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2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5793
2024-12-24
28頁
32.24MB
1、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 2021021-20352035 年年)(公示稿公示稿)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2第一章第一章 規劃總則規劃總則第一條 規劃目的為了加強對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有效指導利用行為,發揮其綜合功能作用,促進其可持續、科學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風景名勝區條例等規定,特編制本規劃。第二條 規劃范圍和面積風 景 名 勝 區 總 面 積 為 40.34 平 方 公 里,地 理 坐 標 東 經 11722 26-1172811,北緯 325023-325751。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面積為 0.2、31 平方公里,占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的 0.77%。第三條 性質與資源特色風景名勝區的性質:以城市為依托,匯龍子湖山水田園,聚明王朝歷史文化,具有綜合性游覽科普、休閑訪古、文化體驗功能的城市型省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區的風景名勝資源共有二大類,八中類,二十三小類,共 52 個景源。其中,按類別分,自然景源 22 個,人文景源 30 個;按級別分,一級景源 1個,二級景源 9 個,三級景源 15 個,四級景源 27 個。風景名勝區的人文景觀的典型特征集中表現為寺廟、墓葬、紀念碑、古井等;自然景觀的典型特征集中表現為湖光山色的自然生態環境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進一步對龍子湖的特色景觀進行歸納總結,其景3、觀特征可以概括為“青山碧水、引龍入淮、山野田園、華夏溯源、奇巖怪石、尋幽探勝、疏林古杏”。第四條 規劃期限本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近期為 2021-2027 年,遠期為 2028-2035 年。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3第二章第二章 保護培育規劃保護培育規劃第五條 資源分級保護風景名勝區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保護區三個層次,實施分級控制保護,并對一、二級保護區實施重點保護控制。1、一級保護區(核心景區嚴格禁止建設范圍)根據風景名勝區的景源價值與特色,規劃將重要景點分布區域及其周圍生態敏感性高的空間區域劃為一級保護區,其范圍包括湯和墓、棲巖寺(舊址)4、魯肅井三處歷史遺跡所在區域,總面積為 0.31 平方公里。一級保護區范圍內除必需的科研、監測和防護設施外,嚴禁建設任何建筑設施,嚴禁建設與風景游賞和保護無關的設施;禁止安排對外交通,不得安排旅宿床位;嚴格限制機動交通工具進入本區;有序疏解居民點、居民人口及與風景名勝區定位不相符的建設。2、二級保護區(嚴格限制建設范圍)二級保護區包括二級、三級景點周圍以及一級保護區邊緣,龍子湖及周邊濕地區域,環湖景區與西蘆山景區之間重要的視線和生態廊道,雪華山、曹山、錐子山、西蘆山和東蘆山主要山體的林地區域,總面積 21.05 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范圍內嚴格限制游覽性交通以外的機動交通工具進入,嚴格限制居民點5、的加建和擴建,限制各類建設和人為活動,可安排直接為風景游賞服務的相關設施。3、三級保護區(控制建設范圍)三級保護區范圍是在一、二級保護區以外的區域,是風景名勝區重要的設施建設區或環境背景區,總面積為 18.98 平方公里。三級保護區范圍內可維持原有土地利用方式與形態。根據不同區域的主導功能合理安排旅游服務設施和相關建設,三級保護區范圍內建設應控制建設功能、建設規模、建設強度、建筑高度和形式等,與風景環境相協調。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4第六條 資源分類保護1、森林植被保護嚴格保護風景名勝區生態植物群落,完善生境;因境制宜地提高植被覆蓋率,退耕還林,提高水土保持能6、力。加強森林防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森林防火期,在林區設置防火設施,并確定和落實保護措施,及時進行檢查。實行科學管理,結合林種、樹種結構調整,培育健康森林,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控制林業有害生物擴大蔓延。結合風景名勝區的空間結構和游覽組織,對主要入口、游覽線、景觀點和觀景點的人工林、次生林進行重點改造,提升景觀品質。2、古樹名木保護嚴禁砍伐,不準攀折樹枝,不準剝損樹皮,不準借樹木搭棚、作業,不準在樹上掛物、敲釘、刻劃,在樹冠垂直投影外五米的范圍內,不準挖土、堆物、造房、作業,不準傾倒有害的廢水廢渣等,禁止其他一切影響古樹名木生長的行為。對所有古樹名木進行編號登記造冊,并制定具體的保護措7、施。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派專人負責管理,制定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實施辦法。保證古樹名木的生長條件和環境,針對樹種特點撫育復壯,同時應對其環境進行空間組織,形成群體效果,在其四周建護欄、掛牌介紹其所屬物種類別和生長習性等。對影響、危害古樹名木生長的生產設施、生產單位應采取積極措施,消除其影響危害。3、水利資源及水質保護嚴格控制水面游覽項目,限制容量,不得開展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動和其他活動;嚴格控制游船數量;游船不得采用柴油機船,應采用環保動力船只。嚴格保護水體岸線,保護岸線的自然生態群落,控制岸線景觀綠化帶。對于水岸線的保護與管控應遵循蚌埠市龍子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相關要求執行。風景名勝區范圍內所有8、生產生活污水,必須嚴格處理達標后才可排入湖內。4、文物古跡保護進一步深入調查風景名勝區范圍內文物古跡、史跡遺址資源,對已具備申請為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保護點的文物,應設定相應的暫保等級并及時上報。文物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5古跡不得隨意拆除、移動、復建、加建,對文物建筑的任何改動應報請相應的文物主管部門批準。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等級,按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要求對文物進行保護。嚴格履行宗教活動場所建設審批程序,進行宗教活動場所建設不得破壞文物古跡的真實性和完整性。5、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加強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工作。加強生9、態廊道與節點保護。提升生態屏障的森林、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強化自然保護地、生態片區之間的連通。保育淮河等水系生態廊道,保護水生生物的遷徙棲息空間。在重點保護區域劃定一定范圍的緩沖林帶,營造若干陸上生態廊道,打通斷點,實現山水相連,保障野生動植物的遷徙。第七條 建設控制管理按照分級保護的要求對風景名勝區內十種設施建設類型提出具體控制管理要求。表表 21 分區設施控制管理一覽表分區設施控制管理一覽表設施類型設施類型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三級保護區三級保護區1.道路交通索道等機動車道、停車場游船棧道土路石砌步道其它鋪裝游覽車??空?.餐飲飲食點野餐點小型餐廳中型餐廳大型餐廳龍子湖風景10、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6注:應該設置;可以設置;可保留不宜設置;禁止設置;不適用3.住宿野營點家庭客棧小型賓館中型賓館大型賓館4.宣講咨詢展覽館解說設施咨詢中心5.購物銀行商店商攤、小賣部6.衛生保健醫院療養院衛生救護站7.管理設施行政管理設施景點保護設施游客監控設施環境監控設施8.游覽設施風雨亭休息椅凳景觀小品9.基礎設施郵電所多媒體信息亭夜景照明設施應急供電設施給水設施排水管網垃圾站生態廁所防火通道消防站10.其它科教、紀念類設施節慶、鄉土類設施宗教設施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7第八條 生態環境保護按照分級保護的要求實施生態環境保護。11、表表 2 22 2 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表保護要求表保護區保護區大氣環境質量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環境噪聲和交通噪聲環境噪聲和交通噪聲一級保護區達到一類區標準達到或優于類標準達到或優于0 類區標準二級保護區達到一類區標準達到或優于類標準達到或優于0 類區標準三級保護區達到一類區標準達到或優于類標準達到或優于0 類區標準注:大氣環境質量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地表水環境質量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聲環境質量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8第三章第三章 游賞規劃游賞規劃12、第九條 游人容量與游客量預測風景名勝區年游人容量為 2146.2 萬人次。風景名勝區近期(2027 年)的年游客量約為 313 萬人次,遠期(2035 年)的年游客量約為 633 萬人次。第十條 特色景觀與展示風景名勝區景觀特征可以概括為“青山碧水、引龍入淮、山野田園、華夏溯源、奇巖怪石、尋幽探勝、疏林古杏”。上述核心價值作為核心解說主題,編制解說系統專項規劃,系統構建完善的解說教育設施,展示特色景觀,突出核心解說主題,支撐游賞展示、環境教育、科普宣傳、文化傳承。第十一條景區規劃1、環湖景區規劃面積:16.20 平方公里。景區范圍:環湖景區緊鄰市區,南至黃山大道,北至龍子湖入淮口,東至曹山路,13、西至環湖西路。主要景源:曹山、雪華山、湯和墓、蚌埠文化館、革命歷史陳列館、龍子湖、南部濕地區等共計 32 個景源。景觀特征:生態濕地、湖山相依、城景共融、文化博覽。景區性質:以城市為背景,山水資源為載體,以歷史名勝、湖光山色、民俗文化、城景交融為特色,以自然觀光、文化體驗、生態科普、休閑訪古、市民游憩活動為主要活動的龍子湖風景名勝區城市生態文化游覽區。游賞主題:城景湖山交融勝境、風景名勝區門戶、歷史傳說民俗體驗、城市濕地生態體驗。游賞組織:規劃形成淮河入水口游覽區、西園游覽區、曹山游覽區、東園游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9覽區、龍子湖南園游覽區、南湖濕地游覽區 614、 個游覽區。2、錐子山景區規劃面積:1.07 平方公里。景區范圍:錐子山景區四周緊鄰城市,北鄰勝利東路,南鄰東海大道,東鄰李樓路,西鄰京滬高鐵。主要景源:棲巖寺、石屋、古銀杏、錐子山等共計 14 個景源。景觀特征:千年古木、訪古探幽、怪石絕壁。景區性質:以城市為背景,森林資源為載體,以名勝古跡、森林風光、城景交融為特色,以觀光、文化、科普教育和市民游憩活動為主要活動的風景名勝區城市山水文化游覽區。游賞主題:歷史文化觀光古跡、自然山林休閑空間。游賞組織:規劃形成棲巖寺古跡游覽區、錐子山游覽區 2 個游覽區。3、西蘆山景區規劃面積:9.14 平方公里。景區范圍:西蘆山景區位于蚌埠城區南側,北至山朱15、家,南鄰孫家圩子,東至蘆山村,西至前李家。主要景源:西蘆山梅花山、大明文化園、梅花澗等共計 10 個景源(景源包含東蘆山區域)。景觀特征:山明水秀、返璞歸真。景區性質:以鄉村田園為背景,森林資源為載體,以田園牧歌、山林隱居為主要景觀意境,具備優良交通優勢,集文化與自然觀光、休閑游憩、特色農業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人文與自然綜合游覽區。規劃要點:加強提升大明文化園及周邊環境,形成文化氛圍濃郁的文化休閑接待服務區;對西蘆山進行保護和利用,修建游覽步道,結合山林環境,營建山林隱居休閑游覽區;對梅花澗進行整體營造,加強對梅花澗及周邊山林、水體景觀的保護與利用;依托山林資源形成特色山林文化休閑游覽區。游賞主16、題:自然山林休閑空間、文化休閑體驗。游賞組織:規劃形成大明文化游覽區、西蘆山游覽區 2 個游覽區。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10第四章第四章 設施規劃設施規劃第十二條道路交通規劃1、對外道路交通規劃風景名勝區的外部交通方式主要依靠鐵路、高速公路、省道和城市主要道路。鐵路主要通過京福高鐵、京滬高鐵、徐蚌寧城際鐵路(水蚌鐵路)來輸送遠距離游客。汽車運輸主要通過蚌淮高速、蚌五高速來輸送中遠距離游客,周邊游客還可以通過 S310、S101、S306 等省級道路到達景區。風景名勝區四周由曹山路、解放路、徐橋路、雪華山西路、李樓路等城市干道環繞,內部有勝利東路、東海大道、黃山17、大道三條城市干道穿越。2、內部道路交通規劃規劃進行風景名勝區內主干路及快速路建設,共五處設置風景名勝區主要出入口。規劃圍繞龍子湖、東西蘆山、錐子山三處主要游覽區域設置了 3 處環形車行游覽路,道路寬度 7-9 米。游步道盡可能利用原有游步道或步行小路,因地制宜、因景制宜、曲直自如進行游步道的規劃與改造。風景名勝區以龍子湖為主要水景,本次規劃了一條龍子湖水上主游線以滿足游客湖面觀光需求。3、交通設施規劃風景名勝區共規劃了 4711 處停車位以滿足接待需求,并設置大型集中停車場 4 處,中型集中停車場 5 處,小型停車場 7 處。規劃設置了 5 處游船碼頭,2處游樂碼頭,8 處??奎c,分別設置于龍18、子湖四周各處。4、道路及交通設施控制要求游覽路選線應隨山就勢,與自然景觀相互協調,不宜有過長的路段暴露于主要觀景面,道路寬度不宜超過 7 米。步行路路面材料推薦使用自然環保材料。風景名勝區內宜建設生態型停車場。交通指示設施、指示標牌設計應注意與周圍環境協調。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11第十三條旅游服務設施規劃積極開展“平急兩用”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工作,發揮“平急兩用”旅游服務設施綜合使用效能,旨在確保設施在日常運營中滿足游客需求,同時具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實現功能切換無縫對接。規劃在風景名勝區及其周邊范圍內主要建設旅游城 1 處,為蚌埠市;旅游村4 處,分別為西19、蘆山旅游村、金家崗旅游村、南湖南旅游村、錐子山旅游村;旅游點 7 處,分別為北湖旅游點、杏山旅游點、南湖東旅游點、南湖西旅游點、三國史韻旅游點、踏雪尋梅旅游點、陳家旅游點;服務部 14 處,分別為淮浦春晴服務部、漁舟唱晚服務部、雪華山色服務部、湯和古冢服務部、金灘望嶼服務部、湖上再望服務部、蘆蕩雁影服務部、南湖濕地服務部、洼張服務部、西蘆孝境服務部、云頂虹霞服務部、貢莊服務部、東蘆山服務部、棲巖新址服務部。并在旅游村入口明顯位置設置省級風景名勝區徽志。表 41 旅游服務設施規劃項目一覽表表 41 旅游服務設施規劃項目一覽表旅游城旅游城旅游服務設施、餐飲設施、住宿設施、購物設施、衛生保健設施、宣20、傳咨詢、旅游管理設施旅游村旅游村旅游服務設施、餐廳、適量住宿設施、商店、門診所、宣傳咨詢、旅游管理旅游點旅游點飲食店、商店、少量旅館、簡易宣傳咨詢、旅游管理服務部服務部飲食點、商亭、救護站、簡易宣講風景名勝區遠期總床位控制在 4923 個(大量由旅游城蚌埠市承擔),其中位于風景名勝區內 910 床,具體床位分布如下:表 42 旅宿床位規劃表表 42 旅宿床位規劃表級別級別旅宿分布點旅宿分布點規模(床位)規模(床位)旅游城蚌埠市旅游村西蘆山旅游村200金家崗旅游村200錐子山旅游村200南湖南旅游村100旅游點北湖旅游點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12杏山旅游點南湖東21、旅游點100南湖西旅游點三國史韻旅游點60踏雪尋梅旅游點陳家旅游點50服務部棲巖新址服務部、漁舟唱晚服務部、淮浦春晴服務部、雪華山色服務部、湯和古冢服務部、金灘望嶼服務部、湖上再望服務部、蘆蕩雁影服務部、南湖濕地服務部、洼張服務部、西蘆孝境服務部、云頂虹霞服務部、貢莊服務部、東蘆山服務部總計(不含景區外床位)910風景名勝區旅游服務設施總用地規模為 163.00 公頃,具體旅游服務設施用地規模如下表。表表 4-4-3 3 旅游服務設施規模表旅游服務設施規模表級別級別旅宿分布點旅宿分布點規模(公頃)規模(公頃)旅游城蚌埠市旅游村西蘆山旅游村65.67金家崗旅游村3.95錐子山旅游村3.75南湖南22、旅游村5.26旅游點北湖旅游點3.54杏山旅游點1.71南湖東旅游點47.85南湖西旅游點9.76三國史韻旅游點2.36踏雪尋梅旅游點13.47陳家旅游點5.48服務部棲巖新址服務部、漁舟唱晚服務部、淮浦春晴服務部、雪華山色服務部、湯和古冢服務部、金灘望嶼服務部、湖上再望服務部、蘆蕩雁影服務部、南湖濕地服務部、洼張服務部、西蘆孝境服務部、云頂虹霞服務部、貢莊0.20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13服務部、東蘆山服務部總計(不含景區外床位)163.00備注:其他服務部每個用地規模具體建設范圍與規模在詳細規劃中落實。以上用地規模為總規層面初定值,未來在景區詳細規劃編制中23、,通過科學合理的論證,在保持總規旅游服務設施規模總量不超越的前提下,各旅游服務設施的用地規模之間可做適當平衡調整,調整幅度不超過上下 10%。第十四條綜合防災避險規劃1、消防規劃規劃結合城區設置 1 處小型消防站。2、防洪規劃結合蚌埠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龍子湖內澇防治標準為 30 年一遇。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有關規定,結合風景名勝區的發展等因素綜合考慮,山洪按 20 年一遇洪水標準設防,溝道上的橋梁等構筑物設防標準應等于或大于 20 年一遇設防標準。3、抗震規劃堅持“以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加強抗震減災宣傳和工程抗震設防,強化生命線工24、程的抗震能力,健全抗震救災的指揮系統,保障疏散救災道路的暢通。避震疏散采取就近便利、安全可靠、條塊結合、統籌安排的原則進行。根據蚌埠市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龍子湖風景名勝區所在的蚌埠市轄區抗震設防烈度為度。4、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各項建設工程必須加強地質勘察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加強地質災害隱患地段監控;在災害多發地帶設置警示標志;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都必須達到抗震設防要求;人流密集處,合理布置公共綠地、廣場等開敞空間,保證震時疏散空間;道路建設必須與抗震要求相符,保證震時安全快速疏散;加強村莊抗震防災工作。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145、森林25、防火規劃結合龍子湖區森林防火需求,以提高林火監測覆蓋率,完善森林防火基礎設施配套,加快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和信息指揮系統建設,逐步提升森林火災撲救專業化水平,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制。規劃在西蘆山、曹山等山體修建森林防火道。第十五條基礎工程規劃1、給排水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最大日生活用水量約為 2500 立方米,逐步實現由周邊城鎮管網供水,供水標準執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風景名勝區日產生的污水總量為 2000 立方米/日。風景名勝區內污水就近收集到城鎮污水處理廠達標處理后排放,處理標準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高山地區的雨水通過就近排入排水溝、26、明溝、山澗排除。規劃在龍騰路與環湖西路交口處新建污水處理設施。2、電力電訊規劃風景名勝區最大日用電負荷約為 2100KW,以周邊 220KV、110KV 變電站供電。風景名勝區保留現有的電信網絡總體結構,有線電視網用戶覆蓋和寬帶接入網覆蓋率實現 100%。3、環衛設施規劃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100%。核心景區的公共廁所逐步達到旅游廁所等級標準。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15第五章第五章 居民社會調控與經濟發展引導規劃居民社會調控與經濟發展引導規劃第十六條居民社會調控規劃風景名勝區內居民點均為鄉村居民點,風景名勝區內規劃疏解型居民點 5個,控制型居民點 15 27、個,發展型居民點 1 個,無縮小型居民點。規劃風景名勝區內居民總人口約為 6530 人。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 120 平方米/人。該分類與 安徽省村莊規劃編制指南(2022 年版)中居民點分類在分類方式和內涵上相同:按照“疏解型”對應“撤并型”,“縮小型”對應“收縮型”,“控制型”對應“穩定型”,“發展型”對應“提升型”的方式一一對應。第十七條居民點調控措施依法維護風景名勝區內原住居民的合法權益,合理調控居民點建設和人口規模。風景名勝區內的居民點應當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疏解,保障居民權益和生活水平不降低;風景名勝區內疏解出的居民優先安排至蚌埠市城區安置點或聚居型居民點,也可根據其意愿,由城28、市政府統一安置。疏解后的用地進行生態恢復和綠化。坡度在 25 度以上的居民點,鼓勵其減小用地規模,提供必要的就業機會,改善生活條件;可作為旅游服務設施利用的居民點,要加強規劃協調與控制,有效控制其發展規模。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16第六章第六章 相關規劃協調相關規劃協調本規劃與國土空間、城市、土地利用、生態環境、水資源、森林資源、文物、宗教、旅游、村莊等相關規劃進行了充分協調,分別在地方征求了相關部門的意見,實現多規協調。第十八條國土空間規劃協調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的相關規定,加強風景名勝區規劃與城市規劃在實施環節的協調與管理,做好風景名勝區范圍界線和城鎮開發邊界29、的協調控制,優化風景名勝區周邊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杜絕侵占風景名勝區土地行為,整治現有違章和影響景觀的建筑,實現對外圍區域景觀風貌的有效控制,緩解城景矛盾,推進城景協調發展。風景名勝區外圍區域可以適當調整林地、農業用地、城鎮建設用地,允許城鎮的適當發展。城鎮建設用地的規劃建設,尤其是控規修規階段的規劃應當充分考慮對風景名勝區的生態保護,禁止建設對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有影響的項目。在城鎮建設過程中要嚴格避免對風景名勝區的視覺污染,風景名勝區周邊地塊建設時要仔細研究風景名勝區景觀視線關系,編制沿線景觀風貌規劃,控制建筑的高度、形式和色彩。嚴格保護風景名勝區的景觀視線,有效銜接好城市天際線與風景30、名勝區景觀之間的關系。本規劃批復后按要求將矢量數據納入省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疊加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第十九條土地利用規劃協調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相關規定,做好與蚌埠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協調,嚴格保護耕地,禁止占用基本農田用地,適當增加風景游賞用地,控制建設用地規模。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17表表 6 6-1-1 土地利用匯總表土地利用匯總表用地用地代號代號用地名稱用地名稱面積(面積(KM2)占總用地占總用地現狀現狀規劃規劃現狀現狀規劃規劃合計風景名勝區規劃用地40.3440.34100%100%甲風景游賞用地5.0812.3312.5931、%30.57%乙旅游服務設施用地0.421.721.05%4.26%丙居民社會用地1.911.534.74%3.80%丁交通與工程用地2.212.755.47%6.82%戊林地6.092.8315.09%7.01%己園地0.460.121.13%0.29%庚耕地13.559.5833.58%23.75%辛草地0.520.091.30%0.21%壬水域9.629.4023.84%23.30%癸滯留用地0.491.21%備注:2021 年,現狀林地面積 9.28KM2(包括戊類林地 5.63KM2、甲類林地3.65KM2),2035 年,規劃林地面積 8.58KM2(包括戊類林地 2.83KM2、32、甲類林地 5.75KM2);2021 年,現狀耕地面積 13.55KM2(包括庚類耕地 13.55KM2、甲類耕地 0KM2),2035 年,規劃耕地面積 13.19KM2(包括庚類耕地 9.58KM2、甲類耕地 3.61KM2);由于旅游服務設施用地、交通與工程用地的占用,導致林地及耕地總量不可避免有所減少。第二十條其他相關規劃協調1、生態環境保護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做好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規劃的實施協調,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落實規劃環評的相關措施和要求,相關建設項目應當履行環評手續。2、水資源保護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等相關規定,做好與 安徽省水環境功能區劃的實施協調,33、加強水資源保護,嚴格水域岸線管理,做好山洪地質災害防御。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明確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對策措施,嚴格落龍子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18實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嚴格控制擾動和破壞原生地貌植被,廢棄土石渣合理堆放和加強保護,切實保護水土資源。3、林地和特定區域保護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等有關規定,嚴格保護林地和林木資源,做好與蚌埠市林地相關規劃的實施協調。4、文物保護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做好與文物保護專項規劃的實施協調,落實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管理要求。涉及文物古跡修復、復建和新建的項目,嚴格履行相關審批程序。5、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落實宗教事務條例等相關規定,明確風景名勝區內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維護宗教活動場所周邊環境和景觀風貌。涉及宗教活動場所建設(含擴建、異地重建)以及宗教活動場所內改建或新建建筑物等項目,按照宗教事務條例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等規定,嚴格履行相關審批程序。6、旅游管理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等相關規定,規范旅游和旅游經營活動,提升旅游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