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廢物化學危險品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78204
2024-12-16
7頁
32.73KB
1、醫療廢物、化學危險品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病理科廢棄標本及醫療廢物的管理制度1、 目的 建立病理廢棄標本及醫療廢物的安全處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確保醫療安全和環境安全。2、 使用范圍 病理科。3、 廢棄標本的處理(1) 處理制度:1) 病理標本在取材后標明日期,放于標本柜內(冷藏更好)。2) 按行業規范,報告發出2周后由專人負責處理(本科室4周)。3) 按生物標本處理要求,廢棄標本經火化處理。(2) 處理流程:1) 醫師取好材后將標本放入黃色垃圾袋內并貼上取材人姓名和日期的標簽。2) 將裝好標本的黃色垃圾袋放入專用盒內蓋上蓋子并貼上取材人姓名和日期的標簽。3) 將裝好標本的專用組織盒放入標本儲藏室2、柜內。4) 工人一般每月檢查一次標本箱,清理到期的標本。5) 將到期廢棄標本運至后勤指定地點,與管理人員簽字交接。6) 管理人員通知殯儀館,將廢棄標本作火化處理。4、 醫療廢物的處理(1) 處理制度:1) 醫療廢物必須放入貼有醫療廢物的專用垃圾筒內。2) 放置醫療廢物的專用垃圾筒內必須使用黃色垃圾袋。3) 醫療廢物由病理科工人負責收集。4) 收集后的醫療廢物由工人運送到醫院指定地點。5) 公司派專人收取,并作焚燒處理。(2) 處理流程:1) 工人將裝有醫療廢物的黃色垃圾袋袋口扎緊,用封條貼住袋口。2) 每天上午7:00與下午4:00運送到后勤指定地點(醫技樓后面)的接收人員交接,放入其提供的黃3、色醫療廢物運輸箱內,貼上封條,最后簽名確認。二、病理科化學危險品保管和使用制度1. 目的 建立規范的危險品管理制度和標準的操作程序,確保危險品使用的安全。2. 范圍 病理科技術室。3. 責任人 病理科技術室全體工作人員。4. 危險品的進貨、保管、領用和使用制度(1) 熟悉各種危險品的化學性質,遵守危險品的管理和使用條例,根據化學性質進行分類保管和使用。(2) 病理科危險品倉庫由指定的專人(雙人雙鎖)負責保管,少量領出也需要領出者放入小型防爆(安全)柜內上鎖保管。(3) 危險品管理員負責化學危險品的請購、接收、清點、檢驗及儲存保管。(4) 易燃物品要定量統一購置,存放于危險品倉庫防火防爆柜內。有4、毒有害試劑應放于專門的安全柜內。腐蝕化學品(酸、堿)應分別儲存于放置耐腐蝕的塑料盤的安全柜內,不得存放于水槽下,防止潮解。注意不能再同一區域內存放不能共存的化學物品,如乙酸或乙酸酐等有機酸應與硫酸、硝酸或高氯酸等試劑分開儲存。劇毒物品應放入保險柜內(必須雙人雙鎖管理)。存放危險品的房間必須單獨、密封并安裝防火門。安全柜、防火柜必須有通風管道,將可能產生的氣體排出室外。(5) 危險品存放柜和門上都應該張貼反映存放的危險品性質的標識以及危險品的名稱。(6) 搬運體積超過500ml的濃酸試劑時,必須使用指定托盤。(7) 配制危險品時應做好防護措施,穿隔離衣、戴防護眼鏡、口罩、帽子、手套。(8) 配制5、人員需請保管人員打開防火防爆柜,取出藥品,每次必須對使用量、剩余量進行記錄并簽名。(9) 配制人員將領出的危險品放入臨時小型防爆柜內,貼上打開日期、有效期(乙醇、二甲苯、丙酮、甲醇打開后有效期為1年,如果出現沉淀,就不能再使用)和經手人,然后上鎖。(10) 在使用任何化學物品之前,安排好處理容易破碎或溢出的物品的容器。(11) 在使用腐蝕性物品的場所設有合適的急救沐浴設施和洗眼裝置。(12) 在配制強氧化性酸或強堿時必須使用廣口燒杯,以防止溶液產生大量熱量或氣體,待配制溶液穩定后方可放入溶液瓶中。應該在通風設備良好的操作臺上配制。(13) 保管人員根據危險品使用剩余量進貨,嚴格控制實驗室內危險6、品的總量,一般存量控制在3周左右。(14) 進貨后檢查合格證及試劑瓶的完好性,登記并分類放置危險品(放入防火防爆柜內),上鎖。(15) 為確保購置試劑質量的穩定性,必須選擇國內知名、質量穩定的生產廠家。每個不同批次的試劑必須檢查合格證書、登記并作質量反饋。(16) 如所使用的試劑、化學藥品含潛在的致癌物、致畸物,應該進行明確標識。科主任應告知員工,在接觸有潛在致癌物、致畸物試劑或化學藥品時應做好防護。(17) 易燃、易爆液體配制或使用時必須遠離明火。(18) 更換出的廢液根據廢液處理流程處理。5. 使用化學危險品的注意事項(1) 不允許用嘴吸取任何試劑。(2) 在不清楚試劑間的相容性時,不要將7、它們混合。(3) 在使用新試劑前,先閱讀MSDS或向相關負責人咨詢。(4) 稀釋時應將酸注入水中,而不能將水注入酸中。(5) 所有化學試劑在傾注時要緩慢,以防飛濺。(6) 如果試劑或化學品被允許排放入下水道中,要用清水徹底沖洗管道中的殘留,避免丟棄的化學品之間發生有害的化學反應。(7) 使用玻璃器皿前徐檢查諸如爆裂、破碎等明顯的受壓或損壞痕跡。把上述損壞的玻璃器皿丟于耐扎的利器盒內。(8) 將玻璃器皿放到清潔區前務必測地漂洗消毒。例如毒性物質、腐蝕性物質、放射性物質或者可能是傳染性物質,必須保證它們放到清潔區以前由專門的技術人員消毒。(9) 任何在未貼標簽的容器中發現的試劑都因該向部門主管報告8、,并作廢液處理。(10) 醫療場所不準抽煙,污染區和半污染區不允許喝飲料、吃東西以及使用化妝品。(11) 不允許使用實驗室的設備和器具來準備食物和飲料。(12) 處理實驗室標本時不要用水接觸臉部、嘴以及眼鏡。(13) 每次離開污染區時,或處理完標本、化學試劑、污染或毒性物質,接觸實驗室設備后都要洗手。(14) 在接觸化學試劑時,不要將食物、口香糖以及香煙放在口袋中,毒性化學物質的蒸氣可以吸附在這些物品的表面。(15) 不要將食物儲藏在實驗室的櫥柜或冰箱中。(16) 在使用電話、門把手等物品時務必脫掉手套,以防止可能性的污染。(17) 養成良好的日常工作習慣,使用完以后,所有的試劑盒儀器都要歸位9、。(18) 對于在工作環境下可能遇到的不同危險品,采用不同類型的個人防護設備。個人防護設備包括:1) 手套:用于保護手免受燒傷、割傷、化學品腐蝕、磨損、電擊傷。不同類型的危險品需要不同材料的手套,如磨損用棉質或皮質手套,化學危險品用不可滲透的手套。2) 護目鏡和面罩:用于保護眼睛和面部免受飛濺、紫外線和毒性化學物品的傷害。3) 防護衣:用于保護身體免受化學或者腐蝕性液體的傷害。4) 安全鞋和靴:用于保護雙腳免受腐蝕性化學物品的傷害。5) 其他:必須配備滅火器(滅火毯)、溢出包和噴淋、洗眼器等設備。(19) 發生事故、緊急事件或損傷時,立刻通知各部門負責人及安全負責人,并參照相關制度進行匯報和救10、治。(20) 任何操作步驟或設備、儀器發生問題,對醫療安全產生影響時都要向部門負責人匯報,并及時上報醫院質管科。三、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接受和處理新鮮標本(如手術中需要做冰凍的標本、體液或穿刺細胞學標本和尸體解剖等工作)或福爾馬林固定的組織標本等工作均涉及到有關人員的防護,實驗器具、工作臺面和場所的清潔和消毒處理,以及廢棄標本、紗布、棉簽、注射器、刀片和針頭等的處理及一些傳染病的申報。根據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結合具體情況,制定相關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 成立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組,由病理科主管醫療的主任或副主任任組長,各副主任、技術組主管和醫療秘書11、等。2. 定期舉行管理小組會議,討論科室生物安全問題,監督相關規則的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 定期組織科室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化醫院感染和感染防護和控制意識。4. 組織取材室、細胞技術室及手術冰凍切片室等屬污染空間,均安裝空氣消毒機,取材工作臺安裝紫外線。5. 醫療廢物的處理,嚴格按照醫療衛生機構廢物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院的有關規定進行各類廢物的標識、存放和處理,有完備的標本接收登記程序和紙質記錄,并有專人負責。常見的四種醫療廢物處理如下:1) 病理性廢物:由醫院工人負責清運至特定地點進行焚化處理;2) 福爾馬林等液體行化學廢物均使用專門容器儲存并標記,由具有相12、關廢物處理資質單位進行收集并處理;3) 廢酒精和二甲苯經回收設備進行回收處理后的殘余固體性廢物裝袋、結扎和標記,由醫院工人收集和處理;4) 損傷性廢物存放于損傷性廢物專用容器內,由醫院專人收集和處理;5) 感染性廢物用有標記的專用袋盛裝、結扎和標記,當日下午有醫院工人收集,同一處理。6) 每日取材后、制片后申請單放入消毒柜內進行臭氧消毒。6. 傳染病疫情申報:主要是院外會診病例中經我科確診的在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列出的必須申報的各類法定傳染病病種。1) 甲類傳染病(2種):鼠疫、霍亂;2) 乙類傳染病(25種):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腦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3) 丙類傳染病(10種):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感染性腹瀉(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