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2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5774
2024-12-24
21頁
4.50MB
1、太原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2021-2035)公示稿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2024.12生態本底總體要求總體布局實施保障從“兩山”理論到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的系統治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省會,人口密度較大,社會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較大,局部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交織。太原市生態空間主要分布于三山地區,水系除汾河外多為季節性河流,河道窄水量少,平川區藍綠空間網絡度低,連接山地生態功能區的重要結構性廊道較少,生態空間的系統性功能不強。開展國2、土空間生態修復是破解太原市資源環境約束、提高生態系統服務的現實需求,是促進城市及區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省廳的戰略要求,依據山西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做好市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晉自然資函202185號),編制太原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20212035)。PREFACE前言生態本底總體要求總體布局實施保障總目錄1生態本底1.1現狀概況1.2工作成效1.3存在問題1.4機遇1.5挑戰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部,東踞太行山,西依呂梁山,南接晉中平原,汾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市。全市土地總面積為6909.053、平方公里,以山地為主,整體形成“三山環抱、一干多支、林草相映、城田相依”的自然地理格局。太原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8.10-11,年平均降水量390-423毫米。市域范圍內共計有12處自然保護地,其中自然保護區4個,森林公園5個,風景名勝區3個。1.1現狀概況1.2工作成效山城交融、綠帶環繞的生態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推進汾河流域治理,河湖水生態環境治理初見成效。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質量有所提升。綠色礦業發展理念深化,礦山生態環境逐步向好。城市公園綠地改造提升工程取得新突破,至2020年底,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15840公頃,各項主4、要指標已達到或接近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標準,呈逐年上升趨勢。城市環境持續改善,汾河太原段水質實現根本性提升。空氣質量不斷提升,太原市市區優良天數達到224天。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截止2020年年底,全市共建成高標準農田35.21萬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顯著,創建省級、市級美麗宜居示范村93個,全市清潔村莊數量達到638個。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受損礦山點多面廣,治理任務艱巨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給礦區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仍存在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需要治理。水土流失依然嚴重,修復難度較大市域剩余水土流失區域治理難度較大,主要分布在陽曲、古交、婁煩等區域。地下水超采,水生態本5、底條件較差秋冬季枯水期,水體水質短時易惡化;面源污染防控和初期雨水治理能力不足,疊加水體環境容量較低等因素,水體穩定達標形勢依然嚴峻。森林質量不高,喬木林分布不均太原市森林以天然次生林為主,天然林不足,導致太原市森林生產力、碳儲量、總生物量及森林單位蓄積量均低于平均水平。1.3存在問題生態空間耕地質量不高,可建高標準農田潛力不足陽曲縣、婁煩縣和古交市耕地存在坡度大、碎片化、灌溉條件差,缺少大規模集中連片的優質耕地等問題,可建設高標準農田潛力不足。城市生態系統韌性不足水生態方面,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系統不完善。河湖的水循環動力不足,自凈能力降低,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降低。內澇6、方面,太原市澇水排除主要依靠汾河及其邊山支溝等受納水體,防澇工程體系基本形成,局部地勢低洼區域和雨水管渠空白區域,尚存在積水風險。空氣質量提升仍需加強環境空氣污染仍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其中SO2、NO2、PM10、PM2.5、CO濃度仍為采暖期最高。農業空間城鎮空間1.4機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政策扶持力度將不斷加大。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的新時期下,山西省將建設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太原市將建設京津冀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環首都生態涵養地。政策支持2016 年 9 月,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原環保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7、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央財政將對典型重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給予獎補。財政支持碳匯交易我國已開展過的林業碳匯項目主要有 3 種類型:林業 CDM 項目、林業 CCE 項目和其他類型項目。項目減排量可根據購買方的意愿進行碳中和或履行義務植樹活動,也可以在國際自愿市場進行操作,實施減排量交易。林業碳匯拓寬碳匯項目融資渠道,靈活運用激勵政策和補貼機制,更有利于林業的發展。1.5挑戰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矛盾凸顯。當前,太原市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形勢與任務不容樂觀,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還有許多短板亟待解決,任務繁8、重、挑戰巨大。生態治理任務較重把開展碳達峰作為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牽引舉措,研究制定行動方案。推動煤礦綠色智能開采,推動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抓好煤炭消費減量等量替代。建立電力現貨市場交易體系,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價機制。加快開發利用新能源,開展能源互聯網建設試點。探索用能權、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碳達峰、碳中和,能源轉型2總體要求2.1指導思想2.2規劃原則2.3總體目標2.1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遵循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9、護修復,以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生態、農業、城鎮空間為對象,提出生態修復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形成全市生態修復目標體系。為筑牢太原市生態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2.2規劃原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落實山西省“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戰略部署,統籌周邊區域謀劃生態修復格局與任務,突出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實施導向,妥善處理保護和開發、全域和局部、當下和長遠的關系。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以自然恢復10、為主、人工恢復為輔的修復策略,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新路徑。統籌考慮生態空間與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性,注重山城、河湖等國土空間的整體性、系統性,體現綜合治理,突出整體效益,系統部署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科學配置保護和修復、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因地制宜開展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優化國土空間規劃傳導體系,實現生態修復任務、措施分區傳導,指標分解逐級傳導、層層落實。深化生態保護修復領域改革,加強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改革協同,引導、支持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社團組織、社會公眾等廣泛參與生態保護修復。2.3總體目標階段目標202520211、5年年20302030年年20352035年年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提升,治理工程成效顯著。全市林地、草地、濕地、物種資源得到全面保護,森林、濕地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結構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備,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承載力進一步鞏固。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成效明顯,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機制不斷完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大幅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碳排放達到峰值,生態、優質、美麗的國土空間逐步呈現。退化生態系統全面修復保護。全市水土流失、采礦損毀土地得到全面治理,退化生態系統完成修復和保護。按照綠色礦山要求規范管理的全市綠色礦山格局基本形成,全市耕地環境質量狀況實現總體改善,重要生態廊道建設12、更加完善,城鄉人居品質顯著提升。充分體現三晉特質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樣板城市,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3總體布局3.1修復總體布局3.2生態修復分區3.3重點修復分區3.1修復總體布局一脈:汾河生態水脈。加快推進汾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鞏固提升九河治理成果,早日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兩屏:東西山生態屏障。全域治山,加強山體修復與綠化治理,構筑城市外圍生態屏障。多源:自然保護地和林區。因地制宜整合優化汾河上游、云頂山、凌井溝、天龍山等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多廊:各類生態廊道。加強生態廊道建設工程,13、促進各個孤立生態系統之間的遷移和聯系。實現城區引綠入城、引風入城、全城增綠和郊野區物種擴散、遷移,形成生態網絡格局。3.2生態修復分區落實山西省“兩山、七河、一流域”劃定的六大生態修復分區,太原市涉及三大分區,包括西部呂梁山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生態修復區、太行山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生態修復區、河谷盆地生態修復區。根據山西省一級修復分區中生態系統主導服務功能(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區域突出生態問題(礦山破壞、水土流失、林草地退化),劃分二、三級修復分區。一級修復分區二級修復分區三級修復分區西部呂梁山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生態修復區西部呂梁山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生態修復區汾河上游水源涵養與14、生物多樣性保育修復區西山北部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修復區西山南部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區太行山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生態修復區東部太行山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生態修復區東山水土流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河谷盆地生態修復區太原盆地農業生態修復區北部農業農村整治提升區南部農業農村整治提升區太原城鎮發展生態修復區中心城區人居環境提升綜合整治修復區3.3重點修復區域根據太原市自然環境現狀、識別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建立的生態保護修復目標及指標,結合生態修復分區實施方案,將全市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劃分為6大區域。根據太原市自然環境現狀、識別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建立的生態保護修復目標及指標,結合生態修復分區實施方15、案,將全市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劃分為6大區域。序號重點區域分布1生態保護與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婁煩縣、陽曲縣2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治理區陽曲縣3森林質量提升與國土綠化重點治理區古交市、清徐縣、太原市城區4水生態修復重點治理區古交市、婁煩縣、陽曲縣、太原市北部5農田生態提升重點治理區陽曲縣、清徐縣、太原市南部6礦山生態修復重點治理區古交市、太原市萬柏林區4實施保障4.1重點項目4.2綜合效益4.3保障機制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分布廣,共計380個子項目,涉及尖草坪區、晉源區、萬柏林區、婁煩縣、陽曲縣和古交市。采取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建則建的原則。4.1重點項目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16、體布局、生態修復分區的基礎上,以重點區域為指引,根據生態問題的緊迫性、嚴重性和生態系統的退化程度和恢復能力,部署重點項目4大類、12項、61子項。01礦山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針對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任務,設置4個重點工程:“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汾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巖溶泉保護與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各工程分若干子項。02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項目重點實施東西山造林綠化、森林質量提升與增效增匯,設置6項重點工程,包括太原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程、森林撫育及提檔升級工程、太行山(山西段東南部)生態保護修復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呂梁山生態保護修復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三北工程林草濕荒17、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受損棄置地生態修復項目。03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項目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原則,明確將耕地的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到實處,作為當前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的重點內容。重點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具體包括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高標準農田提升改造工程、高效節水灌溉工程。04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4.2綜合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系統面積和質量不斷提高,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穩步增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能力得到顯著增強社會效益土地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礦山地質環境改善,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加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提升城市韌性、競18、爭力樹立生態生產和生態生活意識維持社會穩定,優化三次產業結構,促進就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生態農業效益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間接拉動經濟發展4.3保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太原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自然資源局組織協調各相關部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組成的太原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創新政策體系結合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科學確定生態補償指標體系,結合政府補償和市場補償兩種機制及環境法治多元參與的治理理念。落實規劃傳導落實規劃傳導,分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總目標、總任務;將中長期規劃分為若干階段性的短期可操作性的計劃。加強技術支撐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為契機,積極培養、引進科技人才,提高業務素質,使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規范化、程序化和標準化。嚴格評估監管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主要任務納入各級政府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綜合運用自然資源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實施全過程動態監管。鼓勵公眾參與加強對太原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的宣傳,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民眾參與平臺。保障公眾對修復工程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