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工作制度崗位職責及診療規范1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77825
2024-12-16
10頁
24.50KB
1、中醫科工作制度一、嚴格遵守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二、中醫應以健康發掘、整理提高祖國醫學遺產為宗旨,積極提高中醫診療工作。三、中醫病員的診斷、治療根據理、法、方、藥的原則,突出中醫的特點,按中醫的理論辨癥施治。四、對特殊的煎藥方法及服藥時間(或飲食禁忌)醫師要向患者功家屬交代清楚,并在處方上注明,處方簽全名。五、需要中醫治療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隨診,由會診醫師確定,并認真做好記錄,定期隨診。六、在弘揚中醫特長的同時,有選擇地吸收和西醫的成功經驗,不斷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新思路。七、院外處方原則上不能轉抄,只能供參考,醫師未見患者,一律不得開處方和抄方。八、承擔中醫和西醫學中的教學工作,認真2、帶好實習進修人員。九、積極采集民間土、單、驗方,進行整理篩選,驗證,對確有療效的要推廣應用。十、積極弘揚中醫特長,如針灸、推拿、正骨、男科、婦科、皮膚科等。中醫科人員崗位職責一、中醫科主任(一)管理職責:1.在行政、業務對外工作中全權代表科室。做好科內、科間各種關系的協調。2.參加醫院規定的相關會議,負責傳達、貫徹會議精神,并督促落實。3.認真貫徹落實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及醫療操作規程,及時進行檢查督促反饋。4.制訂本科室工作計劃和業務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并組織實施、監督檢查。5.領導本科人員的業務訓練和技術考核,對本科人員提出升、調、獎、懲的意見。6.負責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審批。統一安排安生出診、會3、診、值班工作和進修、輪轉、實習生的工作。7.組織領導有關本科對掛靠醫療機構的技術指導工作、幫助基層醫務人員提高醫療技術水平。8.對科室新藥使用、儀器設施添置等提出申請。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二)業務職責:1.定時查房,共同研究解決重危疑難病例診斷治療上的問題。2.參加門診、會診、出診,決定科內病員的轉科、轉院和組織臨床病例討論。3.運用國內、外先進經驗指導臨床實踐,不斷開展新技術,提高醫療質量。4.重視醫療文書資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內各級醫師病歷書寫質量,及時簽閱。5.積極開展營銷工作,拓展外部市場,主動宣傳本科室的醫療新技術新項目,服務新舉措以及其他感動人心的好人好事,提升本科室在群眾中的知4、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擴大醫療市場份額。(三)教研職責:1.定期組織全科進行病例討論、業務學習、繼續教育、臨床教學,并在日常工作和教學中起模范作用。2.組織協調科研和新技術、新方法的開展與應用。3.組織科研實施,審查科內人員論文投稿。4.妥善安排進修、實習人員的培訓工作,組織并擔任臨床教學。二、中醫科副主任(一)管理職責:1.認真貫徹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及醫療操作規程,及時進行檢查督促反饋。2.參與本科室主診醫生常規工作會議,討論本科室計劃及有效管理科室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事項。(二)業務職責:1.定期參加門診和科室值班任務,定期查房并親自參加指導急、重、疑、難病例的搶救處理與特殊疑難和死亡病例的5、討論會診。2.負責本組患者的日常診斷、治療和處理,觀察并及時聽取本組下級醫師關于患者每日的病情和體征變化,了解所管患者的醫療、護理記錄和實驗室檢查結果。3.簽署住院病歷首頁、大病歷、首次病程錄、重要的專科操作記錄、病程記錄等。(三)教研職責:1.指導全科結合臨床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并在日常工作和教學中起模范作用。2.指導本科下級醫師做好各項醫療工作,有計劃的開展基本功訓練。3.根據學院教學工作的需要,會利用各種機會如查房、上課和各類操作對下級醫師和進修、實習人員進行教學和培訓。三、中醫科主治醫師(一)管理職責:1.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常規,經常檢查本病房的醫療護理質量,嚴防差錯事故;協6、助護士長搞好病房管理。2.協助科主任加強對住院、進修、實習醫師的培訓和日常管理工作。(二)業務職責:1.按時查房。具體參加和指導住院醫師進行診斷、治療及特殊診療工作。2.對所管病員全面負責,掌握病員的病情變化。病員發生病危、死亡、醫療事故或其他重要問題時,應及時處理,并向科主任匯報。3.參加值班工作。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對需要特殊觀察的重癥病員,用口頭方式向值班醫師交班。4.主持病房的臨床病例討論、會診,檢查、修改下級醫師書寫的醫療文件,決定病員出院,審簽出(轉)院病歷。(三)教研職責:1.擔任適量的臨床教學,指導進修、實習醫師工作。2.主持病房的臨床病歷討論及會診,檢查、修改下級醫師書7、寫的醫療文件。3.組織本組醫師學習和運用國內外先進醫學科學技術,開展新技術、新療法,進行科研工作,做好資料積累,及時總結經驗。四、中醫科醫師(一)管理職責:1.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親自操作或指導護士進行各種重要的檢查和治療,嚴防差錯事故發生。2.隨時了解病員的思想、生活情況,征求病員對醫療護理工作的意見,做好病員的思想工作。(二)業務職責:1.對病員進行檢查、診斷、治療,開寫醫囑并檢查起執行情況。2.書寫病歷。新入院病員的病歷,一般應在病員入院后小時內完成。并負責病員住院期間的病程記錄,及時完成出院病員病案小結。3.參加科內查房。對所管病員進行檢查、診斷、治療開寫醫囑并檢查執行8、情況,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診一次。科主任、上級醫師查房(巡診)時,應詳細匯報病員的病情和診療意見。4.對所管病員全面負責,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對需要特殊觀察的重癥病員,用口頭方式向值班醫師交班。5.向上級醫師及時報告診斷、治療上的困難以及病員病情的變化,提出需要轉科、轉院或出院的意見。6.新畢業的醫師實行3年24小時住院醫師負責制,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實行12小時留院制。(三)教研職責:1.檢查和改正實習醫師的病歷記錄,指導護士對各種重要的檢查治療進行護理,嚴防差錯事故。2.根據教學需要,承擔適量相當于助教的教學工作。3.認真學習,運用國內外先進醫學科學技術,積極開展新技術、新療法,參加科9、研工作,及時總結經驗。中醫特色診療規范一、中藥熏洗療法規范1.適應癥:消渴痹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雙下肢血管病變)。中藥熏洗療法:是將煎好的藥汁待溫后,只洗患處而不熏,適用于適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發涼、蟻走感等癥狀。2.作用:溫經通絡,活血止痛。3.處方:透骨草、桂枝、艾葉、紅花、當歸、川芎、威靈仙、當歸、路路通,煎湯外洗4、治療方法:中藥煎湯,熏洗下肢及患處。5.禁忌癥患處皮膚有感染者;嚴重心臟病、嚴重高血壓未控制者。二、灌腸療法規范1、適應癥:消渴腎病(糖尿病腎病)、消渴腸病便秘。中藥保留灌腸是在張仲景蜜煎導法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起來的中醫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陽出10、上竅,濁陰出下竅”“開鬼門,潔凈府”的中醫理論。而現代醫學認為:直腸壁組織具有選擇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豐富的靜脈叢,藥液由腸壁半透膜吸入,經靜脈叢,通過門靜脈及下腔靜脈進入體循環,吸入人體內病灶,并通過腸道滲透作用,也會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藥灌腸不僅可以發揮藥物的療效,而且能直達病所,克服藥物的不良反應。適用糖尿病腎病、消渴腸病便秘患者。2.作用:通便、降濁、排毒。3、辨證用藥:選取生大黃、蒲公英、木香、紅花、生龍牡、丹參等藥物,可根據病情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腹脹者厚樸、枳殼等藥物加減4、治療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腸、高位灌腸、不保留灌腸等。5、禁忌癥:嚴重心臟病、嚴重貧血、嚴重痔瘡者;11、早期妊娠、腸道手術后、不明原因腸出血者;精神障礙者。三、耳穴貼敷療法規范1、適應癥:消渴(糖尿病)貼敷療法可以緩解或消除糖尿病的臨床癥狀,促進疾病的康復。2.作用:調節內分泌,改胰島功能。3、選穴處方:胰腺、內分泌、三焦、神門、肺、腎、腎上腺。4、禁忌癥:對帖敷劑或材料過敏者;皮膚破損四、穴位注射1.適應癥:消渴腸病(糖尿病腸病)、消渴痹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2.作用:緩解消渴腸病引起腹痛、便秘、腹瀉等癥狀;營養神經:改善消渴痹癥麻木、疼痛、發涼、蟻走感等癥狀。3.選穴:足三里4.治療方法:消渴腸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痙止痛。消渴痹癥:甲鈷胺、維生素B1穴位注射以營養神經。5.12、禁忌癥:有暈針史者;精神障礙者;有出血性疾病者;五、中藥貼敷1.適應癥:消渴腸病(糖尿病腸病)適用于糖尿病腸病引起的腹痛、腹瀉、便秘等。各種病癥眩暈(高血壓病)。2.作用:溫陽止瀉、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選穴:肚臍、涌泉4.治療方法:腹瀉者:肉桂、車前子以溫陽滲濕止瀉。腹痛者:附子、肉桂溫陽散寒止痛。眩暈(高血壓病),吳茱萸、川芎貼涌泉穴。5、禁忌癥:對帖敷劑或材料過敏者;皮膚破損六、刮痧適應癥:適用于夏秋之間的各種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亂、痢疾等病證,以及感冒、胸悶、頭痛等。刮痧是應用邊緣鈍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體表一定部位反復刮動,使局部皮下出現瘀斑的一種療法。此法可疏通腠理,13、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于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逐邪外出,達到治療的目的。適用于夏秋之間的各種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亂、痢疾等病證,以及感冒、胸悶、頭痛等。民間廣泛流傳于治療發痧(中暑)、絞腸痧、吊絞痧等證。禁忌癥:該診療技術的禁忌癥操作規范: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2. 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據病情,確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頭頸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 檢查刮具邊緣是否光滑、有無缺損,以免劃破皮膚。5. 手持刮具,蘸水或藥液,在選定的部位,從上至下刮擦皮膚,要向單一方向,不要來回刮。用力要均勻,禁用暴力。6. 如刮背部,應在脊椎兩側沿肋間14、隙呈弧線由內向外刮,每次刮8-10條,每條長6-15 cm。7. 刮動數次后,當刮具干澀時,需及時蘸濕再刮,直至皮下呈現紅色或紫紅色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 刮治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觀察病情及局部皮膚顏色變化,及時調節手法力度。9. 刮痧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助患者衣著。10.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注意事項1. 病人體形過于消瘦、有皮膚病變、出血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療法。2. 操作中用力要均勻,勿損傷皮膚。3. 刮痧后囑患者保持情緒穩定,飲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膩之品。七、艾灸適應癥:適用于各種虛寒性病癥,如胃脘痛、腹痛、泄瀉、風寒痹證、陽痿、早泄、瘡瘍久潰不愈等癥。艾炷灸是將15、純凈的艾絨用手指搓捏成圓錐狀,小者如麥粒大;中者如半截棗核大;大者高約1 cm,炷底直徑約0.8 cm,直接或間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種療法。此法利用溫熱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傳導,以溫經通絡、調和氣血、消腫散結、祛濕散寒、回陽救逆,從而達到防病保健、治病強身的目的。用純凈的艾絨(或加入中藥)卷成圓形柱形的艾條,點燃后在人體表面熏烤的一種療法。 禁忌癥該診療技術的禁忌癥操作規范: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2.協助取合適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根據情況實施相應的灸法。3.1 直接灸(常用無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點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16、感到灼痛時,即用鑷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彎盤中,更換新炷再灸,一般連續灸57壯。3.2 間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和隔附子餅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據病情,放上鮮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餅1片(事先將鮮姜或獨頭蒜切成約0.6 cm厚的薄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附子餅是附子研末以黃酒調和而成,厚約0.6-0.9 cm,中心處用粗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或患者感到灼痛時,則更換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壯。達到灸處皮膚紅暈,不起泡為度。4. 艾炷燃燒時,應認真觀察,防止艾灰脫落,以免灼傷皮膚或燒壞衣物等。5. 施灸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元,安置舒適體位,酌情通風。6.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注意事項:1. 凡實證、熱證、陰虛發熱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婦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2. 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3. 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如灸后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泡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 熄滅后的艾炷,應裝入小口瓶內,以防復燃,發生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