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縣柏山寺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2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5928
2024-12-26
21頁
15.03MB
1、柏山寺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2021-2035年)(2021-2035年)公示版公示版柏山寺鄉人民政府2024年12月根據國家、省、市、縣等層面關于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的部署,吉縣柏山寺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草案成果已編制完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對該規劃進行公示,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凝聚公眾智慧,進一步優化完善規劃成果。現將相關內容公示如下:(一)公示時間2024年12月18日至2025年1月16日。(二)公眾意見及反饋方式郵寄地址:吉縣新城西樓自然資源局(郵編:042200),信封請注明“吉縣柏山寺鄉國土空間規劃意2、見反饋”。電子郵件:jxgt2018 聯系人:楊佳霖 聯系電話:0357-7922194熱忱期待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并希望您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注:本次成果為階段性成果,最終規劃成果以批復為準。柿子灘遺址支家山塔西嶺花海 規劃范圍柏山寺鄉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本規劃包括鄉域范圍和鄉政府駐地范圍兩個層次。鄉域范圍:總用地面積186.3733平方千米,重點統籌全域全要素規劃管理,整體謀劃鄉鎮國土空間格局,包括官莊村、東石泉村、黑秀村等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地范圍:總用地面積為16.5380公頃,重點突出對鄉政府駐地空間的細化安排,側重底線管控和功能布局細化,包括鄉政府駐地建成區范圍和因鄉政府駐地建3、設發展所需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規劃范圍規劃期限規劃定位與目標1規劃定位規劃目標多元農業互補發展樣板區吉縣綠色新能源發展標桿鎮農業觀光人文示范地 突出本土特色,將柏山寺鄉發展目標設定為“綠色生態環境優良、紅色蘋果、花椒特色顯著、農業觀光旅游興旺的美麗柏山寺、幸福家園”。到202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生態、生產、生活水平不斷完善,初步融入全縣的協同發展格局。到2035年,實現“多元農業互補發展樣板區、吉縣綠色新能源發展標桿鎮、農業觀光人文示范地”的發展目標,生態建設與人居環境不斷完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n“一帶兩廊四區”保護格局,強化生態發展一帶:沿黃流域生4、態保護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帶;兩廊:清水河、鄂河-柳溝河流域生態廊道;四區:西部沿黃特色發展區、南部椒旅融合發展區、東部休閑農業發展區、北部塬面農業發展區。n“一心一軸多點”開發格局,突出空間集聚一心:以鄉政府駐地為核心;兩軸:沿永獅線村鎮發展主軸和沿永雷線村鎮發展次軸;多點:多個村莊發展節點。底線管控3n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 規劃期內,確保柏山寺鄉耕地保有量面積不低于839.6933公頃,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747.9286公頃柏山寺鄉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嚴格落實上級國土空間規劃已劃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n歷史文化保護線 柏山寺鄉落實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柿子灘遺址1處,未涉及5、保護區范圍,涉及建設控制地帶范圍面積522.83公頃。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4n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n構建水資源保護利用體系n推進林草融合發展n加強濕地保護管理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提高耕地質量;強化耕地生態功能;有序實施耕地戰略儲備。優化水資源配置;全面提升用水效率;用水總量控制在縣級下達指標范圍內加強水源地保護;柏山寺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開展水污染治理。建設和完善村級的污水處理工程優化森林資源布局。實行森林面積占補平衡;實施退化林地修復;加強草地生態保護,加快林草融合發展。將未劃入生態紅線的濕地納入生態控制區,保護和維持濕地的自然狀態。嚴格濕地用途管制,增強濕地生態功能,維護濕地生物多6、樣性。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5 尊重自然規律,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指導下,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對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進行整體保護、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提升國土空間品質和價值。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目的,對污染土壤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土壤環境治理全面推進黃河及鄉域內支流河道生態化治理,加快河流排污口治理工程進度,實施嚴格水域岸線管控。全面落實“河長制”管理機制。水生態修復開展農用地整治,建設高標準農田;整治低效建設用地;適度開發宜耕后備資源土地綜合整治重點開展沿黃區域的綠化造林和低效林地的7、提質改造;全面加強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建立林長制分級責任體系。森林生態修復實施分類治理,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實施吉縣沿黃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水土流失防治鄉村振興和發展6n形成“一核一帶四板塊”產業空間布局 “一核”:以鄉政府駐地為中心的現代服務核,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兩帶”: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的現代休閑農業示范園,重點發展優質蘋果生產、農副產品加工。“四板塊”:指西部沿黃特色發展區、南部椒旅融合發展區、東部休閑農業發展區、北部塬面農業發展區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格局農 文 旅 n分類引導鄉村發展鄉村振興和發展6序號村莊類型數量(個)村莊名稱1集聚提升類7黑秀村西頭村大莊村官莊8、村南耀村白米村東石泉村2特色保護類1白子原村3整治提升類3耀角村圪塔村馬泉頭村 柏山寺鄉村莊分類為集聚建設類7個,特色保護類1個,整治提升類9個,城郊融合和搬遷撤并類未涉及。n確定了“一帶、三脈、三區、多節點”的風貌管控結構 “一帶”黃河文化保護帶;“三脈”清水河、楊家嶺河和柳溝河;“三區”林果產業風貌區、歷史人文特色風貌區、鄉野田園風貌區。“多節點”保護白子原特色村莊風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柿子灘遺址和尚未核定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與景觀風貌7 落實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柿子灘遺址,涉及建設控制地帶范圍面積522.83公頃;尚未核定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90處。綜合支撐體系8 規劃9、形成“三軸、八射線”的內部交通網絡格局。三軸:589縣道、527省道、227省道貫穿全域。八射線:通過023、027、034、010、025、012等鄉道連接至各村莊。客運站:柏山寺鄉駐地設置一處柏山寺客運站。n對外交通東西貫穿:通過589縣道、國道309連接至縣城;南北貫穿:通過527省道、省道227 貫穿連接壺口鎮、中垛鄉、鄉寧縣。n內部交通綜合支撐體系8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鄉級生活圈:依托鄉政府駐地,統籌布局各類服務要素,形成鄉村社區生活圈的服務核心。提升各類要素的服務品質,按照30分鐘可達的空間尺度,兼顧對鄉域村莊的服務延伸。村莊級生活圈:依托行政村集中居民點或自然村,綜合考慮鄉村居民常用10、交通方式,配置滿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務要素,并注重相鄰村莊之間服務要素的錯位配置和共享使用。綜合支撐體系8市政基礎設施體系 重點落實市、縣等上位專項規劃,構建綠色安全的市政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補齊柏山寺鄉基礎設施短板。陜西省垃圾轉運站陜西省安全韌性和綜合防災體系 打造安全韌性的綜合抗災防災體系,提高防洪建設標準質量,預防為主,防消結合;建設指揮消防設施體系,優化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便捷通暢,安全高效。鄉政府規劃9“一軸-一心-四組團”空間結構一軸:沿鄉駐地主干路形成的東西向發展軸。承載交通、綜合服務、景觀風貌等多重功能。一心:在鄉政府駐地中心形成行政、商業、文化服務發展11、核心。四組團:1個綜合服務組團+3個生活組團 綜合服務組團提供行政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醫療衛生功能等;居住生活組團主要承擔居住、商業配套、生活中心、景區配套等功能。鄉政府規劃9鄉政府規劃駐地分區 鄉政府駐地分為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商業商務區、物流倉儲區、綠地休閑區、交通運輸區等六個規劃分區。序號分區主要功能導向1居住生活區住宅建筑和居住配套設施2綜合服務區行政辦公、文化、教育、醫療等服務3商業商務區商業、集貿市場設施4物流倉儲區物流及其配套產業5綠地休閑區公園綠地、廣場用地、特殊用地6交通運輸區連接對外交通場地。規劃傳導與規劃實施保障10規劃傳導規劃傳導與規劃實施保障10近期建設 結12、合縣、鄉政府及各級部門“十四五”期間重點項目實施計劃,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重點建設項目清單。納入清單的項目需符合國家、省、市、縣發展規劃、專項規劃、產業政策和吉縣國土空間規劃,且項目投資規模較大,經縣發改局確定認可的重大建設項目、各部門近期擬實施的省市縣級重點建設項目。規劃傳導與規劃實施保障10規劃實施保障 堅決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規劃編制實施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建立編制實施鄉國土空間規劃的共同責任機制,加強對本行業本領域涉及空間布局相關規劃的協調和管理,實現“多規合一”,形成規劃實施合力。加強黨的領導強化部門聯動強化規劃嚴肅性 強化規劃嚴肅性,規劃一經批準要嚴格落實,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規劃實施中,要全面保障落實國家省市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規范統一技術標準 以全縣三調數據為基礎,采用國家大地2000坐標系統,整合各類空間規劃關聯數據,形成全縣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統一基礎標準,實現各部門在同一個平臺上協同工作。加強各部門在土地供應、重大項目推進與空間布局等建設時序上的相互協調,合理確定重點任務的年度安排和行動計劃。實施規劃監測評估 落實“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常態化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對照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和任務措施等,系統分析國土空間發展趨勢,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階段性綜合評估。