和醫療設備,在用于下一病人時根據需要進行消毒或滅菌處理。2、處理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儀器設備時,要防止工作人員皮膚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將病原微生物傳播給病人和污染環境。3、需重復使用的利器,應放在防刺的容器內,以便運輸、處理和防止刺傷。4、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針頭等放9、置在防刺、防滲漏的容器內進行無害化處理。六、物體表面、環境、衣物與餐飲具的消毒:1、對普通病房的環境、物體表面包括床欄、床邊、床頭桌、椅、門把手等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定期清潔,遇污染時隨時消毒。2、在處理和運輸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時,要防止醫務人員皮膚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環境。3、可重復使用的餐飲具應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對隔離病人盡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飲具。4、復用的衣服置于專用袋中,運輸至指定地點進行清洗、消毒,并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污染。七、急救場所可能出現需要復蘇時,用簡易呼吸囊(復蘇袋)或其他通氣裝置以代替口對口人工呼吸方法。 八、病人確診或可疑感染了經空氣傳播的疾病,如結10、核、流行性腦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熱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要采用空氣傳播的隔離預防,要采用以下隔離措施: 1、病人的隔離: (1)病人應單間安置,加強通風,并注意風向。(2)無條件時,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3)盡快轉送有條件收治的傳染病院或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院進行收治,并注意轉運過程中醫務人員的防護;當病人病情容許時,應戴醫用防護口罩。(4)限制傳染病人的活動范圍。(5)做好空氣的消毒。2、防護措施:(1)醫務人員進入確診或可疑傳染病人房間時,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2)進行可能產生氣溶膠的診療操作時,應穿隔離衣、戴護目鏡。(3)接觸病人及其血液、體液、分11、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必須戴手套。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措施為了保護廣大醫務人員的工作安全,減少不規范的醫療操作造成的醫源性感染,在有可能接觸病人的血液或其他體液時,醫療衛生工作人員應該堅持采取必要的防護,避免直接接觸。一、 暴露部分的處理醫務人員完整或有破損的皮膚或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體液濺到時,應該立即用肥皂和水充分清洗被濺到的部位;如果暴露的部位是粘膜(如果結膜、口腔),立即用大量流水沖洗所暴露之處。當醫務人員被可能帶有血液的器械扎傷或割傷后,應立即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傷口,同時在流水下,用肥皂清洗傷口,然后在受傷的局部涂上消毒液。二、報告醫護人員在作好暴露部位處理后,立即、主動向醫院感染管理12、科報告,以便盡早征求專家對該次職業暴露的處理意見。報告的要點包括:暴露的日期及時間;暴露發生的過程;暴露的嚴重程度;暴露源病人的情況;暴露的工作人員身體狀況。三、評估處理職業暴露的專業人員通過上述信息,明確了暴露的種類、體液類型和暴露的體液量、暴露源的現狀、暴露者的易感性,評估該次暴露造成暴露者發生傳播危險性的大小,作出暴露者是否有必要采取預防性用藥的決定,以及使用基本或強化暴露后預防性治療方案。四、實施職業暴露后預防性治療(PEP)一旦決定實施PEP,原則上越早開始預防效果越好,最好在暴露后1-2小時之內開始。五、隨訪不論暴露者個人是否進行暴露后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對暴露者進行13、定期血清學隨訪。六、咨詢和健康教育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以緩解其心理壓力,采取必要防護措施,防止進一步播散。無菌技術操作原則1、環境清潔。進行無菌技術操作前半小時,須停止清掃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動,防止塵埃飛揚。治療室每日用空氣消毒機消毒一次。2、進行無菌操作時,衣帽穿戴要整潔。帽子遮蓋頭發,口罩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3、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應分別放置,無菌物品不可露在空氣中,必須存放于無菌包或無菌容器內,可復用無菌物品一經使用后,必須再經無菌處理后方可使用,從無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雖未使用,也不可放回無菌容器內。4、無菌包應注明無菌名稱,消毒滅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順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無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況下,可保存7-14天,過期應重新滅菌。5、取用無菌物品時,必須用無菌鉗。 未經消毒的物品不可觸及無菌物品或跨越無菌區。6、進行無菌操作時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應更換或重新滅菌。7、一套無菌物品,只能供一個病員使用,以免發生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