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慧管廊設計方案(3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5738
2024-12-24
34頁
9MB
1、城市智慧管廊方案設計 1項目背景32需求分析43功能分析43.1綜合監控系統63.1.1資產設備監控系統63.1.1.1 電力電纜監測系統63.1.1.2 通信光纜監測系統93.1.1.3 給水管線監測系統103.1.1.4 熱力管線監測系統103.1.1.5 天然氣管線監測系統113.1.2環境監測系統113.1.3 管廊監測系統133.1.3.1管廊防外破監測系統133.1.3.2管廊結構沉降監測系統133.1.4 現場通信總線143.1.5 安防系統163.1.5.1 電子井蓋監控系統163.1.5.2 視頻監控系統173.1.5.3 應急對講廣播系統183.1.5.5 門禁管理系統182、3.1.6.6 入侵報警系統193.1.6 電子巡檢管理系統203.1.6.1 巡檢方式203.1.6.2 巡檢內容203.1.6.3 主要功能213.1.7 智能管控系統213.1.8 消防系統233.2統一管理控制平臺243.2.1平臺架構243.2.2 功能展示253.2.2.1 設備控制253.2.2.2 設備維護273.2.2.3 視頻管理283.2.2.4 告警管理283.2.2.5 報表分析293.2.3 三維虛擬漫游系統303.2.4AR增強技術313.2.5 大數據324技術架構335關鍵技術及特色34 1 項目背景2015年,繼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3、指導意見、住建部修訂GB50838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和印發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規劃編制指引后,10大試點城市及其他各省市相繼出臺了“綜合管廊規劃建設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2016年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將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自此,城市管廊建設從過去的探索階段正式步入政府調控、多方融資、統一規劃和總體運營的平穩發展道路上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實現了包括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多個城市重要管線的有序入廊,解決了以往多政府部門、多轄區、多使用單位的管理混亂難處,也最大程度改善了城市內澇、“4、馬路拉鏈”式工程和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根據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14839號)和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的通知(財辦建20151號),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10個城市進入2015年地下綜合管廊試點范圍:包頭、沈陽、哈爾濱、蘇州、廈門、十堰、長沙、海口、六盤水、白銀。圖 1 國內綜合管廊建設案例國辦發201561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對城市管廊建設做了統籌規劃。指導意見指出管廊配套系統應具有智能化管理水平,滿足運營維護需要。而在GB50838-2015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中,5、則具體框定了該類系統的建設要求。2 需求分析城市地下管廊是指城市范圍內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管線及其附屬設施,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中指出, 要把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作為履行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統籌地下管線規劃建設、管理維護、應急防災等全過程,綜合運用各項政策措施,提高創新能力,全面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要求各城市及相關主管部門要借鑒已有的成功經驗,結合地區特點,鼓勵管道權屬單位開發、應用地下管線監控預警技術,實現智能監測預警、有害氣體自動處理、自動報警、防爆、井蓋防盜等功能,提高地下管6、線安全管理效能,減少各類事故的發生。建設目標:(1)業務流程的統一整合:管廊是一個綜合建筑體,包含眾多的復雜的業務流程,包括智能監控、管網運行、設備維修、應急作業、運維調度、隱患管理,等等,這些業務流程需要統一整合到管廊綜合管控方案中。(2)軟硬件新技術融合:管廊綜合管控方案中將利用到大量的最新的軟硬件技術,例如設備監控技術、物聯通訊技術、智能終端技術、數據挖掘技術、智能報表技術、數據倉庫技術,等等。(3)數據集成與智慧決策:管廊綜合管控方案是一個數據集成與智慧決策系統,包括大量的、多種類的數據集成,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各系統之間的數據關聯性,利用專家庫實現知識挖掘,利用大量的預案實現智慧決策。7、(4) 系統的開放與擴展:由于管廊系統管理設備眾多,監控內容龐雜,系統規模逐漸擴大,由現場監控系統到區域分監控中心到主控中心各層級逐步建設,因此對系統的開放性和擴展性要求很高,要求系統架構可靈活配置、監測設備可靈活配置、外圍系統接口可靈活添加修改、功能模塊可靈活添加、網絡層級可延伸擴展,等等。3 功能分析智慧管廊既要實現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又要實現對供電、消防、照明、通風、排水等系統的“集中管理”。本系統按照GB 50838-2015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設計:感知層:應用數據采集技術,實現電力、給水、通信、能源等的數據采集系統。傳輸層:由環網光纖,無線傳輸模塊提供有線、無線通信等可靠傳8、輸。處理層:通過一個“集中監控信息平臺”集成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安全防范系統、通信系統、預警與報警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五大中心模塊實現系統的分布式應用和縱向深入。應用層:應用主流的web架構實現互聯網門戶服務系統。由于政府管理部門和相關管線單位(給水、電力、燃氣、通信、供熱)的本專業管線運行信息會影響到管廊本體安全或其它專業管線安全運行,因此在應用層要對相關管線單位提供通信接口,以實現信息的共享和聯動。圖 2 系統簡介圖 3 監控系統拓撲圖3.1 綜合監控系統城市智慧管廊綜合監控系統,其監控范圍全面涵蓋了地下管廊內的管線運行安全以及管廊空間、附屬設施等的狀態,為城市“生命線”的可靠運行提供了全9、面的技術保障手段,構建適合城市快速發展的安全、高效、智慧的地下管網系統。圖 4綜合監控系統閥門聲光報警門禁3.1.1 資產設備監控系統3.1.1.1 電力電纜監測系統運行溫度是電纜的一個重要參數。當電纜在額定負荷下運行時,線芯溫度達到允許值。電纜一旦過載,線芯溫度降急劇上升,加速絕緣老化,甚至發生熱擊穿。在電力電纜的選型和敷設階段,由于不可能對實際運行環境進行全面的考慮,通常都是根據標準環境溫度進行的,這樣將導致電纜在環境溫度高時運行于過熱狀態,減少運行壽命。實際工作時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通過適當保留負載能力的方法來解決,但這卻使得電纜的使用不經濟。因此,如果能夠根據實際運行狀態和運行環境,10、實時地對電纜的負荷進行調度和調整,不僅能夠保證電纜的運行安全,使其帶負荷能力得到充分發揮,而且在有些情況下海可以解決電力調度中緊急情況下的電力供應問題。對電力電纜的監測包括:纜表溫度、接頭溫度、動態載流量、接地電流、局部放電。3.1.1.1.1 纜線溫度監測本綜合監控系統采用分布式光纖測溫技術,將光纖作為測溫傳感器,通過敷設在電纜表面或內置在電纜中,實現對電纜表面溫度、電纜接頭溫度以及環境溫度的實時監測,及時發現電纜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運行電纜周圍環境的突變。圖 5纜表溫度監測分布式光纖測溫技術,完全分布式測量,以精密間隔探測全線溫度,定位精度達1米;測量速度快,4千米的距離只需要3秒;能11、夠做到多級報警,并具備定溫、差溫、峰值等多種報警方式,報警分區間隔最小為1米。3.1.1.1.2 動態載流量監測圖 6動態載流量模型DCR圖 7 分布式光纖測溫優點動態載流量分析系統的核心算法為動態載流量模型DCR(Dynamic Cable Rating),它基于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IEC60287和國際大電網會議CIGRE動態熱路模型開發,可以實現電纜導體溫度和電纜負荷的監測。3.1.1.1.3 接地電流監測電纜護層接地電流監測系統通過在電纜接頭的接地線上安裝電流監測裝置,實時監測接地電流瞬變、突變情況,實現對電纜接地故障快速預警和準確定位,為線路搶修提供先決條件。圖 8高壓電纜護層電流監測12、系統拓撲圖3.1.1.1.4 局放監測電纜局放在線監測系統能夠實時檢測電纜內部發生的局部放電信號,有效地去除干擾信號。檢測到的局部放電信號通過光纜傳輸到變電站監控中心,通過分析系統對局部放電的類型和局部放電水平進行分析判斷,從而評估局部放電的影響,判斷設備絕緣狀態,并給出相應設備維護維修指導方案。圖 9 電纜局放在線監測拓撲圖以上四個監測項,載流量、接地電流和局部放電三項監測,可以考慮直接從電力公司獲取數據。3.1.1.2 通信光纜監測系統對通信光纖的監測包括:斷纖、故障監測。基于OTDR的自動監聽技術可進行光纖的傳輸衰減、故障定位、光纖長度、接頭衰減的測量。OTDR對光纖斷點測量又有很強的魯13、棒性,在電力通信網的光纖監測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光纖監測通常包括在線監測和離線監測:1, 在線監測方式采用與工作波長不同的測試波長通過WDM設備,合波在同1根光纖通道中運行在遠端利用濾波器將測試波長濾掉,讓工作波長通過。但是在監測實施時必須斷開工作光路,只讓監測光路通過,此時將對用戶通信造成通信間斷的影響,對于實時性要求不高的通信網絡可以采用此種監測方式。2, 離線監測方式在施工中通過增加兩條備用光纖作為監測通道,這種監測系統構建容易實現且對用戶不會造成影響。系統架構清晰簡單,利于維護,但是必須占用監測專用通道。這種監測方案監測的光纖是與通信光纖并排的光纖,并不是實際應用的通信光纖。離線監測實時14、性高,可在施工過程中預留2芯作為監測光纖,1芯用于光功率計實時監控,1芯用于OTDR測試。光纖功率計和OTDR共同完成對光纖的監測功能。光纖監測的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在實際正式施工中鑒于離線監測不影響通信,建議使用離線監測方式。3.1.1.3 給水管線監測系統通過對供水系統輸配管線壓力、流量、水質等情況進行實時在線監測,有效提高供水調度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實現供水自動化管理。對給水管線的監測包括:壓力、流量、水質。(當前給水管線中不做水質監測)。圖 10 給水管線監測系統3.1.1.4 熱力管線監測系統對熱力管線的監測包括:泄露。熱力管線泄漏監測:通過分布式光纖溫度監測系統,實時在線監測熱力管線15、泄漏的發生,并通過后臺泄漏監測軟件實時讀取溫度、壓力、流量等需要的熱力數據。感溫光纖作為熱力管道泄漏監測的傳感器系統,使用壽命長達30年。投資成本低、測量精度高、能夠將泄漏位置準確定位在1米范圍內。3.1.1.5 天然氣管線監測系統對天然氣管線的監測包括:泄露。天然氣管道在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下,常常會出現管道泄漏的情況,泄漏的氣體很容易引起火災,嚴重時會帶來爆炸。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烷烴,其中甲烷占絕大多數,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因此通過監測天然氣敷設沿線空間環境的甲烷濃度,可有效發現天然氣泄漏。3.1.2 環境監測系統地下管廊裝有各種線信號線、熱力管、燃氣管、電信管道、給水管道、電力管道16、等等,是一個多種信號與傳輸對象交匯的場所,為了充分保障管廊內環境安全,需要對其內部環境進行監測,以達到實時、自動監測地下管廊內的環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艙室容納、管線類別給水管道、再生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天然氣管道熱力管道電力電纜、通信線纜溫度濕度水位氧氣硫化氫甲烷表格 1 環境監測參數注:應檢測,宜監測系統主要是對管廊內的溫度,濕度,CO、CH4、H2S等有害氣體濃度、空氣含氧量、水位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測,并通過區域控制器與管廊內排水系統、通風系統、照明系統進行聯動。通過在地下管廊配置相應的傳感器及報警器,并通過通信將監測信號從投料口引出到地面上,并通過無線通信(GPRS)傳輸到監控中17、心,通過配套的綜合管理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通過軟件對每個測點的地理位置、測量值或工作狀態進行連續采集,如出現異常,系統會自動生成報警(聲光報警、短信報警、郵件報警可選),第一時間通知到相關人員,將可能出現的險情消滅在萌芽狀態,避免造成大的經濟損失及影響管廊的正常工作。圖 11 環境監測系統由于管廊較長,需要選擇合適的距離來設置監測點: 1、對于溫濕度數據可以對參考200米一個測點。2、對于燃氣報警則要針對實現情況選擇布的距離要大大縮短(或者選擇可能會發生報警的特殊區域) 。3、對于積水報警則選擇集水坑水位監測方式。4、對于有害氣體監測,則要判斷具體是什么氣體為主,為何產生,如果產生了積水(污水18、)可能會產生惡臭氣體等。圖 12 環境監測設備3.1.3 管廊監測系統3.1.3.1管廊防外破監測系統城市綜合管廊屬于地下隱蔽設備,常常由于市政建設需要,大型機械會在管廊周邊持續、頻繁的施工,對管廊結構造成極大的影響,嚴重時還會導致地表坍塌等重大事故。針對第三方破壞導致電纜隧道結構損壞的現象,可通過管廊防外破監測系統對地下設施周邊一定范圍內的土壤振動信息進行連續監測和分析,從而實現地下管廊安全預警,有效防止第三方破壞。圖 13 防外破監測系統3.1.3.2管廊結構沉降監測系統城市綜合管廊建于地殼表層下,其結構一般為襯砌結構,經過長時間運營,隧道段與隧道段的接縫處會產生相對位移,這種相對位移分為19、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位移,而發生在垂直方向的位移會導致地表沉降,嚴重時會導致隧道坍塌等重大事故,因此對管廊結構的沉降情況進行連續監測,及時對管廊結構沉降狀態和變形趨勢作出判斷和預警,有效保障城市綜合管廊的安全運營。圖 14 管廊結構沉降監測系統3.1.4 現場通信總線現場主通信采用 2+2方式:2芯光纖組成基于光纖現場工業以太網,可供所有監測系統復用,2芯電源線統一提供電源接口,可供所有監測系統復用。圖 15供電回路圖 16 供電單元圖 17 ACU對于整條綜合管廊,建議以150200米為間隔劃分為多個獨立的控制區,每個區域的ACU(Area Control Unit區域控制單元都由不同的BU20、P電源單元,BUT通訊單元,GCS2000采集單元等組成)。防爆箱內部可安裝電源、通訊、數據采集等電子設備。可用于惡劣環境中的各種傳感器設備、采集設備的統一安裝,便于規范化施工作業。圖 18 ACU安裝現場圖 19 ACU現場安裝3.1.5 安防系統安防系統的重要職能:應急指揮,多系統聯動。當有入侵目標出現時,系統會立即發出報警,并聯動該區域攝像機進行自動跟蹤、切換顯示相關現場圖像畫面以及自動啟動錄像功能、撥打110等。圖 20 安防系統間關系圖 21 安防聯動3.1.5.1 電子井蓋監控系統管廊電子井蓋監控系統通過對管廊投料口或與外界相通的出入口處的電子蓋板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和遠程控制,有效控21、制非法進入地下管廊進行偷盜、破壞等行為,保障地下管線的安全穩定運行。圖 22 電子井蓋3.1.5.2 視頻監控系統管廊視頻監控系統通過在管廊內各個重要監測點安裝槍機攝像機(鑒于管廊自身的形狀特點),可使值班人員在監控室就能遠程及時了解管廊內管線以及附屬設備等的運行狀況,同時還可直觀監控管廊內的人員活動情況,從而保證管廊內管線及附屬設備的運行安全。圖 23 視頻監控系統3.1.5.3 應急對講廣播系統當管廊內發生重大災害(火災、煤氣泄漏)時,迫切需要將險情迅速大范圍傳播出去。應急對講廣播平臺可提供一種迅速快捷的訊息傳輸渠道,在第一時間把災害消息或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傳遞給管廊內人員,讓其在第一時間22、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指導工作人員安全撤離、避險,從而將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通過在廊道內安裝緊急對講廣播系統可實現廊道內人員與監控中心人工坐席、外部人員以及廊道內其他分機之間的通話;發生緊急情況時,監控中心可向管廊內人員發起廣播提醒人員緊急疏散,從而有效杜絕上述情況的發生。圖 24 對講廣播系統應急對講廣播平臺涵蓋現有廣播體系的所有功能,并提供對講、錄音、監聽等附加功能。平臺可接入各類廣播終端(音箱、音柱、高音喇叭、收擴機),無縫融合各類通信終端和視頻終端(互聯網、數字電視網、數字電視播控平臺、衛生廣播),并可靈活接入各級應急指揮中心,為應急指揮部門和公眾溝通提供迅速快捷的信息傳輸渠道。3.123、.5.5 門禁管理系統門禁管理子系統主要由電鎖控制器、電控鎖、讀卡器、出門按鈕等組成。門禁系統通過門禁控制,對監控中心和管廊出入口等處實施出入管理,強化管廊安全防范功能。該子系統是新型現代化安全管理系統,集微機自動識別技術和現代安全管理措施為一體,涉及電子,機械,光學,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等諸多新技術。圖 25 門禁管理系統3.1.6.6 入侵報警系統管廊入侵報警系統采用可靠穩定的紅外探測器,并安裝在管廊每個投料口和通風口或與外界相通的入口處,以實時監測管廊出入口處的人員入侵情況。系統可對防范區域進行自動布防和撤防,在監控平臺可進行遠程手動布防和撤防。當有入侵目標出現時,系統會立即發出報警,并24、聯動該區域攝像機進行自動跟蹤、切換顯示相關現場圖像畫面以及自動啟動錄像功能、撥打110等。圖 26 入侵報警系統3.1.6 電子巡檢管理系統3.1.6.1 巡檢方式巡檢包括人工巡檢和機器人巡檢。機器人巡檢可以代替維護人員進出管廊內部場所,更適合于危險場所。(考慮機器人過防火墻,怎么解決)不管是人工巡檢還是機器人巡檢,都可以在監控中心實時獲取巡檢數據、監控巡檢情況。巡檢數據持久化到數據庫中,在綜合管理平臺上作統計分析。管廊電子巡查管理系統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巡更采集器(巡更棒)、巡更點卡、巡更員卡、和電腦管理軟件。無需布線、安裝簡易,巡查范圍廣。在關鍵檢測點處各安裝一個巡更點信號卡。使用時,25、將巡更采集器靠近里程標志卡即可,巡更員工號、巡查時間和位置信息均會自動記錄到內存。圖 27 電子巡檢系統采集器內的數據可采用硬盤存儲和實時傳輸兩種處理方式。實時傳輸可采用:1,用專用電纜(RS232)將巡更采集器與電腦相連,巡更采集器中記錄會根據設置條件自動上傳至電腦,同時采集器內存中數據會自動清空;2,采集器內置無線傳輸設備,已上傳的數據在采集器內自動清空。3.1.6.2 巡檢內容該部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再考慮。主要是智能監測的補充。3.1.6.3 主要功能智能巡檢系統應用GPS衛星定位技術、GIS地理信息技術、GPRS/3G網絡通信技術、LBS基站定位技術及互聯網傳感等技術實現針對管網運行進26、行的維護與管理。它能夠有效滿足管廊的安全技術及輸配管理部門,對日常安全設施的巡視檢查及維修人員的任務監管、實時跟蹤、隱患問題匯報,及調度派工等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需求。使巡檢的質量、管線的健康、設施的安全、供給的穩定運行得到持續保證。1,實時跟蹤、記錄與監管:實時統計掌握與記錄所有人員的所在,出勤情況與工作狀態,包括計劃工作完成情況、手持終端電量、通訊狀態等;支持長期數據的保存與備份,提供歷史的軌跡回放、工作情況等的重現與可追溯;隨時可調閱歷史資料,進行各項工作的過程重現、軌跡回放等分析統計與周期考核。2,隱患實時上報與管理:發現隱患實時上報、系統配有閃爍與音效提示管理者處理與調度;圖文并茂的展現27、隱患現場情況與工單打印;結合GIS地圖圖資,掌握隱患分布,調整區域巡查力度,掌握維安工作重點,并可設置隱患高發區域單獨進行分析管理。 3,手持終端狀態監測,可查看手持終端各時間點的工作狀態、GPS狀態、通訊狀態及電量等。 4,規劃設定巡更路線,安排有效巡更時間,設置巡更采集器的時鐘,根據巡更記錄自動分析處理員工巡更工作情況,生成工作記錄及統計報表。5,各項數據分析報表:自動生成巡檢日報、巡檢月報、排班計劃表、報修工單及管理所需的人員考勤表、隱患類型分析表、隱患趨勢分析表等,并提供以EXCEL導出加工應用。3.1.7 智能管控系統綜合監控系統中,管廊內的各子系統狀態均可在后臺指揮中心統一展示。通28、過管廊綜合管控系統提供的遠程監控功能,能夠將管廊現場的監控站建設成為無人值守監控站。可以遠程實現排水設備、配電房、消防設施、通風系統、照明系統等的實時遠程監控、控制。圖 28 管廊設備監控綜合監控系統的操作員能夠通過網頁瀏覽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種方式瀏覽監控系統的畫面、了解系統運行情況,并能在需要的時候進行控制。3.1.8 消防系統綜合管廊內設置防火分區,應有利于火災時有效阻止火災蔓延。綜合管廊內一般可每隔 200m設置防火墻,形成防火分區。防火墻上設常開式甲級防火門。各類管線穿越防火墻處用不燃材料封堵,縫隙處用無機防火堵料填塞,以防止煙火穿越分區。在管廊內設置光纖測溫探測器和煙感探測器29、,光纖測溫探測器采用分布式光纖傳感器對管廊環境溫度進行實時監測。消防聯動控制裝置分別與探測器、手動報警按鈕、警鈴以及管廊視頻監控系統、管廊排風系統等附屬設備配套使用,當光纖測溫探測器或煙感探測器發生報警時,火災報警主機通過消防聯動控制裝置使相關設備執行相應的動作。目前,電力倉、燃氣倉需要部署消防系統。圖 29消防系統3.2 統一管理控制平臺管廊中使用的設備種類多、數量大、且需要定期檢修和維護,以保證管廊的正常運行。管道養護,制定養護計劃、現場巡查管理、養護報告收集、養護完成情況統計、歷史資料匯總查詢、養護統計上傳、積水點管理、排放點管理,等等。管廊使用的所有設備的廠家、型號、采購日期、檢修記錄30、等信息的存儲分析。設備運行時間、故障時間等信息,設備運行時的報警和故障進行分析。提醒管廊運行維護人員定期對設備檢修或更換備品備件,實現統一的設備維護及管理。操作員也能夠在管廊綜合管控系統中根據需要查詢到任何一個設備的相關信息。管廊內發生險情時,需要統一的已經指揮平臺。以上一系列功能均融合在統一管理軟件平臺。并部署在統一指揮中心。3.2.1平臺架構管廊綜合管控方案中將利用到大量的最新的軟硬件技術,包括設備監控技術、物聯通訊技術、智能終端技術、數據中心技術、智能報表技術、數據挖掘分析技術、數據倉庫技術。提供統一的數據存儲平臺,并在大數據的基礎上,應用數據挖掘技術實現智慧決策。圖 30 綜合管理平臺31、架構圖綜合軟件平臺采用分布式結構,各子系統:分布式光纖傳感系統、光纖光柵傳感系統、數據記錄系統等共享數據庫。圖 31綜合管理平臺拓撲圖綜合管理軟件平臺提供組態、電子地圖、AR場景等多種可視化監控方式,具備數據存儲、設備管理、遠程控制、報警提醒等功能,具有“集成管理、分布式控制、全面監控、安全聯動、監控組態”等眾多特色。圖 32 綜合軟件平臺3.2.2 功能展示3.2.2.1 設備控制設備控制功能主要包括:設備控制、循環控制、最佳啟停、趨勢運行記錄、異常報警燈。以下為當前系統已實現的功能界面,對管線的數據采集,以及設備運行狀態做了直觀的展示。圖 33 設備控制1管線監測圖 34 管線監測1圖 332、5 管線監測2圖 36管線監測33.2.2.2 設備維護提供設備的設備部件和設備參數、設備文檔的管理;可處理各種設備變動業務,包括原值變動、設備狀態變動、安裝位置調整等變動。實現設備信息共享、風險管理。圖 37 設備維護3.2.2.3 視頻管理視頻管理主要包括視頻畫面的基本設置、視頻畫面的調整與控制、視頻回放。圖 38 視頻畫面的調整與控制3.2.2.4 告警管理當設備出現異常時,平臺可根據配置給相關人員發送告警短信、撥打告警電話、發送告警郵件,后臺產生一條異常記錄。系統提供異常的查詢、導出與處理。圖 39 告警查詢與導出3.2.2.5 報表分析系統提供多維度的歷史數據查詢與導出。主要包括:開33、關量、模擬量、狀態量、中繼輸出量、分布式數據、視頻數據流、音頻數據流、電子門禁等數據類型。圖 40 選擇報表維度圖 41 報表展示圖 42 報表展示3.2.3 三維虛擬漫游系統 三維場景虛擬漫游技術是虛擬現實技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它通過人機交互,使得用戶能夠自由觀察和體驗虛擬環境。系統提供了三維場景漫游功能,該功能提供了手動飛行和自動飛行兩種模式。手動飛行就是根據鼠標的滾動來爬行、旋轉、后退等,場景模式同CS。在飛行過程中,管道沿線的傳感器及當前的參數會實時展現。圖 43 三維場景3.2.4 AR增強技術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還原現實、超越現實,實現綜合管廊隱蔽工程穿透式地下數據查詢與展現,使34、得城市地下地上信息一體化。人在地面上感覺像在管廊內,景隨人動。圖 44 AR展示3.2.5 大數據圖 45 大數據架構平臺層:為大數據存儲和挖掘提供大數據存儲和計算平臺,為多區域智能中心的分析架構 提供多數據中心調度引擎。功能層:為大數據存儲和挖掘提供大數據集成、存儲、管理和挖掘功能。服務層:基于 Web 和 Open API 技術提供大數據服務。大數據下的綜合管廊能做到的商業智能。4 技術架構圖 46 管廊分層架構各層功能說明:硬件物理層:各部分設備通過標準通信口連接,實現數據的基本傳輸功能,各設備基于自身設計,實現基本處理能力。數據層:在數據層,將視頻、監測數據、報警信號、設備信息、地理信35、息等進行結構化融合,將共性資源進行關聯,實現對綜合管廊所有業務系統監控數據的匯總,同時對重要數據進行存儲。應用層:包括了視頻監控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預警告警系統、環境監測控制系統等業務應用。在應用層,不同系統共享數據.展示層:在web及APP端統一展示各系統功能。5 關鍵技術及特色系統特色:融合共享。1. 基于互聯網+的更加豐富的多元的交互方式。2. 采用B/S架構,支持本地局域網遠程訪問數據, 遠程廣域傳輸采用VPN方式。3. 強大的數據容量以及數據挖掘能力。4. 完善的統計分析與預測能力。5. 強大的物聯網平臺,園區設備信息可視化。6. 云計算,園區數據存儲云化,數據實時共享。7. 數據采集,園區制造信息可視化。8. 智能傳感技術,設備控制自動化。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