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醫學院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管理制度1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83446
2024-12-16
18頁
105.50KB
1、新鄉醫學院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暫行辦法為深化學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促進人事管理模式從崗位管理向崗位管理與業績管理相結合的模式轉變,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推進教學研究型大學建設,根據人事部、財政部關于印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國人部發20xx56號)、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省直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意見(豫政辦20xx136號)等文件,結合我校實際,在現行校內績效工資發放辦法基礎上,制定本辦法。一、分配原則(一)兩級管理,兩級分配。實行校、院(系、部)兩級管理和分配的模式。學校將獎勵性績效撥付到院(系、部),院(系、2、部)實行二次分配。(二)以崗定薪,崗變薪變。依據所聘崗位,履行相應職責,享受相應薪酬。崗位發生變化,職責與薪酬隨之變化。(三)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堅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責酬相符、優勞優酬、績效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以完成教學和科研工作量為依據,根據實際貢獻,合理拉開分配差距,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四)穩步推進、成果共享。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逐步推進獎勵性績效工資二次分配,使教職工共享學校發展成果。二、獎勵性績效工資的執行范圍和分配辦法獎勵性績效工資適用于校本部在職正式職工和聘用制人事代理人員,三全學院和附屬醫院(包括臨床學院)的校編職工分別按上述單位的相關規定執3、行有關待遇,不享受學校的獎勵性績效工資。按照校院兩級管理的模式,對院、系、部(國際教育學院和成人教育學院除外)實行獎勵性績效工資總額包干,即學校將獎勵性績效工資切塊到各單位,各單位再根據個人所在崗位、承擔的管理、教學、科研等工作質量和數量核算到每個職工,院(系、部)黨政管理人員和輔導員參與本單位分配。校本部黨政管理崗位、教輔崗位、工勤技能崗位按照新鄉醫學院關于調整績效暫行發放辦法的意見(校黨發20105號)核定的績效工資標準,結合當年學校獎勵性績效工資總額發放。三、院(系、部)獎勵性績效工資核發辦法院(系、部)獎勵性績效工資由崗位津貼和工作量津貼兩部分構成,各占50%。崗位津貼主要體現“責酬相4、符、優勞優酬”的分配原則,激勵廣大教職工努力工作,多出高水平成果,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工作量津貼主要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鼓勵廣大教職工勤奮工作,保質保量完成教學、科研等任務。(一)院(系、部)崗位津貼核算辦法1.教師系列崗位津貼10檔,實驗技術系列崗位津貼6檔。實驗員1檔,助教(助理實驗師)2-3檔,講師(實驗師)3-5檔,副教授(高級實驗師)4-6檔,教授5-7檔,校特聘教授8檔,省特聘教授9檔,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10檔。崗位津貼系數見下表。教師系列崗位津貼系數檔次10987654321系數待定待定待定4.63.62.72.01.310.8崗位國家千人計劃省特聘教授校5、特聘教授教 授副教授 (高級實驗師)講 師 (實驗師)助教(助理實驗師)實驗員2.受聘人員取得以下成果之一(按前兩個考核年度統計),崗位津貼可上浮至所在級別最高檔。(1)本校為第一承擔單位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負責人(第1名)。(2)到賬經費在200萬元以上的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大專項的課題負責人(第1名、均為非子項目承擔單位);或承擔重大橫向科研項目,單項入校經費達到500萬元的項目負責人(第1名)。(3)在Science,Nature等SCI1區發表1篇論文(第一單位、通訊作者或第1作者)。(4)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6、獎、國際合作獎1項(第一單位,限前7名);或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第一單位,一等獎限前5名、二等獎限前3名)。(5)國家教學成果獎(第一單位,特等獎前2名、一等獎第1名)。(6)國家教學成果獎(第一單位,前5名);或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第一單位,前3名)。(7)國家質量工程項目或國家教改項目(第一單位,前3名);或省級質量工程項目或省級教改項目(第一單位,前3名)。(8)獲得省級教學名師獎。(9)指導本科生、研究生組隊參加政府主管部門舉辦的國家級競賽,獲一等獎(第一指導人)。3.院(系、部)核實準確各類人員崗位檔次,上報學校審核后發放。(二)院(系、部)工作量津貼核算辦法1.院(系、部)工作量總額依7、據其完成的教學、科研任務,分別按70%、30%進行核算。(1)教學分配按照各院(系、部)承擔的普招本專科生、研究生和其他教育教學(含實驗)任務總量,以教學人時數核算,詳見附件1。(2)科研分配按照各院(系、部)完成的科研任務,以院(系、部)的貢獻率核算,詳見附件2。2.教學人時數核算以全年(兩個學期)的教學任務為準;科研工作量核算以全年科研任務完成情況為準。3.學校將根據發展需求調整教學、科研的分配比例。4.學校根據本年度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總額,確定工作量津貼分配總額和人時數,計算各單位的工作量津貼分配額。5.各院(系、部)參照本辦法,制定本單位工作量津貼分配辦法,明確分配原則和具體核算辦法。8、6.院(系、部)在制定分配辦法時應考慮以下因素:(1)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原則,以工作數量和質量為分配依據,充分調動各類人員工作的積極性。(2)各院(系、部)黨政管理人員及輔導員教學、科研工作量分別納入所在院系教學、科研工作總量核算,其他工作量納入所在院系教學工作總量核算。(三)院(系、部)獎勵性績效工資發放辦法1.獎勵性績效工資實行年度核算發放。每年6月,按照每人上一年度崗位津貼和工作量津貼總額的40%預發,當年12月補發余額。若預發超額,則一次性或逐次扣回多發的差額。2.院(系、部)確定各類人員崗位任務,各類人員履行崗位職責,完成崗位任務,經年度考核合格后,可以享受崗位津貼。(四)其他19、.各院(系、部)在制定分配辦法時應廣泛征求教職工意見,經本單位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通過,上報學校備案后方可實施。2.各院(系、部)應向本單位全體職工公布學校核撥經費情況、個人崗位津貼核算情況、工作量津貼分配情況和結余額,增加分配工作的透明度。每學年的工作量津貼分配結余額不得超過學校核撥費用的2%。3.各院(系、部)的崗位津貼及工作量津貼在人事處送達財務處之后,原則上不再變動。如有問題待下一年核算時予以更正。四、附則1.本辦法自2014年1月起試行。2.本辦法中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及發放辦法解釋權歸人事處;教學工作量人時數總額計算辦法解釋權歸教務處及研究生處;科研工作量計算辦法解釋權歸科技處。10、附件1:教學工作量人時數總額計算辦法附件2:科研工作量計算辦法附件1教學工作量人時數總額計算辦法 為實現對學校教學工作量的科學評估與量化考核,根據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暫行辦法的要求,制定本計算辦法。一、分配原則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工作量計算分配的辦法、過程和程序公開,切實做到公平、公正。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原則。工作量計算辦法以教學工作績效數量和質量綜合考核為分配的主要依據,分配方案力求科學合理。二、計算范圍教學工作量包括理論課、實驗課、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實踐教學等(均為無課酬教學工作)。三、計算方法(一)理論課1.理論課人時數計劃學時當量人時數課程類別系數學生類別系數。2.11、因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本專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分別采用對應的當量人時數(見表1、表2)。表1 本專科生課程授課當量人時數人數N35366970139140當量人時數1.8N63+0.2(N30)N140+0.5(N-100)表2 研究生課程授課當量人時數人數N346364當量人時數7070+0.5(N3)100+0.4(N63)3.因課程性質的影響,本專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分別采用不同的課程類別、學生類別系數(見表3、4)。表3 理論課程類別系數課程類別專業課基礎課通識課選修課課程類別系數1.21.01.00.9表4 學生類別系數學生類別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其他學生類別系數1.11.214.采用雙語教學12、,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所在院(系、部)考核、教務處審核批準后方能實施。在計算工作量時,按雙倍理論學時計算。(二)實驗課1.實驗課人時數=實驗學時N課程類別系數學生類別系數。2.實驗學時計算的依據是教學計劃和每學期初由各院(系、部)組織主講教師填報的實驗教學計劃任務書。因實驗教學組織形式和各類實驗難易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實驗課程類別系數,見表5。表5 實驗課程類別系數課程類別專業課程基礎課程通識課程課程類別系數0.80.70.7注:普通本科生實驗課程學生類別系數為1,專科生實驗課程學生類別系數為0.8,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班本科生實驗課程學生類別系數為1.5,碩士生實驗課程學生類別系數為2。313、.實驗技術人員工作量計算(1)實驗技術人員帶實驗課的,按照教師所帶實驗課的計算方法計算。(2)實驗技術人員只做實驗課的準備工作,并且能夠進實驗室對學生進行輔導的,按教師實驗人時數的50%計算工作量。(三)實踐教學1.集中見、實習:市區內集中見、實習按45人時/周生計算,市區外集中見、實習按45人時/周生計算。2.分散見、實習:時間少于或等于6周按20人時/周生計算,其余按15人時/周生計算。3.畢業設計(論文):醫學類專業按45人時/周生計算,其他按40人時/周生計算。 (四)其他1.指導社會實踐6人時/生(本項為所有指導教師的總工作量)。2.體育教師對學生進行測試1人時/生(本項為所有測試教14、師的總工作量)。3.體育教師為省級以上比賽培訓隊員,每位教師計30人時,擔任學校組織比賽的裁判員5人時/場,擔任學校運動會裁判員每位教師計20人時。4.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班授課人時數,按1.5倍計算。5.參加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等監考,每人次按10人時計。6.臨床技能培訓、技能考核按5人時/生計算(本項為所有參加培訓、考核教師的總工作量)。7.學業導師的指導工作按3人時/生。8.指導全日制研究生按80人時/生/年,指導同等學力研究生并通過畢業答辯,按60人時/生。9.圓滿完成督導任務的督導組成員,每人按100人時計。10.作為第一導師指導完成1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15、目或指導研究生完成創新支持計劃項目,按100人時計。xx.培訓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隊員,按80人時/天計算(含心理測試),培訓省級以上英語競賽隊員,按40人時/生計算(本項為所有參加培訓、測試教師的總工作量)。12.獲得省級精品課程以上稱號,并能保持精品課程建設標準的課程,本門課程教學工作量人時數乘以1.1。四、說明1.核算教學工作量時以相應職能部門下達的教學任務書、實驗課表和研究生課程表等為準,學生人數以核算時的實有人數為準。2.各級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質量工程項目(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等參照同級別科研項目核定,工作量獎勵額度不超過全校年教學工作量總額的2%。附件2科研工作量16、計算辦法為深化薪酬制度改革,進一步激勵廣大教職工從事科研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形成科學合理的學院科研工作量化評估和計算分配辦法,根據新鄉醫學院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制訂本辦法。一、分配原則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工作量計算分配的辦法、過程和程序公開,切實做到公平、公正。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原則。工作量計算辦法以科研工作績效數量和質量綜合考核為分配的主要依據,分配方案力求科學合理。二、測算依據科研工作量依據科研立項、到賬經費、結項(鑒定)、成果獎勵、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知識產權等7個量化考核類別進行測算。包括內容如表1所示。三、分17、配比例考慮到學校在一定時期內科研工作的側重和導向,動態設置各類科研產出的分配比例,且該比例將隨科研工作的不斷發展進行調整。表1 科研業績的考核類別序號考核類別包含內容比例Qi1科研立項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地廳級項目20%2到賬經費縱向項目、橫向項目到賬經費30%3結項(鑒定)課題結項或成果鑒定5%4成果獎勵國家級、省部級、地廳級獎勵15%5學術論文SCI、SSCI、國家一級學會主辦的權威期刊、新華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CSSCI、EI、核心期刊等25%6學術著作學術專著、編著、譯著2%7知識產權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授權3%注:1、國家級立項指國家自然(社科)基金、國家863、國家9718、3科技計劃項目等;2、省部級立項指教育部科研項目、衛生部科研項目、省科技廳項目、省哲學社科項目、省政府招標課題等;3、地廳級項目指省教育廳、省衛生廳、省社科聯、市科技局等部門組織下達的科研項目;4、國家一級學會主辦的權威期刊不包含和其他地方單位聯合主辦的期刊。四、計算規則科研工作量計算按照量化進行,用“貢獻率”來體現院(系、部)完成數量對學校總指標的貢獻,計算出各院(系、部)7個科研業績方面應得的工作量份額。即:貢獻率=院(系、部)獲得某類科研業績的當量數 100%學校獲得同類科研業績的總當量數(一)科研立項貢獻率1.項目級別的權重類 別權重qi國家級項目7省部級項目2地廳級項目12.貢獻率G19、X1GX1 = 式中,G、S、T分別為院(系、部)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地廳級項目數;G、S、T分別為國家級、省部級、地廳級項目全校總數。3.院(系、部)科研立項方面應得科研工作量比例L1 其中Q1為科研立項的權重,如表1。(二)院(系、部)到賬經費貢獻率1.項目類別的權重類 別權重qi縱向項目經費8橫向項目經費22.貢獻率GX2GX2 = 式中,Z、H分別為院(系、部)縱向項目、橫向項目到賬經費額;Z、H分別為縱向項目、橫向項目到賬經費學校總額。3.院(系、部)到賬經費方面應得科研工作量比例L2其中Q2為到賬經費的權重,如表1。(三)結項(鑒定)貢獻率1.結項(鑒定)級別的權重類 別權重qi省20、部級以上9地廳級12.貢獻率GX3GX3 = 式中,S、T分別為院(系、部)完成省部級、地廳級結項(鑒定)數; S、T分別為省部級、地廳級結項(鑒定)學校總數。3.院(系、部)結項(鑒定)方面應得科研工作量比例L3 其中Q3為結項(鑒定)的權重,如表1。(四)成果獎勵貢獻率1.獎勵級別的權重、單位排名的權重各種成果獎勵權重q如下表所列。等級國家級省部級地廳級一等獎40132二等獎2061三等獎1532.貢獻率GX4 (qJi)GX4 =100% (qJi)j 式中,J為院(系、部)獲得的某級別、某等級獎勵項目數;Ji為學校該級別、及該等級獎勵項目總數。3. 院(系、部)成果獎勵方面應得科研工作21、量比例L4: 其中Q4為成果獎勵的權重,如表1。(五)學術論文貢獻率學術論文字數,原則上應不少于3000字,對其中高級別期刊學術論文,可適當放寬論文字數要求。1.學術論文權重類 別權重qiSCI 1區收錄論文40SCI 2區收錄論文20SCI 3區收錄論文10SCI 4區收錄論文5SSCI收錄的論文12國家一級學會主辦的權威期刊、被新華文摘和高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的論文7CSSCI、EI收錄論文5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1注:EI不包括會議收錄論文。同一論文有多種收錄的,取權重較高者,不重復計算。2.貢獻率GX5(qis)(qis)GX5=100%式中,S為某類別論文的數量。3.院(系、部)學術論22、文方面應得科研工作量比例L5: 其中Q5為學術論文的權重,如表1。(六)學術著作貢獻率1.出版社級別和著作類別的權重q類別學術專著國家重要學術出版社8其他出版社22.教材類別的權重q教育部、衛計委教材4省級教材2校級教材0.53.貢獻率GX6GX6 = 式中,Z 為院(系、部)出版某類別著作的數量,qZ為對應類別著作的當量數。著作必須有我校單位署名,我校教職工為獨著或第一主編。4.院(系、部)學術著作方面應得科研工作量比例L6:其中Q6為學術著作的權重,如表1。注:教材由教務處負責計算,一并納入教學工作量。(七)知識產權貢獻率1.知識產權類別的權重類 別權重q授權發明專利4.5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授權外觀設計專利0.5新藥證書42.貢獻率GX7GX7= 式中,Z 為院(系、部)某類別知識產權的數量。3.院(系、部)知識產權方面應得科研工作量比例L7: 其中Q7為知識產權的權重,如表1。五、綜合計量以上七個方面的科研業績累計,即為學校應得的科研工作量的比例:L = L1+L2+L3+L4+L5+L6+L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