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電工程公司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制度18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86790
2024-12-17
21頁
20.37KB
1、國電北票xx風電場工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制度xx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2012-3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1 范圍 本標準提出了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旨在使一個組織能夠控制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并改進其績效。它并未提出具體的職業健康安全績效準則,也未作出設計管理體系的具體規定。本標準適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組織:a)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消除或減小因組織的活動而使員工或其他相關方可能面臨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b)實施、保持和持續改進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c)使自己確信能符合所聲明的職業健康安全方針;d)向外界證實這種符合性;e)尋求外部組織對其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f)自我鑒定和聲明符合本標準2、。本標準中的所有要求意在納入任何一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其應用程度取決于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方針、活動性質、運行的風險與復雜性等因素。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但從造成傷害、損失和破壞的本質上分析,可以歸結為能量、有害物質的存在和能量、有害物質的失控這兩大方面。安全科學理論也把危險源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在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能源或3、能量載體)或危險物質稱為第一類危險源。為了防止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發生,必須采取措施約束、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危險源。第二類: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的各種因素稱為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是指機械設備、裝置、元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實現預定功能的現象。物的不安全狀態也是物的故障,是由設計、制造缺陷造成,也可能由于維修、使用不當或磨損、腐蝕、老化等原因造成。人的失誤:是指人的行為結果偏離了被要求的標準,即沒有完成規定功能的現象。人的不安全行為也屬于人的失誤,會造成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系統故障,使屏蔽破壞或失效,從而導致事故發生。環境因素:即生產作業環境中的溫度、濕度4、噪聲、振動、照明、或通風換氣等方面的問題,會促使人的失誤或物的故障發生。 一起傷亡事故發生往往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類危險源是傷亡事故發生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第二類危險源是第一類危險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兩類危險源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第一類危險源存在是第二類危險源出現的前提。因此,危險源辯識的首要任務是辯識第一類危險源,在此基礎上辯識第二類危險源。3.5危險源識別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理解要點: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與風險策劃的基本步驟:1業務活動分類:編制業務活動表,內容包括廠房、設備、人員和程序,并收集有關休息。2危險源辯識:辯5、識與各項業務活動有關的所有危險源,并考慮誰會受到傷害(可能性)以及如何受到傷害、傷害的嚴重程度。以及曝露于風險中的人員。3風險評價在假定計劃的或現有的控制措施適當的情況下,對與各項危險源有關的風險作出主觀評價。評價人員應考慮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一旦失敗所造成的后果。(風險水平)4判定風險是否容許:判定計劃的或現有的職業健康安全措施是否足以把危險源控制住并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和組織的要求。5編制風險控制措施計劃:編制計劃以處理評價中發現的、需要重視的任何問題。組織應確保新的和現行控制措施仍然適當和有效。(需要采取的行動)6評價風險控制措施計劃的充分性:針對已修訂的控制措施,重新評價風險,并檢查風險是否6、容許。7結果應保留。8應動態管理危險源。(內、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時應及時調整)4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素 4.1 總要求組織應建立并保持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第4章描述了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4.2 職業健康安全方針組織應有一個經最高管理者批準的職業健康安全方針,該方針應清楚闡明職業健康安全總目標和改進職業健康安全績效的承諾。職業健康安全方針應:a)適合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的性質和規模;b)包括持續改進的承諾;c)包括組織至少遵守現行職業健康安全法規和組織接受的其他要求的承諾;d)形成文件,實施并保持;e)傳達到全體員工,使其認識各自的職業健康安全義務;f)可為相關方所獲取;g)定期7、評審,以確保其與組織保持相關和適宜。4.3 策劃4.3.1 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 組織應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持續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實施必要的控制措施。這些程序應包含: 常規和非常規活動; 所有進入工作場所的所有人員(包括合同方人員和訪問者)的活動; 工作場所的設施(無論由本組織還是由外界所提供)。組織應確保在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目標時,考慮這些風險評價的結果和控制的效果,將此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時更新。組織的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方法應: 依據風險的范圍、性質和時限性進行確定,以確保該方法是主動性的而不是被動性的; 規定風險分級,識別可通過4.3.3和4.3.4中所規定的措施來8、消除或控制的風險; 與運行經驗和所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適應; 為確定設施要求、識別培訓需求和(或)開展運行控制提供輸入信息; 規定對所要求的活動進行監視,以確保其及時有效的實施。理解要點:一、參考GB/T13861-1992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可將危險源分為6類:1物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分析;2化學性危險和有害因素分析;3生物性危險和有害因素分析;4心理生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分析;5行為性危險和有害因素分析;6其他危險和有害因素分析;但從造成傷害、損失和破壞的本質上分析,可以歸結為能量、有害物質的存在和能量、有害物質的失控這兩大方面。安全科學理論也把危險源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在9、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載體)或危險物質稱為第一類危險源。為了防止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發生,必須采取措施約束、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危險源。第二類: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的各種因素稱為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是指機械設備、裝置、元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實現預定功能的現象。物的不安全狀態也是物的故障,是由設計、制造缺陷造成,也可能由于維修、使用不當或磨損、腐蝕、老化等原因造成。人的失誤:是指人的行為結果偏離了被要求的標準,即沒有完成規定功能的現象。人的不安全行為也屬于人的失誤,會造成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系統故障,使屏蔽破壞或失效,從而導致10、事故發生。(人的不安全行為可能包括:不知道危險源是什么、可能不具備開展工作所需的必備的知識、體能或技能、低估所曝露的風險、低估安全工作方法的實用性和有效性)環境因素:即生產作業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噪聲、振動、照明、或通風換氣等方面的問題,會促使人的失誤或物的故障發生。 一起傷亡事故發生往往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類危險源是傷亡事故發生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第二類危險源是第一類危險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兩類危險源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第一類危險源存在是第二類危險源出現的前提。因此,危險源辯識的首要任務是辯識第一類危險源,在此基礎上辯識第二類危險源。二、危11、險源辯識、風險評價與風險策劃的基本步驟:1業務活動分類:編制業務活動表,內容包括廠房、設備、人員和程序,并收集有關休息(可以結合行業的有關信息或事故警告、宣傳物等)。2危險源辯識:辯識與各項業務活動有關的所有危險源,并考慮誰會受到傷害(可能性)以及如何受到傷害、傷害的嚴重程度。以及曝露于風險中的人員。3風險評價在假定計劃的或現有的控制措施適當的情況下,對與各項危險源有關的風險作出主觀評價。評價人員應考慮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一旦失敗所造成的后果。(風險水平)4判定風險是否容許:判定計劃的或現有的職業健康安全措施是否足以把危險源控制住并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和組織的要求。5編制風險控制措施計劃:編制計劃以12、處理評價中發現的、需要重視的任何問題。組織應確保新的和現行控制措施仍然適當和有效。(需要采取的行動)6評價風險控制措施計劃的充分性:針對已修訂的控制措施,重新評價風險,并檢查風險是否容許。7結果應保留。8應動態管理危險源。(內、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時應及時調整)。三、辯識方法:1安全檢查表法:由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和實際操作者共同編制,首先應全面了解、發現種操作、管理和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原來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并收集國家標準、法規、制度以及公認的安全要求,逐一列出可能影響安全性的因素(形成清單),并找出應達到的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具體見下表 2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313、事件樹分析4故障樹分析四、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下列因素:1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險源或風險,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險品;2如果不可能消除,應努力降低風險,如使用低壓電器;3在可能的情況下,使工作適合于人,如考慮人的精神和體能等因素;4利用技術進步,改善控制措施;5保護每個工作人員的措施;6將技術管理與程序控制結合起來;7要求引入計劃的維護措施,如機械安全防護裝置8在其他控制方案均已經考慮過后,作為最終手段,使用個人防護用品;9應急方案的需求;10預防性測定指標對于監測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計劃要求十分必要。五、風險控制措施計劃應在實施前針對以下內容予以評審:1 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容許水平;14、2 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3 是否已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法;4 受到影響的人員如何評價計劃的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 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會被應用到實際工作中。A不可容許風險,即事故潛在危害性很大無法控制,這種風險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一旦發生將會造成群死群傷的后果,如:不可抗力的自然現象、外力作用和突發事件等。只有當風險已降低時,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如果無限的資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風險時,就必須禁止工作。B重大風險,即事故的潛在的危險性很大,難以控制,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較大,容易發生重傷或多人傷害,如:深基坑開挖、人工挖大孔樁10M以上、中毒事件等。直至風險降低才能開始工作,為降低風險有時必15、須配給大量資源。C中度風險即潛在危害性較大可以控制,潛伏傷亡事故發生的風險,如:高空墜落、觸電、機械傷害等。應努力降低風險,但應測算并限定預防成本,在規定時限內實施降低風險措施。在中度風險與嚴重傷害后果相關時,必須進行進一步評價,保證確認傷害的可能性是否準確,控制措施是否需要改進。D可容許風險即有一定的風險性,傷害的可能性較小,可以控制,一旦發生對員工的身體健康會有影響,如:粉塵、噪聲、非環保材料的使用等。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應考慮最經濟有效的解決方案或不增成本的改進措施,強化監視確保控制措施的實施。E可忽略風險即風險性很小,不會造成傷害。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記錄。2危險指數評價法:比16、較適宜的方法是D=L*E*C法。D風險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曝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4.3.2 法規和其他要求組織應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識別和獲得適用法規和其他職業健康安全要求。組織應及時更新有關法規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傳達給員工和其他有關的相關方。4.3.3 目標組織應針對其內部各有關職能和層次,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職業健康安全目標。如可行,目標宜予以量化。組織在建立和評審職業健康安全目標時,應考慮:法規和其他要求;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和風險;可選擇的技術方案;財務、運行和經營要求;相關方的意見。目標應符合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包括對持續改進的承諾。4.3.17、4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組織應制定并保持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已實現其目標。方案應包含形成文件的:a)為實現目標所賦予組織有關職能和層次的職責和權限;b)實現目標的方法和時間表。應定期并且在計劃的時間間隔內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進行評審,必要時應針對組織的活動、產品、服務或運行條件的變化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進行修訂。4.4 實施和運4.4.1結構和職責 對于組織的活動、設施和過程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有影響的從事管理、執行和驗證工作的人員,應確定其作用、職責和權限,形成文件,并予以溝通,以便于職業健康安全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的最終責任由最高管理者承擔。組織應在最高管理層指定一名成員(如:某大組織的18、董事會或執委會成員)作為管理者代表承擔特定職責,以確保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正確實施,并在組織內所有崗位和運行范圍執行各項要求。管理者應為實施、控制和改進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提供必要的資源。注: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專項技能、技術和財力資源。組織的管理者代表應有明確的作用、職責和權限,以便:a)確保按本標準建立、實施和保持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b)確保向最高管理者提交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績效報告,以供評審,并為改進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提供依據。所有承擔管理職責的人員,都應表明其對職業健康安全績效持續改進的承諾。4.4.2培訓、意識和能力對于其工作可能影響工作場所內職業健康安全的人員,應有相應的工19、作能力。在教育、培訓和(或)經歷方面,組織應對其能力作出適當的規定。組織應建立并保持程序,確保處于各有關職能和層次的員工都意識到: 符合職業健康安全方針、程序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重要性; 在工作活動中實際的或潛在的職業健康安全后果,以及個人工作的改進所帶來的職業健康安全效益; 在執行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和程序,實現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包括應急準備和響應要求(見4.4.7)方面的作用和職責;偏離規定的運行程序的潛在后果。培訓程序應考慮不同層次的:職責、能力及文化程度;風險。4.4.3協商和溝通組織應具有程序,確保與員工和其他相關方就相關職業健康安全信息進行相互溝通。組織應將員工參與和協20、商的安排形成文件,并通報相關方。員工應:參與風險管理的方針和程序的制定和評審;參與商討影響工作場所職業健康安全的任何變化;參與職業健康安全事務; 了解誰是職業健康安全的員工代表和指定的管理者代表(見4.4.1)。4.4.4文件組織應以適當的媒介(如:紙或電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a)描述管理體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b)提供查詢相關文件的途徑。注:重要的是,按有效性和效率要求使文件數量盡可能少。4.4.5文件和資料控制組織應建立并保持程序,控制本標準所要求的所有文件和資料,以確保:a)文件和資料易于查找;b)對文件和資料進行定期評審,必要時予以修訂并由授權人員確認其適宜性;c)凡對職業健康21、安全體系的有效運行具有關鍵作用的崗位,都可得到有關文件和資料的現行版本;d)及時將失效文件和資料從所有發放和使用場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誤用;e)對出于法規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檔案文件和資料予以適當標識。4.4.6運行控制組織應識別與所認定的風險有關的、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風險有關的運行和活動。組織應針對這些活動(包括維護工作)進行策劃,通過以下方式確保它們在規定的條件下執行:a)對于因缺乏形成文件的程序而可能導致偏離職業健康安全方針、目標的運行情況,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b)在程序中規定運行準則;c)對于組織所購買和(或)使用的貨物、設備和服務中已識別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建立22、并保持程序,并將有關的程序和要求通報供方和合同方。d)建立并保持程序,用于工作場所、過程、裝置、機械、運行程序和工作組織的設計,包括考慮與人的能力相適應,以便從根本上消除或降低職業健康安全風險。4.4.7應急準備和響應組織應建立并保持計劃和程序,以識別潛在的事件或緊急情況,并作出響應,以便預防和減少可能隨之引發的疾病和傷害。組織應評審其應急準備和響應的計劃和程序,尤其是在事件或緊急情況發生后。如果可能,組織還應定期測試這些程序。4.5 檢查和糾正措施4.5.1績效測量和監視 組織應建立并保持程序,對職業健康安全績效進行常規監視和測量。程序應規定: 適合組織需要的定性和定量測量; 對組織的職業健23、康安全目標的滿足程度的監視; 主動性績效測量,即監視是否符合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運行準則和適用的法規要求; 被動性績效測量,即監視事故、疾病、事件和其他不良職業健康安全績效的歷史證據; 記錄充分的監視和測量的數據和結果,以便于后面的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分析。如果績效測量和監視需要設備,組織應建立并保持程序,對此類設備進行校準和維護,并保存校準和維護活動及其結果的記錄。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組織應建立并保持程序,確定有關的職責和權限,以便:a)處理和調查:事故;事件;不符合;b)采取措施減小因事故、事件或不符合而產生的影響;c)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并予以完成;d)確認所采取的24、糾正和預防措施的有效性。這些程序應要求,對于所有擬定的糾正和預防措施,在其實施前應先通過風險評價過程進行評審。為消除實際和潛在不符合原因而采取的任何糾正或預防措施,應與問題的嚴重性和面臨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相適應。組織應實施并記錄因糾正和預防措施而引起的對形成文件的程序的任何更改。4.5.3記錄和記錄管理組織應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標識、保存和處置職業健康安全記錄以及審核和評審結果。職業健康安全記錄應字跡清楚、標識明確,并可追溯相關的活動。職業健康安全記錄的保存和管理應便于查閱,避免損壞、變質或遺失。應規定并記錄保存期限。應按照適于體系和組織的方式保存記錄,用于證實符合本標準的要求。4.5.4審核組25、織應建立并保持審核方案和程序,定期開展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審核,以便:a)確定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是否:1)符合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策劃安排,包括滿足本標準的要求;2)得到了正確實施和保持;3)有效地滿足組織的方針和目標;b)評審以往審核的結果;c)向管理者提供審核結果的信息。審核方案,包括日程安排,應基于組織活動的風險評價結果和以往審核的結果。審核程序應既包括包括審核的范圍、頻次、方法和能力,又包括實施審核和報告審核結果的職責和要求。如果可能,審核應由與所審核活動無直接責任的人員進行。注:這里“無直接責任的人員”并不意味著必須來自組織外部。4.6 管理評審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按規定的時間間隔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進行評審,以確保體系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評審過程應確保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進行評價。管理評審應形成文件。管理評審應根據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審核的結果、環境的變化和對持續改進的承諾,指出可能需要修改的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針、目標和其他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