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護工程標準化施工指導圖冊(1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5605
2024-12-20
10頁
5.92MB
1、基坑支護工程標準化施工指導圖冊第一節、施工準備(一)技術準備組織施工項目部進行圖紙自審,熟悉圖紙內容,了解施工技術標準,明確工藝流程。參與四方圖紙會審,由設計進行交底,明確設計意圖。組織編制地下連續墻、灌注樁、格構柱及內支撐專項施工方案。(二) 設備準備(三)現場準備施工前現場場地完成“三通一平”工作,地下管線、地面廢舊建筑物等均拆除完成,臨水、臨電已接駁到位并能滿足施工需求。綜合考慮擬采用設備型號參數,在場內修建臨時施工道路,滿足大型機械設備及材料運輸車輛通行。在場地的設置泥漿池,分三級貯存,最少高出地面 0.5m,分為新漿池、循環池和廢漿池。泥漿池體積應按照每日成槽、成孔方量的 1.52 2、倍進行設置,以滿足現場施工需求。第二節、施工控制要點一、地下連續墻導墻鋼筋模板安裝導墻臨時對撐(一)導墻施工1、導墻基槽開挖:按測量定位線使用機械開挖,不得偏離設計要求。開挖時應人工配合清底、夯填、整平,機械開挖時要防止求快而造成導溝兩側土方大面積坍塌。管線影響段應挖探溝,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開挖方式,宜采用小型設備及人工開挖,以保證管線安全。2、墻體施工: 1)拆模后應立即在導墻內加對撐,防止因兩側土壓力致使導墻變形。2)及時回填導墻溝槽,確保導墻穩定。3)導墻定位與間距應符合設計及規范 要求。4)導墻垂直度、平整度應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二) 、泥漿制備與管理1、 根據需要確定泥漿池的尺寸及容3、量, 泥漿池必須保證有良好的封閉性,底部不漏漿、不滲水,并在泥漿池周邊設置安全防護和警示標識。2、護壁泥漿選用優質膨潤土或優質粘土,使用前取樣進行泥漿配合比試驗。施工階段必須嚴格泥漿管理,泥漿拌制和使用時必須進行檢驗,不合格及時進行處理。泥漿的性能指標和配合比,須通過試驗加以確定。必須按要求的配合比進行泥漿配制。現場分新制泥漿、循環泥漿、劣質泥漿、清槽(孔)后的泥漿,泥漿分類標識、管理。3、泥漿性能指標應符合國家規范和設計的規定,并需經采樣試驗,達到合格標準后方可投入使用。循環泥漿:黏度為20 30s (黏性土) ,3040s (砂土) ;比重為:1.051.25g/cm3 ;PH值:810;4、泥皮厚度:13mm;含砂率:4% (黏性土) , 7% (砂土) 。4、現澆地下連續墻清槽后的泥漿比重:1.101.15g/cm3 (黏性土),1.10 1.2g/cm3 (砂土) ;含砂率7%,黏度 2030s。5、泥漿使用一個循環之后,利用泥漿凈化裝置對泥漿進行分離凈化并補充新制泥漿,以提高泥漿的重復使用率。提高泥漿技術指標的方法是向凈化泥漿中補充重晶石粉、燒堿、鈉土等,使凈化泥漿基本上恢復原有的護壁性能。(三)、沖抓成槽施工1、槽段劃分:按設計圖紙和施工方案進行分幅測量定位,單元槽段長度宜為 46m。2、成槽:嚴格控制成槽垂直度,如垂直度偏差過大必須及時調整,糾偏后方可繼續向下抓槽施工。5、成槽深度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及技術交底進行施工,避免超挖或欠挖。3、清槽:清槽時要保持槽內泥漿面標高符合要求,以維持槽壁穩定,避免塌孔。槽底清理和置換泥漿結束后,對槽底泥漿取樣試驗,其比重、粘度、含砂率必須滿足規范及設計要求,且槽底沉渣厚度不應大于100mm。4、 挖槽過程中,抓斗入槽、出槽應慢速穩當,根據成槽機儀表顯示的垂直度及時糾偏。挖槽時,應防止由于次序不當造成槽段失穩或局部坍落,在泥漿可能漏失的土層中成槽時,應有堵漏措施,儲備足夠的泥漿。(四)、連續墻鋼筋籠吊裝1、鋼筋籠吊裝宜采用整體吊裝方法, 如必須進行分段吊裝時,結合位置應避免 受力較大部位,且必須制定有可靠保證措施,保證鋼筋籠的整體6、性。2、對主副吊扁擔、主副吊鋼絲繩、吊 具吊索、吊點進行驗算。吊點位布置應根 據設計圖紙和吊裝工藝經計算確定,并應 對鋼筋籠起吊的穩定性、剛度、強度進行驗算,吊點焊接牢固。3、吊環筋及吊點加強筋按要求計算布置,選擇主吊機車不僅要考慮主吊臂最大仰角75度和鋼筋籠最大尺寸、質量,而且要考慮鋼筋籠起吊后能旋轉180度不碰撞主 吊臂架。4、檢查鋼筋籠內是否有散落的鋼筋等物件,防止吊裝時墜落。鋼筋籠吊裝應進行試吊,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吊裝。5、應在導墻上預埋鋼板與鋼筋籠焊接,防止澆筑過程中鋼筋骨架上浮或下沉。(五)導管法混凝土灌注1、導管安裝:導管安裝位置應與鋼筋 籠預留導管口位置對齊。施工前應進行試 拼7、并進行水密性試驗,導管安裝連接時。必須保證接連處氣密性良好。應按設計深度匹配導管長度,保證導管底口距槽底距離為300500mm,導管上口連接料斗后高度適合混凝土灌注作業。導管安裝后,必須對其加以固定。2、首批混凝土:首灌混凝土應裝滿整個料斗后,兩根或多根導管必須同時打開 料斗口進行澆筑,確保澆筑質量。混凝土的初存量應滿足首批混凝土入孔后,導管埋入混凝土中深度應為24m。首批混凝土澆筑前應在槽段兩側預先設置擋水坎,預先開啟抽水設備,避免澆筑時泥漿四溢。3、混凝土澆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經常探測孔內混凝土面高程,及時調整導管埋深,最小埋深任何時候1.0m。4、末批混凝土:末批混凝土澆筑時應適當放慢8、速度,復核探測混凝土澆筑面標高,混凝土澆筑面宜高出設計標300500mm。(六)刷壁及接頭墻體接頭是控制連續墻質量的重要工序,是保證連續墻防水效果的關鍵。槽段 開挖完成后,要將粘附在接頭表面上的浮土、泥皮清除干凈,連續墻間緊密結合,避免接頭滲漏水。1、施工準備:工字鋼翼板安裝防繞流鐵皮,防止澆筑時混凝土繞流至工字鋼背后。2、刷壁:刷壁器必須緊貼工字鋼腹板從下至上刷壁,每使用一次,用清水將刷壁器沖洗干凈,至刷壁器可沿工字鋼腹板面無阻礙上下移動且不沾有泥土為止。3、地下連續墻接頭止水處理措施應符合設計要求。二、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1、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應進行工藝性試成孔,數量不應少于2根。泥漿池、沉9、淀 池、排漿溝位置設置合理。2、施工時應維持鉆孔內泥漿液面高于地下水位0.5m,受水位漲落影響時,應高于最高水位1.5m。3、樁孔深度用帶有重錘的測量繩或在 鉆桿上標記測量孔深,保證孔深滿足設計 要求。4、灌注樁后注漿注漿參數、方式、工藝及承載力設計參數應經試驗確定。樁端注漿導管應采用鋼管,單根樁注漿管數量不應少于2根,大直徑樁應根據地層情況以 及承載力增幅要求增加注漿管數量.5、后注漿應在成樁后78h采用清水開塞,開塞壓力宜為0.81.0MPa。注漿宜于成樁2d后施工,注漿位置與相鄰樁成孔位置不宜小于810m。三、 深層攪拌樁及SMW工法樁1、測量放線按照設計圖放線并做好永久及臨時標志。溝槽10、開挖根據放樣出的圍護中心線開挖工作溝槽,溝槽寬度根據圍護結構厚度確定,深度為0.51m。2、設置導向定位型鋼:工作溝槽兩側鋪設導向定位型鋼,按設計要求在導向定位型鋼上做出鉆孔位置和H型鋼的插入位置。3、樁基定位:根據確定的位置移動攪拌樁機就位,就位平面誤差20mm。用水平尺將平臺調平,并調直機架,確保機架垂直度偏差0.5%。4、制備水泥漿液: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的加固土體強度、水泥摻量(一般15%-25%)等指標,通過工藝試驗和配合比試驗得出水泥漿配合比,施工中嚴格按照該配合比進行泥漿配制。5、 攪拌下沉速度宜控制在O.5m/min lm/min ,提升速度宜控制在1m/min 至2m/ min 11、,并保持勻速下沉或提升。提升時不應在孔內產生負壓造成周邊土體的過大擾動,攪拌次數和攪拌時間應能保證水把土攪拌樁的成樁質量。6、 水泥土攪拌樁應嚴格控制水泥用量,宜采用流量計進行計量。因擱置時間過長產生初凝的漿液,應作為廢漿處理,嚴禁使用。施工時如因故停漿,應在恢復噴漿前,將攪拌機頭提升或下沉O.5m 后再噴漿攪拌。攪拌樁搭接施工的時間不宜大于24h,當超過24h時,搭接施工時應放慢攪拌速度。7、 型鋼宜在攪拌樁施工結束后 30min 內插入,插入前應檢查其平整度和接頭焊鍾質量。四、格構柱1、鋼格構柱組裝完畢后,進行焊接作業,為減少焊接收縮引起的構件變形,采取對稱焊及跳焊作業,即同時焊接鋼格構柱12、的兩個側面同一標高位置的焊縫;在焊接鋼板時,間隔兩塊焊接,鋼立柱拼接部位周邊需滿焊。2、 格構柱與鋼筋籠連接點主要設置在格構柱下 2.5m 范圍內,在該部位上、下部設置兩個連接點,連接處的鋼筋籠主筋與鋼格構柱進行焊接,采用雙面焊,焊縫長度不小于5d。3、格構柱設置三個吊點,主吊鉤用滑輪連接兩個吊點,副吊鉤吊第三點。吊裝時,主、副吊點將格構柱平行吊離地面,將格構柱子吊到離地面高約 2m 的位置,始終保持格構柱底部不和地面按觸。五、內支撐1、施工前應對放線尺寸、標高進行校核,對混凝土支撐鋼筋和混凝土、鋼支撐 的產品構件和連接構件以及鋼立柱的制作質量等進行檢驗。2、施工中應對混凝土支撐下墊塊或模板的13、平整度和標高進行檢驗。3、對應的下層土方開挖前應對水平支承的尺寸、位置、標高、支撐與圍護結構的連接節點、鋼支撐的連接節點和鋼立柱的施工質量進行檢驗。4、基坑內支撐體系宜采用對稱平衡型、 整體性強的結構形式。內支撐體系應與主體結構的結構形式、施工順序相協調。5、 混凝土達到 C15之前人員不可站上內支撐,達到 85%強度之前不可開挖下層土方,達到 100%之前不得走大型機械。第三節、 基坑監測一、監測內容:1) 圍護結構監測a. 圍護結構完整性及強度監測;b. 圍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監測;c. 圍護結構傾斜監測;d. 圍護結構沉降監測;e. 圍護結構應力監測;f. 支撐軸力監測;g. 立柱沉降監測14、。2) 周圍環境監測a. 鄰近建筑物沉降、傾斜和裂縫發生時間及發展過程的監測;b. 鄰近構筑物、道路、地下管網等設施變形監測;c. 表層土體沉降、水平位移以及深層土體分層沉降和水平位移監測;d. 圍護結構側面土壓力測試;e. 坑底隆起監測;f. 土層孔隙水壓力測試;g. 地下水位監測。二、安全控制標準基坑工程的安全控制包括兩個方面,圍護結構本身必須滿足材料強度和穩定性的要求;同時基坑變形必須滿足坑內和坑外周邊環境兩方面的控制要求。對圍護結構和支、錨結構材料強度的控制一般是通過監測結構的內力進行的,包括支撐的軸力、錨桿的內力、墻體的鋼筋應力等的監控。結構的內力也和構件的變形密切相關,隨著墻體的相15、對變形的增長,結構內力增大,控制墻體的相對變形(即墻體的水平位移與基坑開挖深度之比)可以有效地控制墻體內力。如果不監測墻體結構內力,可以通過監測與控制墻體變形以達到相同的目的。基坑周圍土體的穩定性雖然可以通過孔隙水壓力的監測進行分析,但并不是直接控制的指標,通常通過土體變形監測進行控制,因為土體的破壞總是變形大量發展和積累的結果,變形量的大小和變形速率的快慢標志著土體中塑性區的發展狀況,用變形限量控制也可以滿足基坑穩定性的要求。三、警戒值一般取值圍護結構的變形。如果監測的目的只是為了保證基坑自身的安全,圍護結構的最大水平位移一般80mm,位移速率10mm/d。當周圍有需要嚴格保護的建(構)筑物16、時,應根據保護對象的要求來確定。煤氣管道的變形、沉降或水平位移不得超過10mm;位移速率不超過2mm/d。自來水管道的變形。沉降或水平位移不得超過30mm;位移速率不超過5mm/d。基坑外水位。坑內降水或基坑開挖引起的坑外地下水位下降不得超過1000mm;下降速率不得超過500mm/d。立柱樁差異沉降。基坑開挖所引起的立柱樁隆起或沉降不得超過10mm; 發展速率不得超過 2mm/d。圍護結構的彎矩及支撐軸力。根據設計計算書確定,一般將警戒值控制在80%的設計允許的最大值內。四、監測成果分析對于不同的基坑工程與環境條件,監測的重點控制項目也會有所不同,整個基坑工程監控的基礎是對重點控制監測項目的分析。監控應包括監測和控制兩個方面,而控制的有效與否取決于對監測數據的分析。一般來說,監測是比較容易的,困難在于能否通過分析得到反映實際情況的規律。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2-07-01
10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2-07-04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